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谷礦床(Mississippi valley deposit)是指壹種具有明顯後生特征的鉛鋅礦床,產於碳酸鹽巖中,因其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典型發育而得名。這種礦床最早發現於18世紀初,到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上半葉,已成為世界鉛鋅的主要來源。最早報道的鉛礦是1720年在密蘇裏州南部發現並開采的,1848年在喬普林發現鉛礦,帶動了美國三州鉛鋅礦業的迅速發展。從1873到1917,成為美國鉛鋅礦的主要資源。1903年,在密蘇裏州東南部發現皮歇爾礦田,鞏固了三州鉛鋅礦業的領先地位,壹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
這種礦床已被研究了100多年。早期研究主要描述了這些礦床的熱液成因特征,定義為晚期巖漿熱液礦床或遠距離低溫熱液礦床。到20世紀70年代,許多學者用層控礦床理論對這些礦床進行了重新研究,並對其成礦背景、與巖漿巖的關系、礦床(礦體)的空間分布、控礦因素、礦石特征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總結。特別是在礦床地球化學和礦物學方面獲得了許多新的數據,如鉛同位素、硫同位素、流體包裹體、成礦流體熱力學實驗等。該礦床的大量地質地球化學資料充分證明,該類礦床的形成與巖漿或巖漿熱液沒有成因關系。已認識到它們是由沈積地層中地下熱(鹵)水的成礦物質在碳酸鹽巖的孔隙、裂縫、溶洞、不整合、層間破碎帶等空間中充填交代形成的,屬於受地層控制的表生礦床。
國外重要的MVT礦床分布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加拿大的馬更些河流域和波蘭的上西裏西亞。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可分為六個區(圖6-26):上密西西比A區(威斯康星州、伊利諾伊州)、三州B區(密蘇裏州西南部、堪薩斯州東南部和俄克拉荷馬州東北部)、密蘇裏東南部C區(包括老礦帶、新礦帶和維多利亞伯納姆礦帶)、密蘇裏中部D區、阿肯色州北部E區和南伊利諾伊-西肯塔基f區。除了麥肯齊河谷的松樹點礦區,還有北極的康華裏斯高礦區、羅布湖礦區和麥肯齊山脈的加納王國河礦區。在Apara的Chia Valley和山區(包括賓夕法尼亞州、弗吉尼亞州、田納西州東部和中部)也有許多礦床。有人指出,阿爾卑斯山中的壹些礦床,如奧地利的布雷伯格、南斯拉夫的梅裏卡和意大利的萊博文礦床也屬於這壹類。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人們認為遼寧關門山和廣東凡口兩個大型鉛鋅礦床屬於MVT礦床。揚子陸塊外圍及其隆起邊緣與美國密西西比河盆地具有相似的成礦地質背景,這裏發現的許多鉛鋅礦床具有MVT礦床的特征。揚子陸塊周圍的這些鉛鋅礦床構成了四個主要成礦區:①西緣康滇地軸(川西、滇東北)以東產有會澤超大型鉛鋅礦床、大梁子鉛鋅礦床和祖茂鉛鋅礦床;②北緣漢南地區有馬援鉛鋅礦床;③鄂西-湘西-桂北,如花垣鉛鋅礦田;④棲霞山鉛鋅礦床位於東緣南京棲霞山地區(芮宗耀等,2004)。
