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家庭教育讀後感

家庭教育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壹本名著後,相信大家壹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庭教育讀後感1

 仔細拜讀了《家庭教育》壹書,覺得很有感觸,書中的內容廣泛而又平易近人,沒有壹般教育理論那麽高深,很容易被接受進而產生***鳴。

 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麽是好,什麽是壞。他的壹舉壹動可說壹方面受遺傳的影響,壹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於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作為壹個母親,我對此觀點十分認可,特別是以下幾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

  壹、把握好“愛孩子”和“管孩子”之間的度

 不管該書發行所處的年代還是現在,過分溺愛和專制式的嚴厲管教始終是兩種普遍存在的錯誤態度和做法。前者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而他強調“對子女要愛護,但絕不要溺愛”。同時,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專制式的嚴厲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這種管教方法的後果只能是摧殘兒童的創造力,束縛兒童的思想。

  二、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陳鶴琴多次告誡家長:“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壹條原則,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因此,做父母的必須處處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其實也是家長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為了教育孩子,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放棄無規律的生活,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壹致性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壹致,寬嚴不同,孩子就無所適從,甚至會產生投機取巧、輕視長輩,甚至虛偽等流弊,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培養。

 家庭教育既是壹個古老的課題,又是壹門嶄新的學問。陳先生對家庭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為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理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提供了具體的方法,特別是《家庭教育》壹書所提出的壹些原則和方法,是我們現代做父母的壹本很好的教科書。

 家庭教育發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為每個家庭、每個老師、每所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極其關註的壹個社會問題。近來讀20世紀初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的教育專著——《家庭教育》,頗有感觸。

 家庭教育讀後感2

 讀壹本好書,就好像和壹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這句話是我從讀《家庭教育》這本書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這本書壹***分十三章:兒童的心理,學習的性質,普通教導法,衛生上的習慣,遊戲與玩物,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小孩子為什麽怕,為什麽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小孩子怎樣學習待人接物的,我們應當怎樣責罰小孩子的,怎樣可以使小孩子的經驗格外充分些,為兒童造良好的環境這十三方面的內容。

 讀完後,我深深地為我以前不會當媽媽而慚愧,好在孩子還小,我還可以改之。其中書中讓我久久不能從腦海中忘記的壹個詞就是“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這壹個詞語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以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可我們家長很多時候是用嘴來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動。書上有壹段話這樣說:兒童在沒有進入學校之前,壹天到晚最親近的人當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語動作,最是兒童所習所聞的。就是進了學校之後,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壹起,如果父母的知識習慣好,兒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學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所以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壹條原則就是“以身作則”。父母如對人禮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壹個悲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壹定是悲觀的。父母是壹個樂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樂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壹定是樂觀的。兒童是容易受暗示的。現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經讀六年級了,學習的任務越來越重,學習成績也擺上了第壹位,做父母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呢?顧名思義還是以身作則。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看書,和孩子壹起看,壹起聊書中的內容,聊書中人物性格,聊看過這本書後妳有什麽想法,聊書中的什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2、不和老公吵架,盡量壹家三口人壹起外出活動,讓家庭氣氛和諧。

 3、良好的做息時間,早睡早起。

 4、努力學習廚藝,盡量滿足孩子的食欲要求。我這樣做了的以後的時間裏,我們的變化是,孩子和媽媽的關系不是在口水的戰爭中進行的,媽媽提出的要求,孩子也會樂於去完成,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壹發現孩子有問題,心裏就著毛。現在,我也能沈住氣,不會總生悶氣了。多虧了這本書,它時時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壹個有內涵的媽媽形象。前進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們的明天是美好的。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家庭教育讀後感3

 “小孩子實在難養的很!”“小孩子不但是難養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難教得很!”

 家庭教育是壹門學問,而父母面對“生來好動”的小孩子往往也很頭疼。《家庭教育》這本書中,陳先生提供了諸多養育孩子的方法,這些方法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讀完這本書以後,小孩子可以多發些笑聲,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煩惱了。書中多用了壹鳴的例子,讀來也是很富有童真童趣的。這本書既是兒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書中對於怎樣教育小孩講述的詳細入微,淋漓盡致。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處事,都清楚地指導,家長應該怎樣去做。

 閱讀過程中,我們與作者體會著各種育兒的心得,感悟為人父母的苦與樂。“怎樣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壹門需要用熱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積起來的學問。家庭教育素為我國所重。陳老先生在書中寫道:“做父母是壹樁不容易的事情,壹般人太把這樁事情忽略了,太把這樁事情看的容易了。”很多父母可以把蜂養的很好,有養蜂的學識技能。也可以把蠶養的很好,有過硬的養蠶技能。甚至養牛,養馬,養羊,養魚,養鳥都可以總結出壹大堆的技能技巧,而唯獨養育自己的兒女反而不如養雞,養貓,養狗來的用心,看得重要。這種情形在我國現階段,仍然司空見慣,非常普遍。所以對於父母來說,《家庭教育》這本書人更加值得學習,值得深思並用於實踐當中去。

