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好詩不厭百回讀》是壹本由袁行霈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38.00元,頁數:2017-7-1,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後感(壹):“將我的講析當成壹根線頭,牽出妳們自己的世界”

近來讀得最多的是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書”系列,大家的大與小書的小形成鮮明對比,自成壹派的方家將畢生所學凝縮成壹本小書,可想而知,壹是不易,二是瓷實。與之相映成趣的是很多小家反而熱衷於寫大書,能不能當得起“家”之壹字尚且不論,註了水的長篇大論倒著實是讓人倒了胃口。

手頭捧讀的兩本,作者居然是師生關系,老師是袁行霈先生,學生是葛曉音先生。老師與學生雙雙入選“大家”之列,是奇妙的因緣,更令人肅然起敬。《好詩不厭百回讀》是袁行霈先生多年治學的壹個縮影,雖然不能體現先生造詣之萬壹,但是也盡可從中管窺壹二。如他的學生葛曉音教授所言,袁先生對古典文學的研究“將橫通和縱通結合起來”,將“感性與理性結合得恰到好處”。

《好詩不厭百回讀》之編選上至詩經,下至清朝的納蘭性德,詩詞兼備,逐篇賞析,深入肌理,足見先生真知真性。以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為例,先生指出:“開頭兩句起得很平穩……然而這番交代非常重要。”因為,“先把立足點交代清楚,後邊的描寫才有著落”,這樣平實又新鮮的表述讓人眼前壹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先生細微體察了詩人勸慰的方式,先是以環境襯托惜別之情,又以相同的宦遊人的身份表示理解,之後講出天遙地遠並不能阻隔知己的聯結,最後才勸朋友不要過於悲傷,層層剝開,詩人的委婉心意盡在字裏行間。《詠柳》“不局限於柳”,用壹棵柳樹“寫出了整個的春天”,《次北固山》則有“壹種盛唐的氣象”。而附文中對《嶽陽樓記》的解讀也盡顯先生的見解獨到。嶽陽樓,前人已經說盡了,怎麽才能寫出新意呢?範仲淹之巧在於避開了樓,寫的是洞庭湖,範仲淹的別出心裁於此被先生看到,千古之下,也是知音。

附文中《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鑒賞》與《閱讀古典詩詞應當註意的幾個問題》兩篇皆為先生治學精要,更值得細細品味。在他看來,無論附會政治,還是拘泥細節,皆失了詩歌情趣。“意象”二字才是真趣所在。還有,從字詞句入手對詩詞進行賞析的路徑等等,適宜深入研讀。

先生在自序中言道,“講”是壹種交流、是壹種匯報,不可完全聽信。“將我的講析當成壹根線頭,牽出妳們自己的世界”。如此自謙也是美意壹番。

好詩多義。好詩多讀。

《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後感(二):詩是無形畫,賞析更耐讀

詩是無形畫,越讀越有味。

《好詩不厭百回讀》,說的就是這個理。別看詩短短的幾句,然而詩中有故事,詩中有深意。華夏民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詩詞百讀不厭。

《好詩不厭百回讀》,也是“大家小書”叢書系列裏的壹本,大家小書系列,是大家寫給大家看的小書,書的開本不大,而且書中每篇篇幅也小,可讓讀者在很短的時間裏快速閱讀到自己需要的內容,雖叫“小說”,但內涵並不小,應該說份量還是蠻重的,而且都是名家著作,值得壹讀再讀,名家把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打造成適合當下快節奏生活下的便利閱讀,讓大家輕松地汲取這些久經考驗、經久不衰的文化底蘊。

《好詩不厭百回讀》是當代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國學大家袁行霈先生的詩詞賞析小集,該書中集合了袁老對五十首經典名詩的精彩賞析。每篇精短,開篇是詩詞原文,繼而是袁老對詩詞的分析解說,詩詞中字詞的含義,詩句裏故事以及內層寓意均壹壹予以了說明。精煉又平實的文字讓每壹位讀了這本書的讀者都能理解這些經典詩詞寫的是什麽、內蘊何許。

