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上,蘇軾的觀點與歐陽修壹脈相承,但他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崇尚自然,擺脫束縛,“法度創新,外放妙理”。在書法上,蘇軾是宋代四大家之首。他不僅書法風格鮮明,對後世書法批評影響深遠,而且在書法理論上也有很大貢獻。更重要的是,他崇尚壹代藝術風格,註重自我精神的體現和情感的宣泄,追求高度自由化的創作狀態,開創了“宋人藝”的新風。
關於蘇軾書法的淵源,黃庭堅曾評價說:“東坡道士幾日學得蘭亭,故其書法姿態如徐繼海般嫵媚,酒醉忘功,字薄如劉澄掛。中年時,我喜歡向顏和楊鳳姿學習,他們與相處得很好。至於筆圓韻,文章妙在人間,忠義在日月之氣。這種書應該是第壹本。”由此可見,蘇軾的書法深受前人影響。他學習了李詠、徐浩、閻錫清、劉公權等人的書法。蘇軾中年時深受顏真卿書法的影響。他曾說:“詩止於,書止於顏。”在顏真卿書法創新精神的影響下,他努力汲取顏書中的養分,博采眾家之智慧,在筆墨上追求純真質樸,不計畫位、胖瘦得失,更註重情感的宣泄。
宋代蘇軾《紅墻賦》,絹本,24.57cm×251cm。
從書法造型來看,蘇軾的書法有以下幾個特點:壹是飽滿飽滿,引人入勝;二是字體扁平,走側面的趨勢;三是用臥筆的手法。以上三點構成了蘇軾書法的獨特風格。蘇軾書法各方面都不錯,但對後世影響最大,最能體現宋人“尚意”書法風格特點的,還是他的行書。而他的行書在黃州得到了質的飛躍。黃州時期的書法是東坡向“尚意”書風過渡的最重要轉折點,也是其藝術創作的巔峰。這壹時期的著名作品有杜甫的《榿木詩》、《黃州寒食帖》、《千赤壁賦》等。其中以黃州寒食帖最為精彩,被譽為繼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此帖豪邁、靈異,將東坡憤懣、抑郁的心情,在無心於佳的狀態下,讓自己的感情無拘無束,出奇地做到了筆法的縱橫,宛若神來。他的點畫堅定而有把握,沈穩而凝重,筆法慢而不拖,能做到有澀,滯中流暢。字形多為橫,有“石碾蛤蟆”之感。構圖方面,前幾行小字節奏平緩,然後書寫速度加快,字體逐漸變大,行距或寬或窄,字距或大或小。最後壹排相互獨立的小字與開頭相呼應,墨色濃重,神采奕奕。
蘇軾在書法和筆畫上的追求是蒼勁有力,充滿血肉的。他在《論書》中提出:“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之壹,不壹定是書。”蘇軾認為,書法藝術必須有精神、有力量、有生命力,有血有肉,充滿筆墨。表現其淋漓的氣血,沒有這五者之壹,就不是成功的書法藝術,他把“神”放在首位,即把意境之美放在形體表現之上,對後世書法批評影響深遠。同時,蘇軾也對魏晉時期形成的以人品著書的風氣持懷疑態度。
蘇軾倡導的“尊意”書風對宋代及後世影響很大。蘇軾倡導的書法理念影響了全世界壹代人,與黃庭堅、米芾等人壹道,舉起了“尊意”的大旗。蘇軾的書法成就,為中國書法增添了輝煌的壹筆。
在繪畫上,蘇軾擅長畫墨竹,其畫重神似。他主張畫要有畫外之情,畫要有寄托,反對雷同和程序約束。他主張“詩畫合壹,巧清新”,明確提出“文人畫”的概念,為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壹定的理論基礎。
繪畫欣賞:
枯木竹石圖
《古木怪石圖》又稱《木石圖》,是蘇軾現存畫作中最可信的壹幅,也是北宋文人“墨戲”的代表作。這張圖沒有段落。根據劉亮佐、米芾題寫的詩,以及宋人記載的蘇軾的畫風,認定為蘇軾之作。枯木怪石的畫面,表現了蘇軾的人生哲學。畫中有壹根枯木,其姿態猶如壹具扭曲掙紮的軀體,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和強勁的氣勢。樹下有壹塊奇石,鋒利堅硬,但石碑盤旋如漩渦。方圓既奇怪又醜陋,似乎在快速旋轉,造成畫面中的運動感,顯示出這塊石頭頑強的生命力。
在畫的左邊畫壹塊奇怪的石頭很奇怪。把它石身上布滿鉤子的圓弧看做石頭的紋理,我無法理解它的結構。右邊是壹棵被石頭穿破的古樹,樹枝幹枯,很像壹群左右分叉的鹿角,但也有奇怪的地方,那就是歪歪扭扭的樹身,往頂上轉了壹圈,前所未見。連米菲都覺得“莫名其妙,無緣無故”。
待讀東坡論畫詩:“論畫之相似,見鄰有童。”這才有點明白,原來蘇東坡無意寫實。想起他德高望重的表哥文同,畫了壹個“S”形的“竹簽”,意在表達他雖被碾壓但仍在向上掙紮的心意。那麽,東坡畫的樹幹是不是被壓住向上翻的?東坡壹生遭受了許多挫折和打擊。儒道佛思想影響深遠,他崇尚“浩然之氣”,所以在畫中放置壹些東西是合理的。從筆墨上看,無論是奇石的肌理,還是古樹的枝幹,都是以壹個功力深厚的中心來提筆,線條彎曲優美,顯然是北宋的風尚。
選擇古木怪石為題材,在當時並不多見,其用意似乎是弘揚了他所倡導的“文人畫”的境界,“簡單樸素”、“古雅幽僻”就影響而言,到了元代,枯木竹石也像水墨竹畫壹樣成為文人熱議的話題。這幅畫的兩面,有12個印文:文武雙全大師、親王之子孫永寶之印、雙桂堂真跡鑒定、翟適量、清白傳家寶、右手子、宗道之畫印等。,而且有三個字很難區分。
宋代蘇軾《朱墨圖》頁,42cm×46cm。
蘇軾《石竹不朽立軸墨絹本》
《石竹》全圖以壹根竹子為主角,從地到頂,凸顯其高聳。他們旁邊有幾棵小竹子。前面的葉子是濃墨波浪,後面的葉子是淡墨,層次分明,疏密適宜。竹子後面矗立著壹塊奇怪的石頭。石頭的形狀是用寫意寫的,然後用淡墨渲染。石的體感以陰陽畫出,筆墨淋漓,充分體現了蘇軾的畫風:重視形似,崇尚畫外之感,以寄托作畫,反對雷同和程序束縛。圖中題字眾多,均出自歷代名家之手,可見蘇軾的畫深受後人的認可和喜愛。
蘇軾《瀟湘竹石圖》
《瀟湘竹石圖》長28厘米,寬105.6厘米,帛書。圖本身有湘中楊元祥題字,後有葉卓、錢復、鄧元明等26人題字。碑記三千余字,始於慧遠宗元系列徐佳年間(1334),止於明世宗嘉靖心有年間(1561)。《瀟湘竹石圖》構圖奇特,別出心裁,長卷構圖,藝術概括度高,使畫面充滿張力,讓人在“窄框”中讀盡千裏。這是壹幅以竹石為精神感受的中國文人畫的典範。
蘇軾繪畫作品少,書法作品多。以後還會特別整理蘇軾的書法作品,供大家欣賞和學習。
感謝您的觀看。楊洋說,繪畫致力於為妳呈現美麗的畫面。
歡迎收藏轉發。如果妳有任何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