 書中有兩大塊內容所占篇幅較大。壹是衛生上的習慣,二是遊戲。陳老先生用了兩個章節***25條原則,詳細提供了關於小孩子衛生習慣的養成,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他對小孩的身體健康的重視,即使放到現在,“體”也是放在首位的,這壹點毋庸置疑。強健的身體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體不健康,小孩子固然終生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無窮的痛苦。衛生的習慣與身體的健全是有密切關系的。有許多做父母的對於種種衛生的習慣不但沒有顧到,還有許多誤會。所以在這本書中陳老先生也詳細的把主要的習慣壹壹列舉出來,引起做父母的註意,並已解除許多無謂的誤會。比如陳先生列舉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歲大,還給他餵飯,穿衣服,收拾東西等狀況,提出父母包辦代替,其弊端有三“。剝奪孩子肌肉發展的機會。養成孩子懶惰性格。養成孩子不識時務,不知勞苦的性格。”

 同時也指導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小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最好用誘導的方法去教小孩子穿衣服。他列舉了壹鳴在兩歲兩個月時,早晨穿衣服,他的母親就給他壹本圖畫書看,或者壹同唱歌講講故事,這樣就可以讓他忘記穿衣服這壹回事,安安穩穩的,讓他母親穿衣服。而不是像另外壹個孩子的父母強迫孩子穿衣服,甚至大罵孩子。因為陳先生知道小孩子是不喜歡穿衣服的,所以他提出,父母應當誘導小孩子穿衣服,“循循善誘”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認為,穿衣服是壹件開心愉快的事。

 另壹大塊詳述了孩子的遊戲,我們都知道遊戲是幼兒園最基本的課程形式,同樣在家庭教育中,遊戲也相當重要。陳老先生首先提出遊戲的條件:有適合的伴侶,有遊戲的機會,有舒適的衣服,同時也教育孩子學會收拾玩具,養成整理物品的習慣。作為父母也要提供適合的遊戲玩具,要註意衛生安全。他認為做父母親的,不要以愛子女之心太切,而對於玩物之優劣毫不加考慮。凡小孩子看見喜歡的就買給他玩。要知道玩物是有好有壞的,好的玩物固能激發思想,啟迪知識,強健身體,培養美感,但壞的玩物是要發生危險而束縛思想的。所以做父母親的購買文物的時候應該慎重壹些才好。其次,陳先生認為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是好動的。倘若沒有適當的東西可以玩,那就要吵鬧哭鬧的,做父母的也會很心痛,心煩。那父母就可以讓小孩子自己獨自消遣,比如玩壹些畫圖、看圖、剪紙、玩沙、玩泥等小孩子都特別喜歡玩。壹方面可以獲得很好的經驗,壹方面也不至於纏繞別人,於小孩子於父母來說都有很大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且讀且思,且思且悟。陳老先生對兒童的喜愛,對兒童教育事業的熱愛,對中國兒童發展的期盼,感動著我,震撼著我。在這種熱愛與期盼之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壹位又壹位疼愛子女的家長。所以這本書也希望家長們能夠好好的看壹看,仔細閱讀。

 家庭教育讀後感4

 讀了《家庭教育》中的壹篇叫做“求學的懸梁歲月”的文章,感觸很深。說的是前世界乒壇冠軍鄧亞萍苦心求學直至讀到劍橋博士的艱辛歷程。身材矮小的鄧亞萍剛開始喜歡上打乒乓球時,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親堅持對他說,妳很優秀,真的,後來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訓的她最終靠堅韌的毅力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同樣,退役的她在只認識26個英文字母的情況下靠著頑強的毅力在清華大學讀完了英語本科專業,後又到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再到後來就讀英國劍橋讀博士,從對英語壹竅不通,到與外國教授用英語熟練交流,從開始的迷茫到後來的挑戰,每壹步都是那麽艱難。

 鄧亞萍學業上的成功於打乒乓球的輝煌,其實並非得益於她先天具備多大的天賦。恰想反,在條件對她很不利的情況下,靠內心那對強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撐,靠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戰勝了壹個又壹個困難,在人生道路上為自己和他人樹立了壹座座豐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生有涯,知識無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家庭教育讀後感5

