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安妮日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彭淮棟譯。安妮·弗蘭克(1929—1945),猶太少女。原居德國法蘭克福市,納粹興起後,對猶太民族進行迫害,全家遷至荷蘭阿姆斯特丹避難。1944年8月被捕,並投入集中營,最後被迫害至死。
安妮?弗蘭克
1942年6月20日星期六我這樣的壹個人寫起日記來,也真是個奇怪的經驗。說奇怪,不但是因為我以前什麽都沒寫過,而且因為我覺得以後我自己和誰都不會對壹個13歲女生的胡思亂想感興趣。算了,沒關系,我就是想寫。再說,我有壹大堆心事,不吐不快。
為了提升這位我等待已久的朋友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不想和大多數人壹樣只是隨手記下壹些事實,我要這日記當我的朋友,我還要為這位朋友取個名字,叫吉蒂。
1943年1月13日星期三
外面變得很可怕。白天夜裏任何時候,都有可憐無助的人被拖出家門。他們只準帶壹個背包和壹點現金,就是少少這些東西,在路上也會被搶光。他們妻離子散,男、女和兒童各分東西。小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已經不見蹤影。女人買東西回家,家已經被查封,家人都消失了。基督徒和荷蘭人也生活在恐懼之中,因為他們的兒子被送往德國。人人都心驚膽戰。每天晚上幾百架飛機從荷蘭上空飛往德國城市,把炸彈丟在德國土地上。在俄國和非洲,每個小時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沒有人能置身於沖突之外,整個世界都在戰爭,雖然同盟國比較順利了,但結局還不知道怎樣。
1943年10月29日星期六
我經常神經質,尤其星期天;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慘的時候。氣氛令人窒息、呆滯、沈重。外面聽不見壹聲鳥叫,整個屋子籠罩在壹片死寂、壓迫的寂靜裏,這寂靜附在我身上,仿佛要把我往下拖,拖到陰間的最下層。這時候,父親、母親和瑪各對我完全無關緊要。我從壹個房間徘徊到另壹個房間,在樓梯裏上上下下,像壹只本來會唱歌的鳥被剪去翅膀,不斷用身子撞那沈暗的籠子的鐵條。“放我出去,到有新鮮空氣和笑聲的地方去!”我心中有個聲音哭喊著。我已懶得應答人家,只願歪在沙發上。睡眠能使這寂靜和可怕的恐懼快壹點飛逝,而既然霎時間不可能,只有靠這樣來幫助它趕快過去。
1943年11月8日星期壹
妳看得出來吧,眼前我正在抑郁之中。我說不出這抑郁怎麽來的,可是我想是我的懦弱引起的。我處處被這個毛病折磨。今天晚上,貝普①〔貝普〕即貝普?弗斯庫吉爾,公司打字員,密室的援助者。在這裏,門鈴響了,又久又大聲,我馬上臉色發白,胃裏翻滾起來,心臟瘋狂地跳——只因為我害怕。
再不然,就是密室起火,或者他們三更半夜來抓我們了,我爬到床底,嚇得要死。這壹切幻覺都好像真的壹樣。想壹想,這壹切都可能很快成真呢!
在我心目中,我們八個人好像是壹塊藍天,四面八方被逐漸逼近的烏雲包圍著。我們站著的這塊圓圓的地方還是安全的,但烏雲正在圍過來,我們和那壹直逼過來的危險之間的圓圈越收越緊。我們周圍都是黑暗和危險,我們急著尋找逃出去的路,結果彼此妳擠我撞。我們張望下面的混戰,看看這上面的平靜和美。可是同時,我們被大片烏雲阻絕了,不能上,也不能下。大片烏雲像壹堵穿不透的墻壹樣擋在我們面前,想壓碎我們,只是還壓不過來。我只能哭喊著哀求:“哦,圈子,圈子,打開來讓我們出去吧!”
1943年11月27日星期六
最親愛的吉蒂:
昨晚我正要入睡的時候,漢妮莉〔漢妮莉〕即漢妮莉?戈斯拉,安妮在猶太學校的同學。當時她全家都被投入集中營,後來只有她和壹個小妹妹得以幸存。戰後,安妮的父親找到這姐妹倆,從此像父親壹樣照看她們。忽然出現在我眼前。
我看見她衣服破爛,面容消瘦憔悴。她註視著我,大大的眼睛裏帶著那樣的哀傷和責備,我看出裏面的意思:“哦,安妮,妳為什麽拋棄了我?救救我,救我離開這地獄!”
