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生活
他於1859年出生在柏林。他是腓特烈三世和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子。維多利亞女王是俄國亞歷山德拉王後(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妻子)的姑姑,英國愛德華七世的妹妹。由於出生時臀位分娩,他患有Erb麻痹,甚至左臂萎縮。在上面的照片中,他用健全的右手遮住了左手。在很多照片中,威廉經常用左手拿著壹副手套,讓它看起來更長。他還喜歡用左手靠在劍或拐杖上,以達到像樣的效果。
威廉壹世於1888年3月9日去世後,他的父親被加冕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很快死於喉癌。同年6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成為皇帝。
最近,法庭對他出生的記錄指出,威廉的大腦可能已經生病,從而導致腦損傷。他的健康問題可能培養了他野心勃勃、沖動魯莽的性格,在處理問題或他人時表現出傲慢的態度。關於這種美德是否影響了他的個人和政治生活,歷史學家尚未得出結論。如果這個說法成立,威廉的性格肯定會造成他的行政短板。比如在俾斯麥退役事件中,母親對兒子漠不關心。因為她對兒子的缺陷感到內疚,她的母親試圖迫使他加強鍛煉,並試圖控制這壹缺陷。因此,威廉和她母親的關系不是很好。此外,由於維多利亞女王出身於英國貴族,她經常向兒子灌輸英國至上的觀念。她堅持只叫兒子的英文名:威廉在德語中是“威廉”,但她稱之為“威廉”她二兒子的名字是“海因裏希”,所以叫他“亨利”。未來的威廉皇帝從小就對英國和英國人有著復雜的感情,這可能影響了他後來對英國的態度。
戰前規則
社會經濟政策
雖然威廉在登基前就仰慕俾斯麥,但登基後立即與這位鐵血宰相發生沖突。事實上,年輕的皇帝不願意被別人控制,想掌握統治帝國的最高權力。於是在1890罷免了俾斯麥的宰相之職。後來,他又先後任命卡普裏維伯爵、霍恩洛赫-席林弗斯特和伯恩哈特·馮伯朗繼任。1909年,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當上了宰相。威廉尤其尊重貝特曼·荷爾維格的意見,肯定他對內政的偉大構想,比如他的普魯士選舉法的改革。經過三年的戰爭,威廉沒有成功196543。
值得註意的是,這些首相都是高級公務員,而不是俾斯麥那樣的政壇老手。事實上,威廉想避免第二個俾斯麥,因為他認為俾斯麥太專橫——所有官員只能和他壹起會見皇帝。另壹方面,在被迫退休後,俾斯麥壹直猛烈批評威廉的政策。
在社會政策上,皇帝和宰相的意見也充滿分歧。至少,在統治初期,威廉對社會主義組織的寬容贏得了公眾的積極評價。
外交政策和介入戰爭
威廉二世沖動而魯莽,因此他未能在德國外交政策中采取理性的計劃。壹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他和統治英國和英國的表弟的愛恨情仇。對他來說,與英國發生武裝沖突是“最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隨著他大量擴充海軍計劃的開始,德國的崛起讓英國非常擔心。1914年戰爭爆發時,他認為自己卷入戰爭是因為叔叔設下的外交陷阱。事實上,威廉並沒有意識到他的魯莽行為損害了他的皇帝的形象。來自1896,德蘭士瓦的克魯格總統。皇帝發電報祝賀他。當時布爾人和英國的關系緊張,所以英國對這份克魯格電報很生氣。八國聯軍事件中,他發表演講,鼓動參加戰役的德國人像匈奴人壹樣進攻中國。這使得德國人在後來的戰爭中被戲稱為“匈奴人”。
不幸的是,他出於善意試圖捍衛自己的外交政策,卻屢屢犯下嚴重錯誤,使其外交關系雪上加霜。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接受英國報紙《每日電訊報》的采訪。他借此促進了德國和英國的友好關系。但他壹時沖動,甚至得罪了英法俄日。他指出,德國人不喜歡英國人(但他不是),法國和俄羅斯煽動德國介入第二次布爾戰爭,德國的海軍擴張是針對日本,而不是英國。(他的壹句名言是:“妳們英國人瘋了,瘋了。”)因為他言辭激烈,連下屬都沈默了。而他自己也是在這件事發生幾個月後。