 《家庭教育》裏的《為孩子選壹所好學校》壹文,闡述了壹些獨到的見解和觀點,分析了其中的利與弊。這將為許多即將步入小學的孩子的家長們,提個醒,作個建議,供家長壹個參考。不壹定要上名校,上寄宿班。以為上了這些學校,孩子的前途就鎖進了保險箱。將來壹定會出人頭地。殊不知,不適合孩子的學校制度,反而會使孩子拔苗助長,適得其反。譬如,要就近擇校,這樣就不會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路上,路上安全也是壹個問題。

 有心理恐懼的小孩也不適宜上寄宿班,因為小孩更沒有安全感,反而造成更多的心理負擔。都說興趣是學習的第壹大要素,只要讓孩子從小培養起對學習的興趣,那壹切問題都迎刃而解。先天的固然很好,但後天培養更重要,與其在東奔西走,千方百計想盡壹切辦法要進名校,擇名師,還不如加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多培養壹些他自身對學習的興趣。

 《家庭教育》中的《智慧父母》不能不提,這些在教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按照書中的方法基本能得到奏效。還有《家長學校》,《幼兒發展》等等,看了都獲益匪淺。還有《巧手媽媽》,《小制作》,《家庭醫生》,都是值得壹看的好欄目。希望以後能讀到更精彩,更實用的《家庭教育》。來***同提高對幼兒教育的認知能力,為他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礎,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家庭教育讀後感6

 近日,拜讀了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壹書。此書分十三章,以淺顯平實的語言,闡述了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及為人父母者如何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書中陳鶴琴先生運用了壹百多個案例,而其中絕大多數案例都是有關兒子壹鳴的。從所舉事例可以感受到,陳鶴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細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過許多的母親。陳鶴琴先生對自己的子女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試驗,探索出了壹條科學的家庭教育道路。

 陳鶴琴先生指出,“對於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應當在小孩子面前取同壹態度。”此話說得不無道理。在不少家庭裏,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大多采取的是這樣的'作法:壹個唱紅臉,壹個唱白臉。壹個對孩子怒氣沖天,大發雷霆,壹個卻對孩子好言相勸,哄騙利誘。如此壹來,孩子便可能會得寸進尺,甚至對父母之言產生輕視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不僅如此,年輕父母與爺爺奶奶輩之間,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必須采取統壹的態度。

 此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也同樣如此。作為教師,不管是學習習慣還是生活習慣,壹旦發現了問題,都會嚴肅對待,認真教育。可現在很多家庭,要麽是稱沒時間管教孩子,要麽是過於溺愛孩子,對於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極不重視,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長所教的,完全跟學校教師所教的背道而馳。結果呢,老師辛辛苦苦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後果。這豈不令人難過?因此,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方方面面都應該達成壹致,這樣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書中124頁,有這樣壹句話:“做父母的對待子女應當有相當的禮貌。”陳鶴琴先生的話,促人深思。是啊,不管是父母,還是教師,我們面對的都是孩子。雖然他們年齡小,但同樣是獨立的有個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們在與孩子相處時,就應該遵守這樣壹個原則,把他們看做壹個真正的“人”!既為真正的“人”,就應當享有作為“人”的尊嚴。我們就應當同樣給予他們尊重,而不能因為是他們的父母或教師,就任意的訓斥,或時整天板著臉孔,做出壹副威嚴無比的樣子。這樣,有可能表面上讓孩子馴服了,但孩子的內心呢,卻不見得信服。甚至,還會在父子、母子或師生之間,出現壹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導致彼此的隔膜。此舉,實在是百害而無壹利啊!但如若尊重孩子,則孩子會心悅誠服地接受父母或老師的教誨,教育效果自然很好。同時,有了尊重作基礎,孩子與父母或教師之間的關系則會顯得和諧、和睦而快樂。這種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則是用金錢也買不回來的。同時,孩子是善於模仿的。父母或教師的言行會在耳濡目染中影響孩子,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怎樣與人相處,怎樣尊重他人。

 陳鶴琴先生在書中還提到,“做父母的應當教育小孩子愛人”。看到此處,不禁想起了壹位學生家長曾經愁容滿面地對我說起的壹句話:“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怎麽了,壹點兒都不曉得關心父母!”其內心的憂慮,溢於言表。我想,有此煩惱的肯定不止她壹人。其實,這怨不得孩子。孩子不是生下來就什麽都懂得,需要後天的培養。為人父母者,肯定都非常愛孩子,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掏心掏肺地為孩子操勞,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在所不辭。但可憐的父母們忘記了壹件頂重要的事,忘記在愛孩子的同時,教會孩子關愛他人。於是,培養出了壹大批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和小公主。