袁老以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把每首詩詞的創作背景以及這些詩句與其他相關聯詩句聯系起來,旁征博引,既讓讀者把主體詩詞有了詳盡的了解,又讓讀者知曉了與之類似或有關聯的詩詞,同時還增加了讀者的詩詞儲備。

袁老的賞析雖篇幅不長,但是對於詩詞裏的細枝末節卻均面面俱到。譬如,他解說《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是我很喜歡的壹首,全詩三十六句,從詩題目到每壹段的內容,袁老都給予了分析,詩中闡述的意境、詩句中用的巧妙字詞,景物與情緒的關聯,都逐壹交待,袁老對古典詩文的洞察是敏銳的,從他的見地可以看出中國那老壹輩學者們專研學門時的嚴謹與韌性。好詩不厭百回讀,不厭,正因著有這些古詩詞研究專家的指引與帶領,是他們把中國的古典文學分解得生動更具有美感,而讓我們更好理解詩詞裏的內涵,才更有耐心品讀。

就說《春江花月夜》,詩從月生寫到月落,袁老分解這詩三十六句,四句為壹轉韻,每韻為壹個小段落,依次對每個段落進行分析,在月生到月落的景色變化、詩中所道人物的思緒起伏,更或者是詩人心境的沈浮,輾轉遞進,如同壹幅滾動的畫面在我們眼前展開。正應了“詩是無形畫”這句話。袁老對詩詞等古典文學的造詣從他通俗易懂且不失客觀的解說中可見壹斑。光是“春江花月夜”五個字,袁老就告訴我們“詩從月生開始,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花甸、月下的花森、月下的沙汀,還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就這麽壹句話,讓讀者們瞬間就明白了這首詩題目的來意,以及詩的主題內容,壹針見血。

《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後感(三):詩心不死

初知袁行霈先生,是通過大學《中國文學史》的教材,洋洋灑灑又條理清晰,於是不得不佩服袁行霈先生的學識,感慨他的淵博。

對於古典詩歌,我壹直心向往之,但還停留在讀背的模式中,只覺得詩歌讀來很有感覺,細細品味,卻又說不出什麽。有時理解起來還會有些偏差,或過度引申,或曲解詩意,或囿於表現手法。惶惶然,不知所以,頗有些“好讀書,不求甚解”之狀。

詩歌,我壹直厭惡直白地翻譯。詩歌經過翻譯,味道就淡了壹層,再經過直白的翻譯,意境基本上全無了。《好詩不厭百回讀》雖雲“好詩”,詞也收錄了壹些,約摸是廣義的“詩”。這本書精選了從先秦至清代的詩詞,唐詩居多,宋詞次之。排版頗為精巧,既是“大家小書”系列,袁行霈先生是公認的“大家”,32開本也算得上是“小書”。其次,壹詩壹講,先附上詩歌原文,之後才是袁先生的分析與解讀。詩歌很是精簡,保留詩歌本來面目,有序的附上小序,如《琵琶行》《水調歌頭》,但無字音及註釋。袁先生的分析篇幅因詩各異,有長有短,沒有固定的格式,或針對某幾句分析,或針對全詩談感受,都是隨性所致,又沒有過度引申,還在詩歌中提到“再多的考證和引申,反而顯得多餘”。

當然,這不表示排斥考究。在《李憑箜篌引》中,袁先生對“李憑”的身份,做了諸多考證。結合《全唐詩》,找出楊巨源的兩首七言絕句《聽李憑彈箜篌》,又找到顧況的七言古詩《李供奉奏彈箜篌歌》,繼而對比李供奉和李憑,分析樂器箜篌,索引數據,排列時間可謂細致周到。最終的結論,不過是不敢貿然地說李供奉就是李憑,也不敢貿然地說李憑就是女的。這看起來前面的考據似乎白費功夫,但恰巧在考據中,見到了學者風範,體會到治學嚴謹。能分析的便分析,不敢下結論的,不輕易下結論。

