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城市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經濟職能出現了多樣化
在宋代,由於社會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的經濟職能有了進壹步加強。在城市建設上,那種傳統的坊裏制度逐漸被打破,出現了臨街設店的景象;而在商品流通上,產生並逐漸推廣了“交子”(紙幣),“交子”的出現與應用進壹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賦稅制度上,也開始征收商稅,據《宋史》卷85~90《地理誌》記載,宋朝時期全國著名的經濟都會總數不下四、五十處,僅征收商稅在10萬貫以上的就有42個城市。由此可見,這壹時期許多以政治職能為主的城市已逐步演變為政治、經濟職能並重的城市,城市類型開始多樣化。從經濟角度看,宋朝時期的經濟性城市類型大體上可以分為工商型城市、商業型城市和手工業型城市等三種類型。
1、工商型城市
這種類型的城市通常出現在農業生產和商品生產都比較發達的地區,它們既可以利用周圍農村提供的原料發展手工業生產,又可以吸收周圍鄉村集市的商品和自身生產和商品來發展商業貿易。例如,成都在北宋時期,既是成都府治,又是歷代全國的紡織生產基地,是西南地區重要的工商業都會。當時,蜀錦乃為全國著名的絲織品,有“羅、紈、錦、綺等物甲天下”之稱。[1] 蜀錦的產量也相當可觀,僅北宋中央政府每年就從四川地區采購“上供綾錦鹿胎萬二千匹”。[2]在南宋時,國都臨安(今杭州)、婺州(今江西金華市)、平州(今蘇州市)、鎮江、常州、湖州等地已成為當時全國最主要的絲織業中心。尤其是平州,既是府治所在,又是全國紡織生產基地和商品交換中心,成為江南地區工商業都十分繁榮的都會。[3]
2、商業型城市
這種類型的城市通常出現在水陸交通都比較發達的地區,即交通樞紐地區,主要是由於貨物中轉和商業貿易比較發達而形成。隨著大運河的疏浚,在大運河沿岸,壹些較大的政治中心城市如臨安、汴京(今開封)等壹躍成為全國的重要商業城市,其規模之大,人口之眾,商業之繁華,在當時是其它城市望其項背的。據《汴都賦》記載:當時的汴京是“竭五都之鑲富,備九州之貨賄”。據周寶珠研究,在北宋元豐年間,東京(即汴京,今開封)的工商業者及其他服務行業***約有15000多戶。[4] 唐朝時期的坊、市制度已被打破,工商業者臨街開店,大小商號鱗次櫛比。主要商業區,終日車馬雜沓,交易繁忙。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開封城中汴河沿岸商業繁榮的真實寫照。這些商業區除白天營業外,還有夜市、曉市。另外,開封城中還有相國寺、鼓扇百索市、巷陌雜市、乞巧市等定期交易市場,其交易規模也很大。[5]長江沿岸交通發達地區也出現了許多商業性城市,如京口(今江蘇鎮江市)、蕪州、江州蘄口、鄂州、荊州等,其中鄂州尤盛,其商業影響範圍東及於海,西至於川,南抵珠江,北達淮水,“蓋川、廣、襄、淮、浙貿遷之會”[6],“市邑雄富,列市繁錯”。[7] 真州(今江蘇儀征市),在北宋時也已替代了隋唐時期的揚州的地位,成為兩淮、江浙諸路貨物的集散地。[8]
3、手工業型城市
這種類型的城市,與隋唐時期的手工業城市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起源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交通樞紐,它主要是依賴於手工業或礦業而形成發展起來的。這主要是宋朝時期在紡織、陶瓷、造紙、印刷、造船、兵器、冶金、制鹽等的生產規模、品種、數量和技術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使手工業型城市排除了原有政治方面的因素而獨立發展起來。這壹時期造紙技術已進入了相當成熟的時期,因而都城開封、浙江杭州、福建建陽、江西婺州、四川成都和眉山等都發展成為印刷業的中心,而吳江府的粉箋、溫州的蠲紙、臺州黃巖玉版紙、杭州的藤紙、紹興府的竹紙、宣州的宣紙等,在當時也都是非常著名的紙制品。從紡織業來看,有蜀錦、定州的刻絲、婺州的花羅、東陽的花羅、潤州的花羅、青州與邵州的隔織、撫州連花紗、越州的壽陵和綿州的巴西紗子、亳州的輕紗、明州象山女兒布、平江府昆山藥班布等。從制瓷業來看,窯址遍及全國,非常發達。其中定州的白瓷、汝州的青瓷、耀州的青白瓷、景德鎮的影青瓷等都相當著名。[9] 由此可見,手工業型城市在宋代是相當發達的。
二、農村商品經濟發達,“草市”逐步演化為商業性集鎮
商業性集鎮繁榮,是宋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另壹大特色。這種特色的標誌就是“草市”的大量湧現,並逐漸演化成商業性集鎮。“草市”是由農村交換剩余產品而形成的定期集市演變而來。正如《中國古代史》所評價的那樣:“在城市的周圍及廣大鄉村中形成了許多定期的貿易集市,北方稱集,南方稱墟,江淮地區稱草市,統稱之為坊場。這些坊場是連接城市和鄉村,鄉村和鄉村之間經濟聯系的紐帶,得以使農民自用自食之外的農副產品轉化為商品,與市場發生日益密切的關系。”[10]縱觀枕宋朝“草市”向集鎮的發展過程,大體上可以把其分為草市大量湧現、草市向商業集鎮演變和商業集鎮向手工業專業鎮轉化三個階段。
