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壹樣,我也是平橋中學的畢業生,很高興能和大家坐在壹起交流。我本來是老師,在天臺中學教了十二年書。後來轉行做行政工作。先是在天臺廣電局(天臺電視臺)待了六七年,2003年回歸教育。回想起來,這些經歷恍如隔世,擔心自己水平有限,浪費大家的時間。現在大家學習都很緊張,時間和精力都很寶貴,所以我會盡力把課教好。不當之處請批評。
今天的話題是作家之路,順便也說說壹些創作上的東西。作家之路是個大話題。全國作家眾多,比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8000多人(平均每個省200多人,主要集中在省會城市,臺州大概有10人;我們的天臺比較差。縣裏只有四個省作協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自解放以來壹直是空白的。我還是建國以來天臺第壹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這在天臺是壹個空白。中國作協八千多名會員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作家,我只是其中之壹;而且每個人走的路不壹樣,很難壹概而論。所以我只能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創作的幾部小說談壹些體會。所以說“我的創作之路”比“作家之路”更貼切。
總的來說,我覺得真正成為作家並不容易。壹般來說,妳要經歷壹段坎坷的旅程,甚至摔幾個跟頭。主觀上,我要努力。俗話說,“沒有壹些寒冷,就沒有芬芳的臘梅。”孟子所謂“天為斯人之大任,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其身”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這裏說的是真正的作家,不是自封的所謂作家,也就是壹般的“作家”。
下面,我就談談我自己的壹些粗淺的體會。
首先,我們應該從小或者在我們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培養興趣(或者從小就向往)
說起當作家的夢想,我從小學三四年級就開始了,至今記憶猶新。那年春末夏初的壹個早晨,太陽剛剛從東山山頂升起,柔和的陽光斜照下來。吃完早飯,我拿了個屋外的小板凳,坐在自家的籬笆腳下,膝蓋上放著壹本大大的小說。我記得很清楚,那本書是“浪漫壹代”三部曲中的《奮鬥》,是歐陽山的作品。在第壹代的浪漫三部曲中,《三家香》和《艱苦奮鬥》是最好的,在當時全國影響很大。我看了《奮鬥》。這時候壹個鄰居路過,大為驚訝,說:妳這麽小,看這麽大的書。
她不是故意這麽說的,但是對我影響很大,我有點不服氣。個子小有什麽不好?我小的時候讀不了大書。後來發現書中周冰和曲濤的故事很好,於是萌發了長大後寫小說的念頭。這個想法是在這個時候真正形成的,並且壹直緊緊地縈繞在我的腦海裏,從初中到高中,從高中到農村,到大學,直到我正式參加工作,壹刻也沒有中斷過。也許正是這種想法支撐著我,激勵著我,讓我壹直堅持到現在。
其中,有壹個更鮮明的觀點支持著我:我希望所有人都知道,我曾經來過這個世界,我曾經存在於這個世界。英國哲學家洛克有壹個白镴理論,意思是人的思維就像在壹塊光滑的白镴上刻下了痕跡。思想越大越深,在白蠟上留下的痕跡就越長越深(洛克本意是描述人的思維形式和過程,我在此引申他的話為我所用,是胡適的實用主義,還是魯迅的拿來主義)。我這裏說的灰論,意思是光滑的灰就像歷史,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在上面刻下痕跡,這和所謂的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差不多,是中國傳統所提倡的。
所謂名利雙收,名利雙收。想出名,想成家,不是壞事。如果整個國家的人都成名成家,恐怕中國早就不是這樣了。原因很簡單。無論誰想成名成家,都得努力,奮鬥往往會對社會有所貢獻。社會是通過每個人的不斷奮鬥和貢獻而進步發展的(這是過去主觀上的批判,客觀上是針對別人的;也是黑格爾說的,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合理的都是現實的。雖然不全面,但也是合理的,至少不能像以前那樣全盤否定。所以我的觀點是,不僅不反對大家出名結婚,而且要支持,鼓勵,支持。這是對國家負責,對民族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對我們每個人負責。
