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5 作者:光耀
■光耀
墨之探源
中國墨,是隱匿在中國彩陶、書畫背後的無名功臣。歷代文人士大夫賞碑帖、賞書畫,行話稱賞“墨寶”。“墨寶”者:以墨拓下的石碑文,以墨臨摹的樣本帖,以墨揮毫的書法,以墨描繪的國畫……墨是中國古文明之始祖,是中國古文明最早呈現的壹種形式。在古文字沒有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後期,距今8千年的大地灣文化彩陶上,距今5至6千年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彩陶上,所出現的用黑彩描繪的簡單的符號、圖案、花紋。其黑彩,過去彩陶研究者稱為天然礦物植物顏料,其實呢,也就是當代古墨研究者所指的原始天然墨。
把中國墨的起源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後期的彩陶上,並明確把新石器時代後期彩陶上的黑彩紋飾稱為中國原始天然墨的呈現形式,這是筆者收藏研究彩陶十余年後獨自推測出來的壹種學術觀點。彩陶研究者現在基本上已經達成***識:彩陶上的圖案是用壹種類似古人所用的毛筆所描繪的。那麽,彩陶上的黑彩,也可以說是類似的墨彩,或者可以說是原始天然墨,更可以無爭議地說是原始天然墨的起源。如以以上這樣的思維方式來研究、推測,那麽我們等於找到中國墨的起源:那就是中國墨起源於彩陶上的用類似毛筆描繪的墨彩。
接下來我們翻開古文獻,說說關於墨的起源記載。尹潤生著的《墨林史話》摘錄:《尚書·伊訓篇》說:“臣下不匡,其刑墨。”蔡沈論:墨,墨刑也。臣下不能匡正其君,則以墨刑加之。《尚書·說命篇》說:“惟木從繩則正。”《儀禮》中記:“純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儀禮》中還說:“史定墨……揚火以作龜,致其墨”。以上古文獻所說的其壹、墨刑,是指刑法黑京面,即在犯人的面額上刻刺,以墨浸染,其墨跡終身不能脫掉。其二、繩墨(墨繩),即木工鋸木所用的墨繩線。其三、墨龜,古代巫人占蔔方法之壹。先用墨畫在龜上,然後灼之,視其蔔文,以定吉兇。關於以上三點,是古墨研究者總結出來的關於墨之起源的三種說法。
尹潤生在《墨林史話》中,還引用了元代陶宗儀《輟耕錄》中流傳已久的關於墨的錯誤論述:“上古無墨,竹挺點漆……”。上古:夏、商、周也,其實商代開始就有“竹簡”,新中國建國後,以歷代出土竹簡來考證:戰國時代的竹簡都是用毛筆蘸墨手寫,沒見到漆書的竹簡。《禮儀》解說:“墨車,漆車也。”古人原“漆”與“墨”通用也。以上說明,商代有竹簡開始,就有墨的出現。
上海藏墨名家王毅在《中國墨文化大觀·前言》中說:“早在距今6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開始把天然墨用於美術裝飾了。”王毅研究的思路是對的,但王毅追本溯源沒有追到底,這可能是他對彩陶缺乏研究有關。其實,新世紀前在甘肅發現的大地灣壹期文化遺址發現的繪有黑彩的大地灣文化彩陶已距今8千年了,也就是說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千年的大地灣文化彩陶時期。
墨之史話
據《述古書法纂》載:西周周文王時“郉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這是古代關於人造墨的最早記載。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出現了竹簡,在東漢紙張沒有發明普及之前,墨文字是書寫在竹簡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工墨漸漸取代天然墨。
秦漢時期的人工墨為松煙墨。東漢出現了墨模,墨模的出現是應社會生活所需而發明、發展的。所以,東漢紙張發明普及後,在紙張、帛上用人工墨書寫描繪的書法繪畫開始盛行,這與東漢墨模出現,制墨工藝較快發展有關。
魏晉時,松煙墨品質精良,南北朝時在河北易縣出產的“易墨”為質量上等之墨,深受南北方書法家的青睞,“易墨”成了北方之代表。
唐朝時,北方墨壹直是宮廷禦用品。唐“安史之亂”後,河北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帶著兒子奚廷珪來到安徽黃山腳下的歙州。黃山多產古松及清澈的水源,加上改進搗松和膠等方法,奚超父子所制墨在品質上勝過“易墨”。後被當地官員選為進貢貢品,被南唐後主李煜賞識,並賜給國姓。至此,奚超改為李超,所制墨被稱為“李墨”,並被譽為“天下第壹品”墨,這就是後來制墨史上稱“徽墨”的來源。