盡管如此,德國和英國的皇室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威廉在愛德華七世葬禮的出席者名單中排名第壹。
然而,報紙事件對威廉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打擊。事實上,在他執政的最後十年裏,他減少了對政府事務的參與,這是當時的普遍評論所沒有預料到的。
戰前,威廉再次沒有遵循俾斯麥孤立法國的政策。即使缺乏誠意,他也試圖與法國媾和——但基於法國堅定不移的復仇主義(普法戰爭的失敗)和對德國的怨恨,這些嘗試效果有限。
威廉試圖緩和法國的報復,但他不光彩地失敗了,因為他不知道如何隨機應變。1906年,摩洛哥危機第壹次發生了——他在訪問丹吉爾時,無意中表達了對摩洛哥獨立的支持,這激怒了想要在那裏擴大勢力範圍的法國。由於他的外交官員的出色表現,他成功地避開了德國和法國,並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雙雙落敗。
俾斯麥退位後,德皇允許他登基前簽訂的再保險條約在1890年失效。這讓德國失去了俄羅斯的支持,也無法保證在德法發生沖突時,她會保持中立。威廉的性格和主張使德國對英法俄的政策搖擺不定。壹方面,他忠於支持與奧匈帝國的聯盟——他甚至在1889年告訴奧地利皇帝,另壹方面,德國願意與英國合作,甚至想過與法俄結成強大的歐洲聯盟——威廉認為在1905年與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會晤後,已經獲得了俄國的支持。
帝國主義之路
威廉二世實行帝國主義以顯示德國日益增長的國力。他積極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語:Weltpolitik),這是強烈的軍國主義。
他想通過殖民擴張為德國尋求“陽光下的壹席之地”,改變俾斯麥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中心主義。
通過1897和1900的新海軍方案,他執行了蒂爾皮茨計劃,以加快帝國海軍擴張,追趕英國海軍力量。這與俾斯麥試圖與英國保持良好關系的政策背道而馳。結果,在1889的海軍演習中,英國海軍邀請了威廉二世和蒂爾皮茨來展示他們。
薩拉熱窩暗殺事件
1965438+2004年6月28日,德皇之友、奧匈帝國王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塞拉熱窩遇刺身亡。當威廉得知他朋友的死訊時,他非常震驚。於是向奧匈帝國提供援助,支持後者鎮壓策劃暗殺的秘密組織,甚至允許奧地利對被懷疑是該組織幕後黑手的塞爾維亞動武。威廉想留在柏林,直到事件平息。然而,他的下屬建議他按照每年的習慣,在7月6日駛往北海。這個建議可能是因為德國政府中有人認為皇帝會介入事件,希望分散皇帝的註意力,利用事件提升國家的威望,甚至不惜壹戰,威廉雖然傲慢,但對此非常敏感。
德皇以壹種奇怪的方式通過電報回應了這壹事件。奧地利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後,塞爾維亞於7月26日接受了所有條款,但第六條除外:
在奧地利政府有關部門的協助和指示下,塞爾維亞必須采取法律行動,懲罰那些策劃或實施6月28日暗殺行動、目前在塞爾維亞境內的人。
塞爾維亞認為上述第六條違反了她的憲法規定,將損害她的主權和獨立,因此拒絕接受。威廉於7月28日趕回柏林。看完塞爾維亞的回應,他的回應是:
“非常好的計劃。並且在48小時內!這比理想要好。奧地利贏得了道義上的勝利,但既然贏了,就沒有理由開戰。【奧地利外交大使】吉斯爾其實應該安心留在貝爾格萊德。在這個文件裏,我真的不應該下總動員的命令。”[埃米爾·路德維希,《威廉·霍亨索倫:最後的皇帝》,G.P普特南的兒子,紐約州,1927(譯。作者埃塞爾·科爾伯恩·梅恩),第444頁]
戰前最後壹刻,威廉其實是想說服奧地利和平解決事件。然而,在奧地利政府知道德國皇帝的意見之前,政府中的部長和將軍們已經說服了84歲的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壹世於7月28日對塞爾維亞宣戰。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
戰爭
