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位於余姚河和奉化河交匯形成甬江的三江兩岸,所以簡稱“甬”。
寧波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首批沿海港口城市,計劃單列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河姆渡文化有7000多年的歷史。
寧波的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為丘陵,東北部和中部為寧紹沖積平原。
主要山脈有四明山和天臺山。
山海之勝,江河之美,造就了寧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富饒的產品環境。
壹、“寧波”名稱的由來
寧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朝。
據地方誌記載:“夏有紫堇國,以赤紫堇山命名,後加邑為殷。”金池有兩個地方,壹個在鄞縣的天童、寶沖,壹個在奉化。
這就是“陰”這個名字最初的由來。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廢除分封制,設置郡縣制,正式設立殷、陜、三郡,隸屬會稽郡。
據說當時有很多海外人士來寧波采貨貿易,於是把附近的山叫做鄯善,設立了薊縣。
直是“商貿城”兩個字的組合,意為貿易的場所。
漢朝時,這三郡的範圍大致如下:鄞縣包括現在的城區、奉化的西南郊區和東南地區,郡治在奉化百都;易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鄯善以北的地方,縣治在鄯善;判章覆蓋江北到慈溪壹帶,縣衙在江北區渣山鄉成山渡附近。
從漢代到南北朝,建築和範圍變化不大。
隋朝時,殷、直兩郡都編入句章,郡址在小溪(今殷縣銀江橋)。唐武德時期,改句章為鄞州,不久改稱知縣。
直到唐朝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建立州政府。因附近有四明山,故稱明州,縣分知、奉化、慈溪、翁山(今定海縣)屬明州。
州治始於溪,後移三江口。
元和年間,又在薊縣東部設置望海鎮。
五代時,州縣統壹,易縣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改為定海縣,象山也劃歸明州。
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設郭昶郡(今定海縣)。
這樣,明州的範圍大致包括寧波的殷、慈、鎮、豐、湘、丁等縣。
唐宋之際的明州是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四明誌》中有記載“海外各國混雜,嘉伯送之”。1974何儀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通過寧波港出口。
唐朝在明州設立了專門的對外貿易管理機構——市舶司。
當時從明州上岸朝貢和貿易的有日本、朝鮮和壹些東南亞國家。
在宋代,明州、泉州和廣州並稱為中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口,也是中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容納500至600人的大噸位海船。
南宋時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改稱慶元道。
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它被改為明朝的州府,因為“清遠”的意思是慶祝元朝。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明州“明”二字與明朝名稱相同,故改為寧波府。
由於當時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離鎮海很近,意思是“定海剔骨”。
這就是今天“寧波”這個名字的由來。
第二,寧波文化和特產
(1)寧波幫寧波人是壹家人。
眾所周知的“寧波幫”是寧波商人在商業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壹個群體稱謂,是歷史上著名的商業幫派。
勇敢創造偉大的事物。
有句話說,沒有和平就沒有城市。
這說明了寧波人的創業精神。
創業,既要有遠大的目標,又要有長遠的毅力。
就像創造壹個建築,目標是建造建築的整體設計,辛苦的是建造建築的鋼筋砂石。
寧波地處海濱,地廣人稀。在長期外出經商的人中,湧現出壹大批實業家。他們紮根於寧波,在滬、津、漢及港臺地區創業,有的已移居海外,如、吳金堂、王、寬城、邵逸夫、應昌等。
從這些寧波商人的人生經歷中,我們可以找到寧波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勇於進取的精神。
在上海的發展史上,寧波人創造了50多個第壹,比如第壹家銀行,第壹家證券交易所等等。他們的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給桑葚上菜。
這是壹種愛國主義精神。
凡是寧波人在外地搞工業的地方,幾乎都有寧波同鄉會的組織,而且這些同鄉會都有壹個相同的宗旨,幫助鄉親,服務桑梓。
這種觀念在寧波商幫身上尤為明顯。
當他們背井離鄉,走遍大江南北,辛勤耕耘,取得成績的時候,他們不忘報效國家,造福家鄉父老鄉親。
以邵逸夫的鄉愁為例,可以從他的“三寶”中得到證明:壹塊銀元大小的泥制品,周圍有壹圈米,中間嵌有“故鄉”二字,反面有“長壽”二字;壹把銀色的古董鑰匙,上面刻著四個字:“桑葚鑰匙”;壹個石頭鎮紙,上面有邵氏祖先的筆跡。
邵逸夫的人生格言更加明確:“我要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多做些事情。”他為祖國各地的科教事業捐款超過6543.8+0億元。
對外開放、勇於建樹、服務桑梓,也是“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於創新、講求實效”的浙江精神的重要內涵,更是浙江精神在壹個地區的具體體現。
