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100083)
目前石油領域還沒有壹個集知識、交流知識、傳播知識、連接員工知識的社會化網絡平臺。基於Web 2.0架構的軟件,構建知識沈澱、知識享受、知識學習、知識應用的應用環境,可應用於石油知識管理領域,促進企業知識能力創新。基於實踐經驗,提出並構建了壹個石油知識共享平臺,並詳細介紹了該平臺如何實現Web 2.0的框架和理念。
關鍵詞Web 2.0知識管理維基
Web 2.0架構下石油知識共享平臺的構建
郭、唐先明、紀
(中國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國)
目前,油田還沒有壹個用於收集知識、交流知識、傳播知識和連接企業員工的知識網絡平臺。本文設計並實現了壹些基於Web 2.0架構的社會性軟件,並將其應用於石油知識管理,構建了壹個沈澱、共享、學習和使用知識的環境。同時,本文還介紹了石油知識Wiki系統是如何實現Web 2.0架構的,以及它的壹些突出特點。
關鍵詞Web 2.0知識管理;維基網
科研院所肩負著科技創新和進步的重任,支撐著我國科技研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同時也為國家石油經濟戰略決策提供重要依據。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是壹個知識高度密集的單位,是知識和研發成果的加工廠,是高層次人才從事創新研究的基地。因此,在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建立知識管理系統,應用知識管理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知識管理是該院信息化建設的重點。
隨著Web 2.0架構的廣泛應用,互聯網上出現了許多Web 2.0類型的學習和交流網站和工具,但這些通用的社交網絡工具無法滿足石油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首先,他們的網站定位主要是娛樂休閑,整個平臺大而全,沒有專業知識,處於信息孤島狀態,沒有知識和應用的融合,用戶需要每天登錄不同的網站獲取信息。同樣,目前有很多石油專業信息網站,但大多數都是傳統的Web 1.0模式,用戶無法有效分享自己的石油專業知識,只有少數管理員可以添加內容,也沒有有效的激勵和管理機制,導致網站缺乏豐富的內容,而且這些網站大多以石油商業知識為主,勘探開發方面的專業知識很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作為壹個知識密集型地區,每個人手裏都有很多石油方面的專業資料,腦子裏也有很多石油方面的專業知識,但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資料不夠。遇到問題,沒地方求教,也沒地方找。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知識是離散的,沒有實現知識的收斂和關聯;思維是離散的,沒有實現思維的收斂和關聯。也就是說,沒有壹個集知識、交流知識、傳播知識、連接知識與我的社交網絡平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壹個統壹、開放、集成的石油知識共享平臺,有效實現石油勘探開發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聚集和共享。作為知識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石油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同時,對於企業內部員工來說,利用石油知識的平臺,可以獲取資源,公平傳播信息、知識、思想和智慧;可以認識朋友,擴大人脈;能溝通、學習、合作;可以開發升級;可以積累社會資本,塑造個人品牌,以便更好地進行社會生存。
本文將介紹如何利用Web 2.0相關概念和技術工具構建石油知識共享平臺,幫助石油企業實現高效的知識系統管理。
1知識管理和Web 2.0概述
所謂知識管理[1]就是通過管理和技術手段將人與知識緊密結合,使知識沈澱、知識享受、知識學習、知識應用、創新的“知識之輪”循環轉動(圖1),通過知識享受文化,提高企業的效益和效率,為企業創造價值。
上述定義可以由如下公式表示:
圖1驅動“知識之輪”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博士後學術論壇論文集2011 . 4