這類礦床形成於克拉通邊緣或淺碳酸鹽臺地,構造環境往往是大盆地邊緣或盆地內隆起邊緣。礦床的形成與巖漿活動沒有明顯的成因聯系;礦體主要受壹定的地層控制,產於生物礁、溶洞、巖溶角礫巖帶、不整合和破碎帶中。礦體形態與巖溶、層間破碎等先存構造的空間形態有關。單個礦床規模壹般較小,但礦田金屬儲量可觀;容礦巖石多為古生代,少數為三疊紀或新元古代。容礦巖石主要是礁灰巖及其伴生的其他碳酸鹽巖,如白雲巖。礦石主要充填在溶洞、水晶洞和角礫碎屑之間的硫化物,其次為交代白雲巖。礦石成分簡單。主要礦石礦物為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和白鐵礦,黃銅礦少見。閃鋅礦中的鐵含量較低(大多在0。3%和4。方鉛礦中銀含量低。脈石礦物主要是方解石和白雲石。圍巖蝕變不明顯,主要是白雲石化和矽化;礦石的硫和鉛同位素組成變化很大。
二。重要礦床及其特征
盡管MVT礦床類型按容礦巖石分為白雲巖和灰巖(礁灰巖),按礦物分為鉛鋅礦床、鋅(鉛)礦床和鉛(鋅)礦床,按成礦時間分為成巖礦床和後生礦床,但MVT礦床的進壹步分類尚未被人們普遍接受。下面主要介紹北美的MVT礦床和中國的類似例子。
圖6-26密西西比河流域MVT沈積的分布(根據K.G. Dehem,1959)
1.美國三州成礦區和皮歇鉛鋅礦床。
美國三州成礦區位於密蘇裏州西南部、俄克拉荷馬州東北部和堪薩斯州東南部,總面積約500 km2。主要開采的礦田有Picher(占總產量的2 /3),其他還有Webb、Joplin(1948最早發現的礦田)、Granby和Galena(圖6-27)。含礦地層為石炭系(密西西比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Boon組及其上下地層。該組可分為7個巖段,16個含礦層,主要巖性為灰巖,含黑色瘤狀-薄層燧石,各層底部和頂部均有頁巖。含礦層之下是壹個不整合面。基底為前寒武紀,丘陵起伏,壹般埋深520 ~ 550 m,最高隆起處埋深僅88 m。
成礦區位於穹窿西北部,褶皺和正斷層發育,主要為NW向的緩褶皺和相交褶皺中的NE向斷層。花崗斑巖侵入本區基底,但不是在成礦的同時侵入的。
Picher礦田位於Joplin背斜和邁阿密溝的復合處,此處褶皺、斷層、角礫巖帶和各種斷裂群非常發育。礦體呈不規則的橫臥狀、帶狀和席狀。礦化發生的地層較多,但主要成礦地層為1 ~ 2。例如,M層的中心是白雲巖,其次是碧玉燧石角礫巖、礫巖、含燧石的重結晶灰巖,最後過渡到未勘探的灰色巖石。帶狀礦體主要產於白雲石和似碧玉的燧石角礫巖之間的過渡帶(圖6-28)。環形礦體主要分布在礦田東部,最小直徑僅為100 m,最大直徑為2。5公裏。片狀礦體是指水平延伸1 km,厚度僅3。5 ~ 4.5 m,產於層狀破碎燧石巖中。
圖6-27美國三州地區的構造和主要MVT礦田
圖6-28皮切爾礦田帶狀礦體示意圖
礦石礦物組成簡單,主要有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白鐵礦、黃銅礦、應時、白雲石、方解石等。次生礦物有自然硫、菱鋅礦、黝銅礦、焦錳礦、硫化銅等。粉色白雲石與硫化物關系密切,白色鐵礦和黃鐵礦與之共生。
容礦巖石為礁灰巖和白雲巖。白雲石粗粒,灰色,伴有不同含量的燧石結核,灰色白雲石晶洞內充填少量粉紅色白雲石。燧石和碧玉巖石呈結節狀、扁豆狀、層狀,多為淺灰-黃棕色。燧石中微晶應時的粒度為3~15 μm,為放射狀集合體,占生物(海綿骨針和海百合)。似碧玉的巖石是黑色的,由微晶應時組成,因含有浸染狀硫化物而與燧石不同。其微晶尺寸較大,14 ~ 70μ m,晶體呈拉長狀,常與角礫巖膠結,也可占頁巖,故認為是與白雲巖相同的成礦流體蝕變產物。
2.派恩角鉛鋅礦床。
派恩·波因特礦床位於加拿大西北部的達努湖地區。1898在該區發現鉛鋅礦床,1940開始勘探,已查明40個礦床。在Pine Point礦區發現了50個礦體。總儲量約為654.38億噸以上的Zn5級鉛鋅礦。8%和Pb2。6%.