作為壹個土生土長的寧波人,我衷心祝願寧波精神在推動寧波經濟發展、提高寧波老鄉文化素養方面展現出巨大的力量。
(二)“寧海舞獅”是寧波特有的舞蹈藝術。
寧海被譽為“舞獅之鄉”。
舞獅源於佛教,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
人們在祭拜祖先時,往往通過舞獅的習俗寄托對豐收與和平的美好祝願。
舞獅壹般在正月或喜慶節日由特定組織獅子班舉行。
每次有獅子班來村裏表演,都有專門的人來宣布,吹喇叭,敲鑼,敲鼓,放鞭炮,非常熱鬧,預示著好運。
先在祠堂和供祖先和神靈的廟宇裏表演,以示寬宏大量和虔誠,然後到廣場上組成舞獅隊。
寧海舞獅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有表現山區獅子勇猛性格的武獅,有表現沿海地區獅子溫順性格的文舞獅,而山海之間的地區則融合了兩種風格,成為文武雙全的舞獅。
(C)“中國捕魚節”,捕魚文化的生動實踐。
自古以來,寧波漁民就有捕魚祭海的民俗。
當地民眾和有識之士將漁民自發的儀式提升為海洋文化的盛大儀式,集文化、旅遊、經貿活動於壹體,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漁村特色。
傳統的祭海儀式表達了漁民希望海上平安的願望;“藍色保護誌願者”的行動體現了人們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意識。鑼鼓喧天、千帆爭奇鬥艷的盛況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萬遊客。
寧波象山半島有800公裏的海岸線。象山縣是中國的漁業大縣,漁業在當地海洋漁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為了喚起漁民對海洋資源日益減少的焦慮,教育他們自覺保護海洋資源,自1998起,象山縣委、縣政府發起中國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當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為漁民送上大海。
在改革傳統習俗的基礎上,漁節活動被賦予了積極的元素,反映了當代漁民的精神面貌和社會文化特征。
祭海、放海(放生魚苗和大海)、起航等儀式。是用來表達* * *和各路漁民出海,祝他們平安出海,滿載而歸;引導漁民熱愛海洋,保護和合理開發海洋資源。
漁節名為“漁”,邀請各國賓客舉行以“海”字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以漁節為文學舞臺,演奏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經貿談判、濱海旅遊、學術交流等促進經濟發展的交響樂。
(四)寧波服裝及國際服裝節
寧波服裝的特點:壹、寧波是中國近代服裝的發源地,中國最早的西服、襯衫、中山裝都是寧波裁縫做的。
其次,寧波是全國最大的服裝產地之壹,服裝產量約占全國的12%。
第三,寧波是中國最重要的服裝出口城市之壹,其自身的服裝出口每年達到近30億美元。
第四,寧波擁有最多的民族服裝品牌,包括雅戈爾、杉杉、羅蒙、太平鳥、唐史和佩羅成。
第五,寧波有全國唯壹的服裝博物館;6.寧波有全國壹流的服裝學院。
寧波國際服裝節是由寧波人主辦的寧波綜合性大型文化經濟活動。
依托中國最大的服裝產業集聚基地寧波,通過舉辦服裝文化、服裝貿易、藝術交流等壹系列活動,擴大了寧波的對外影響力,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寧波的國際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
截至目前,寧波國際服裝節已連續成功舉辦十屆,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十大節日”之壹,是中國唯壹獲此殊榮的服裝節。
(E)"中國文化的搖籃",寧波河姆渡文化遺址。
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
位於寧波余姚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占地面積40000平方米。
1973開始開挖。
有四個連續的文化層,其中第三和第四層是長江下遊和東南沿海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今約6000-7000年。出土文物非常豐富,包括大量人工種植水稻的遺物,數萬件刻有精美裝飾圖案的陶器和骨器。
其中,人工栽培的水稻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農作物。
河姆渡遺址大量文物的發現,證明早在6000-7000年前,長江下遊就有比較發達的原始文化。
(6)風味獨特的“臭冬瓜”
“臭冬瓜”是寧波人最愛吃的家常菜。
風味獨特,奇香味美,健脾開胃,老少皆宜。
“臭冬瓜”用冬瓜切塊,煮熟涼透,再撒上精鹽、香油等調料。
吃的方式很奇怪。將煮熟的冬瓜塊浸泡在“臭鹵水”中,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7)寧波湯圓
湯圓原名元宵。據考證,寧波湯團始於宋元,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它是用當地盛產的壹級糯米,磨成粉,塞以細膩純正的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脂制成。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清香糯而不粘,鮮嫩可口,使人名揚海內外。
在寧波,正月初壹的早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要吃寧波餃子,以示歡樂、團圓和好運。
壹些海外華人總是喜歡在節日裏吃幾碗餃子來表達他們的思鄉之情。
