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尋族譜(張氏)

尋族譜(張氏)

張姓

張姓起源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誌·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誌·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壹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三國誌·魏誌》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為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眾多少數民族改姓張姓。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壹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壹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壹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壹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補充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壹說是黃帝的兒子),是壹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了壹個歌舞升平的盛世。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系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壹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壹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雲:“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壹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壹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壹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壹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遷徙分布

張是壹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壹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於“張”字實在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壹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後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於長,最後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壹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壹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種,如誇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布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後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壹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註《資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氏還有壹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壹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壹,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了壹個歌舞升平的盛世。

郡望堂號

1、郡望

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東南)。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範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省)。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禦史大夫張湯。

敦煌郡: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東晉移至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這支張氏為西漢趙王張耳之後。

襄陽郡:漢始置襄陽縣,東漢末始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後襄陽歷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張氏始祖為張安之。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東魏置郡。漢、魏時治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漢城西十八裏。

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壹帶。

始興郡:三國吳由桂陽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南)。治轄相當於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壹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省大荔)。

吳 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治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壹帶。

平原郡:西漢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縣西南)。治轄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壹帶。

河間郡:原為戰國時趙地。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治轄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間縣壹帶。

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轄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治所在鄴縣(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蜀 郡:戰國時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屬四川省)。治轄今四川省成都市壹帶。

武威郡:西漢置。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

犍為郡:西漢建元六年置。屬益州,在今四川省宜賓縣西南。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省遵義市西)。

沛 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東漢時改為沛國。治所在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

梁 郡: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壹帶。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晉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廢。治所在汲縣(今河南省汲縣西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壹帶。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在今山東省巨野縣壹帶。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上谷郡:戰國燕設置,秦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

2、堂號

百忍堂: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此外,張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清河堂”、“金鑒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嶽堂”、“敬誼堂”、“源流堂”等。

張氏名人

張儀 (前?~309)

戰國時魏人。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遊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壹年後卒。

張良 (前 ? - 前 186)

字子房。漢初名臣。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谷之術。卒謚文成。

張道陵 (34~155)

道教的真正創教者,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鬥米,故世稱五鬥米道。亦稱為張天師。

張飛 (?~271)

字益德,壹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

張麗華

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居正(1525~1582)

字叔大,號太嶽,明江陵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壹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嶽集、帝鑒圖說等。

張騫 (?~前114)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旭

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其書法逸勢奇狀,連綿回繞,具有新風格。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 (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壹。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三豐

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壹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谷數月不饑,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作霖(1875~1928)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兩次直奉戰爭,先敗後勝。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十七年因國民革命軍進抵河北,軍事失利,退回關外,至皇姑屯被日軍炸傷,未幾傷重而亡。

宗族特征

1、得姓較早,源遠流長。

2、張氏壹族,枝繁葉茂,各郡望 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年間張允選等修《張氏族譜》,有山東黃縣壹支字行為:“基業可久,名望堂昭,衍慶為誌,肇錫永超。”張綬青刊修《張氏族譜》,有江蘇潤城張姓壹支字行為:“好學用典,有文斯遠,積慶之家,儒宗以衍,運際昌明,時乘光顯。”據民國壹九三五年張勉西所修《張氏族譜》,廣西桂林張姓壹支字行為:“增其心性學,器宇自溫純,積厚垂麻遠,國恩申錫頻。”

張姓宗祠通用對聯

〖張姓宗祠門楣題辭〗

金鑒家風 百忍傳家“金鑒家風”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玄宗為求治國安邦這策,長治久安之計,諭張九齡總結列代治國之經驗,張洞察秋毫,明斷事理,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玄宗禦覽,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鑒》,作為治國銘言珍藏。"金鑒家風"本此。張九齡任宰相時期群賢依賴,天下仰重,文章風度,冠絕壹時。今江西大余通往廣東的梅嶺古驛道即為張九齡頒令鑿通,使中原與嶺外壹線貫通,即此壹端,功不可沒。

“百忍傳家”則是張公藝的事跡。張公藝,字千祿,是張氏第壹百壹十壹世祖。公藝為人急公好義,樂以助人,修身養性,胸襟坦蕩,待人處世,寬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哲理。因而告諭後裔當忍則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妻不忍多爭競,能忍貧亦富,能忍壽亦永,古來創業人,誰個不知忍,不忍百禍皆雲湧,壹忍百禍皆灰燼。但公藝提倡之忍,並非不講是非原則,明言不當忍則忍,忍者有害。公藝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為義門。