礦床產於中泥盆統蓋爾吉維期堡礁雜巖中,下部為含石膏的白雲巖-泥巖層,上部為上泥盆統弗拉期的鈣質頁巖,含少量灰巖。gael givet階在本區進壹步分為四組,自下而上為Key River組(糖粒白雲巖-泥晶灰巖)和Pine Point組(礁-堆積相灰巖、粗粒白雲巖),形成生物障壁礁復合體,覆蓋其上的Watt Mountain組和Slave Point組為泥灰巖、白雲巖和鈣質泥巖。堡礁將麥肯齊盆地的深水碳酸鹽和頁巖沈積物與Point盆地的蒸發巖分開(圖6-29)。松點群構成了堡礁的主體,可劃分為淺水臺地相、生物礁脈相、深水相、潮坪-瀉湖相、次生相和深海臺地相等幾種巖相。松點組與瓦特組之間存在局部不整合,層內巖溶普遍發育。
圖6-29加拿大Pine Point群堡礁的位置及其與巖相的關系(根據Maiklem,1999修改)
成巖階段伴隨著巖溶作用和白雲石化作用,提供了儲礦空間,發生了成礦作用。寄主巖石中有兩種白雲石。第壹種是細粒致密砂質白雲巖,有或無化石,是與蒸發有關的早期白雲巖。第二類為粗粒結晶白雲巖,主要集中在不整合面下和相變帶內,疊加在成巖作用上。對它們的形成有多種理解,熱水賬戶就是其中之壹。巖溶帶主要發育在不整合面以下壹定距離內,含綠粘土和碳酸鹽巖,有溶洞、裂隙和少量綠粘土。見錐形礦體,包括不同大小的白雲巖塊,如K57、A70、M40、W17等礦體。礁灰巖底部也會出現沈陷區,硫化物堆積(圖6-30)。
圖6-30加拿大Pine Point礦區K57礦體產狀及品位分布
礦體受生物礁和巖溶控制,50個礦體呈板狀、錐狀分布於生物礁中,間距200 m,礦石量在654.38+萬噸~ 654.38+05萬噸之間,鋅品位3% ~ 654.38+065.438+0.5%,平均5。8%和鉛0。8% ~9%.錐體上部富含Pb,板狀體富含Zn。K57礦體呈圓錐形,鉛鋅> 15%的礦石集中在53 m長的範圍內。其他礦體如A70、W17也類似,富礦集中在錐體內,Pb+Zn可大於27。8%.礦石礦物組合簡單,主要為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和白鐵礦,脈石礦物有方解石和白雲石。閃鋅礦為黃色至暗褐色,方鉛礦粒度為1 ~ 5 mm,白雲石多為白色,粗粒白雲石伴有天青石和螢石。硫化物礦石常呈角礫巖結構、膠狀結構和條帶狀結構。硫化物建造的生成是白鐵礦→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條帶狀結晶閃鋅礦。硫化物氣液包裹體均壹溫度為51 ~ 99℃,鹽度為15% ~ 23%,流體成分與油田水相似。硫化物δ34S為13 ‰ ~ 2.4 ‰。
3.中國揚子陸塊和隆起區周圍的鉛鋅礦床。
康滇地軸西緣(川西、滇東北)東側,東限峨邊-雷博斷裂帶,中限甘洛-小江斷裂帶,西限安寧河斷裂帶。北起四川寶興,南至雲南會澤。在近5萬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從震旦系到二疊紀的碳酸鹽巖地層中發現了100多個鉛鋅礦床,鉛鋅儲量近千萬噸,會澤超產。川西鉛鋅儲量主要產於中元古界會理群(8。4%)、上震旦統燈影組(75%)、下古生界(9。1%)和上古生界(7。5%),而滇東北的鉛鋅儲量主要賦存於上古生界。有兩種類型的寄主巖石。細碎屑巖和凝灰質細碎屑巖中的鉛鋅礦床為Sedex型,以白雲巖、灰巖和炭質巖等碳酸鹽巖為主的鉛鋅礦床為MVT礦床(芮宗耀等,2004),這是本節討論的對象。礦體形態為受層間破碎帶控制的層狀互層脈、微斜互層脈和柱狀體。礦石礦物主要為閃鋅礦、方鉛礦、毒砂和黃鐵礦,脈石礦物為應時、重晶石、螢石、白雲石、菱鎂礦和方解石。
圖6-31滇東北會澤鉛鋅礦區地質圖(根據高德榮,2000)