我卻救不了她。我只能站在壹旁眼看著別人受苦受難死去。我只能祈求上帝將她帶回我身邊。她用她那蒼白的臉和哀求的眼睛盯著我,那麽無助。但願我能幫她!親愛的上帝,我得到我祈求的壹切,她卻落入命運的可怕掌握裏。她和我壹樣虔誠,也許更虔誠,而且也有心向善,那麽為什麽我被選來活下去,而她也許要走向死亡?我們之間的差別在哪兒?我們為什麽這麽天差地別?
慈悲的上帝,請安慰她,讓她至少不孤獨。但願妳能告訴她說我滿懷同情和愛在想著她,那樣也許能幫助她撐下去。
1944年3月25日星期六
我沒有很多錢,其他世俗財產也不多,我不美麗,智慧不高,也不聰明,可是我快樂,而且立誌永遠快樂!我生來快樂,我愛人,我天性信任人,而且希望人人都快樂。
1944年3月29日星期三
最親愛的吉蒂:
總理波克斯坦從倫敦向荷蘭廣播①〔總理波克斯坦從倫敦向荷蘭廣播〕密室中有壹臺收音機,他們有時悄悄收聽。,說戰爭以後,要收集與這場戰爭有關的日記和書信。當然,大家就說我的日記這下有用了。想想看,我要是出版壹本以我們的密室為題材的小說,那多有趣。單看書名,誰都會以為是部偵探小說。
不過,說真的,戰爭結束十年之後,外人讀到我們這些猶太人藏起來怎麽過日子、吃些什麽、談些什麽,只會覺得好笑。我告訴了妳我們很多的生活情形,但妳對我們所知還是很少。
1944年4月5日星期三
我終於明白我必須做功課,才不會無知;必須好好活下去,當記者,因為這是我的誌向!我知道我能寫。我有幾篇故事寫得很好,我描寫密室生活很幽默,我的日記大多鮮活生動,不過……我是不是真有文才,還有待觀察。
《伊娃的夢》是我最好的童話,怪的是我根本說不出我這篇童話的靈感怎麽來的。《凱蒂的生活》也不錯,但整體說來沒什麽特殊之處。我是我最好也最嚴厲的批評家。我知道什麽好,什麽不好。人不下筆,真不知道寫作多美妙;我從前老是哀嘆自己不會畫畫,可是現在我非常高興自己至少能寫。如果我沒有寫書或報紙文章的才氣,總也能夠為自己而寫。但我想要的成就不只這個。我無法想象自己過著母親、凡?丹太太和許許多多女人的那種人生,成天瞎忙,然後就被世人遺忘。在丈夫和孩子以外,我還需要有可以奉獻自己的東西!我不要像大多數人那樣,過了壹輩子,結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帶給所有人喜悅,即使是我不認識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因此,我非常感激上帝給了我這個天賦,我利用這天賦長進,並且表達我內心的壹切!
寫作的時候,我擺脫所有俗慮。我的哀傷消失無蹤,我的精神鮮活復振!不過,有個大問題,有壹天我能不能寫出個偉大的作品來,我會不會成為記者或作家?
我希望會,哦,我真希望這樣,因為寫作使我能記下壹切,我的所有思想、理想和狂想。我好久沒有為《凱蒂的生活》用功了。在心中,我把下壹步情節想得精精確確,可是寫起來好像沒有那麽順利。這個作品也許永遠沒法完成,最後不是走進紙簍,就是丟進火爐裏。想起來好可怕,不過,我對自己說:“妳才十四歲,閱歷體驗又這麽少,對哲學能寫出什麽來。”
因此,重振精神,往前走,向上看吧。會有結果的,因為我下定了決心要寫下去!
1944年4月11日星期二
我們的處境從來不曾像那晚那麽危險。想想看,警察到了書架前面,燈亮著,卻沒有人發現我們藏在裏面!“現在我們完了!”那壹剎那我曾輕聲說了這麽壹句,結果我們有驚無險。
經過這壹場,我們又痛切地記取,我們是身帶銬鏈的猶太人,被銬在壹個處所,沒有任何權利,卻有千般義務。我們必須將我們的感覺擺在壹邊;我們必須勇敢並且堅強,吃苦受難,不能埋怨,盡力而為,信任上帝。有壹天,這可怕的戰爭將會結束。那時候,我們會又是人,而不只是猶太人!