盡管威廉二世充滿擴張主義野心,但很難說他是否發動了戰爭。他真的很想讓德國變得強大,但他從來沒有想過用這麽大規模的沖突來達到這個目的。從薩拉熱窩遇刺到德國對俄宣戰,德皇明白壹場戰爭即將爆發。所以他盡力爭取和平。威廉於1914 ([1])年7月29日與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通信,試圖避免戰爭。他樂觀地解讀了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認為奧軍只會把戰爭限制在這個地方。然而,威廉的努力為時已晚。在部下的建議下,德皇下令總動員
當時英國普遍認為壹戰是“德皇之戰”(正如其斷言二戰是希特勒之戰)。這種觀點現在被認為是不公平的,因為它聲稱威廉二世應該對此承擔個人責任。但實際上,威廉極力鼓吹軍國主義,支持德國軍事擴張,支持發展軍事工業(尤其是克虜伯公司),使他的國家陷入了壹場軍事競賽。當這場比賽變得難以控制時,
在簽署總動員令時,威廉被認為對下屬說過“妳會後悔的”。另壹方面,他鼓勵奧地利對塞爾維亞采取強硬政策。戰爭期間,威廉甚至擔任德國元帥。
影子皇帝
作為戰時國家事務的最終決策者,威廉不得不背負太沈重的負擔。隨著戰爭的繼續,他越來越依賴下屬的意見,以至於1916之後的帝國變成了軍事獨裁,由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控制。戰爭期間,由於受挫和對勝利的幻想,威廉的戰略搖擺不定。即便如此,德國皇帝仍然是這個國家的重要象征。他仍然可以管理軍隊。
此外,德皇還有權自由任命官員,掌握重要軍事指令。2005年,他用埃裏克·馮·法金漢取代了總參謀長蕭墨池。同樣,在195438+06日德蘭海戰後,威廉下令海軍減少與英軍的對抗。
1918年,德軍最後的攻勢失敗,四面楚歌。顯然,結束戰爭是明智的。那時候,威廉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力量。因為不滿部下架空權力,所以在戰爭末期的危機中,他試圖贏得主動權。在得知德軍已經失去勢頭後,他支持德軍向盟軍投降,以免德國註定繼續戰鬥下去。
退位
當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在比利時的溫泉勝地沃爾芬斯坦城堡。兵變讓他大吃壹驚,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退位。在此之前,他認為即使被迫取消德意誌皇帝的頭銜,他仍然可以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份。然而,2008年6月5438+09165438+10月9日,為了實現政治統壹,首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連突然宣布廢除威廉的上述兩個頭銜。威廉的皇帝夢結束了。在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裏德裏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才能控制德國局勢後,王子本人在皇帝退位後辭職。
然後,在沃爾芬斯坦城堡,參謀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羅內爾接任。格雷納特向德皇保證,在興登堡元帥的指揮下,德軍會在不鎮壓革命的情況下撤退到德國。因此,德皇不得不退位。帝國已經失去了最後的支撐,就連支持皇帝壹輩子的興登堡將軍也只能勸威廉退位。
165438+10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這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國家。《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將威廉定義為戰犯,稱其罪行違反了國際道德和條約的神聖性(例如德國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時)。然而,荷蘭女王威廉敏娜拒絕引渡他受審,也不理會同盟國的呼籲。在多恩,他得到了壹座小城堡,豪斯多恩,度過了余生。他被免除了官仆關系,但從未放棄爵位。