我在想,將來我們這裏的同學都出名了,結婚了,那我們平橋中學就更紅火了;上虞春暉中學為什麽出名?因為有了大導演謝晉,還有三潭印月,壹個小小的私塾,還在我們的腦海裏。因為魯迅在那裏讀書,所以招牌很硬。簡而言之,壹個學校真正出名的原因或基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大量的學生成名成家。
剛才說了壹些題外話,但這是我對在場同學的期待和祝願。我只是希望這裏的學生都能成才。但是如果妳想成為壹個人才,尤其是壹個偉大的人才,那麽妳現在就要下定決心,打好基礎,這就回到了我講的那個副標題:從小培養興趣的問題,或者說從小立誌的問題。
我想談的第二個問題是:
第二,壹個作家必須是壹個有學問的人,壹個聖人,他必須盡可能多的了解,至少要掌握幾門學科的知識。
的確,壹個作家必須同時是壹個有學問的人和壹個雜家。他必須盡可能多的了解,至少掌握幾門學科的知識。當妳從事創作活動時,妳會深深地體會到,知識越多,對妳的創作越有幫助,寫作也就越得心應手。
這就有壹個抓緊時間打好基礎的問題。這方面我也有自己的體會。
前面說過,我小學的時候就有當作家的想法,但那時候只是停留在想法,無法付諸實踐;小學,連幾個字都不認識,能當什麽作家?另外,當時文革,學校開放辦學,學習軍隊、工業、農業,整天搞這些東西,想學習也沒有書讀。
盡管如此,我壹直想成為壹名作家。
初中的時候,我喜歡寫作,因為我腦子裏有這個想法。但是由於基礎有限,只能做幾次,根本不算什麽。真正對我有至關重要作用和影響的是高中,也就是在這裏——鐘平。在鐘平期間,我真的花了很多心血。所以我常說:鐘平對我影響很大,我在這裏讀過很多書。這是我的肺腑之言。那時候,鐘平特別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學科的縣領導都在。縣教育的精英都在這裏,語文的黃,英語的,化學的,都是大學教授(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師範大學教授,是中國兒童文學的領軍人物,我的文學創作本來就是跟他學的。劉新民——浙江工商大學教授;省裏第壹批特級教師朱文斌聽說杭大聘請他當教授,但他因為年齡原因婉拒了。數學系的王月之參與了當時浙江省中學數學教材的編寫。物理學方面也有陳。他們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人物。我們同學偷偷叫他們“五虎上將”。
回到我自己的話題。總結壹下,從鐘平的高中時代到工作初期,我感覺有幾個明顯的發展和提高的階段或過程:
1,精讀幾本書
是精讀,不是壹般的瀏覽或者閱讀。盡量多讀,多理解。這個說起來容易,認真做起來難。首先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相當的毅力和恒心。我記得我在上高中的時候,對我影響最大的作品是三言二拍(那時候書讀的少,小說讀的也幾乎沒有)——這是邢顏、閆明、童眼,第壹瞬間的驚艷,第二瞬間的驚艷。相比之下,淩夢初的二拍在質量上就遜色不少。那三個字是明代大文豪馮夢龍的作品。它們是古代短篇白話小說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代表作品和典範。其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可以說,這三個字不僅是文學名著,更是壹部前所未有的文學詞典,是壹座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社會生活的寶庫,有無數有益的養分可以汲取。認真讀三個字,可以大大提高妳各方面的知識品位,使妳的知識和見識達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我讀《三言》時並不只是欣賞故事。《三言》裏的故事精彩而優美,常常讓人廢寢忘食。但是我看的時候特別註意每壹篇小說後面的註釋,努力把註釋背下來,尤其是典故。三個字裏面有很多典故,對我以後的文學創作和古籍閱讀有很大的幫助。
當時精讀背完這些書,也摘抄了很多典故,感觸很明顯。我覺得自己在文學、歷史、古典主義上有了很大的飛躍。雖然是小說,但通過細讀,妳會對那個時期的社會歷史生活有壹個具體的形象,會有親近古人的感覺,有時甚至會有與古人對話的感覺。
2.努力提高自己的素養。
後來高中畢業就去農村插隊種地了。不過,我的運氣也不是很差。制作組對我照顧得很好。記得當年我參與了裏石門水庫北幹渠的建設。團隊安排我稱巖石的重量。我不忙不辛苦,有時候覺得有點閑。於是我利用間隙背了《新華字典》。反正那時候書少,十天半月也找不到壹本小說看。閑著也是閑著。每次從字典上抄壹個聲母的內容,有時候壹頁,有時候三頁,五頁甚至十幾頁,不管多少,我都規定壹定要背。這前後大概用了兩三個月,新華字典基本背下來了。
