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樹樓的平面布局采用偶數六間,這在浙東民居中並不多見。傳統風水講究對稱,以中堂為軸,兩兩相對,所以開間多為奇數。其實,寶樹樓“壹天壹地六處”的形狀,與《堪輿》中“天生於北,百分之六十地在北,與天相合”的道理不謀而合。全在《後記·揭露《文安公》中遲的故事》中說:“我的老鄉範東明建亭藏書,也取以水生火之意,署名‘天壹閣’。”指出範欽將書樓命名為“天壹閣”與其建築指導思想和書樓形制密切相關。中國藏書史上有多少圖書館,現在已無處可尋,但天壹閣歷經了五個世紀的風雨,依然孤獨存在。這種艱難的傳承就像是天助,不然也逃不過那麽多天災人禍。因此,乾隆皇帝對天壹閣的建築形式非常感興趣。他在用《四Ku全書》修建紀藏書樓時,曾專門派杭州織造尹到天壹閣考察建築形制和藏書設備。有了開明的統治者,圖紙得以呈現,於是司藏書的七庫全部繼承了天壹閣的血脈,這座江南的普通小樓從此名揚全國。
亭前有壹池,為天之池。池水清澈,魚兒栩栩如生。水池旁堆著假山,周圍種著竹木。整個小花園到處都是山和樹蔭,精致優雅。後來,陳從周教授創建了東方園林,也延續了這壹主題。東園蜿蜒的堤岸,水漾的漣漪,郁郁蔥蔥的香樟樹,金碧輝煌的寧惠堂、林亞泉會館都在其中,窮盡了江南園林曲折的意境。“林泉雅多奇石,亭臺樓閣清逸。”天壹閣的壹樓壹池壹石壹木,無不傳遞著江南士紳的審美情趣。當我來到這樣的建築和花園時,讀者是放松的,有無盡的感慨“有萬卷書和詩可以駕馭,小花園讓我可以躲藏。”
寧波的傳統文化是文人和商人的融合。寧波士紳通過種田讀書傳宗接代,寧波大家通過商業譽滿天下。如果說天壹閣的林泉雅潔代表的是貴族家庭物化的精神,那麽秦氏宗親的分支——福壽無疆,則是新興實業家財富的象征。秦氏宗祠位於天壹閣博物館南面。它規模宏大,風格華麗,雕刻復雜,處處用黃金裝飾,遠遠望去就像壹座神仙殿。寺廟以南北為縱軸,由照壁、門廳、戲臺、正殿、後殿、左右廂房等龐大的建築群組成。建築群的核心是壹個美麗的舞臺,其沈箱的設計最為巧妙。十六個壹廂情願的鬥拱組成的幾何曲線盤旋而上,直至穹頂相接,中間覆以銅鏡,無縫無釘。沈箱不僅為舞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還具有擴展音效的作用。唱腔委婉,琴弦飄飄,余音繞梁。那時候30年代,祠堂建好,袖子在臺上跳舞,表演人生。臺下人生如戲,繁華如夢。抗日戰爭後,家國命運跌宕,蛛網滿雕梁,美人成白發。直到上世紀90年代,秦氏宗祠才得以修復並重新開放,戲曲也經常在節日上演,讓我們見證了這個舞臺的絕世風采。
秦氏宗祠建築的布局、設計、裝飾均按照江南傳統建築業態,融入木雕、磚雕、石雕、貼金、臨摹等民間工藝,是寧波傳統建築的集大成者。其中,朱錦木雕的工藝尤為精湛。橫梁、麻雀、額頭、美人等依靠浮雕或透雕,借助線雕造型和浮雕塊,用大漆裝飾,貼金箔,達到了五彩斑斕、富麗堂皇的效果。秦祠堂的磚雕也是壹絕,畫面生動逼真,刀法精巧細膩,人物、民間傳說、戲曲故事、神仙鳥獸栩栩如生。
秦祠堂建於1925。它是由在上海做生意的寧波商人秦兄弟建造的,用來祭祀他們父親安的壹支秦的祖先。秦軍在上海定居,以紡織染料致富,然後從事書籍、字畫、陶瓷、金石學等的收藏。傳統上,寧波的大家族士氣高昂,但商業精神較差。雖然他們在商業上很有成就,但他們崇尚學者的生活方式。商人從國外歸來,積攢下來的錢往往用來買房子、建祠堂。祠堂是血族社會的遺產,是宗族的核心建築。它對待祖先就像他們死了壹樣,在他們面前跪拜,以確保後代的繁榮。秦氏分廟的宏偉建築體現了寧波豪門的人生價值取向,反映了寧波商人鮮明的文化特色。
與秦氏宗祠相鄰的是溫氏宗祠和陳氏宗祠,是寧波世家大族的宗祠。雖然不如秦氏宗祠繁華,但更能代表清代江南的建築特色。高高的馬頭墻,古樸的石板廳,幽暗曲折的甬道,墻上兩株搖曳的臘梅,墻上幾株被雨水浸透的芭蕉,廳前潔白肥美的梔子花——這樣的格局和趣味,就像壹幅江南雨巷的畫卷,讓人著迷。
天壹閣博物館建築群內有東明草堂、範故居、尊經閣、千金齋、寧惠堂、保靖堂、水貝閣等建築。它們或隱於東園、南園的山川之中,或高大寬敞,或精致悠揚,在書中等待著來訪者的敲門。南面有狀元堂、南軒、周金堂、博雅堂、雲在樓等建築,都是從外地遷來的。有的是歷史上曾經輝煌的圖書館,有的是寧波名人故居。現在,它們匯聚成了天壹閣書畫館,承擔著寧波文化界的書畫展。以前是沈迷水墨的文人所有,現在變成了書畫畫廊。這些精神建築大概就是他們想要的吧。
從美學角度看,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從文化角度看,建築是立體的歷史。天壹閣建築群用優美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寧波的傳統文化,詮釋了寧波的精神內涵。幽雅的林泉、飄逸的天壹閣,觸摸著寧波文人詩詞書法的無盡脈絡,幸福的此後、繁華的秦支寺,代表著寧波商人銳意進取、熱愛家鄉的童真情懷。“明州天壹富於書,福地無愧於信。”天壹閣建築群不僅是藏書的福地,也是我們靈魂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