葉嘉瑩先生在《好詩***欣賞》中,提到中國古典詩歌有壹個很可貴的傳統,那就是讓人心不死。我們讀詩,其實就是為了培養壹份使人心不死的感情。是啊,正因為詩心不死,人心才不死。我們對於詩歌的理解,對詩心的體悟,不就是以情悟情,以心換心嗎?歷經歲月的變遷,隨著朝代的更叠,甚至字音都已經改變,但那時的月,那時的景,那時的人,那時的情愫,依舊觸動著每壹個人的心。這,便是詩歌的力量,也是好詩不厭百回讀的原因。

《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後感(四):詩心只***花爭發

此時窗外櫻花重重瓣瓣,開得正盛,嬌粉吐香,蜂蝶圍繞。園圃中柔弱的黃花點點,十分醒目。春花如此美好,好的詩詞亦如春花爛漫,浸人心田,令人久久回味。中國向來是詩的國度,三千年的積累,詩詞總量十分驚人。在如此巨大的詩詞海洋中,選取歷來稱道的好詩好詞來讀,就顯得十分必要。詩好詞好,理解不好,猶如蜻蜓點水,所得亦淺陋。如何讀詩,迄今已有很多可選的書籍。袁行霈先生的《好詩不厭百回讀》,是壹本別開生面的書。

這本書好在哪裏呢?有人說它沒有註釋,不易理解。其實註釋包含在正文中。憑借深厚的學養,袁先生對與本詩有關的意象信手拈來,與本詩參照來讀,加深了讀者對本詩的理解和領悟;有人說它選擇的詩詞有些不常見,偏生疏。其實這正是袁先生慧眼識珠的地方,普通讀者畢竟精力十分有限,市面上常見的選本所涉及的篇章,大多為讀者爛熟於胸,各種選本的解讀也趨於過爛,甚至於過度解讀。讀唐詩,大家只讀《唐詩三百首》,讀宋詞,大家只讀《宋詞三百首》。未免遺珠之憾,在此之外的詩詞中有大量的優秀作品,被大多數讀者忽略了,視而不見,這是十分可惜的事。而袁先生這部書中,擷取了壹些大家比較陌生的優秀作品,可謂壹洗耳目,十分難得了;有人說它未見得比那些詩詞解讀名家高明多少,誠然,袁先生並沒有把精力全部放到詩詞領域,但是他的詩詞造詣卻不容小覷。他棄傳統詩詞評論方法於不顧,註重審美能力的培養和生活閱歷的豐富,提升個人的知識水平,這些都有助於詩詞鑒賞水平的提高。具體如何鑒賞詩詞?袁先生提出要註重培養語感,他認為,”詩歌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駕馭語言的技巧,沒有語感很難欣賞其中細微的妙處。”大美斯言,這的確道出了理解詩詞的關鍵。公正地說,袁先生的這本書不壹定是最好的,但它給讀者的啟發是十分有益的。讀詩讀詞,需要我們親自實踐。再好的書,如何不能教會讀者方法,都只能是空中樓閣,有害無益。讀者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細加體會,壹定會從中受益。愛上詩詞,說不定從這本書開始。

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親切、隨和、自然,不故作高深,不晦澀難懂。對於詩詞的理解,古人有牽強附會的時候,比如對《詩經》的某些篇章的解讀。後人對前人妄加揣測,過度解讀,都是不正確的解詩態度。袁先生主張對詩的詮釋,要回到文本上來。在解讀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錦瑟》壹詩時,他認為詮釋詩歌應避免過度解讀,戒除穿鑿附會的學究作風。李商隱的這首詩大家並不陌生,由於時代和個人的原因,李商隱的詩歌大多晦澀難懂,用典甚多。熱愛詩詞的人,壹定也讀過很多解讀這首詩的文章,真是五花八門,各種解釋、各種猜測的都有,割裂了這首詩的美感,令人生厭。袁先生棄如敝屣,而是從文本出發,結合自身人生體驗,發揮想象力,細加體會詩歌本身的意境美,文字美,涵泳詩的豐贍,還原詩歌本身的優美。

