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始於公元前約4040年至公元前2240年,延續約2000年。根據根據地與遺跡特征的關系,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有泥質、砂質陶器,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增加,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工制陶發展到後期的輪陶,燒制溫度為900-1000℃。有鼎、荊、荊、鬥、尊、單耳杯、異形杯、高領罐、背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有光澤,圖案有劃痕、弦紋、籃紋、圓形、三角形、刻孔等。彩陶很少見,但很有特色。有紅、黑、白三種顏色,圖案有點狀、幾何狀、馬賽克狀。
大汶口文化首次發現於1959,並進行發掘,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考古學家將大汶口遺址及其類似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後來在1974、1977、1978進行了多次發掘。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屋、坑。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不僅找到了山東龍山文化的起源,也為黃淮盆地和魯蘇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目前,考古界對大汶口文化的類型看法不壹。有人提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青蓮港、劉玲和華亭。也有人認為可以分為大汶口、大墩子、三裏河三種。後壹種劃分的三種類型簡述如下:
大汶口型
包括山東中南部的泰安和濟寧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經發掘,有滕縣尚鋼、曲阜夏侯、鄒縣葉店、兗州王印等遺址。這類陶器的特點表現為壺形鼎、高柄大孔織豆、背壺、圓柱杯、杯、尊座、圓足瓶、包足杯、耳杯。墓葬以頭朝東、四肢挺直的葬式為主,也有少數以身體彎曲、彎腰的葬式。大多數死者手裏都拿著牙科器械。王銀早期墓葬中有壹定數量的同性墓葬。
大墩子型
最早發現於蘇北郫縣大墩子。主要分布在江蘇北部,淮河以北。發掘的遺址包括郫縣劉玲、新沂華亭和連雲港二建村。陶器以鼎、杯、豆、背壺、帶柄三足壺、蘆、碗、形杯、高圓足杯、壺為代表。葬式也以單人頭朝東或東北為主,死者手裏還拿著壹把切牙刀。在壹些墳墓裏,死者的眼睛裏有石環。
三裏河式
以山東省交縣具有代表性的三裏河遺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山東濰坊、日照三縣。發掘地點包括日照東海谷、安丘景芝鎮和諸城程子。壺、壺形鼎、壺、單耳長頸壺、雙耳長頸壺、細長瓶、大口折肩、單耳杯、高柄杯、折腹碗等。是陶器的代表,但很少有背罐、豆和圓柱杯。葬式以單人為主,頭朝西西北。在程子遺址有許多合葬墓,也有重疊埋葬。大多數死者還持有牙齒或蛤蜊用具。壹些死者手臂上有石霰、貽貝、黑陶杯和貝殼。有的死者嘴裏還含著玉甑。用豬下頜骨下葬是很常見的。農業生產
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業,狩獵和捕魚為輔。發現了許多大小不壹的村落遺址。村址的選址選在靠近河岸的平臺上,平原的高地上。農業以種植谷子為主。在三裏河遺址的壹個洞穴中,發現了1立方米的碳化小米。還發掘出大量牛、羊、豬、狗等牲畜骨骼。
建築施工
大部分房子是地面建築,但也有少數半地下室的房子。程子遺址發掘出壹座帶有大汶口文化的方形房屋。建築底座東西長4.65米,南北長4.55米,門朝南。施工方法是先在樓板上挖壹個0.5米的基槽,用土將基槽填實夯實。墻基有密集的柱孔,房間有四個柱孔。在大汶口文化大墩子墓中,還出土了壹座陶屋模型。壹個長方形的正面,短檐,金字塔形屋頂,前門,三扇窗戶,門上和周圍的墻上刻著壹只狗的形象。壹個立面是三角形的,前門開著,左、右、後墻也開著。另壹塊的橫截面是圓形的,上面有壹個短檐。金字塔形屋頂有五個腎,沒有窗戶。這些陶屋模型為我們提供了相當生動的大汶口文化房屋的造型。