會澤超大型鉛鋅礦床位於滇東北坳陷盆地南部,由相距3 km的礦山廠和麒麟廠礦床組成。最近,不斷發現深部礦體。自1992以來,新增鉛鋅儲量超過300萬噸,Ag1000噸,Ge 400噸。礦區地層由前震旦系基底組成,基底上發育上震旦系和古生代中上泥盆統、石炭系和二疊系(圖6-31)。石炭-二疊紀是壹套淺海碳酸鹽沈積。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巖分布於礦區西南部。石炭系白左組是礦區最重要的含礦地層,由灰白色、肉紅色、米色粗粒白雲巖、致密塊狀淺灰色灰巖和矽質灰巖組成。礦體在平面上呈左柱狀分布,在剖面上呈斜階梯狀延伸,呈脈狀、囊狀、扁柱狀、網狀脈狀和似層狀產出,其中似層狀受ne向層間破碎帶控制。礦體與圍巖的接觸邊界完全不同,礦體突然尖滅或縮小是常有的事。其走向長度大於800米,斜長720米,垂向延伸大於1100米,厚度為0。7 ~ 40米..* * *控制30余個礦體,規模懸殊,其中ⅵ號和ⅷ號礦體最大,鉛、鋅金屬量分別為78萬噸和近1萬噸。礦石礦物組成簡單,主要為鐵閃鋅礦、方鉛礦和黃鐵礦,含少量毒砂、黃銅礦、斑銅礦、輝銻礦和黝銅礦。脈石礦物主要是方解石、白雲石、應時、重晶石、石膏和粘土礦物。最常見的礦石為塊狀構造,還有脈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網狀脈狀構造、浸染狀構造、點狀構造、角礫巖構造、晶洞構造等。礦石品位極高,鉛+鋅壹般在25% ~ 35%,最高可達40%。除鉛、鋅、鐵、銀外,還富含鍺、銦、鎘、鉈、鎵等具有綜合利用價值的分散元素。由淺入深,鉛鋅礦體趨於變厚、變富。圍巖蝕變相對簡單,白雲石化廣泛,矽化、黃鐵礦化和碳酸鹽化僅分布在礦山附近有限的礦體和圍巖範圍內。
祖茂鉛鋅礦產於下寒武統至震旦系,淺部礦體產於下寒武統梅樹村組。含礦層巖性為含磷白雲巖,上部為中厚層結晶白雲巖夾白雲石砂質磷塊巖,下部為薄層狀中細粒白雲巖夾層,底部為中細粒白雲巖。
大梁子鉛鋅礦床礦體主要產於上震旦統燈影組白雲巖中,頂部巖石為下寒武統千株寺組砂頁巖。兩者的構造斷裂形成“黑色破碎帶”,即形成無定向、無序分布、大小較寬(從幾厘米到幾米不等)、角礫巖成分復雜的角礫巖破碎帶巖石。淺部角礫巖主要由碎屑巖組成,深部角礫巖主要由白雲巖組成。中心角礫巖主要由碎屑巖組成,邊緣碎屑巖主要由白雲巖組成(圖6-32)。“黑帶”中的黑色物質為有機碳,含量為11。54%.黑色破碎帶是大型管狀高品位鉛鋅礦的重要標誌。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中流體包裹體的均壹溫度為140 ~ 230℃。
圖6-32大梁子鉛鋅礦床平面圖(a)和剖面圖(b ),顯示礦體和容礦巖石的形狀(引自芮宗耀等,2004)。
北緣漢南地區鉛鋅礦體產於漢中南部北壩穹窿周圍上震旦統燈影組白雲巖分布區(圖6-33)。陜西南鄭馬援鉛鋅礦區有三個礦化帶。礦區由基底和蓋層組成。基底由中元古代中深變質火山碎屑巖、晉寧-澄江中酸性侵入巖和基性雜巖組成,蓋層由基底上未整合的上震旦統-下寒武統淺海碳酸鹽巖-碎屑巖組成。賦礦地層為上震旦統燈影組角礫狀白雲巖,礦體受燈影組層間斷裂構造控制。礦石中的礦石礦物為閃鋅礦、菱鋅礦、方鉛礦及少量黃鐵礦和輝銀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白雲石、方解石、應時、重晶石和螢石。礦石角礫巖結構為主,局部見塊狀、脈狀、網脈狀構造;南礦化帶礦石以鋅為主,平均品位為2。8% ~ 8.0%,東部礦化帶為鉛,平均品位為9。5% ~ 11.74%,品位1.49% ~ 1.58%。礦床圍巖蝕變微弱,主要為白雲石化和矽化。
圖6-33陜西南鄭馬援鉛鋅礦田地質示意圖(引自芮宗耀等,2004)
