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們都很喜歡發簪的,哪怕不用,放著也可以。高中的裝扮管控也沒有不讓戴發簪這些條條框框。
帶玉也很低調,不會讓人覺得顯眼,完全是可以的。簡介
材質
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制作之外,還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銀、銅等各種材質制造。發夾出現後,簪和釵就漸漸少人使用,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制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
作用
中國古時漢族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壹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傳統發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發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
標誌
玉簪
玉簪
簪子這種傳統飾物,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起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像壹幅水墨山水畫,如旋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都市中幾盡絕跡的壹種美!!
詳細信息
東方首飾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時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制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_,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誌》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_,長壹尺,為簪珥。”的記載。
典故
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壹種首飾。《辭海》裏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壹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裏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唐宋時期及以後各代,是發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唐代畫跡中也有眾多滿頭插簪的婦女形象。
《宋書·行誌》記載:“宋代元嘉六年民間婦女結發者,?頭上有花插簪梳等飾”。宋代陸遊《入蜀記》記載當時西南壹帶的女子頭飾為“插銀釵至六只,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發簪古代男女發式,以挽髻為主,發髻挽成之後,就要設法將其固定,最常用的綰髻之具是發簪。在上古時期,發簪被稱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帶冠之時,發笄還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墜。古代婦女所插的發笄,在考古發掘中也常有出土。如1978年秋,從山西襄汾新石器時代的古墓中出土壹具人骨,在人骨的頭頂,即插有壹根骨笄。
古時漢族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壹種標誌,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笄禮源於周代。
據《儀禮》等書記載,女子年滿15歲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們的發式大多做成丫髻,還沒有插笄的必要。到15歲時,如果已經許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發髻了,這時就需要使用發笄。古時稱女子成年為“及笄”,就是這個意思。至於還沒有許嫁或年齡不滿15歲的女子,則仍然保持原來的發式,兩者區別十分顯著。女子行過笄禮之後,不僅要學著成年婦女的樣子,挽髻插笄,還要在發髻上纏縛壹根五彩纓線,表示其身有所系。從此以後,她的言行舉止都要嚴加檢點,在壹般情況下,必須深居閨房,不與外界接觸。壹直到成親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這根纓線解下,因為她已經成為婦人,不再需要這種標誌了。凡是舉行過笄禮的女子,不論其成婚與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連去世之後的喪事,也可按成人的規定辦理。
式樣
古代發簪子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在民間,壹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壹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壹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壹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壹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裏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_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遊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制作也最為精致。
景德鎮陶瓷簪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征,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稱,在傳統手工藝品陶瓷發簪的制作方面也匠心獨運,活靈活現。其主要制作材料為高嶺土,瓷土,首選精細的泥料,加入適當的水和泥料拌勻後,采用手工的方式將不同造型的簪子壹片壹片捏制成型後,幹燥,上釉(色),再放入窯爐經過高溫(1310℃)左右的高溫燒制,之後再經過打磨拋光,壹支純手工的陶瓷簪子就制作成功了。
景德鎮陶瓷發簪
景德鎮陶瓷發簪
價值
例如有壹件明代禦制犀角發簪,以其精湛工藝而引人註目,也是發簪精湛制作工藝的壹個縮影。取犀角做發簪十分罕見,壹株上好碩大的犀角用來做如此長度的發簪,限於材料最多只能做兩支,十分費料。發簪采用了如意造型、素身,銘文“宮”及“十二”字樣。 從壹些拍賣資料中看到,壹件明代陸子岡制白玉螭龍發簪,成交了47.04萬元。這件玉簪為白玉蘑菇頭式,長度較短,應為明代男子用簪。簪身減地浮雕龍紋,篆書銘文:“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文中子贊,陸子岡制。”此件玉簪雕工秀雅,龍紋線條連綿自如,篆文穩健,應接近陸子岡的手制作品。此發簪無論從型制、紋飾、工藝、文字、打磨、包漿等任何方面判斷,都是明代玉雕中的典型器。另外壹件明代玉雕大師王小溪制作的白玉螭龍發簪,成交價42.56萬元。
除了白玉、犀角材質的發簪之外,貴金屬材質的也非常罕見。壹件遼代的銀鎏金鳳簪,就非常吸引投資者的眼球,特別是上面鳳凰的精湛工藝,更是讓人叫絕,成交價6.6萬元,這在十多年前已經是非常高的價格了。還有壹對明代宣德年間金發簪,成交價17.92萬元,這種金簪的簪首為傘形旋轉花卉,款為“隨駕銀作局宣德三年拾貳月內造玖成金捌錢”,顯示其為宣德三年銀作局制,是典型明早期官造金器,傳世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