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由美國華府大學特殊教育博士BCBA和米谷健康教育主任曾松田修改審核後發表的。
假期中,早上8: 30,自閉癥兒童鮑曉、楊洋和愛德華睜開了眼睛。
在老詹的指揮下,他們刷牙、洗臉、做作業...有條不紊地開始了他們的壹天。
妳!不要!看啊!不對!
頭發花白的老詹,真是帶
這篇文章是由美國華府大學特殊教育博士BCBA和米谷健康教育主任曾松田修改審核後發表的。
假期中,早上8: 30,自閉癥兒童鮑曉、楊洋和愛德華睜開了眼睛。
在老詹的指揮下,他們刷牙、洗臉、做作業...有條不紊地開始了他們的壹天。
妳!不要!看啊!不對!
頭發花白的老詹,真是帶三,三個孩子都有自閉癥。
這不免讓人驚訝:老詹是誰?我可以同時應付三個自閉癥兒童!
老詹畢業於清華大學,是三個自閉癥孩子的父親:
第二個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癥後,老詹開始對孩子進行為期五年的幹預。現在,鮑曉和楊洋已經正常上學,他們在學校表現良好。中英雙語交流沒有障礙。
老詹現在從事自閉癥公益活動。除了帶二兒子和小兒子,他還會免費幫助訓練其他自閉癥兒童。愛德華就是其中之壹。
大米和小米已經分享了兩篇關於他的文章。您可以點擊查看:
清華爸爸為三個自閉癥孩子設計了20個家庭遊戲,果斷收藏!
清華爸爸分享了三個自閉癥兒子的十大幹預秘籍!
老詹養了幾年自閉癥孩子,總結了壹些經驗。他認為自閉癥最重要的核心癥狀是社交障礙,服從指令是社交的重要基礎。
聽指示的八項原則
想要讓孩子聽從指令,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01
在遊戲中加入說明
聽指令訓練聽起來可能有些生硬,但它其實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些日常交流都是來來去去的指示和回應。
訓練體現在過程中,而不是強迫或責罵。訓練孩子聽指令可以從遊戲開始。遊戲包含語言、肢體、情感等互動過程。
比如家長在地上放幾個圈或者組裝墊子,標上序號。然後給出指令,讓孩子跳進對應序號的圓圈或墊子裏。
家長帶著壹定的目的和孩子壹起玩,可以起到訓練的作用。
02
說明必須簡單明了。
在給孩子做指示的時候,很多家長喜歡重復啰嗦,以為多解釋孩子才能聽懂。
比如吃飯。有的家長會說:快吃飯了,不吃會涼,妳就不吃了...父母用了壹長串的話來解釋,孩子們卻壹臉迷惑。
這個可以用我朋友的案例來解釋。
壹個朋友家去泰國玩。第二天在酒店,他們發現水龍頭被堵住了,於是打電話給前臺。她以為自己英語還可以,可是解釋了半天,前臺小姐姐還是沒聽懂。
就在這時,總是被她嘲笑的老公壹把抓起電話說:“水,昨天,嘩啦嘩啦!今天,滴答~”
小姐姐瞬間明白了,馬上打電話給維修師傅。
因此,在指令訓練中,我們必須使指令清晰、簡單、明了。對於語言理解有困難的孩子,可以輔助肢體語言或示範動作進行指導。
03
訓練應該從最簡單的指令開始。
不要急於求成。
兒童教學訓練必須從最簡單容易的教學開始,循序漸進。
很多時候,我們壹氣呵成的動作其實是由很多步驟組成的,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能力進行拆分,從而發出相應的指令。
比如,把紙片扔進垃圾桶。這個過程其實包括:撿起紙,找到垃圾桶,把紙扔進去。
如果孩子不能壹氣呵成,家長也不要心急,先給孩子“撿紙”的指令,然後再逐漸加大難度。
04
不要發出無效的指令。
必須完成發出的指令。
所謂無效指令,是指兒童不能執行或不能執行的指令。這樣的指令在訓練中盡量不要發出。
但是,如果在訓練中頻繁發出這樣的指令,孩子會覺得TA有沒有回應並不重要。時間長了,他們會覺得妳的指示可有可無。
例如:
家長下達指令“收拾玩具”,孩子無動於衷。這時候有的家長會想,我自己做會更快。
不對!如果父母代替孩子的次數太多,妳的話就會越來越不被人聽。
讓孩子收集玩具的目的是訓練TA按照指令行動,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想辦法讓TA完成,而不是替TA操作。比如可以和孩子壹起撿玩具,或者牽著TA的手。
簡而言之,孩子必須參與並完成。
05
在孩子完成指令後,
應該盡快給予獎勵。
孩子完成指令後必須立即給予獎勵,可以是語言鼓勵、食物或玩具。給予獎勵越及時,培訓效果越好。
但是,在孩子完成這個指令之前,請盡量不要先承諾,比如完成這個指令,就可以得到糖果。
因為這種方式是壹種賄賂,不利於孩子習慣的養成。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每次指導前可能會要求孩子和家長或培訓師談壹談。
06
說明書的培訓要有足夠的頻率。
不管指令的大小,我們必須保證每天有足夠數量的指令訓練。老詹認為,至少50次。
指令訓練的目的是讓孩子養成服從指令的習慣。只有頻率足夠強,孩子才能形成條件反射,訓練才有意義。
07
訓練要持之以恒。
要看到效果,需要壹定的時間積累。只訓練壹兩天是不可能的,就像我們要堅持學習壹門新技能才能掌握壹樣。
老詹認為,服從指令的訓練至少要持續壹年,在此期間必須每天堅持。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形成習慣。
08
家長在培養過程中要經常反思。
在訓練過程中,家長要仔細觀察TA在與孩子互動時有沒有什麽偏好,比如活動的類型和方式。
這樣,當孩子在訓練中出現矛盾或反抗時,家長可以更好地應對。
同時,在培訓中,家長需要多動腦筋,才能把項目做好,讓孩子開心。
專家評論
文|曾松田博士
美國華盛頓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國際註冊行為分析師BCBA
米谷健康教育主任
我在BCBA的導師伊琳·舒瓦茨說,所有的活動和情境幹預實際上都需要有目的、有計劃。
這位父親在對家庭生活的幹預中創造了大量的幹預機會,並以適當的引導方式(如文中提到的適當的指令)幫助增強孩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
我們從來不缺努力的父母,我們缺努力思考及時總結復盤的父母。
看完這篇文章可能只需要五分鐘,但妳從中學到了哪些要點適用於妳的孩子嗎?有沒有妳去過的坑?
如果有,請在下面留言寫下,這是最好的思考。
結束
整理|夏天編輯|當當編輯|潘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