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宮內現有東西牌坊、欞星門、泮池、登雲橋、東西官廳、戟門、名宦祠、鄉賢祠、忠義孝悌祠、大成殿、東西兩廡、尊經閣、崇聖祠、明倫堂、儀門等明清建築群,氣勢恢宏,規模壯觀,徜徉其間,令人流連忘返。
崇明學宮是現今上海僅存的三座學宮之壹。現址又稱崇明博物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出崇明南門碼頭,僅走二三百米,便能望見學宮那層層疊疊的古建築群。二座石柱牌樓古樸沈穩,上書“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門前是二株有350年歷史、三人合抱的銀杏樹,守門的是壹對大石獅,氣勢恢宏。學宮最大的建築是大成殿,仿佛寺廟中的大雄寶殿。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東廡西廡是72高徒的宿舍。而今大成殿暫作古船陳列室,大成殿東廡主要是崇明知名人士的照片和事跡,還有壹些崇明出土的古代器物。西廡是黃丕漠藝術館。大成殿後的兩幢建築是崇明民俗陳列館。
另建有萬仞宮墻、欞星門、登雲橋、戟門、名宦祠、崇聖祠、尊經閣等,為上海地區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築,門前5株18米左右高的銀杏樹已有377年的樹齡,與樹下2座結構奇特,蔚為壯觀的石木牌坊相互呼應,營造出壹片濃郁的古意,使人頓生壹股“念天地之悠悠”的蒼然之感。博物館內列有“崇明島的形成與發展”、“館藏文物”、“自然博物”三個展覽,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崇明的悠久歷史和文化遺產,學宮中最有特色的當數古船陳列室和崇明民俗陳列館這兩處地方。
牌坊
分東西兩座,位於欞星門前左右,是崇明學宮的第壹座建築物,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知縣朱衣點始建,旁邊還植有兩株樹齡約有380多年的銀杏古樹。牌坊高三丈,兩層重檐十二角,角向上鵲起,可垂掛風鈴,上層磚木結構,下承石柱;柱東西寬1.6米,柱距南北長4.4米,兩坊間距33米;左邊牌坊匾名為“學海”、“騰蛟”,右邊牌坊匾名為“朝宗”、“起鳳”。乾隆七年(1742)知縣許惟枚重建,左匾“德配天地”,右匾“道冠古今”。乾隆二十七年,道光七年、同治八年又先後修葺。清光緒年間,匾名又改,左為“禮門”,右為“義路”;民國初,又改為“奮鬥坊”與“和平坊”;1960年,再次更名,左為“學而不厭”,右為“誨人不倦”;1988年,匾額重題“德配天地,道冠古今”。1998年,兩坊間鋪設花崗石甬道,牌坊匾額增題為:左邊“學海”、“德配天地”,右邊“朝宗”、“道冠古今”。“道冠古今”的意思是,孔子的學說和思想至善至美,古今最高;“德配天地”的意思是,孔子的道德如同天地壹樣偉大。
欞星門
孔廟的第壹道大門,也是崇明學宮的正門,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相傳,天上有天鎮星,即欞星,它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學士的選拔。孔廟第壹座大門以此為名,意合孔子為文星下凡。另據《龍魚河圖》記載:“上天有天鎮星,其精下為靈星之神。”引申開來的意思是,古時士人進入此門後如魚化龍,象征封建統治者有得士之慶。欞星又名“天田星”,古時天子祭天,先祭欞星。學宮以欞星門作為正門,用意是尊孔如同尊天,顯示出古往今來孔子在人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欞星門石框高聳,上刻雲頭紋,中門寬3.35米,高3.6米,兩邊又另辟相對較低的二扇門,門寬2.3米,高3.2米。清順治十五年、康熙三年、乾隆十四年、乾隆二十五年、同治八年又先後多次修葺。欞星門前有壹對雌雄石獅,卷發巨眼,齜牙咧嘴,後腿蹲踞,威風凜凜,花崗石質,連趺座,通高2.25米,身長0.9米,胸寬0.6米,原位於清代縣衙門前,“文革”後移至學宮門前。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修葺,並在欞星門前鋪設花崗巖石甬道。
泮池 登雲橋