誰把這苦難加在我們身上的?誰使我們和其他人類不壹樣的?誰使我們這樣受苦受難的?是上帝把我們做成這樣,但上帝也會再將我們提拔起來。在世界眼中,我們註定受苦,但是,在這壹切苦難之後如果還有猶太人留下來,這些猶太人將會被當做範例高高舉起。誰知道,也許我們的宗教會教導世界以及世上所有的人向善,那就是我們受苦受難的理由,惟壹的理由。我們永遠無法只是荷蘭人,也永遠無法只是英國人,或任何壹國的人,我們會永遠地做猶太人。我們將必須繼續做猶太人,但那時將是心甘情願做猶太人。
勇敢吧!我們要記取我們的責任,無怨無悔地盡我們的責任。會有出路的。上帝從來不曾拋棄我們這個民族。多少世紀以來,猶太人必須受苦,但多少世紀以來他們繼續活著,千百年的苦難只有使他們變得更堅強。弱者會倒下去,強者會活下去,他們是打不敗的!
如果上帝讓我活下去,我會有比母親更大的成就,我會讓世人聽見我的心聲,我會走入世界,為人類盡壹份力量!
現在我知道,人最需要的是勇氣和幸福!
1944年5月3日星期三
妳壹定可以想象,我們經常滿懷絕望地問:“戰爭有什麽意義?人為什麽不能和平相處?這壹切破壞,到底是為了什麽?”
會問這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為止沒有人拿得出完滿的答案。為什麽英國人的飛機越造越大,越造越精,同時又壹直弄出壹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為什麽每天花幾百萬打仗,卻拿不出壹分錢給醫學研究、藝術家或窮人?為什麽有些人挨餓,世界其他地方卻有堆積如山的食物在腐爛?哦,人為什麽這麽瘋?
我不相信戰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蕓蕓眾生的罪過和他們壹樣大;不然,許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來反叛了!人心裏有壹股毀滅的沖動,發怒、殺人的沖動。除非所有人類沒有例外都經過壹場蛻變,否則還是會有戰爭,苦心建設、培養和種植起來的壹切都會被砍倒、摧毀,然後又從頭來過!
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裏的生活看成壹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和浪漫情事,並且將每段艱辛匱乏的事情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我已下定決心要過和其他女孩子不壹樣的人生,不想以後變成壹個平凡的家庭主婦。我在這裏的經驗,是壹個有趣人生的好開頭。碰到最危險的時刻,我都必須往它們幽默的壹面看,並且笑壹笑,理由——惟壹的理由——就在這裏。
我年輕,有許多尚未發現的特質;我年輕又堅強,正生活在壹場大探險裏;我正在這探險過程之中,不能因為沒有什麽好玩的事而只顧整天唉聲嘆氣!我有很多福分: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每天我都感覺到自己在成熟,我感覺到解放正在接近,我感覺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每天我都想,這是壹場多麽迷人有趣的探險!有此種種,我為什麽要絕望?
1944年6月13日星期二
是不是因為太久沒有出門,我才對大自然這樣著迷?我還記得從前,美極了的藍天,啁啾的鳥鳴,月光和正在綻放的花朵都不會令我神往。來到這裏,就不壹樣了。例如五旬節那陣子,天氣好熱,我壹直到十壹點半都奮力張大眼睛,等著好好看看月亮,好好壹個人看壹次。可惜我的犧牲白費,因為太亮了,我不能冒險打開窗戶。另外壹次,好幾個月以前,有個晚上窗子開著,我恰好在樓上。我壹直到不得不關窗才下樓。那個黑暗、大雨的夜,那風,那些疾飛的雲,把我迷住了;那次是我壹年半裏第壹次和黑夜面對面。那晚以後,我對黑夜的渴望超過了我對夜賊、老鼠和搶劫的害怕。我獨自下樓,從廚房和私人辦公室的窗子往外望。許多人認為大自然美麗,許多人不時到星空之下入眠,許多醫院和監獄裏的人巴望能自由自在享受大自然的壹天。大自然的喜悅,不分貧富都能享受,可是很少人像我們壹樣跟那些喜悅隔絕到這種地步。
這不只是我的想象而已——凝望天空、雲朵、月亮和星星,我確實覺得安寧,有希望。這是比繈草根鎮靜劑和溴化鉀安眠藥更好的藥。大自然使我覺得謙卑,使我能夠帶著勇氣面對任何打擊!
真不幸,除了難得的幾回,我只能隔著灰塵積得厚厚的窗戶上這些塵塵黯黯的窗簾觀看大自然。這樣看出去,樂趣盡失。世間要是有什麽其他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那就是大自然!