-----------------------------------------------------------------

〖張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九居世澤;

百忍家聲。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時封禪泰山,還過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余以進。

西都十策;

金鑒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張齊賢,字師亮,少年時孤貧而勤學,有遠大誌向。宋太祖到西都,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太宗時中進士,歷官大理評事、左拾遺、江南西路轉運使、代州知州、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下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中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殆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千秋金鑒錄》、《曲江集》。

圖傳百忍;

鑒著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了典指唐·張公藝事。下聯典指唐·張九齡著《千秋金鑒錄》。

輪奐善頌;

孝友傳芳。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獻文子成室,張老頌曰:“美哉輪哉!美哉奐焉!”下聯典指周·張仲,性孝,與尹吉甫為友,流芳百世。

煙波徒釣;

橫渠理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張氏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唐張誌和隱於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下聯典指北宋張載,居郿縣橫渠鎮,精研理學,世稱“橫渠先生”。

齊家公藝;

治國子房。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名人張公藝,壽張人。善於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還幸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余以進,帝善之。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城父人。為復韓國,狙擊秦始皇,未遂,逃匿於壹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後為劉邦謀士,佐其滅秦楚。漢朝建立,封留侯。

橫渠理學;

煙波釣徒。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張載事。下聯典指唐·張誌和事。

漁陽惠政;

江左清才。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字君遊,宛人,少年時被稱為“聖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奸猾,受百姓愛戴。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下聯典指晉代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寫文章,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齊王司馬囧執政時,被任為大司馬東曹掾。因預料齊王將改,又因秋風起而思念故鄉的菇菜、蒓羹、鱸魚膾,便辭職離開洛陽返吳。

紫光燭劍;

黃石授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大臣、文學家張華,字茂先,範陽方城人。三國魏時,官佐著作郎、中書郎等,入西晉,官至中書令(宰相),加散騎常侍。排除異議,力勸武帝定滅吳之計。惠帝時,歷官侍中、司空,封壯武郡公。詩作委婉艷麗,也有感慨憂時之作,另著有《博物誌》。據說晉武帝時,鬥、牛(星座名)間常有紫氣,張華曾問通緯象的雷煥,雷煥說:“寶劍之氣沖到天上了。”又說在豐城縣。後來,果然掘得龍泉、太阿二劍。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祖與父曾在戰國末任韓國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結交刺客,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未中,傳說逃至下邳,遇黃公石,被授予《太公兵法》。楚漢戰爭中歸劉邦,為重要謀士,漢朝建立,封留侯。

簪纓七葉;

邦友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大臣張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時任右將軍、光祿勛,封富平侯;昭帝死,他與大將軍霍光定策立宣帝,為大司馬。子孫七代官侍中。下聯典指周代賢臣張仲,以孝養父母、友愛兄弟聞名,與尹吉甫為友。《詩經·小雅·六月》(尹吉甫北伐獫狁獲勝時的詩)有句:“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

〖張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閥閱傳京兆;

聲名重曲江。——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張姓郡望,“京兆”,指襄陽郡,舊治在今湖北襄陽西。為張姓望族所在地之壹。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張九齡,曲江縣(今廣東省韶關)人。

梧雨鳳苞潤;

松風鶴韻高。

——張問陶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采用清代詩人張問陶(1764-1814)自題聯。張問陶,字鐘冶,號船山,善書畫。四川遂寧人。

泉源在庭戶;

世界接人天。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采用陜西省留壩廟紫柏山張良廟聯。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為先。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余“忍”字。(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後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成語“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貴),亦本此。

-----------------------------------------------------------------

〖張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落日平原縱馬;

秋風古道題詩。

——張大千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采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1981年撰書聯。

宴列瓊林之首;

臚傳鼎用之中。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張信、張異、張怵、張懋修、張以誠五狀元。下聯典指明代張顯宗、張春、張修嗣三榜眼等。

世守百忍之訓;