1、草市的大量湧現
草市始見於南北朝,隋唐時期已有了初步發展。[11]至唐末,在某些商業繁榮的城市開始出現夜市及附城草市,農村中定期的小市也越來越多。此類草市,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與交通狀況,各有不同的集期,如二日壹集、三日壹集、五日壹集、六日壹集、乃至十日壹集等。[12] 到了北宋,由於城市建設徹底沖破了坊、市之間的界線,商店可以隨處開設,從而導致了城市內部集市的產生。與此同時,許多城市由於規模的擴大,限於城垣以內的範圍已不夠使用,商業區域不斷向外擴展,與農村中的草市相呼應,從而加快了草市的大量興起。[13]
2、草市向商業集鎮演變
隨著草市的進壹步發展和大量興起,使壹些大的農村集市成為附近地區的集散中心和城鄉交流的聯結點,從而演變為市鎮。在早期,我國的市和鎮之間是有著比較嚴格的界線的。據《吳江縣誌》卷4《鎮市村》記載:“有商賈貿易者謂之市,設官防者謂之鎮”。可見,“市”僅具有經濟職能,“鎮”則是鎮守地方,具有軍事、行政的職能。但是,到了北宋時期,這些市鎮的性質開始發生了變化,純粹以貿易為特征的鎮市大量湧現,“諸鎮監官,掌警邏盜竊及煙火之禁,兼征稅榷酤”。[14]於是,在縣和草市之間也就有了鎮的建置。鎮的出現又加快了商業性集鎮的發展。這樣,市和鎮之間的區分標準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以商況較盛者為鎮,次者為市”[15] 。據樊樹誌研究,北宋時代,黃河流域的市鎮發展占有明顯的優勢,四京尤為突出,東京開封府有31鎮,西京河南府有22鎮,北京大名府有20鎮,南京應天府有13鎮。而同時代的江南地區相對較少,蘇州有4鎮,秀州有4鎮,杭州有12鎮,湖州有6鎮。南宋時代,隨著江南經濟的飛速發展,江南地區的市鎮異軍突起。臨安府增至28市鎮,嘉興府達15市鎮,蘇州達19市鎮。可見,經有宋壹代,草市不僅發展成集鎮,而且數量增加也相當迅速。
3、商業集鎮向手工業專業城鎮轉化
在宋代,各地市鎮盡管商業貿易職能較強,但各行各業的生產活動,即手工業生產活動也非常活躍,也是市鎮經濟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據《宋會要?6?1食貨》記載:“市戶自有經紀,工匠自有手作”。如江西景德鎮,當時陶瓷生產就相當興盛,有瓷窯達“三百余座”,而且分工也相當精細,已有陶工、匣工、土工、利坯、車坯、釉坯、印花、畫花、雕花等工種及工藝程序類別。可見,有宋壹代,隨著市鎮商品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分工與生產進壹步擴大,在原有商業性集鎮的基礎上,又湧現了壹批具有手工業專業傾向色彩的市鎮。除了上述的陶瓷專業鎮外,還有筠州清溪市礦冶專業鎮、陵州賴钁鹽業鎮、彭州蒲村茶業鎮、遂州鳳臺糖業鎮、興化軍龍華糖業鎮、泉州安海航運業鎮、秀州青龍航運業鎮等。這批市鎮的出現,不但顯示了宋代經濟作物、手工業與商業的高度發達,同時還標誌著草市、鎮的經濟自身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
三、海外貿易空前發達,港口城市大量出現
宋朝時期,宋海外貿易十分興盛,比之盛唐時期還要繁榮壹些。海外貿易的主要對象是印度、中南半島、東南亞各島嶼,以及阿拉伯半島等地區的壹些國家。宋朝向各國輸出絲織品、瓷器、茶葉、工藝品、金、銀、銅、鐵、錫等,輸入的物品主要有香料、珠玉、犀角、象牙、珊瑚、蘇木等。由於海外貿易的發展,在東南沿海地區海港城市獲得了很大的發展。[16] 廣州、杭州、明州(今浙江寧波市)、泉州、秀州(今浙江嘉興市)、密州(今山東膠縣)等,在當時都是重要的外貿港口城市。為了加強管理,宋朝還在廣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溫州等地設置了市舶司。除了東南沿海港口城市外,長江以北的通(江蘇南通市)、楚(江蘇淮安市)、海(江蘇連雲港市海州鎮)諸州,長江以南的越(今浙江紹興市)、臺(今浙江臨海縣)、福(今福建福州市)、漳(今福建漳州市)、潮(福建潮州市)、雷(今廣東海康縣)、瓊(今海南省)等州,以及鎮江、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兩府也都是通航的海港。但是,應當指出的是,由於宋朝的政治、經濟形勢動蕩不安,海港城市興廢繁衰也較多。如北宋時,山東半島以北屬於遼政權所有,而遼政權又有航海之禁,因而唐時的主要港口登、萊二州,壹蹶不振,與滄州、平州等同降為次級的海港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