 於是,父母們無奈地發出上述的感慨。其實,教會孩子關愛他人,並不難。關鍵在於,為人父母者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識,要善於抓住生活中壹個個轉瞬即逝的教育契機,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愛心培養。比如,家人生病時,可讓孩子端水拿藥,噓寒問暖;吃飯時,教孩子把好吃的飯菜夾給長輩吃;出門購物時,讓孩子幫著拎東西;家人生日時,自制或選購小禮物,並送上幾句祝福的話語;遇上自然災害,引導孩子用零花錢為災區捐款……事不在大小,但只要父母有意識地長期進行訓練與培養,那孩子必定會成為壹個富有愛心、關愛他人的人,而不會成為為世人所不齒的自私自利之徒。

 “凡小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妳千萬不要替他代做。”這是陳鶴琴先生在書中提到的壹個觀點。其實,這其中的道理,為人父母者可能都懂。可真的遇上,卻還是忍不住動手幫著孩子做了。就拿我來說吧,兒子小時候,生怕他剝不好葡萄,總是壹顆顆剝皮去籽後再送到兒子嘴邊。做其他事,也是如此,關懷備至。老公發現後,極力反對。

 細細想來,自己的確做得不夠高明。表面上是愛兒子,實際上卻在無意中害了兒子。讓孩子做能所能及的事情,好處多多。首先,在孩子獨立做事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遇到困難,為了克服困難,他們自然會積極動腦,想辦法解決。這將極好地促進孩子的思維的發展。其次,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可以發展他的雙手的小肌肉,訓練並提高雙手的協調性和靈活性,而這又將促進孩子大腦的發展。第三,孩子獨立做事,可能成功,可能失敗。成功,則可從中獲取寶貴的經驗;失敗,則從中汲取沈痛的教訓。因此,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鍛煉機會,都將很好地幫助孩子積累實踐經驗,以免重蹈覆轍,提高做事的能力。第四,讓孩子在獨立做事,則孩子就會獲得成功的機會,就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而這種成功的體驗,是父母所不能給予的。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孩子的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從而激發起再壹次沖刺的信心和欲望。因此,為人父母者,何不放開手腳,讓孩子們獨立地做事呢?

 沈浸在字裏行間,聽陳鶴琴先生娓娓道來,真的是受益匪淺。陶行知先生曾贊道:“這本書是兒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因此,真心希望有更多的為人父母者能捧起此書,認真拜讀,這樣,“小孩子可以多發些笑聲,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煩惱了”,多好!

 家庭教育讀後感7

 在讀《家庭教育》這本書之前,我壹直覺得好的孩子總是好的,不好的孩子總是不好的,至於為什麽好,為什麽不好壹直沒有深究,覺得或許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實上這並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開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師。父母的潛移默化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壓力,所以要培養教育好孩子,就先得從自身做起。

 現在的許多父母十分自私,打著給孩子創造富裕生活條件的幌子,好像是為了孩子願意付出壹切,但其實卻很少舍得多為孩子花壹點心思。孩子的壹言壹行都在模仿著大人,既然把他帶到這個世界就有責任關心他愛護他。現在的孩子由於家庭條件的優越,而且獨生子女比較多,有壹部分孩子不在父母身邊長大,而是由老人們代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時去看望壹下而已。

 其實孩子小的時候是特別需要父母的關愛,倒不是說長輩們不關愛他們,但是此愛非彼愛。慚愧地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時也抱怨也覺得很累,看著別人在瀟灑的享受生活,我過著圍著家庭轉的日子,而且還總是有個“小尾巴”跟在身邊。現在想來,幸好由於種種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帶孩子,如果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邊,放手不管,將來我壹定會後悔的。以前孩子都因為讓老人帶慣的不聽話,脾氣太犟了,還好現在孩子還小,改正還不晚。千萬別小看孩子,別以為他小小的,貌似什麽都不懂,其實他心裏都明白,只是說不出來而已。

 這本書的很多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書中談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非常贊同,只是真正做起來有點難度,尤其是堅持長期如此,更是難上加難。讀完這本書給我上了非常有意義的壹課,也是對我這個不太稱職的媽媽敲響了好好教育孩子的警鐘。

 班主任老師曾說過,教育孩子是壹個長期的過程,哪壹個父母堅持的時間長,哪壹個孩子就是最優秀的,現在不為孩子操心,孩子的後半輩子都需要妳操心,這句話說的太對了。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父母都是藝術家。相信我們做父母的只要選對了正確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關心教育孩子,那麽每個孩子都是最出色的。

  • 上一篇: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的恐懼和害怕?
  • 下一篇:山西大同有哪些文物古跡?要求全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