青花瓷,青花原料起著關鍵作用。過去壹直認為宣德以前的青花瓷是用進口的“蘇尼伯青”料彩繪,成化以後是用國產的藍料。特別是宣德青花瓷器,強調的是用進口“蘇”料彩繪,尤其是典型的“明宣德年制”官窯瓷器。為了正確理解宣德青花,這壹點也必須分析。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明宣德年”風格的宣德青花瓷,其中有壹部分是用國產藍料而不是“蘇青”上色的。
首先聽聲音:新輪胎有硬脆的聲音,舊輪胎鋁含量高且冷,敲擊時聲音沈悶;再看光澤:新瓷亮點高,明亮耀眼,而舊瓷從內而外發光,明亮醒目;最後,輪胎可以用弱酸清洗:舊的新輪胎經過刻意清洗,露出本來面目,而舊輪胎表面不易洗掉。還有壹種是用膠水混雜質的方法,特別舊,不好洗,需要綜合分析後再做判斷。
排除人為因素後,可以根據書籍和資料,從器形、色澤、神韻、紋飾、成型工藝、繪畫技法等方面來確定瓷器的年代。宣德朝瓷器業發展迅速,生產出舉世聞名的宣德青花和宣德紅釉五彩,在陶瓷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國內外人士的欣賞和重視,充分體現了中國陶瓷高超的技術造詣。方法壹:辨別胎釉瓷器的胎質細膩,釉面有橘皮。宣德時期,由於瓷泥的精挑細選和窯溫、室內氣氛的良好控制,瓷器的胎質細膩、潔白、堅硬。細沙底的器物手感極其細膩光滑,有時還能看到雜質,呈褐色斑點。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點是橘皮,不是很平整。釉色以白色和藍色為主,俗稱“亮藍釉”,少數為白色。宣德晚期,釉透明度差,有渾濁感,是釉中有氣泡造成的。釉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組間間距稀疏。青花器釉面較厚,有的有小而無色的自然件。白釉飽滿細膩,但光澤不及永樂時期。紅釉器釉面均勻,沿口有壹圈白釉,俗稱“燈草口”,略呈藍色,器底流下的釉汁完全整齊,呈藍色。方法二:紋飾題材與永樂時期大致相同,宣德時期紋飾題材與永樂時期大致相同。裝飾畫法改變了永樂細長的風格,粗獷豪放,筆法蒼勁;非常註重裝飾圖案的排列、布局和留白,使畫面更加疏朗、清新、凝重、穩重。宣德的龍紋是整個明朝最傳神的。龍頭威嚴昂揚,毛發長而向上飄,雙角,龍身修長,雄渾勇猛,給人壹種威懾感。青花裝飾圖案用軟筆勾勒,線條流暢,無骨畫法,即點彩而不交叉線填色。有的裝飾圖案用小筆填充(沒有大量渲染),形成壹筆深壹筆輕的筆觸,整幅畫的畫法看不出來。除此之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也多與沖壓、雕刻等方法結合使用。方法三:辨別工藝沙是否白,摸起來像糯米粉。宣德時期有釉底和砂底兩種器底。釉底釉細滑,積釉呈藍色、湖綠色。沙子白,摸起來細膩,如糯米粉的感覺(也像餃子皮的感覺);因為胎土含有微量雜質,所以偶爾會看到褐色的星星;器物底足采用兩側斜切的方法,足壁較窄;橘黃色火石在圈足露胎處呈紅色,足跡露胎處可見輪胎保護釉;由於當時工具的限制,除了菜、碗等小器皿外,大器皿的腳都不是很規則;菜、碗在內底壁與底部的交界處有壹個凹的圓周,俗稱“月底”;切割工具(瓶罐稱之為切割工具),由於是斷面圖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宣德時期工藝較好,接胎痕不是很明顯;器皿中的釉色依然光滑細膩,還能看到白色的絞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