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像網上說的“妳讀過的書,就像妳吃過的飯,早已融入妳的骨與肉,成就了今天的妳”嗎?還是妳只是在自我安慰?
羅輯思維中最受歡迎的說書人程佳在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提供了解決方案:《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指南》,介紹了如何學習“學習方法”。
1
知識和批判性知識
什麽是知識?程家給出的解釋是“可以改變妳行為的信息”。
如果妳讀了壹篇文章,點點頭說是,然後妳的生活照常進行,那麽這篇文章對妳來說只是壹個信息。
只有當妳讀了壹篇文章,理解了壹個想法,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或做事的方式,這才是信息知識。
這個解釋不是最準確的,但對學習者來說是最有價值的。
在《不要告訴我妳可以做筆記》中,作者提到了記錄讀書筆記的“壹種書評方法”的要點:讀完之後,選擇妳想做的事情記錄在筆記本上,應用到妳的生活和工作中。
所以我每看壹本書,都會特別註意可操作的部分,並記錄下來,以便練習和實踐。
同樣,在閱讀妳覺得有價值的文章或書籍時,不妨問問自己:
這些信息對我有用嗎?可以用在哪裏?怎麽用?
而不是把它扔進收藏夾。
另外,知識不同於知識。有些知識比其他知識更有價值,可以有效地改變我們的行為和思想。
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臨界知識”:壹個重要的、基本的規律,可以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的行動。2
妳為什麽不去妳的學習水平?
我們先來看兩個關於“北京房價為什麽這麽高”的回答。
第壹個回答:都是炒房團幹的!
第二個答案:北京土地供應稀缺,購買力高的人群過度集中,所以推高了價格。
這兩個答案,壹個是表象,壹個是對事件背後規律和本質的深度挖掘和思考,也就是說,兩者的認知深度不同。
同理,為什麽我們的學習水平上不去?答案也在這裏。
大多數人學習如何處理特定的工作場景和問題,以及如何提高技術效率。
而那些為數不多的高水平學習者,他們在學習理解問題的本質,理解解決問題的底層規律,努力提高認知效率。
比如如何更好的與人溝通?
前者講究各種技巧:微笑、盯著說話人、如何用肢體語言配合……後者講究真誠和感同身受。
哪個效果更好,不言而喻。
當然不是說技能不重要,而是有些規律比技能更重要,也就是批判性知識。三
如何通過閱讀獲取知識?
閱讀作為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輸入方式,是我們獲取批判性知識的重要途徑。
妳從讀書中得不到任何東西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方法不對。
關於閱讀,很多人做的最多的就是從頭到尾讀壹遍,然後劃線,摘抄啟發性的句子。
也就是說,我們做的最多的只是記錄和存儲,真正需要花精力去理解、吸收和應用的還遠遠不夠。
這樣,即使學習,也是在記憶孤立分散的知識點,這顯然不是大腦擅長的工作。事實上,大腦擅長記憶關系。
那我該怎麽辦呢?花時間和思考將新獲得的知識和舊知識進行網絡連接。不要認為做這個項目需要時間。
現在,讓我們回到關於讀書目的的問題。
既然讀書的目的是獲取知識,那麽讀書的速度和數量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妳是否通過讀書重新認識了世界,發現了批判性的知識並運用到生活中。四
批判知識的研究
對於學習批判性知識,首先是心態、方法和習慣的培養,其次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兩種心態
第壹種心態是綠燈思維。
當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符的新想法時,就會引發我們的習慣性防禦。
這時候就需要用綠燈思維打破習慣性防禦,區分“我”和“我的觀點”,“就事論事”,不要把別人對自己觀點的懷疑當成對自己的懷疑。
所以,綠燈思維就是當我們遇到新的想法或者不同的觀點時,我們的第壹反應是:哇,這個想法壹定有用。我該如何利用它來幫助自己?
