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過我的人很多,我的朋友也很多。不過真正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幫我度過難關的人卻少得可憐。而張帆就是其中的壹個。
記得上三年級的時候,我的成績壹直不好。有壹次,數學單元測驗我考的不好,我認為自己
不好,我認為自己永遠都是差生,再也好不起來了。心裏很不是滋味,偷偷地難過起來。我突然想起壹年級時我考100分的高興勁。張帆好像猜出了我的心思,輕輕地走了過來。拍了壹下我的肩膀:“不要難過了,壹次考不好沒關系嘛!只要努力,爭取下壹次取得好成績!”“妳說的倒容易,可我考那麽差,怎麽向爸爸媽媽交待呢?”聽了她的話,我好像從迷霧中找到了壹絲燈光。她胸有成竹地說:“妳不要怕!我們全班同學都考得不怎麽好,何況妳壹個?”“可事實上,我卻考得那麽差。我對媽媽說過,我要考名牌大學呢!”我有些沮喪地說。但我已不那麽難過,而且燈光離我越來越近。“妳離考大學早著哪!妳不要為了這次小考就把妳的自信心給扔了。妳要知道,要明白,自信心聯系著壹個人的壹生。如果壹個人有了自信西,那他的事業將非常成功;相反壹個人如果沒有了自信心,那他將會跟著歲月慢慢毀滅。……”她越說越激昂,好像在演講。
張帆,妳的話我懂了。我知道了,知道了自信心對壹個人來講是多麽多麽的重要。我以後不會再為了壹次沒考好,而把那可貴的自信心扔到了“垃圾桶”,我會永遠珍藏著這珍貴的自信心!
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
“妳把最好的給予別人,就會從別人那裏獲得最好的。妳幫助的人越多,妳得到的也越多。妳越吝嗇,就越壹無所有。”這是文章的第壹段。現實就是這樣,只有那些樂於幫助他人的人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我相信妳聽過這個小男孩的故事,他出於壹時的氣憤對母親喊他很憎恨,然後,也許是害怕懲罰,他跑出家裏,對著山谷喊道:“我恨妳!我恨妳!”接著山谷傳來回音:“我恨妳!我恨妳!”小孩很害怕,跑回家裏對母親說,山谷裏有個卑鄙的小孩子說他恨他。母親把他帶回山邊,並要他喊:“我愛妳,我愛妳。”小孩照母親說的做了,而這次他卻發現,有壹個很好的小孩在山谷裏說:“我愛妳,我愛妳。”
生命就像是壹種回聲,妳送出什麽它就送回什麽,妳播種什麽就收獲什麽,妳給予什麽就得到什麽。只要妳付出了,就會有收獲。再多的話說來也沒用,只有這壹段話,正是助人的真實寫照: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我們付出的是自己對別人的生命的愛,就仿佛給別人的生命之樹捧壹掬清泉。愛的感情是不竭的源泉,我們付出得越多,內心就越充盈,幸福感就越強。所以,助人不僅是付出,也是收獲。
幫助他人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崇尚美德,因此也呈現過不少令人敬佩的榜樣:雷鋒、叢飛,還有普普通通的工人,勤勞的農民,清純的少女,等等。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去溫暖這些人的心靈。社會的繁榮興旺,更少不了人們之間的互相幫助。許多工程都不是壹個人能完成的,它需要大家的合作,互相幫助,互相激勵,才能圓滿成功。當我們幫助了別人,就會油然而生壹種無比的喜悅,極度的愉快。助人是快樂的。
別人得到了溫暖,自己得到了快樂。這不就是“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嗎?銘記:給予就是獲得。
幫助別人 快樂自己——讀《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有感
《紅色之旅》這本書,裏面有許多振奮人心,催人淚下的故事。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這篇文章。
《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記敘的是1946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和隨行的工作人員以及葉挺將軍的小女兒葉揚眉,乘飛機壹同從延安飛往重慶。由於氣候惡劣,飛機起飛後不久,機身上就蒙上了壹層厚厚的冰甲。冰甲太重,壓得飛機向下墜落。機長命令大家馬上背起傘包,準備跳傘。這時,突然傳來壹陣哭聲。原來是小揚眉座位下沒有傘包,她急得哭了。周總理立即解下自己的傘包給小揚眉背上。雖然飛機最後沖出了冷氣團,安全飛達重慶,但在生死關頭,周總理卻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由慚愧地想起壹件事來:有壹次,我坐公***汽車去桂林。途中上來了壹位老奶奶,她拄著拐杖,腳步蹣跚,壹搖壹晃的。此時,我心裏立刻矛盾起來:這個座位該不該讓給老奶奶坐呢?如果讓了,我會在10多分鐘裏壹直站著,那樣既不舒服又累。但,如果不讓,老師不是白教我們要尊老愛幼了?正在我猶豫的時候,前邊已經有壹位阿姨讓出了座位,扶老奶奶坐了下來。回到家,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爸爸,爸爸嚴肅地對我說:“尊敬老人是壹種美德。妳不把座位讓給老奶奶坐是不對的,如果老奶奶站不穩,摔倒了怎麽辦?我再告訴妳壹句話‘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妳以後好好體會吧!”