位於欞星門內,清康熙年間始建,乾隆、道光、同治時期都曾作過修葺。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重修,池欄、橋臺階及欄桿皆由鋼筋水泥重新改為花崗石。“泮池”得名的由來,歷史上有兩種說法。壹種是:周代天子宮前設池為圓形,而諸侯只能用其壹半,以示區別,故稱為“泮池”。另壹種是:天子之學為“辟雍”,諸侯之學稱“泮宮”;辟雍有水環繞,泮宮之水只能半之,故稱為“泮池”。另外,古時候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要在當地官員的帶領下,從欞星門入孔廟,登橋跨泮池,進入大成殿禮拜先師孔子,然後到儒學署拜見教官,這個入學儀式稱為“入泮”。泮池呈半月形,砌石為池,上面圍有石欄,池深2.1米,南北寬6.16米,東西長11.6米。池上架有單孔拱形石橋,跨於泮池之上,名為“登雲橋”, 寓意讀書能高登雲端、飛黃騰達。橋為南北走向,花崗巖石質,長10.1米,寬2.5米,高3.1米,拱圈上方陽刻楷書“登雲橋”三字,橋兩側分水石上陽刻獸紋圖案。橋面呈方形,陽刻回輪圖案,四角橋欄上分別雕刻著精巧、活潑的小石獅,栩栩如生;南北兩端各有12級臺階,行走方便。
官廳
位於泮池左右,分東官廳與西官廳兩個部分,是古時官員休息的場所。據清乾隆《崇明學宮圖》記載,東側名為“禮門”,西側名為“義路”。光緒《崇明學宮圖》中則更改為現名,分別作東官廳與西官廳。東官廳東西寬6.5米,南北長10.1米,高6.5米;西官廳東西寬7.4米,南北長10.2米,高6.5米。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修葺,現為崇明縣博物館的辦公區域。
戟門
崇明學宮的第二道大門,位於泮池之北,又稱“大成門”。“大成”得名於《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古樂壹變為壹體,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指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完整的體系為“集大成”。戟門建於清代初,據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崇明學宮碑記》記載,知縣解銘等曾重修戟門。康熙《崇明學宮圖》中稱,戟門***五楹,內梁中三楹高,左右二楹略低。1986年,戟門劃歸崇明縣博物館管理與使用,被辟為展廳。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修復原貌。戟門現東西長17.5米,南北寬6.6米,高8米。門前兩株羅漢松於1972年移於此,樹齡約90年。
名宦祠 鄉賢祠
分別位於戟門東西兩側,以戟門為中心,左右對稱,各三楹,中間開門,東西各長8.8米,南北寬6.6米,高6.5米。據清乾隆年間的《重修崇明學宮記》(知縣許惟枚撰)、《崇明學宮圖》記載,其時已有名宦祠、鄉賢祠。其中,名宦祠主要是奉祀歷代有功於崇明的官宦名臣,鄉賢祠主要奉祀崇明歷代鄉賢之士。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對兩祠進行了修葺。名宦祠現被作為“崇明島史與古船”陳列的序廳,鄉賢祠現被作為崇明縣博物館的文物庫房。
大成殿
崇明學宮的主體建築,原是奉祀孔子的主要場所,始建於清代康熙初年。據縣誌記載,舊殿三楹。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縣趙廷健增建匾額,寄寓孔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成”之意。同治八年(1869),知縣曹文煥重建大成殿,五楹,重檐廡殿式,深五尋,高數仞,雕梁畫棟,繪以丹青,砌以文石,前有月臺,圍以石欄,庭中植松柏蟠槐。199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投資修復了大成殿,為重檐歇山式磚木結構,宏偉開闊,磅礴巍然,尤其是朱紅色門扇與粗大的八根門柱、粉白色的墻面、灰黑色的屋頂,冷暖色彩對比鮮明,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格外鮮亮奪目,絢麗挺拔,進而突出了孔子的崇高地位。大成殿長21.3米,寬17.3米,高15.3米(其中屋脊高1.7米),總面積368.49平方米;石月臺長16.2米,寬9.57米,高1米,面積155平方米,正中心安置著“至聖先師”孔子的巨型石像。殿前甬道長18.5米,寬5米,兩旁兩相對稱而立顏回、曾參、孔伋、孟軻四人石像,史稱“四配”,他們是孔子最著名的四大傳人。大成殿內現布置“崇明島史與古船”陳列。
兩廡