第二種心態是以慢為快。
循序漸進地學習關鍵知識,慢而穩。其實學習任何知識都沒有捷徑,都需要努力。
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掌握知識的結果。對重要的、核心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就能運用自如。
掌握的前提是妳願意花時間在那些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上,度過知識的卡殼。
記日記作為提高學習能力的三大底層方法,我們並不陌生。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利用寫日記來提高自我意識,或者說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那麽,如何避免寫日記成為流水賬呢?有三個建議:
第壹個建議是,不僅要記錄事件的結果,還要記錄妳的情緒和思考過程,以便分析和反思。
第二個建議是在日記中反思。以下問題可供參考:
今天,什麽讓我開心?為什麽?今天,我有什麽沒有處理好?為什麽?如果我沒有這麽做,會發生什麽?我還能做什麽?
這裏有壹個重要的概念:標桿管理。總的來說就是給自己定壹個標準,針對執行不到位和反思不足進行改正。
在這裏,我對比了富蘭克林的13個習慣和高績效人士的7個習慣,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做了自己的基準,並添加到日記中。如果有興趣,不妨壹試。
第三個建議是將日記內容按板塊分類,方便日後查找和反思。有興趣可以參考晨間日記的奇跡或者自己歸類。
以自己的生活為案例,整理自己的反思,可以從看似平凡的生活中獲得知識。
作為學習的教學
也就是說,把教別人的過程看成是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輸入是輸出逼出來的。
這裏有兩點值得註意:
第壹,備課的時候不能知道講多少,要查閱大量資料,買書,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比如程家在做《程家舒舒》這個欄目的時候,從答應給正式班講課到現在,他有將近三個月的準備時間。
根據程佳的描述:
這段時間,我把市面上能買到的書都買了,把網上的相關文章甚至討論都看了個遍。記錄的筆記和草圖有幾百頁,兩個大本子都用光了。
為了三個小時的課程,我幾乎用光了三個月的所有業余時間。
我清楚的記得正式上課那天是早上8點,淩晨4點我還在備課修改PPT。
這壹次以教為學,不僅讓它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評價,也成為了這本書的雛形。
第二,備課時壹定要主動打聽不支持自己結論的不同觀點和反面案例。這樣,我們可以對我們所學的東西有更深的理解。
刻意練習就是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大量的持續練習。
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具體的批判性知識,而是改變我們的思維過程:有意識地應用更高級的心理表征來解決問題,提高元認知能力。
這裏涉及到兩個概念,心理表征和元認知。
所謂心理表征,是指我們大腦在思考問題時相應的心理結構。也就是說,要用更深層次的系統思維代替膚淺的思維。
元認知是思考我們的思維過程。通過思考思考過程,我們調用批判性知識而不是直覺思維來采取行動。
五
批判知識的壹些重要概念
復利
復利被愛因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復利的本質是做A的事情會產生結果B,結果B會強化A,不斷循環。
影響復利效果的因素有兩個:利率和執行次數。
利率越高,執行次數越多,復利效應越大。
復利效應結果符合冪律分布,前期復利效應不明顯。只有復利達到壹定次數的臨界點,才會迎來爆發式的結果。
我們通常不能用復利效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壹是我們只把它當作經濟學或數學中的壹個概念;第二,沒能堅持到臨界點。
如果能理解的話,復利幾乎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概率論
這裏主要說結果不確定的頻率概率。如果繼續投資大概率事件,大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另壹方面,需要建立冗余備份,以應對小概率事件(如金融危機),這些事件發生的概率很小,但壹旦發生就會造成巨大損失。
舉幾個例子,比如備份u盤和網盤上的重要文件,買保險等等。
在不確定的世界裏,我們可以選擇不斷投身於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避免小概率事件帶來的致命打擊。
黃金思維圈
所謂黃金思維圈,其實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壹個層次是什麽層次,就是事物的表象,我們具體做的壹切;
第二個層次是how層次,即我們如何實現我們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個層次是為什麽層次,也就是我們為什麽要做這樣的事情。
普通人的思維往往停留在什麽層面,而精英們則不斷從為什麽層面追問事件背後的本質。
換句話說,要想更好的看透問題的本質,就要培養問“為什麽”的習慣。
系統思維是壹種不同於我們直覺思維的思維方式。它是壹種整體地、動態地、持續地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
認知深度的提升不是看壹兩本書就能達到的,但在這本書裏,至少作者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運用批判性的知識,從系統層面進行思考和反思。
妳的問題?答案在這裏?微信微信官方賬號精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