其中“p”指人;“+”指管理和技術;“K”是知識;“S”是指* * *所享受的文化和氛圍(分享)。從這個角度來看,知識管理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技術手段(+),把人(P)和知識(K)結合起來,通過知識所享有的管理機制和文化(S),使知識的價值指數級提升,最終實現知識的社會化。知識的社會化對人類乃至高等動物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2004年Web 2.0架構出現以來,互聯網進入了社會化網絡時代。其優秀的技術架構和開放的管理模式為企業知識管理系統註入了新的活力,充分體現了人與知識的緊密結合。
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公司采用頭腦風暴法,在總結Web 1.0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Web 2.0的概念[5]。目前Web 2.0還沒有統壹的定義。互聯網社會對Web 2.0的定義是:Web 2.0是互聯網的理念和思想體系的升級,從原來由少數資源控制者主導的自上而下的互聯網體系,轉變為由廣大用戶的集體智慧和力量主導的自下而上的互聯網體系。互聯網2.0的內在動力源是將互聯網的主導權交還給個人,從而充分發掘個人參與系統的積極性。大多數個體的影響力,以及他們的智慧和人脈關系形成的社群的影響力,取代了少數人控制和制造的影響力,從而極大地解放了個人創造和貢獻的潛力,使互聯網的創造力上升到壹個新的高度。
作為壹種新的技術框架,Web 2.0的服務由許多社交網絡服務軟件組成。如博客)/播客、digg、維基百科、內容聚合(RSS)、圖片分享(Flickr)、視頻分享(YouTube、土豆)、在線辦公(Google Docs)、社交書簽(Delicio.us)、社交網絡(辛凱)等等。
其特點如下[5]:
1)多人參與,用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傳統網站是自上而下集中發布的舊體系,用戶只能看到設計者讓他們看到的內容。Web 2.0網站以用戶為中心,大部分內容由用戶貢獻,內容由下而上,由廣大用戶的集體智慧創造,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Web 2.0的靈魂是人。
2)可讀可寫的互聯網。在Web 1.0中,互聯網是“閱讀互聯網”,用戶只能閱讀網絡內容,而Web 2.0是“可寫可讀互聯網”,普通用戶可以讀寫網絡內容,人人都可以寫內容。
3)海量數據。Web 1.0網絡內容封閉僵化,內容增長能力弱。Web 2.0網站信奉“數據為王”,把數據變成“Intel Inside”。他們通常擁有龐大的數據資源,內容開放活躍。商業模式就是讓用戶消費這些數據。
4)社交網絡。傳統網站的用戶往往是孤立的,而Web 2.0網站加入了社交元素,使用戶建立聯系,將彼此不溝通的離散的人際關系系統轉化為溝通順暢的社交關系網絡系統。
Web 2.0也是構建學習型和知識型組織結構的有力手段。許多社交軟件服務為人們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支持,補充了學習的發生和知識的轉化。
2石油知識* * *平臺架構
石油知識共享平臺是為共享石油知識而建立的Web 2.0類型的學習網絡。圖2顯示了石油知識共享平臺的架構,包括功能層和知識應用模型層,由知識沈澱、知識聚合、知識審核、知識存儲、知識關聯、知識互助、知識獲取、個人知識管理、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組成。
石油知識共享平臺的建設目標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實現匯聚、實現關聯、實現知識轉化、實現個人知識管理。
2.1實現收斂
包括網絡資源、社會資源、知識和思維的匯聚。實現融合將極大地促進知識的利用效率,促進人與知識更加和諧的結合。
圖2石油知識共享平臺架構
2.2關聯的實現
除了融合,更重要的是實現連接,包括網絡資源之間的連接(即構建互聯網)、社會資源之間的連接(即構建人際網絡)、知識之間的連接(即構建知識網絡)、思維之間的連接(即形成集體智慧)。同時,不僅要實現相似資源的內部關聯,還要實現資源之間的關聯。比如知識與社會資源的關系,知識與思維的關系等。這樣用戶就可以找到符合自己興趣的學習群和相關鏈接,也可以輕松方便的查看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不至於在茫茫網海中搜索。
2.3實現知識的轉化
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人腦思維。知識最大的未知領域在於人腦,所以知識管理的關鍵在於如何實現隱性知識的轉化,包括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和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直接轉化。
2.4個人知識管理的實現
信息社會,網絡知識無限膨脹,處於混亂無序狀態,需要借鑒紙質資料的知識管理流程,構建網絡個人知識管理,收集有用的網頁,突出標註,分類匯總,形成自己的網絡知識集合;您可以方便地將您的個人收藏分享給其他人,並從其他用戶的收藏中收集有針對性的信息,以提高您的知識水平。