袁先生註重把詩歌放入所屬的時代來讀,而不是通常的以今人的眼光來對待詩的好壞。詩歌有壹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前人的詩可能有壹種質樸的美,卻在用韻、聲韻等方面不加講究,是時代風氣使然,我們不應該求全責備。唐初詩人王績的《野望》,如果從唐詩角度出發也並非十分出眾。但從其所處的時代來看,卻是十分難得和優秀的。它摒除了齊梁綺艷浮誇的詩風, 樸素自然,不媚俗,不趨時,清新可讀。

任何壹部書都不是完美無缺的,袁先生的這本《好詩不厭百回讀》也有個別地方值得商榷。在解讀唐詩孤篇《春江花月夜》時,袁先生提到了曾經寫有同壹題目的隋煬帝楊廣,原文是這樣說的:“隋 煬帝也曾寫過這個題目,那都是浮華艷麗的宮體詩。”雖是壹筆帶過,卻有失公允。隋煬帝楊廣寫有二首《春江花月夜》,其中壹首是這樣寫的: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全詩僅僅二十個字,卻別致動人。在如此少的文字裏,春、江、花、月、夜,無不壹壹點到。全詩靜中有動,動中也有靜,動靜結合。楊詩在壹定程度上,激發了張若虛的這首名作。楊詩在詩歌史上產生過積極影響,除了宮體詩,也有很多可讀的詩篇問世。比如他寫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壹望黯消魂。”這樣的詩句,讀者壹定有似曾相識之感,原來宋代秦觀的《滿庭芳》壹詞中有“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正是本於此。

好的詩詞解讀貴在引導讀者到閱讀的正道,袁先生的《好詩不厭百回讀》正是如此。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詩深思子自知。熱愛詩詞的朋友,請從這本書開始,趁著大美的春光,投入讀詩讀詞的快樂之中。假以時日,壹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碧月清風

2018.05.07

《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後感(五):詩是如何動人的?美。詩要如何講才能美?動人。

小時候,在沒上學以前,我媽媽有時會教我背唐詩,有的時候是走路,有的時候是坐車,有的時候是晚上睡不著,總之是為了打發時間,哄著小孩兒別吵鬧。我小的時候記性不差,總是很高興在人前背詩炫耀,背會壹首就能得到誇獎,所以壹直喜歡那些朗朗上口的四句、八句的詩。當然從來沒想過詩有什麽別的用處。等到大壹些,上了小學,發現語文課本裏有詩,心裏暗暗高興,覺得自己背過的唐詩不少,也許還可以在老師同學面前炫耀。可惜很快就失望透頂,因為課本裏的詩,背了還要“理解”,不僅要記住每個字詞的解釋、每首詩的中心思想,還要知道這首詩裏“作者抒發了什麽”“表達了什麽”。壹年年的書讀下去,雖然對詩的好感消耗殆盡,但對讀詩的用處卻有了認識——語文是要考試的,老師說了,詩詞的分數是必須拿到的。等高考壹結束,我進了生物系,從此不用學語文,就安心把詩詞之類的壹概束之高閣。很多年過去,下壹代的孩子們也要背詩了。新壹代的兒童不像我小時候那麽傻,他會直截了當地問:“背詩有什麽用?”我實在無法回答他們:“為了考試!”的確,詩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資賺錢。但是詩美啊!聽起來美、讀起來美、寫起來美。那麽現在的孩子還有那當年的我為什麽已經忘了詩的美呢?因為課堂上講的詩,被分成了各個知識點,孩子的任務不是讀詩,而是背知識點,準備考試。