戰後生活
1922年,威廉出版回憶錄,堅稱自己沒有犯下戰爭罪。他總是邀請貴賓到他家,並密切關註歐洲事務。他曾希望希特勒能幫助他恢復王朝,但納粹黨從未如願以償。但他對希特勒成功解決德國的政治經濟困境深表贊賞。1940年德國占領荷蘭後,威廉正式。
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蘭多恩去世,葬於豪斯多恩。希特勒為他舉行了壹個小型的軍事葬禮。他生前希望葬禮上沒有納粹標誌,但納粹黨沒有理會他。
婚姻和家庭
2月27日,威廉二世與奧古斯塔·維多利亞結婚。他們有七個孩子:
威廉王子(1882-1951)。
艾特爾·弗裏德裏希王子(1883-1942)
阿達爾的伯特王子(1884-1948)
奧古斯都·威廉王子(1887-1949)
奧斯卡王子(1888-1958)
約阿希姆王子(1890-1920)
維多莉亞·路易斯公主(1892-1980)
威廉和妻子壹直關系很好,妻子於4月21921日去世,讓他很難過。威廉被迫流亡荷蘭後,他的小兒子約阿希姆王子在1920年因參軍後抑郁和婚姻失敗而開槍自殺。
1922 65438+10月27日,Sch的Johann Georg王子?奈奇-卡羅來斯的兒子祝賀威廉的生日。威廉邀請他和他的母親去他家。威廉發現她很有魅力,決定娶她。威廉遭到了他的支持者和孩子們的反對。但是,她還是在165438+10月9日嫁給了Hermine。赫米娜的女兒亨麗埃特(威廉的繼女)和約阿希姆王子的兒子卡爾·弗朗茨·約瑟夫於1940+10月5日結婚,但於1946離婚。在威廉去世之前,赫米娜和丈夫的關系壹直很好。
婚外情
威廉結婚前,對大公爵夫人伊麗莎白·費奧多羅夫娜(後來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兒媳,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女,威廉的表妹)深懷愛慕,並為她寫了幾首情詩。伊麗莎白最初被他吸引,但後來拒絕了威廉的追求。壹戰期間,威廉多次試圖幫助她逃離俄羅斯。但她不為所動。最後,伊麗莎白在1918年被布爾什維克殺害。威廉從未追求過她,但威廉承認自己老了也從未忘記過她。
威廉在位期間,有傳言稱他與好友菲利普·菲爾茲·歐拉-赫特菲爾德(Philip fürszu Euler-herte feld)有染。當時德國法律不允許這種同性戀行為(禁止男性同性戀行為的法律見第175條)。謠言導致了1907的哈登-尤倫堡事件。俾斯麥曾指出威廉和歐拉有“同性戀行為”。
瑣事
小威廉和他的父親腓特烈王子(1863),威廉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第壹個孫子。女王去世的最後壹刻,威廉握著她的手,直到去世。當時,英國人民對此深受感動。可惜威廉的形象在1914被破壞了。
威廉曾去過希臘科孚島,從此對考古學產生了興趣。他還喜歡在閑暇時畫宏偉的建築和戰艦,但專家認為他的想法過於浮誇,不切實際。威廉也喜歡打獵和砍樹。在他被流放期間,他在他的別墅裏砍了很多樹。這個地區的森林最近才恢復。
威廉收藏了大量的制服和衣服,還經常換衣服,壹天最多換四次。
威廉在斯圖加特有壹座宮殿。他在宮裏的時候,每周日中午都會遊行。他和手下騎兵穿上軍裝,在街上遊行,吸引附近居民觀看。
基於與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關系,威廉二世的許多親戚都是歐洲皇室領導人。後來,德國與英國和俄國開戰,喬治五世國王是威廉的表弟。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妻子亞歷山德拉是上面提到的伊麗莎白·費奧多羅夫娜的妹妹,所以尼古拉是表兄威廉的丈夫。三個皇帝都能說壹口流利的英語,以兄弟相稱(分別是威利、喬治和尼基)。
今天,壹小群支持君主制的德國人仍然每年在威廉的忌日聚集在Huis Doorn,以示對德國最後壹位皇帝的忠誠。
文件
在歷史研究中,威廉二世在德國歷史中的作用是有爭議的。在1950之前,他最初被認為是羞辱德國歷史的重要人物。後來普遍認為他的作用不是很重要,甚至對世界大戰的爆發根本沒有影響。然而,在1970年代,約翰·c·g·魯姆洛爾教授和其他人不同意這壹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