石油知識共享平臺具有典型的社交網絡服務的特征,除了具有社會性、開放性和互動性之外,還具有以下獨特的特征:
1)強調實名登記制的實現。在壹般的Web 2.0應用中,用戶可以隨意註冊,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的特點,容易出現信任危機。而石油知識分享平臺會采用企業郵箱等註冊方式限制會員註冊權限,真正實現實名註冊制,形成責任感,減少不信任感,溝通距離會更近。
2)強調知識的互助,建立新的關系。該平臺將打破傳統的組織邊界,通過知識共享、知識交流和* * *的成長,建立學習型組織關系。員工和員工,員工和領導,專家學者和領導,領導和領導,專家學者和權威人士之間可以更容易地溝通,打破外部約束和情感障礙。
3)強調知識權威的考查和評價。普通的Web 2.0並不強調權威審核,但石油知識共享平臺會強調對用戶和知識的權威審核和評價,以保證石油專業知識的可靠性和權威性。
3石油知識* * *享受平臺的主要功能
油品知識分享平臺PKSNS包括以下五大功能模塊:油品知識信息模塊、油品知識分享模塊、個人知識收藏模塊、油品知識問答論壇、油品知識百科。未來隨著技術和管理理念的提高,內容還會不斷擴展。
3.1石油知識信息模塊
將按專業和研究方向設置若幹欄目。對於每個欄目,知識工程師會設置知識收集的條件,分發爬蟲,從石油專業網站上收集最適合的內容,返回給欄目。同樣的,石油知識分享平臺的每個欄目都會有壹個爬蟲自動抓取網站中的知識,稱為知識爬蟲。這壹部分體現了知識趨同的目標。
收集的知識不是按時間順序放在首頁,而是放在壹個類似緩存的地方。用戶可以判斷每個知識的價值,有價值就頂,沒價值就踩。排名越高,排名越低。用戶可以進行心情評價和評論。這體現了知識和思維的聯系。
3.2石油知識分享模塊
包括書籍、文件、圖片、幻燈片等。通過這個平臺,用戶可以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成果。貢獻與收益成正比。貢獻越多,收獲的知識越多;貢獻越少,得到的越少,貢獻越少,得到的越少。從而充分發揮用戶享受的積極性,體現了知識趨同的目標。
在每個項目成果報告頁面上,有項目相冊、項目報告錄音、幻燈片等。是關聯的,各種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同壹個平臺上關聯,體現了系統的建設目標,即知識關聯。
3.3個人知識收集模塊
信息社會,網絡知識無限膨脹,處於混亂無序的狀態。在石油知識分享平臺,可以使用個人知識收藏平臺收藏自己喜歡的網頁,點擊編輯後可以在線標記網頁,包括高亮標記和評論,成為自己的知識收藏;也可以搜索感興趣的人,點擊進入他的知識收藏進行學習。這體現了系統的建設目標,即個人知識管理和學習的目標。
3.4石油知識問答及論壇
問答過程通過提問、回答、投票、評分四個階段完成。該子系統的功能實現了知識轉化的目標,即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
3.5石油知識百科全書
Wiki是壹種面向社區的協作方式,用於編寫石油知識百科全書,其特點是普通用戶可以自由創建詞匯,同時可以完成協作編輯。實施權限和版本控制,保證其能夠回滾到最佳內容狀態,有效保護了知識內容的權威性。
4應用效果分析——以石油知識百科全書為例
很多百科,比如百度百科平臺,互動百科平臺等。,內容過於龐大和完整,但關於石油的內容卻很少,分類粗糙,詞條解釋不專業,功能簡單,不能完全滿足應用需求,如沒有英文解釋,沒有相關詞匯,沒有上位詞、下位詞和相關詞之間的語義和邏輯關系,因此這種通用的百科網站不能滿足石油專業知識管理的需要。因此,作者建立了石油專業應用知識百科平臺。按照勘探、開發、工程、綜合四大類,采用基於Wiki架構的知識協同構建方法,完成石油專業、石油百科、實際案例等關鍵詞,充分發揮用戶的創造性和參與性。
Wiki來源於夏威夷詞“Wee Kee Wee Kee”,意為“趕快”[5],中文翻譯為“維基”或“維基”。Wiki是壹種多方參與的知識整合方式。它通過多人協作、多人維護、信息自由發布等方式對同壹主題進行補充和豐富,有利於讀者從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了解壹個主題。比如項目負責人寫序言,確定內容,每個子部分由項目組成員完成,如圖3所示。
石油知識百科平臺有嚴格的權限、版本控制和審核流程。用戶完成編輯後,會將其提交給知識管理員進行審閱。審核後,編輯就完成了。如果審查失敗,它可以確保回滾到最佳內容狀態。因此,采用這種過程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保護知識內容的權威性,但並不扼殺個人知識享受的積極性。
石油知識百科平臺的成果是壹個不斷完善的石油專業知識庫,享受這個知識庫的人應該?為這個知識庫做出貢獻的人要多得多。作為知識社會性的工具,它不僅提供知識享受,而且不斷促進和激發知識創新。?