這種看似很傻的字典背法,卻意外地給了我壹個很大的好處:我發現看了各種書之後,生詞少了,壹個詞的多個意思也大致明白了,尤其是看古文,省了我不少力氣,那些容易誤讀誤解的詞,現在也基本正確對待了。這時候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又壹次知識上的大飛躍,這是我明顯感覺到的第二次飛躍。
3.在中國要成為壹名作家,妳應該努力學習古代漢語。
既然想在中國創作文學,成為作家,就要在古代漢語上下功夫。我個人認為這是壹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是成為作家而不是作家的必經之路。不懂古文,不懂古典文學的他是什麽樣的作家?這是每個中國作家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
高考時,我有幸考了全縣文科第壹名(記得當時鐘平真的很輝煌,全縣文科800多人參加高考,第壹批上線的只有8人,而鐘平畢業的有5人,前四名都是鐘平畢業生);然而,當我被錄取的時候,我的運氣很差。因為省招生辦的同誌工作失誤(當時是手工操作,容易出錯),我本該考上復旦,卻考上了省內壹所普通師範院校,也屬於高分考生擴招。我錄取的專業不是中文,是政治。那時候和現在不壹樣,講究服從國家分配,無條件服從,壹點個性都沒有。就這樣,我曾經沈迷的文學變成了愛好。
但現在看來,學習政治、哲學、經濟學等。未必是壹件壞事。甚至我有這樣壹種感覺,比單純學中文要好。基本上可以說,學哲學和經濟學的人對事物的理解壹般比純學中文的人更快更深,對各種價值觀的判斷可能也比純學中文的人更準確。在我後來的文學創作中,深深體會到了這壹點。
雖然原本全力以赴的文學活動,如今變成了業余,但既然感興趣,就要做好,爭取出成績。前面說過,洛克的灰論和中國的飛鵝留聲,人留名。如果這個愛好是妳的強項,那就足夠妳將來在歷史上留名了。為什麽不讓它發揮最大的作用?為什麽不在歷史上留下痕跡?想要在歷史上留下壹頁半,甚至壹行,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心血,主觀上是為了自己,客觀上卻對社會有益。完全利己專門利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從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反人類的。甚至有人說,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和每個人的自私都有壹定的關系。這不能說全對,但也不壹定全錯。在壹定條件下,這是有道理的。
好了,跑題了。讓我們回到我們之前的問題。如果妳想在中國成為壹名作家,妳必須努力學習古代漢語。上大學的時候,由於歷史錯誤,進錯了房間,成了政治系的學生。我的文學創作從最初的專註變成了愛好。但我覺得既然有了愛好,就要好好的熱愛它,讓自己出名,這樣才不會對不起自己。大學畢業後,我去了天中教政治。我仍然可以在業余時間和晚上從事我的愛好——文學創作。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經常寫壹些短篇小說,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散文等。,還有教學論文,在全國各種報刊上發表(當時只有我壹個人在全國性報刊上連續發表了7篇教學論文)。
那個暑假是我參加工作後的第壹個暑假。在這五十多天裏,我做了壹件對我的未來有重要影響的事情:幾乎整個夏天都呆在家裏,每天都呆在家裏。我做了什麽?讀壹本書,《詩經》是山東大學高峰教授註釋的版本。讀《詩經》的時候,我的書桌上堆滿了字典:《辭海》、《辭源》、《康熙字典》、《許慎的《說文解字》等等。我把《詩經》從頭到尾讀了壹遍,幾乎是逐字逐句。壹個暑假過去了,《詩經》也寫完了。這本書充滿了各種註釋。這時候我感覺自己在學習上又有了壹個明顯的飛躍:讀古籍基本不難。
在這之前和之後,我還看了《古文觀止》、《郭紹虞歷代文論選》、劉勰的《文心雕龍》、北大王力的《古文》等。,包括我初高中讀的唐詩宋詞元曲。可以說此時的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了。
總之,從三言到新華字典到詩經,這是我的三大步,壹步壹個腳印,* * *就是三步,對我以後的學習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說到這裏,我要特別聲明:我不贊成這裏的同學采取我這種愚蠢的做法。現在和那時不壹樣了,大家都承受著高考的壓力。按照妳老師的安排,我們要努力完成規定的學業,爭取高考取得好成績。如果能考上好大學,以後就不怕成才了。如果妳能從我過去的努力中得到壹點啟發,並把這種努力運用到妳現在的學習中,那就足夠了。
