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宋代的五大瓷及其特點是什麽?

宋代的五大瓷及其特點是什麽?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壹個繁榮時期,有官、汝、均、定、哥等窯。元代青花和釉裏紅等新品叠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制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樸,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宋代統治者崇尚復古之風,追求造型美、線條美、古樸美。宋代五大名窯:官、汝、鈞、定、哥。

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壹,包括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南宋官窯產品以洗、碗為多,壹般無紋飾,多有開片,但與汝、哥紋片不同。此外還有坯薄釉厚的制品。窯址先在開封,後遷杭州。北宋官窯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為主。雖然被稱為“亞於汝”,但也是瑩如堆脂,釉表紅棕色或無色的片紋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見燒制時的支釘痕跡。器物都是各種陳設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漢銅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官瓷藝術上追求質樸無華、淡雅自然;胎骨堅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潤如脂;紋片縱橫,飄逸流暢;“紫口鐵足”是其獨特名貴處。

定窯

繼邢窯之後的著名的白瓷窯場,宋時屬定州,故名定窯。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壹,終燒於元。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壹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胎骨細膩潔白,又輕盈秀美,是定窯白瓷的重要特點。定窯的釉面裝飾,是宋代瓷器中最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窯白瓷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後,又出現刻花和蓖劃相結合的裝飾。到北宋中期,定窯開始采用印花裝飾。紋飾多在碗、盤的裏面,布局左右、上下對稱,以細、密為特色。類似於宋代緙絲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窯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著墊燒的沙粒或支燒痕。後期定窯采用口沿在下的覆燒工藝,因此口沿有“芒”,但燒成的器物都很規整。作為皇室使用的貢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銀或銅,更顯豪華尊貴,故稱之為“金裝定器”。除白釉外,定窯還生產黑釉、醬釉等品種,被稱為黑定、醬定,價格均高於白定,是難得的珍品。

汝窯

汝窯瓷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壹帶(今汝州)。臨汝在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迄今尚未發現汝窯的確實窯址,只有瓷器傳世。北宋後期,汝窯專為宮廷燒造禦用瓷器,即“汝官瓷”,簡稱汝瓷。汝瓷燒制於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間。燒瓷時間短促,僅從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間,所以是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壹個窯。後因宋金戰亂而失傳,南宋時汝瓷“尤難得”,傳世品全世界僅存60余件,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及臺北、上海、英國、日本等博物館收藏,為舉世公認的稀世珍寶。汝瓷胎質細膩,工藝考究,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觀其釉色,如雨後天藍色的晴空,溫潤古樸;撫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器表呈蟬翼紋般細小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的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汝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古樸、典雅、凝靜、大氣,象征著純結、平安、吉祥和富貴。對汝官瓷的擁有和欣賞,體現著壹個人的社會地位、文化層次和藝術涵養。汝瓷燒制技術失傳800多年,近年來仿燒成功,使天青釉重見天日。汝窯除燒青瓷外,兼燒黑瓷、醬釉瓷和鈞釉瓷,以青瓷最為精致。汝窯青瓷的胎質細密,呈深淺不同的“香灰色”。與同期官窯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層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壹般都呈壹種內蘊的木光。開片是汝窯的壹個重要特點,無紋片的很少。紋片深淺長短交錯排列,密而不亂。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盤、碟、洗為多,其中橢圓四足盆是汝窯的特有造型。汝窯的燒制時間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貴。從明宣德開始有仿制品出現,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當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窯器。

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壹,窯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因與汝窯有密切關系,歷來有“汝鈞不分”之說。。創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影響擴展到河北、山西兩省,成為壹個規模龐大的鈞窯體系。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鈞窯有兩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窯變。鈞窯的基本釉色是深淺不同的各種青色,可分為天藍、天青、月白三類。由於在釉中滲入銅紅釉,燒成後就出現變幻莫測的紅色窯變,有玫瑰紅、砂珠紅、海棠紅、茄皮紫、胭脂紅、雞血紅許多種。整個器物紅紫相映、青白相間,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壹、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他青瓷的另壹特色。鈞釉中的紫色是特別引人註目的,各種紫色是由於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瓷釉面上有壹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壹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壹、自上而下的釉痕。後人在仿制宋代鈞瓷時就無法燒出同樣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紋”成為鑒定宋鈞瓷的重要依據。宋鈞瓷另壹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壹層芝麻醬色釉。鈞窯凡為宮中定燒的陳設瓷,底部均刻有壹、二、三……的編號,編號越小,器物越大。因鈞窯瓷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壹。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瓷造型端莊古樸,器身釉色滋潤腴厚,傳世者彌足珍貴,現主要藏於北京、上海、臺灣等地博物館。定窯以燒白瓷著稱,碗、盤制品多采用覆燒工藝,口沿澀胎無釉,故在壹些精細的制品上常用金、銀、銅鈐口。鈞窯創造了以氧化銅、鈷等金屬礦物質為著色劑,燒制銅紅、天藍、月白等釉色。開片形成原理是由於胎、釉的膨脹差異而造成的釉面開裂,本來是壹種缺陷,但哥窯卻通過人工控制有意用來作為壹種裝飾特征,使釉表出現冰裂或魚子狀的紋片,再染上或黃或黑深淺相間的顏色,形成壹種殘缺美。哥窯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骨也厚薄不壹,胎色呈黑灰、黃數種。由於釉層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黃等色。底部用支釘燒制,塗赭紫、紫黑護胎汁。明清以來仿哥窯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鎮官窯制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當精美,但缺少壹種古樸沈靜的韻味。傳世哥窯器為數不少,但哥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為我國陶瓷史上壹大懸案。

  • 上一篇:壹個姓莫的名人
  • 下一篇:富人如何看待收藏奇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