1944年7月6日星期四
我們都活著,可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會活著、為什麽要活著;我們都尋找幸福;我們都過著不同卻又相同的生活。我們三人①〔我們三個人〕指在密室生活的三個年輕人。安妮和姐姐瑪各,還有凡?丹先生的兒子彼得,他比安妮大兩三歲。都在良好的家庭裏成長,我們有機會受教育,以期有點出息。基於很多理由,我們有希望獲得很大的幸福,但是……我們必須靠自己的能力去爭取。專走容易的路,是爭取不到的。爭取幸福,意思就是要行得正,努力工作,而不是投機和偷懶。偷懶看起來可能很吸引人,但只有工作能給人“真正”的滿足。
我無法了解不喜歡工作的人,但彼得的問題也不在這裏。他只是沒有目標,另外就是他認為自己太笨和不如人,難有什麽成就。可憐的孩子,他從來不曾體會使別人快樂的滋味,這壹點我恐怕沒辦法教他。他不信教,嘲笑耶穌基督,動不動咒天罵神。我在宗教上也不是那麽正統的,可是每次看到他那麽孤獨、不屑、狼狽,都感到痛心。
有宗教心的人應該高興,因為並不是人人這麽有福,有能力相信壹個更高的秩序。對永世受罰的恐懼並不是必要條件;煉獄、天國和地獄的觀念,許多人難以接受,但是宗教本身,任何宗教,都使人走正道。不是畏懼上帝,而是堅持自己的榮譽感,以及服從自己的良知。如果人人能在每天結束之時檢討壹下自己的行為,衡量壹下對錯,那麽,人人都能變得高貴和善良。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在每個新的壹天開始的時候嘗試比昨天更好,如此下來,不久就會大有改觀。這個方法,人人可以壹試;不費分文,卻必有用處。不知此法妙用的人,只有多經驗,多體會,才知道“心安理得,人就剛健”!
1944年7月15日星期六
父親有句名言:“小孩子必須教養自己。”我在很多方面都勤於檢點自己,現在漸漸明白這句話真有道理。父母只能給子女忠告,或者為他們指點方向。追根究底來說,人的性格是自己塑造的。另外,我懷著非比尋常的勇氣面對人生。我覺得自己很堅強,很能肩負重擔,很年輕,很自由!初次領悟這壹點的時候,我很高興,因為這表示我能比較自如地抵抗以後人生裏的打擊。
“在內心深處,年輕人比老年人寂寞。”我在壹本書中讀到這句話,壹直銘記在心。依我所見,這是實情。
因此,如果妳想知道大人在這裏的日子會不會比小孩子難過,答案是不會,當然不會。年紀比較大的人對事情已經有見解,對自己和自己的行事有些把握。在壹個理想都被摧毀,人性最壞的壹面主宰世界,人人都懷疑真理、正義和上帝的時代,我們年輕人要想維持自己的見解,更是難上加難。
誰要是聲稱大人在密室的日子比我們難過,都是不明白這些問題對我們的沖擊比對大人的大。我們年紀太輕,無法處理這些問題,但問題壹直向我們逼來,最後,我們被逼得弄出壹個解決辦法來。但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辦法壹面對事實,就土崩瓦解。在當前這樣的時代,的確很難:理想、夢想和寶貴的希望也在我們心中浮現,但只有被殘酷的現實壓碎。我沒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拋棄,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來那麽荒謬,那麽不切實際。可是我仍然緊抱著它們,因為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在內心裏其實是善良的。
我要在壹座用混亂、苦難和死亡做成的基石上建設我的人生,是完全不可能的。我看見世界正變成壹片荒野,我聽見雷聲正在接近,有壹天雷霆也會將我們打死。我感覺到千百萬人在受苦受難。可是,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那麽壹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
******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歲生日,在她收到的生日禮物中有壹個日記本,從此,安妮便以它為友,傾訴了壹個在戰亂中生活的少女的心聲。
1942年7月6日,安妮壹家由於環境所迫,躲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中,這是壹個與私人辦公室相通的壹套實驗室,後來長期閑置,漸漸被人遺忘。安妮的父親便將實驗室的入口用書櫃擋住,裏面遂成“密室”。安妮與凡?丹先生壹家、杜瑟爾先生在密室中生活了兩年,直至遭人舉報,被納粹投入集中營。
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秘、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和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
1947年,幸免於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壹筆人類***同的精神遺產。安妮真正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走入世界,為人類盡壹份力量。”
閱讀這壹則則日記,感受半個多世紀前壹個同齡人的思想光彩,畫出妳欣賞的語句並談談自己的感想。
積累下列詞語:
窒息呆滯虔誠蛻變周遭啁啾錯愕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