4.作家要盡可能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他們不可能都精通,但至少應該精通。
如果妳想成為壹個名副其實的作家,而不是壹個掛著作家招牌,實際上混著街邊小攤給別人寫信的作家,那麽妳就要努力學習,不斷吸收知識,掌握妳能掌握的壹切。盡可能熟悉其他學科的知識。人的精力是壹個常數,我們不可能什麽都精通,但妳應該努力精通其他學科,比如政治、經濟、法律、文化、體育、醫學、建築、市場、宗教、歷史、設計、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古典主義、現代、中國、外國、哲學、美學、邏輯、各種心理學。總之,普通人生活的壹切,妳都要盡力去了解,不敢說精通,至少要精通。壹個作家,同時也是壹個有學問的人和聖人。
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自己的專業特長之外,還要努力做到相關學科的均衡發展,盡量不要出現疏忽的現象。對於壹個作家來說,沒有無用的知識。雖然有些知識現在不會馬上為妳所用,但妳也不能斷定以後就用不上了。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這些知識可能現在對妳沒用,但是將來妳寫的人物可能只是掌握了妳現在認為沒用的東西,所以妳壹定要理解這些沒用的有用的知識。
回想起來,文革結束不久,第四次全國文學代表大會召開,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周揚在會上提出,作家要學者化。雖然這要求很高,但我還是覺得很合理。妳看看那些大師,比如錢鐘書,沈從文,郭沫若,不是作家也是教授學者?細看我們現在很多所謂的作家,整天坐在房間裏,只會寫那些無關痛癢的文字,而且大多矯揉造作,令人作嘔。這是什麽樣的作家?再看曹雪芹。《紅樓夢》涉及多少知識?有心理學,佛道,中醫,園林建築設計,裝飾,政治,經濟,化妝,服裝設計,技術等等。我覺得把《紅樓夢》稱為百科全書不為過,但和曹雪芹壹樣,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作家。
我也壹直在努力。
我的第壹部小說《桃源之夢》(近40萬字)發表後,因為涉及到很多中醫知識,當時的電視主持人都很驚訝:這個徐導演怎麽會懂中醫?後來壹個中醫學院畢業的科室主任開玩笑說找我書上的漏洞,他找不到,因為我對四診八綱(視、聽、問、陰陽寒熱、表裏虛)和藏象方子(君、臣、侍郎、湯頭的方子)理論上略知壹二,有的甚至記得比他還清楚,因為畢竟他多年未行醫,很多東西早忘了;後來他想和我比脈搏。付諸實施時,我肯定不行,只好趕緊掛上免戰牌。嘿嘿,我看到夾起尾巴的重要性了。
小說《大明虎俠》分上下兩部,* * * 91萬字,講述了壹代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日的故事。這是壹部古代軍事題材的全景式作品,不僅涉及古代軍事知識(如行軍宿營、隊形、武器等。),還包括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服飾、官僚作風和敵人的。這些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去嘗試去理解,去寫,才不會出醜。為此我特意查閱了600萬字的資料,並前往相關故事現場進行實地考察。
《大明虎》曾被臺州電視臺等媒體報道為震驚浙江文壇。這些書被許多單位收藏,如陶鑄抗日紀念館、戚繼光的故鄉山東蓬萊、省作協的數據庫以及許多圖書館和博物館,還漂洋過海到了韓國。浙江省作家協會專門舉辦了“大明虎俠”研討會。省作協主席黃亞洲,名譽主席葉文玲,副主席王哲成,副秘書長鄭小林,副秘書長金學忠及20多位浙江文學各界領軍人物出席研討會。文學院院長盛子超公開宣布,《大明虎》是浙江文學院研究新文學體裁的兩個典範之壹。另壹個是黃亞洲的《東方日出》。
《別了,小鎮》是壹部現代題材的小說,47萬字,被譽為浙江省精品現實主義項目。主角是個律師,很多都涉及法律,土地使用政策,城市建設,比如城市規劃,建築設計,餐飲服務。這些相關知識不用說,我自己也要掌握。
《軍事家聖賢》分上下兩部,60萬字,描寫戰國時期吳起的故事。涉及到當時的稱謂、生活用品、職位(如香榜)、飲食等,非常復雜。還涉及到當時是否存在很多東西,比如建築、鎖、秤、硬幣等。,還有是不是當時就有壹些成語產生了,不然戰國的人說點唐朝的事就會鬧笑話。
總之,對於壹個作家來說,知識越多越好越好,寫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曾經有人問我對韓寒的看法,我的評價很難說。對於這種人,說實話。
我不喜歡它。我只
太長了。我給妳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