盡管聽起來很美的詩,經常被分析得支離破碎,讀詩變成了排除萬難的苦差事。然而,唐詩宋詞究竟是千年以前古人在他自己的情境下寫成的,現代人讀詩多數還是需要人講。講義理、講考據、講辭章。那麽是否可以既講得明白,又能讓人保有詩的美感呢?袁行霈先生的這本書似乎在冗長發悶的義理考據與興味盎然的詩歌美感之間,為我們修了壹條風景優美的攀登之路。。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沒有古奧難懂的詞句,明白如話。我幼時就讀過,而且莫名喜歡。這樣明白的詩要如何講呢?袁行霈先生是這樣寫的,“它的語言是那麽枯槁,它的構思是那麽平直,它的表現手法又是那麽簡單。感情噴湧著,使陳子昂顧不上雕琢和修飾,兩句五言,兩句騷體,就那麽直截了當地喊了出來,卻成為千古之絕唱。” “每當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總仿佛有壹位詩人的形象,他象壹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臺上。那氣概,那神情,有點象屈原,又有點象李白。風雅中透出幾分豪情,憤激中滲出壹絲悲哀。他的眼睛深沈而又悵惘,正凝視著無盡的遠方。他為自己的不幸而苦惱著,也為壹個帶有哲理意味的問題而困惑著。這,就是陳子昂。於是,在我耳邊響起了他的喊聲:‘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袁先生是古典文學研究大家,出版過《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國文學概論》《中國詩學通論》,等等多部專著。無論是對詩做細致入微的語言分析,或者對作品進行宏觀的歷史分期劃界,都遊刃有余。然而,他選擇了讀者的視角,從自己讀詩的感受說起以為“欣賞以感受為基礎,沒有真切的感受就沒有藝術的欣賞。因此,從自己的感受出發,進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為藝術欣賞的壹條途徑。”

袁先生在講詩的時候,並不把自己作為旁觀者。他講李白對朋友的滿腔熱情:“狂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說“我常常想,交朋友就要交李白這樣的朋友,他不但熱情、直率,而且可以把自己的心掏給妳,讓妳分享他的快樂,也可以分擔妳的憂愁。”他直言欣賞屈原、陶淵明,喜歡李白、蘇軾,卻更親近杜甫。他講了壹首不素不為人看重的杜詩《又呈吳郎》,說:“明王嗣奭《杜臆》評曰‘此亦壹簡,本不成詩。然直寫情事,曲折明了,亦成詩家壹體。大家無所不有,亦無不可也。’可是我卻非常喜歡,每讀此詩,壹位仁慈老人的面孔即顯現於目前,並使我感動。”

袁先生自己也是壹位詩人,他的文中帶有詩人的熱情和詩人的感動。這就是袁先生帶領讀者進入詩境、領會詩情、享受詩的美感的秘密。那麽在我們這個信息傳遞極度發達的時代,這個答案可以復制很多份,分發給所有講授者了吧?恐怕大多數讀者都不會這樣樂觀。他的學生葛曉音教授回憶,當年袁先生上課的時候門庭若市,曾經因為聽講的人太多,壹連換了三次教室。如果換壹位拿著袁先生講義的講授者,未必有這樣的吸引力,原因不言自明。袁行霈先生曾專門撰文強調人文學科的化育功能。既化育別人,同時也要化育自己。“學了文學應當更能懂得真善美,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情趣;學了史學應當更能看清楚歷史的發展規律,從而找準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位置……人文學科是關乎人自身修養的科學,學問不僅是知識也是修養。中國歷來講究道德文章的統壹,就是看到了這壹點。如果將學問和自身的修養割裂開來,知和行割裂開來,學的、研究的、論文裏寫的是壹套,而自己想的、做的、追求的又是另壹套,這就是人文學科本身的可悲的失落。”(《關於人文學科博士生的培養》)袁行霈先生始終踐行了自己的美的觀念,他的學生們對先生的人格美和藝術美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主任柯馬丁(Martin Kern)教授曾這樣評價袁行霈先生“我從未遇見過壹個像袁行霈教授那樣完美體現了‘君子’這壹中國理想人格的人;作為壹位教師,他不僅授業解惑,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以他的人生實踐為學生們樹立最高的人格典範。”

  • 上一篇:哆啦a夢的角色出現。
  • 下一篇:安徒生繼續用壹顆小豌豆寫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