凹陷
大汶口文化的灰坑包括圓形豎孔和橢圓形豎孔,可能是用來存放東西的坑。還有口大於底的不規則灰坑。
生產工具
大汶口文化的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也有壹些骨、角、蚌。石器包括鏟、鋤、斧、鑿、刀、匕首、矛等。有些石鏟和石斧鉆有圓孔。還有壹些帶柄的石鏟和石鋤。骨器包括鐮刀、魚鏢、箭頭、匕首和長矛。角包括鋤頭、魚鏢、鏝刀和匕首。蚌類中有鐮刀和箭頭。還有少量的陶網掛件和陶紡車。石器、骨頭、角都有壹些變化。根據它們出土的層位,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
制陶技術
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陶器有四種:紅陶、灰陶、黑陶和白陶。雕刻和編織圖案是陶器裝飾的最顯著特征。常見的裝飾紋樣有錐刺紋、附加絨紋、弦紋、劃痕紋、筐紋等。彩陶不多。彩陶以黑紅兩色繪有平行線、弦、葉、花瓣、八角等幾何圖案。陶器受三腳架和套環的歡迎。有壺形鼎、布施形鼎、壺形鼎、背壺、長頸壺、深腹壺、高柄豆等。高柄杯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陶器。在早、中、晚期,陶器的色彩、紋飾和造型都略有變化。早期的陶器顏色以紅陶為主,也有壹些灰陶和黑灰陶。中期紅陶減少,灰陶增多,還有壹些黑陶和白陶。後期黑陶大量增加,有少量紅陶、灰陶、白陶。制陶方法早期以手工制作為主,後期逐漸增多。陶器的花紋,早期有錐刺紋、劃痕紋和少量彩陶。彩陶多為黑色線條、條紋、紋理。主要器型有壺形鼎、布施形鼎、小口帶柄壺形鼎、折口平底碗,以及上腹彩紋陶碗、高柄豆、高柄瓶、雙耳壺等。中期又出現了額外的堆紋、筐紋、浮雕紋、刻紋,以及用黑赭石和紅色繪制的彩陶。彩陶紋有花瓣紋和由直線、斜線、弧線組成的八角星紋。中期陶器器物數量較早期明顯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壺形鼎、碗形鼎、小口深腹壺形鼎、平底杯、三實足杯、閉口碗、高柄喇叭形豆、小口長頸壺、高柄杯、盆、蘆、勺、漏器。陶器晚期有弦紋、附加樁紋、筐紋、刻紋等。而彩陶則主要是旋渦紋。有壺形鼎、腹背薄壺(含白陶)、寬肩壺、高柄豆、袋裝足(含白陶)、三足杯、高柄豆、帶柄杯、長頸壺等。
雕刻工藝品
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和手工藝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藝術水平很高,大部分都是隨葬墓。雕塑包括象牙雕刻管,象牙叢,象牙梳子,雕刻骨珠,骨雕管,骨梳,牙雕,鑲嵌綠松石的骨管,雕刻骨刀,穿孔的玉鏟,玉珠,和陶器動物。這些雕塑制作精美,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品。
墳墓
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葬於集中墓地。每個墓地的墳墓排列有序,死者頭像壹致。墓葬多為長方形豎坑,有的只有棺材,但也有棺槨。葬式壹般是單肢直肢,也有兩人或多人合葬的。很多人葬在壹起,從三個到二十三個不等。兩人合葬的墓有同性葬和異性葬。而且有壹兩次合葬墓。此外,還發現了壹些無頭葬、無屍葬和“鎮外葬”(即墓中部分屍骨被移至其他地方,而死者部分屍骨仍保留在原葬墓中)。埋葬方式有四種:屈肢葬、俯葬、疊葬。大多數墳墓沒有陪葬品。有隨葬品的地方,隨葬品的數量差別很大。至少1,2塊,100多塊。比如大汶口M10就是1老年婦女墓。墓坑東西長4.2米,南北寬3.2米。墓底有兩個平臺和彩繪棺材。隨葬品包括頭頸部裝飾的三串77件石飾品,1玉臂環和玉指環,腹部1玉鏟,2個象牙雕管,1骨雕管和1象牙梳。陶器90余件(包括白陶、磨光黑陶、彩陶38件),還有豬頭、獸骨、鱷魚皮等。陪葬品的懸殊反映了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