家垂兩銘之風。——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張氏宗祠“百忍堂”聯。關於張氏宗祠“百忍堂”的典故,據《南平縣誌》裏有壹個記載,就是張氏張元洛這家人,當時在閩南當官,壹天要審案,案子的被告是壹個女的,由於這個女的平時潑,結果升堂的時候她就把口水吐在張元洛身上,張元洛都忍了,用手把臉上的口水擦了,然後坐下來再慢慢審,最後使她服理。由於張家世守百忍家訓,所以出了很多人才。祠堂門口門樓上的磚雕便是壹門三進士,只見三個騎馬的人,前面是鳴鑼開道的,後面則是撐傘的,顯得栩栩如生。大門左右就是這副對聯,堂內綠草淒淒,紅柱畫棟。

-----------------------------------------------------------------

〖張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弓力千鈞東風勁;

長空萬裏北鬥明。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析“張”姓拆字聯,上下聯句首嵌入“弓”、“長”,合而為張。

壹林松月多詩興;

千裏雲煙入畫圖。

——張子祥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采用清代詞畫家張子祥撰書聯。

將軍更解神讖字;

太史合書大有年。

——張廷濟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采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1768-1848)自題聯。張延濟,字叔未,浙江嘉興人。

詩成擲筆仰天笑;

酒醋拔劍斫地歌。

——張大千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采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自題聯。

獨愛詩篇超物象;

只因山水與精神。

——張耒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采用宋代詩人張耒詩句聯。張耒熙寧進士,有《張右史文集》。

揀茶為款同心友;

築室因藏善本書。

——張廷濟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采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自題聯。

文名舊許高清漢;

仙籍新題近赤松。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采用舊題張氏切張姓聯語。

九居世澤傳名遠;

百忍家聲播惠長。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余“忍”字。(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後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成語“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貴),亦本此。

二酉發祥登北榜;

三公接武振淮濱。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阜陽市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中張鶴鳴、張鶴騰兄弟先後在明代萬歷年間進士及第。下聯典指張鶴鳴官至兵部尚書,二弟張鶴騰官刑部主事、雲貴副使,三弟張鶴齡官至戶部員外郎。

九世居後添吉慶;

百忍堂前古泰和。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臺前縣張氏宗族聯。聯說該族唐代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時,路過他家,問他是如何理家的,他書寫壹百多個“忍”字進呈高宗,受到高宗肯定和賞賜。

功成百雉留懷遠;

澤溥三農樂鳳翔。

——張溶川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定遠縣池河鎮張氏宗祠聯。上聯典出該族中張謹,字慎之,號敬軒,明代天順年間進士,官工部郎中時,因修築懷遠縣城有功升科道。下聯典指該族中張國紀,字崇禮,號立齋,明代正德年間解元,官至鳳翊知府,有善政。

南軒負公輔之望;

西銘為理學之宗。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學者張栻,字敬夫,號南軒,漢州綿竹人,遷居衡陽,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講,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呂祖謙齊名,當時稱“東南三賢”。極力主張抗金,指斥時弊。著作有《論語解》、《孟子說》、《南軒集》。下聯典指北宋哲學家張載,字子厚,鳳翔郿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理學創始人之壹。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講學關中,其學派被稱為“關學”,其思想對宋明理學影響很大。著作有《正蒙》、《西銘》、《易說》等。

鯤島累遷昭祀典;

清河長出尚高風。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臺灣省義溪口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本支張氏在臺灣的遷徙。“鯤島”,指臺灣省,因臺灣有七鯤身海口。下聯典指張氏郡望為清河郡。

兵書三卷橋邊授;

忍字百篇家內藏。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張良事。下聯典指唐·張公藝事。

氣味梅花馨此日;

風神楊柳憶當年。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朝齊·張緒事。

-----------------------------------------------------------------

〖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玉燕投懷,姓生燕國;

出塵慧眼,相賞風塵。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張說之母夢玉燕入懷,乃生張說。後張說被封為燕國公。下聯典指隋·楊素的侍妓張出塵,與李靖、張仲堅結為兄妹,號“風塵三俠”。

正色立朝,聲重千秋金鑒;

懿文華國,名高萬選青錢。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中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殆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

  • 上一篇:如何鑒別玳瑁的真假
  • 下一篇:Psp怪物獵人3太道組合混,請指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