宋代松木資源趨枯竭,松煙墨產品銳減,漸漸被油煙墨取代。宋代油煙墨生產繁榮。其壹、在制墨名家史冊有百余人,如張遇、潘谷、戴彥衡、沈珪、葉茂等。其二、達官貴人及文人墨客與制墨工匠交往密切,訂墨增多。其三、獨創“瘦金體”的宋徽宗皇帝親自督制墨,並親手繪仿制墨。其曾采用燒蘇合油取代煙制墨,50克墨價值黃金500克,其可謂1克墨價10克黃金,民間難仿制,被稱之為“墨妖”。新世紀後宋徽宗的花鳥畫在北京被拍賣到近三千萬元的天價,這與繪畫所用的禦墨至今墨跡光亮是有關系的。宋徽宗親自燒蘇合油制墨與宋徽宗下旨碾碎瑪瑙燒汝窯器,均不惜工本,獨創了歷史上宋瓷、宋墨的絕代佳器。可惜宋徽宗的“墨妖”供他自己使用,不見傳世,這不能不說是制墨史上的缺憾。此外,宋代名流蘇東坡、秦少遊、陸遊、黃庭堅等均有制墨經歷。元代制墨衰落,但也出了制墨名家朱萬初、陶得和、潘雲谷等人。
明代中後期,海禁解除,商品經濟萌芽。明式家具、竹、木、銅、牙雕、景泰藍、紫砂壺等文玩再度復興。徽州地區以羅小華、程君房、方於魯、邵格之等為代表的“徽墨”制墨名家,把中國制墨史推向壹個高峰。整個徽州地區松煙墨油煙墨並存,“桐油煙”與“漆油”的制墨工藝廣為運用,明代主流的油煙墨質量為歷史最佳。《程氏墨苑》、《方氏墨譜》、《墨海》的出版,成為墨史上重要的史料。
清代代表墨家為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等人。制墨業向多元化發展。其壹、仿古墨(套墨、集錦墨)出現;其二、文人墨客制墨成為潮流;其三、發明了墨鬥,是制墨史上的壹大革新。其四、精品墨走向世界獲獎,1915年胡開文後裔制“地球墨”,獲巴拿馬世界博覽會金獎。
民國早期制墨業延續清傳統,民國晚期衰落。新中國建國後,為順應出口需求,上海及安徽歙縣、屯溪等地又恢復傳統的制墨工藝。
墨的種類
1、禦墨,即宮廷帝王書寫之墨。唐玄宗時創立集賢院,並在易州設墨務官專制“禦墨”。唐末易州奚超、奚廷珪父子曾為南唐後主李煜制禦墨,被譽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其堅如玉,其紋如犀。”宋戴彥衡《圭壁》、《戲虎》,都是為宮廷所制禦墨。
元朱萬初為元文帝,明羅小華為明崇禎帝分別制過禦墨。清代“禦墨”,壹為宮廷內務府禦書處墨作所制;二為宮廷向徽州等地墨家定制。2、貢墨,即進貢之墨。壹為按舊制作貢;二為王公大臣官吏囑墨家定制進貢之墨。
3、文人自制墨,為文人自制供墨客、書畫名流自己使用之墨。
總之,墨的種類形式再多,以質地而言主要只有兩種,即松煙墨與油煙墨。松煙墨制作是砍伐松枝、燒煙、篩煙、熔膠、杵搗、錘煉等研試而成,工序較為復雜,其特點是濃墨無光,質細易磨。油煙墨主要采用桐油等植物油精煉而成,絆以牛皮膠、珍珠、冰片、天然麝香等名貴材料精制而成,其特點是黑潤有光,芝香沁人。北宋初年,油煙墨登臺亮相,即成為歷代文人墨客追逐對象,其收藏價值高於松煙墨。
墨之鑒別
古墨之鑒別有其訣竅:本色墨易鑒別優劣。凡墨面瑩潤如玉,質堅如石,表面絲絲起發理,顯渾厚氣魄者為真品墨。反之,墨質松軟,暗淡無光,墨膠多裂多為偽品。
漆衣墨:明萬歷盛行,凡呈“蛇皮形斷紋”如古琴漆皮多為真品;凡漆衣光亮有火氣,即為偽品。
金墨:即在墨面全沫金粉和漆,使之金碧輝煌雍華富貴。明代真品墨金泛紅、色厚,清初真品墨金黃亮、色薄,清末真品墨金黃中泛白、色淺。而近當代仿品多為銅金代替,色暗、易褪。
墨模:凡真品墨模圖案、紋飾、線條完美、清晰,多為初版墨;凡多版墨式、仿品,圖案、紋飾、線條多模糊不清。
墨的裝潢:凡名家制集錦墨、套墨、仿古墨,多配有精美漆盒、楠木盒、紅木盒、錦盒等。仿冒者多用真盒套新墨,要小心鑒別。
古墨收藏範圍相對狹窄,書畫名家珍藏古墨多為自用。如國畫大師李可染畫山水,最濃最黑之處,選用清乾隆時禦墨,濃黑光亮。仿畫仿技再高超,如缺乏古墨的墨色,就缺乏神韻。文人收藏家如遇上壹二塊古墨僅收藏把玩,少有作為寫作收藏。上海收藏界公認的古墨收藏家為上海歷史博物館的王毅,此文撰寫也參閱了他的《中國墨文化大觀》壹書。
新世紀後,古玩市場上的宋元明完整古墨幾乎都是偽品,遇見宋元明殘墨、斷墨,也少有人識,書畫家本人自用最合適。古玩市場拍賣多見清末民國舊墨,價值也多為數百數千數萬元上下,明以上名家制墨超過萬元十萬元以上的極其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