從1982開始,寧波湯團成為浙江省出口海外的第壹個小吃品種。
1997入選中國名小吃。
(8)寧波溪口千層餅
溪口制作千層餅始於清朝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它呈方形,分27層,層次分明,金黃翠綠,脆脆爽口,鹹中帶甜,鹹中帶鮮,風味獨特,讓人吃後倍感清香。
溪口千層糕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名特優產品獎,成為中外遊客品嘗和饋贈親友的旅遊食品,尤其是背井離鄉的海外旅客。他們都喜歡讓親戚朋友帶些回家,以慰鄉愁。
千層餅不僅暢銷浙東,還遠銷日本、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地區。
(9)“跑遍三關六碼頭,吃遍奉化芋頭”
寧波奉化芋頭是寧波著名的傳統土特產。奉化以前葛產的芋頭最有名。
芋頭富含澱粉、維生素C、鈣、磷、鐵等成分。
芋頭的吃法有很多種,可以紅燒、清蒸、鹽烤或鹹菜烤、排骨燉。“排骨蒸芋頭”已經成為寧波餐桌上的壹道名菜,味道獨特。
三、寧波歷史名人
(壹)“生而有才,遂而五絕”於市南。
余世南,蔔式,寧波余姚人。
初唐四大書法家之壹。
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我向顧學習。經過十年不懈的思考,我的文章文明於世。
起初,他是楊迪的親信大臣。入唐後為弘文亭學士,任秘書監,封永興郡(世名於永興)。
贏得了唐太宗的尊重。死後賜禮部尚書,畫於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壹。
唐太宗曾寫道:“石南是有才能的人,所以有五絕。”
壹是忠誠,二是友情,三是博客,四是修辭,五是寫作。"
余士南小時候跟智勇學過書,得了壹本王家傳。所以他的文筆飽滿豐滿,外柔內剛,脈絡流暢。
他的作品在元代很少見。如今除了帖子,還有孔廟碑、破邪論、汝南公主墓誌銘、蘭亭序等。
《仿唐蘭亭三序》之壹,傳世為余士南墨跡。
(二)“心靈大師”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寧波余姚人,明代重要思想家。
因為他在余姚修建了陽明洞,被世人稱為陽明先生。
他創立的理論不僅名噪壹時,還影響了思想界數百年。
他發展了陸象賢的主觀唯心主義,成為理學史上的壹大流派,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認為“萬物無非吾心”,“知心即義”,提出了“致良知”的理論。
強調“知行合壹”,要求在內心活動過程中及時克服不良思想,但從道德修養上,也強調不能只說不做,做了才是真知。
他的學說在明中葉以後影響很大,在日本也很流行,稱為“陽明學”。
他的著作被他的老師編入了38卷《王文成功權書》,其中最重要的哲學著作是《傳記》和《大文雪》。
(三)“忠誠的孤子”黃宗羲
黃宗羲是我國明末清初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家。
寧波余姚人。
字太沖,名南雷,被學者尊為利州先生。
他的父親死於太監的迫害,關在林東黨的監獄裏。
崇禎皇帝即位,宗Xi進京為父伸冤,故稱“孤忠”。
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南下,政權崩潰,魯王朱義海在紹興監國。
他出兵余姚,號召鄉民反清,並稱余姚為“石中英”。
魯王的政權賦予他監督禦史的職責。
戰敗後,他回到家鄉,教書育人,寫作到底,至死不為清廷效力。
黃宗羲在廣泛的研究領域,特別是在歷史造詣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明清之際,他認為“國可滅,史不可滅。”
他重視歷史和法律,強調真實可信。
《明代儒學案》是中國第壹部系統的學術思想史專著。
哲學上認為氣是基礎,無氣則不合理,理是氣的原理,但也認為心為氣,天地皆益。
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出有君不如無君,主張廢除君法,建立天下為民之法。
他還提出了把學校作為議事機構的想法。
他擅長歷法、地理、數學、版本目錄的研究,並將所得應用於歷史管理的實踐,辨別歷史事件的真偽,校正史書的得失。他有很多優秀的思想,對整個清朝都有影響。
他壹生的著述大致按歷史、經學、地理、法歷、數學、詩詞分類,有五十余種,近千卷。
著有《明代儒學》、《宋元研究》、《明史》(至今未見)、《溫明海》、《大歷推演》、《四明山誌》等。
④萬斯同,《明史》的主編。
萬斯同,姬野人,號師院,出生於寧波鄞州。
清代著名史學家,“浙東派”重要成員。
年輕時受黃宗羲教育,讀了不少歷史,潛心研究《明史》等史書,尤其熟悉明朝的軼事。我曾經寫過壹本書,《明史草稿》。
清康熙皇帝上書編撰明史,萬斯同以平民身份參與其中。他雖然沒有領爵位和俸祿,但實際上是《明史》的主編。
歷史上的偉大成就。
(5)《京劇名家》。周
周,著名學者楚,藝名麒麟童,祖籍慈溪,是著名的京劇演員和老工人。
出生於藝術家家庭,七歲在陳長興學習戲劇,開始以七歲小孩的藝名在杭州演出。
五四前後,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他演出了《宋鮫人》、《學打金剛》等新劇,批判了袁世凱。
長期在上海演出,受到和馮的影響;他與王洪綬、王小農、潘合作,編輯和移植了許多劇本。
他在藝術上勇於創新和變革,繼承和發展了民族歌劇的現實主義表演方法,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影響廣泛,被譽為世界“林派”。
代表作有《四君子》、《徐策經營城池》、《蕭何月下追韓信》、《清風亭》等。
歷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上海京劇院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
出版了《周戲劇集》、《周戲劇選》、《周舞臺藝術》等記錄其舞臺藝術的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