東緣南京棲霞山地區棲霞山鉛鋅礦床的鉛鋅儲量為240萬噸,平均品位為2。86%的鉛和5。14%鋅。礦床位於蘇北坳陷與下揚子地臺褶皺帶的結合部。賦礦地層為下石炭統至下二疊統,70%的鉛鋅礦產於中石炭統黃龍組的粗粒灰巖、白雲巖灰巖、生物碎屑灰巖和含錳灰巖中。該地層厚360米,常見於含錳石灰巖(厚達45米)和數厘米至數十厘米厚的層狀黃鐵礦。為貧硫錳礦層,含錳28% ~ 9.38%,含硫8%。石炭-二疊紀碳酸鹽巖是富含有機質的有利容礦地層。
誌留系墳頭組-二疊系龍潭組構成棲霞山復背斜,稱為上構造層。下、中侏羅統象山群被高角度不整合覆蓋,稱為上構造層。縱向斷裂F2發生在棲霞山復背斜反轉翼D3至C1之間,貫穿全區,斷續延伸7 km以上。該斷裂形成於印支期,燕山期復活,向上切割香山群。側向不整合錯位,導致F7斷裂。礦床的主礦體受F2、F3和F7斷層的交匯控制(圖6-34)。古巖溶角礫巖帶沿不整合面和斷裂帶分布,主要發育在不整合面以下150 m範圍內的灰巖中,分布區域寬幾米至幾十米。巖溶角礫巖可分為交代角礫巖、溶解角礫巖和溶填砂巖。溶解角礫巖是最好的寄主巖石,有用礦物以膠結物的形式產出。因此,破碎帶、巖溶角礫巖帶和不整合面是有利的容礦構造(圖6-34)。
該礦床的礦體呈層狀、不規則囊狀和脈狀。礦石中的礦石礦物有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鈣菱錳礦、鐵菱錳礦、黃銅礦、黝銅礦、白鐵礦、磁鐵礦、菱鐵礦、磁黃鐵礦、毒砂、輝銀礦、螺旋黃銅礦、紅銀礦、深紅銀礦、含銀自然金、朱砂、鏡鐵礦、褐鐵礦、黃鉀鐵礬、鉛黃鉀鐵礬等。脈石礦物有應時、方解石、白雲石和重晶石。主要有用元素是鉛、鋅和硫,伴生有用元素是錳、銅、金、銀、錫、鎵和銦。常見的圍巖蝕變有矽化、碳化、重晶石、螢石和石膏。
圖6-34南京棲霞山鉛鋅礦床綜合剖面圖(引用自芮宗耀等,2004)
三。礦床的礦化和成因
關於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鉛鋅礦床的形成和機理,S.A. Jackson和F.M. Bierce較早提出了沈積-成巖成因模式,認為這類礦床處於成巖作用晚期,盆地內沈積物壓實產生的流體通過鹵水淋濾獲得金屬,這種含礦流體從盆地深部排出後與碳酸鹽巖中的H2S反應形成硫化物。這壹模式對人們今後進壹步研究密西西比河流域沈積物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圖6-35)。人們壹致認為密西西比河谷型沈積的形成有三個重要階段;第壹階段是含礦熱水的形成,第二階段是含礦熱水的運移;第三階段是金屬硫化物的沈澱。
1.含礦熱水的形成
許多MVT礦床礦物中的流體包裹體具有以下特征:①密度往往大於1g/cm3;②鹽度往往大於15% (NaCl),不小於20%(NaCl);③包裹體中含有鈉、鈣的濃氯化物溶液,少量的鉀、鎂、鋇和壹些重金屬(如鋅、銅),so42-和H2S含量較低;(4)含有甲烷或類似石油的小液滴形式的有機物;⑤流體包裹體均壹溫度大多在50 ~ 175℃之間(部分類似礦床溫度可能更高)。這些特征表明成礦流體為中低溫鈉鈣氯型熱水,可能與油田水相似或有關。
在壹個沈積盆地中,同生作用時間短的沈積物可能含有70% ~ 80%(同生)的水。當埋深達到數百米時,這些水大部分由於壓實作用從沈積物中排出。隨著深度的增加,這些地層水的礦化度逐漸增大,達到15%以上,可能與地下水對蒸發巖層的溶解有關,也可能是蒸發巖層之間排出的流體造成的。壓實水的溫度會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升高,最終演變成熱水。顯然,這種熱水不是濃縮的鹵水,而是盆地內同生水演化的產物。水的來源最初應該是海水和大氣降水的混合物,後來由於與盆地內沈積巖的相互作用和其他地質作用,水的性質發生了變化,這可以用礦物流體包裹體中水的氫氧同位素分析結果來解釋。