分為東廡、西廡兩部分,位於大成殿前甬道兩側,東廂為東廡,西廂為西廡。清順治以前,各有九楹,廡前有長廊,順治十壹年(1654)廢於潮。後來,順治、乾隆、道光、同治年間曾多次修葺。199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又投資修復。現東西兩廡各七楹,磚木結構,廡長各26.74米,寬7.7米,高8米,建築面積***412平方米。兩廡原是祭祀供奉歷代先賢先儒的地方,先賢對稱供奉於兩廡內北端,先儒對稱供奉於兩廡內南端,廡內建有神龕,只供木主(牌位),無塑像。兩廡內現布展“崇明島史與古船”陳列的有關內容。
尊經閣
位於大成殿之北,原名“奎星閣”,“奎”是星名,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壹,為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如鉤,猶如文字,稱為“奎宿”,後被稱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並演化為文官之首。“奎文閣”之名,喻意孔子為天上的“奎星”。尊經閣是古時候收藏閱覽儒家諸子著作的場所,其所藏之書供縣學諸生閱讀,故又名“藏書樓”。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清乾隆、道光年間先後修葺。1991年,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又投資進行修葺,今屹然而立,風采依舊。整幢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磚木結構,五楹,上下十間,兩層飛檐,四垂鬥栱;四周回廊,窗欞爽敞。其地基長18.65米,寬14.4米,占地面積268.56平方米。其中,底層面闊18米,進深13.45米,高5米,建築面積242.1平方米;二層面闊13.8米,進深9.25米,高7.5米,建築面積127.65平方米。尊經閣內現布展“崇明民俗”陳列 。
崇聖祠
又名“崇聖宮”,位於大成殿北、尊經閣東,始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三楹,昔前有大門,後為正殿,是奉祀孔子父母的場所。乾隆、同治年間又先後修葺。1991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投資修復正殿。今為單檐歇山式磚木鬥栱建築,面闊12.5米,進深11.75米,高11米,占地面積169.62平方米。崇聖祠內現布展“崇明民俗”陳列。
儒學大門
位於欞星門東、儀門正南。儒學署原是舊時文人研討學術的專門場所。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知縣趙廷健修葺,見於清光緒《崇明學宮圖》。民國四年(1915年)為崇明縣立初級中學校門。2004年由崇明縣人民政府投資修復,長10.7米,寬8.8米,高8米,建築面積94平方米。
儀門
位於欞星門東、儒學署大門北。乾隆《崇明學宮圖》中稱為“佑門”,光緒《崇明學宮圖》中改稱為“二門”。2001年崇明縣人民政府投資修復,面闊10.6米,進深9.7米,高9.07米,建築面積102.8平方米。儀門內現布置為“黃丕謨版畫陳列室”。
明倫堂
儒學署的主要建築,位於儀門北,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清雍正、乾隆年間又先後修葺,原***有五楹,深三丈余。2001年崇明縣人民政府投資修復,面闊20.6米,進深 12.7米,高10.37米,建築面積為261.6平方米。明倫堂現為崇明縣博物館的臨時展廳。
碑廊
位於儀門與明倫堂之間的東西兩側,包括南北兩端各有壹部分,2001年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投資修復。碑廊全長 76.7米,其中,東西兩側寬皆為2.5米,長30.5米;南北長15.7米,寬2.5米,面積為191.75平方米。分墓誌類、記事類、告示類、藝術類等類別,***計53通,大部分是由崇明縣博物館自民間收集而來,因歷史久遠,有三分之二的古碑字跡模糊,難以辨認,比較清晰且完整的有十余通,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文物價值,為研究崇明的地方歷史,有很大的參考作用。
杏壇
相傳本是孔子生前講學的地方,後來成為各地歷代修建孔廟規制的壹個組成部分。杏壇位於崇明學宮萬仞宮墻東,原為點綴孔廟而人工所築的土丘,周圍砌以石頭,古樸典雅。壇上有銀杏樹兩株,約植於清雍正年間,樹齡已達270多年。民國初,壇上還豎有孫中山紀念碑,抗日戰爭時期被毀。杏壇現東西長23.6米,南北寬13.7米,高3.2米。2004年,崇明縣博物館募資在欞星門東南角的土丘上新設“杏壇”青石壹塊,其名由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