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如何避免「三分鐘熱度」,找到生活的「愛」?

如何避免「三分鐘熱度」,找到生活的「愛」?

1

很多人說,自己做事情要三分鐘。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什麽是“三分鐘熱度”?

下圖是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 Lai的流道模型。

它只是描述了隨著技能的提高和挑戰的增長,壹個人對壹項活動的體驗會發生什麽。

假設這幅畫描繪了小明打網球。

壹開始,小明什麽技能都不懂。他唯壹的挑戰是擊球。這是A1。這個挑戰不算什麽,但是小明還是玩的很開心,因為難度對他淺薄的技術來說剛剛好,但是開心的感覺不會太久。

在這個階段,小明感受到的快感是剛接觸壹個新事物時的“最初三分鐘的熱情”。

接下來發生了什麽,讓小明的“熱度”消失了?

原來,經過壹段時間的練習,他的技術提高了。擊球的挑戰對他來說太幼稚了,所以他厭倦了。這個時候小明的舞臺是A2。

或者說,他遇到了壹個比他更熟練的對手,讓他覺得接對方的球是壹種挑戰。這個時候,他開始為自己技術差而焦慮。此時小明處於A3階段。

前三分鐘的熱度是剛接觸新事物時的表面快感,這種樂趣會隨著妳在這個活動中越來越深入而消失。

有了它,可能會有厭倦和焦慮。這兩種感覺就是通常所說的“熱得沒興趣”,有些人會因為這種負面的感覺而放棄投資。

那麽,堅持的人都經歷了什麽?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他厭倦了(A2)的位置,只有壹個選擇可以重拾樂趣:加強挑戰,用技能難度設定新的目標,比如擊敗壹個技能比他好的對手;如果他感受到的是焦慮(A3),他需要加強自己的技能來重獲樂趣。

那麽,對壹項活動感興趣甚至熱愛是壹種怎樣的心理機制呢?

要麽,妳永遠在A1階段。只要不無聊,在很多活動中都可以體驗到A1的樂趣。這種狀態的外在表現是,妳興趣廣泛,品味其中,卻樂在其中;

或者說,在經歷了喜悅、厭倦、焦慮等壹系列復雜的感受後,我發現了這種活動的深層快感,而我在這壹階段獲得的心流體驗和興趣,可以稱之為愛。

曾經有壹個孩子,兩歲會哼歌,三歲唱的還不錯。他去了他媽同事家,連碰了琴都不想走。所以他的母親,壹位藝術老師,拿出了所有的積蓄給他買了壹架鋼琴。

他非常喜歡它。他是怎麽學會鋼琴的?他不想練琴,他媽媽打他放棄。

妳看,這就是利益的真相。不管妳壹開始有多喜歡,當妳需要學習,需要深入學習的時候,妳永遠不會少了挫敗感和厭煩感。

這個小男孩怎麽了?當然,他是被媽媽逼著繼續學琴的。但隨著學習的深入,他越來越能體會到音樂的樂趣,音樂也成了他有意識的追求。

14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他卻躲在歌壇沒有巨大的影響。他回憶說:“12年到16年是我最快樂的幾年。”

這個人就是周傑倫。

很多人對愛情有壹個誤區,以為壹旦找到那件事,就滿心歡喜,樂此不疲;相反,如果這種狀態不持久,那麽這件事就不是我真正熱愛的。

事實是,愛不是這個東西給妳帶來多少次快感,而是妳投入了多少次。

2

有人說我的愛好是電影和音樂。

不過,沒事就刷個電影,戴個耳機。這不是愛好,是消遣。

職業教育專家古典老師把“興趣”分為三個層次:直覺興趣(感官興趣)、意識興趣和潛在興趣(興趣)。

我覺得火鍋好吃,電影好看,遊戲好玩,都是感官興趣。

覺得火鍋好吃,開始研究火鍋的制作工藝、食材調配、火鍋文化,從而成為業余鑒賞家或廚師;我覺得電影好看,就開始研究電影的歷史、戲劇理論、剪輯節奏、拍攝技巧,寫專業影評,拍出精彩的短片;這是壹種有意識的興趣。