圖3 Wiki以協作的方式編輯條目內容。
《石油知識百科》平臺通過主題詞將原本雜亂無章、互不相關的詞條鏈接起來,以線性網絡組織方式反映詞條之間的類別關系,加強了對知識信息的引導性挖掘,以部門和知識為整體列出不同版本的知識修訂,方便詞條的修訂、創作者之間的聯系以及彼此間交流的加強。
石油知識百科平臺與石油百科平臺中的其他系統有效集成,任何其他外部應用系統都可以在線查詢石油詞匯的釋義。圖4顯示了主要項目的管理信息系統。鼠標滑過頁面上的詞匯後,會自動聯想到石油百科中的釋義。如果沒有這樣的說明,系統會提示您創建它。同時,石油知識百科平臺與GIS有效集成。編輯條目時,可以點擊修改並添加地圖,填寫經緯度坐標,然後該條目的地理位置就會在GIS中自動標註出來。點擊後,可以進入石油百科查看該詞條的詳細解釋。
在石油知識百科平臺上,知識管理員已經錄入了《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百科全書》[7]全部四卷,6000個詞條,630萬字,2200張圖片。普通用戶可以隨意添加詞條,然後擴展石油百科的平臺,那麽石油百科知識的內容就會無限擴展。
石油知識百科平臺建立術語之間的邏輯關聯,術語之間具有語義邏輯關系,包括同義詞、上位詞、下位詞、英譯名等。,如圖5所示。知識管理員已將1994出版的《石油學敘詞表》[8]納入平臺,包含16939個關鍵詞,詳細構建了石油術語之間的語義和邏輯關系,普通用戶也可以自行添加術語的邏輯關系,這樣術語之間的語義關系會更大更合理。
石油知識百科是壹個開放的、主動的新系統,是專門為石油知識定制的,是用戶集體智慧創造的。在普通用戶查閱石油百科、修改詞條、創建詞條的過程中,也是壹個循環驅動,實現知識的沈澱、享受、學習、應用、創新的“知識之輪”。事實上,PKSNS平臺中的所有子系統都有這個知識流的驅動過程,是開放的、主動的,是壹個凝聚群體智慧的知識管理平臺。
圖4重大專項管理信息系統綜合石油知識百科平臺詞條釋義
圖5條目的語義邏輯表
5摘要
石油知識共享平臺在Web 2.0框架下,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將石油企業內部員工與石油專業知識充分結合,實現隱性和顯性石油專業知識的匯聚和共享,構建學習型組織,倡導企業知識共享的管理機制和文化,使石油專業知識的價值呈指數級增長,最終將實現石油知識的應用化和社會化。
參考
[1]吳清海,周偉,夏景華。驅動知識之輪。該企業是常青,http://www.kmcenter.org/articleshow.asp? ArticleID = 1532。
[2]王衛軍,熊瑞,張洋。Web 2.0與知識管理平臺的集成研究[J].信息和文獻服務,2007,(5): 37240。
[3]武琳。Web 2.0時代信息交流模式分析[J].信息學報,2006,(3)。
[4]胡克,王榮良。基於Web 2.0的wiki技術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 2006,(9)。
[5]賴小雲。維基在網絡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5,(6)。
[6]穆拉利·拉曼,特裏·瑞安,洛恩·奧爾夫曼。利用Wiki技術設計教學知識管理系統。
劉寶與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大百科全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
、王、、林樹峰。石油辭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