這種富含氯化物的熱水可以從流經的巖石中浸出大量金屬,從而形成含礦物質的熱水。這已被實驗研究和對天然熱水的直接觀察所證實。在墨西哥灣沿岸、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北部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索爾頓湖發現了含有大量金屬的氯化物熱水,這表明富含氯化物的熱水在自然界被廣泛用於運輸金屬。
圖6-35 MVT礦床形成的簡化模型,顯示了大型盆地或隆起邊緣中熱水流體的形成和大規模遷移,以及鉛鋅硫化物沈澱的位置。
2.含礦熱水的遷移
含金屬的熱水從盆地地層中擠出並最終形成,在壓實、熱膨脹和其他熱力(如巖漿熱)的驅動下,沿滲透性最強的通道上升。河道可以是地殼局部隆升形成的斷裂-裂隙系統,巖溶、不整合面、生物礁等形成的溶洞、漏鬥狀裂隙、塌陷角礫巖帶。天然通道系統可以使大量流體遷移,有時甚至是長距離遷移。
研究表明,該溶液中的金屬以氯化物或有機絡合物的形式被水攜帶。熱水中硫的含量不壹,可能以硫酸鹽狀態存在並被遷移。
3.鉛和鋅等金屬硫化物的沈澱。
密西西比河谷型礦床多產於碳酸鹽巖系中,與礁灰巖、局部巖溶塌陷帶、不整合面和孔隙發育的破碎帶關系密切。碳酸鹽巖中的這些開放空間不僅是含礦熱鹵水的運移通道,也是塊狀硫化物沈澱的最佳場所。礦石的組構特征充分證明了礦床是由含礦熱水在這些先存空間中充填交代形成的,因此MVT礦床屬於典型的以碳酸鹽巖為容礦巖石的後生礦床。
金屬從熱水中沈澱硫化物的原因有很多,如pH值變化、溫度降低、水熱稀釋(大氣和降水混合),最重要的原因是還原硫的增加。如前所述,熱水中的硫壹般可能以硫酸鹽的形式運移,但如果熱水進入有機質或與油田水(包括CH4)相遇,有機質或CH4會在成巖階段將硫酸鹽還原為H2S。此外,在近地表環境中,存在大量細菌,硫酸鹽還原菌會消耗有機物,將硫酸鹽還原為H2S;石油的熱降解以及石油與石膏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大量的H2S。MVT礦床大多與蒸發巖有關,礦物流體包裹體中含有較多油田水,這壹事實證明了這壹點。被還原的硫大大增加,熱水中的金屬迅速與之反應,形成金屬硫化物沈澱。
四。勘探與評價要點
密西西比河谷沈積往往位於世界上壹些超大型沈積盆地的周圍和附近,或者位於沈積盆地之間相對隆起區的邊緣;大多數MVT礦床產於相對不變的臺地或淺部碳酸鹽巖中,尤其是白雲巖;鉛鋅礦田的範圍往往很大,達到幾十到幾百平方公裏。礦田中每個單獨礦床的規模不壹定很大,但礦床的地質特征是相似的。大部分礦田都沒有發現與成礦有關的火成巖,即沒有巖體或巖體很晚。
MVT礦床是明顯的後生礦床,鉛、鋅等硫化物礦物充填在早先存在於巖石中的空隙或交代膠結物中。有時可以直接看出這些巖石屬於多孔礁碳酸鹽骨架、巖溶角礫巖和構造角礫巖。因此,礦床的形成和礦體的侵位與巖溶、巖礁、不整合、構造界面和巖相界面密切相關。大多數MVT礦床的礦物成分很簡單。主要礦石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和白鐵礦。有的礦床以鉛為主,有的以鋅為主,有的以鉛鋅為主,有的以黃銅礦為主。通常,方鉛礦貧銀,閃鋅礦貧鐵。脈石礦物主要有方解石、白雲石、應時、重晶石和螢石。
礦床中粗粒閃鋅礦、方解石、重晶石等礦物流體包裹體的均壹溫度大多在80 ~ 200℃之間,成礦熱水流體的鹽度是正常海水的5 ~ 10倍。為Na-Ca-Cl型高礦化度盆地流體,常含有石油、甲烷、幹酪根、瀝青等有機質,表現出油田熱水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