在自覺興趣的基礎上,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把壹項活動作為自己的終身追求。這就是興趣。

淺薄的興趣不能長久,不忘也不能帶來深刻的樂趣。

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 Lai也以音樂為例介紹了樂趣的三個層次:

聽音樂起初是壹種感官體驗,我們對什麽聲音產生愉快的反應完全是由神經系統中的基因控制的。

下壹個層次是“聯想式”傾聽。在這個階段,聽者必須培養根據聲音模式想象感情和形象的技能。

“解析”聽是聽音樂最復雜的階段。至此,註意力已經脫離了感官和情節敘事,而轉向了音樂的結構元素。此時,聽者會以批判、比較、評價的方式去傾聽。壹個人壹旦培養了“分析型”的聽音能力,欣賞音樂的機會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興趣的層次理論讓我明白了壹個道理:愛情永遠是建立在掌握的基礎上。

世界上還有壹種“無聊的人”。他做任何事情都講究“投入產出比”,知道壹件事有什麽好處才會去做。

這是壹種功利的利益觀,背後是深深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功利主義的利益觀是有害的。

首先,它會極大地扼殺我們挖掘興趣的動力:

當每壹個動作都必須用系統中有用的結果來代替時,興趣老師就會被徹底驅逐,隨之而來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就無從談起。——古典:《妳人生的可能性是什麽》

其次,功利心態會造成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會導致我們在做每壹件事的時候都把註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能專註於活動本身,所以很難體驗到那種奇妙的心流。

以上,我多次提到“流量”。但恐怕妳對“流”這個概念還是壹知半解的。這裏有壹個解釋:

當人們專註於壹項任務時,心流是壹種完全遺忘的狀態。

要達到心流狀態,需要幾個先決條件:

任務具有挑戰性,同時當事人也有能力完成挑戰;

有明確的目標和即時的反饋,讓當事人判斷自己有沒有進步;

當事人全神貫註,沒有雜念;心流沒有反思的空間,壹旦當事人投入精力進行自我反思和得失評估,心流狀態就會被打斷。

所以,心態越功利,流量體驗越少;流量越少,樂趣越少;樂趣越少,收獲和成就感越少;成就感越少,樂趣越少。如此惡性循環,那個人自然不會愛上這個活動。

《認知自然:讓學習變得容易的心理法則》這本書講述了壹個類似的道理:

那些非常害怕考試出錯的同學,可能真的會因為感到焦慮而成績變差。為什麽會這樣?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浪費了很大壹部分工作記憶容量來監控自己的表現(我做得好嗎?我做錯了嗎?),而且考試中分配給答題的內存容量更少。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當我們用它們來進行自我監控,評估事件的投入產出比時,就無法把它們投入到我們所從事的活動中去。

所以功利心是利益的天敵。

總而言之:

三分鐘熱度後,我們放棄了,因為我們無法承受更高層次樂趣所必需的焦慮和無聊。

愛總是建立在掌握的基礎上;世界上沒有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體驗到樂趣的興趣和愛情。

功利主義是利益的天敵。

那麽,我們怎樣才能找到我們喜歡的東西呢?

首先,前三分鐘熱度消退後,堅持下去,不要因為無聊和焦慮而放棄。就算真的想放棄,也要找出原因。

放棄也是壹個自我認知的過程。至少可以知道自己真的沒有某個領域的天賦。即使長期堅持,嘗試了很多方法,也沒有進步。

其次,嘗試那些妳直覺認為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重復上面的第壹步。

第三,當妳決定從事壹項活動時,不要評判,不要反思,不要懷疑自己,專註於活動本身。

壹碗豆花:武漢大學雙學士,網易蝸牛讀書讀書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得者;每月讀7-8本書,寫7-8篇有深度的書評;重點看文學和心理學的書。壹般周末更新。

  • 上一篇:女性護膚的正能量宣言_激勵女性買面膜的段子
  • 下一篇:寶潔的企業記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