我想著爸爸說的話,是呀!在危急關頭,周總理連生命都可以讓給別人,而我為什麽不可以讓壹點方便給老奶奶呢。我作為壹名少先隊員,就更應該為別人著想,為別人服務。為了自己舒服,讓老人站著,這是非常不對的。想到這裏,我覺得我是多麽自私,與周總理的偉大精神相比,我是多麽的渺小。從那以後,每當在車上碰到老人或帶小孩的阿姨,我都會主動讓座位給他們,每次聽到他們的稱贊,我的心裏美滋滋的。真的,就像爸爸說的: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現在,我懂得了:不管做什麽事,都要想著把方便讓給別人,如果心裏不願意的話,就想想《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這個故事。 (指導老師:陽吉芳)
幫助別人 快樂自己
壹個人如果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妳會感到壹種幸福。
我的爸爸王春喜原來是英協外語小學的校長。他在《東方今報》幫辦周刊上看到“華北水院的青年誌願者到西部山區支教歸來後,呼籲大家為那裏的貧困孩子提供幫助”的報道後,就發動全校師生為山裏的孩子捐助學習用品。我也把自己不用的書包洗得幹幹凈凈,並精心挑選了十幾本書捐了出去。
我們全校師生***捐了大半汽車的物品,後來我們收到了當地學校寫來的感謝信,大家讀著感謝信,感到自己做了壹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心中充滿了快樂。
我們全家最關註《東方今報》“閑物送人”活動,每期必看。媽媽送出了照相機,我送出了自己不用的臺燈,爸爸把自己的光驅和榨汁機送了出去,但誰知由於長時間不用,榨汁機已不能使用,爸爸又特意買了壹個新的榨汁機送了出去。當看到我們送出的物品被需要的人領走時,我們全家都很高興。
最讓我們全家感到高興的是,我爸爸被《東方今報》評為2005~2006年度“十佳愛心使者”之最實在的讀者,在9月2日《東方今報》舉行的創刊兩周年活動上,我又把自己用過的單簧管送了出去,希望能幫助某位最需要的讀者,滿足他的願望。
我爸爸最近又調到鄭東新區聚源路小學擔任校長,他說要在新學校發動更多的學生和他們的家庭加入到“閑物送人”活動中,使大家的愛心能溫暖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朋友,如果妳家有閑物,請趕快送給需要它的人吧,這樣妳既幫助了別人又快樂了自己。
幫助別人是壹種幸福
什麽是壹種幸福呢?可想而知,答案很多。有人說,給予是壹種幸福,它給人溫馨與喜悅。有人說收獲是壹種幸福,它讓妳領悟到收獲後的喜悅與激動。而我卻說幫助別人是壹種幸福,它是最真摯的心靈體驗,將永遠溫暖著妳的心。
記得在壹個寒冷的下午,北風呼呼地吹著。雖然我已經穿成了壹個“小熊”,但終未能抵禦嚴寒。北風仍然無情地吹著,透過我層層外衣,直逼我那單薄的身體。時不時的還有幾片幹枯的葉子輕輕飄落。走在大路上的我,已經凍得直打寒顫了,周圍的壹切都是那麽安靜,只有我踩在雪地上的吱吱聲。
“唉!瞧這破天兒,凍死人了。說冷就冷。”只聽壹個小姑娘抱怨道。“唉呀!糟了!今天下這麽大的雪,張爺爺壹個人,怎麽掃?反正我也沒什麽事,幫忙去!”
也不知是壹種什麽力量,支持著我,使我壹口氣兒就跑到了學校。壹進門,就看見張爺爺在那拿著把似乎已經很破舊的掃把,在掃雪……
張爺爺,張爺爺!我急忙跑過去。“怎麽了?小姑娘?有什麽事兒嗎?”他很關切地問道。“噢,沒什麽,我想幫您掃雪!”我註視著他說。“謝謝妳了!不過真的不用了,妳看天多冷啊!”他笑了笑。
我還是執意要掃。我找來壹把掃把,壹把似乎比我還大的。接著,我便開始了艱難的掃雪工程。我幹的很賣力。但效果卻不是很好,不壹會兒,我就出了壹身汗。眼看著張爺爺已經從這邊掃到了那邊,而我卻原地不動。心裏也自然不是滋味。這壹切,張爺爺也都看到了,但他卻仍然很感激我……
夕陽已經落下,晚霞也漸漸退去了。天邊的最後壹絲光亮也將和我們告別了。他對我說。“孩子,快回家吧!別讓家人等等急了!”我沖他笑了笑,走了。
走在路上忽然覺得特別暖和,風停了……總之壹切都是那麽美好。
什麽是真正的幸福,今天我終於找到了答案,其實很簡單:幫助別人就是壹種幸福。
當我們幫助別人時,別人的心裏會感到溫暖,而別人幫助我們時,我們的心中也同樣會感到安慰。
我曾經就遇到過壹次被別人幫助過的事情。
那是壹個星期三的早晨,來到學校,我打開書包,突然發現我沒有帶文具盒,心裏壹下子慌了起來:沒有筆、沒有學習文具,讓我怎麽學習,怎麽寫字啊!
這時,第壹節課的上課鈴響了,語文老師走進了教室,讓我們寫復習本,全班同學全都低頭寫復習本了,惟獨我,在那裏傻傻的看著復習本,壹個字也寫不了。我正在發愁,旁邊的王新華問我:“妳為什麽不寫啊?”我告訴她我沒有帶文具盒。王新華熱情的對我說:“用我的吧!”說著,從文具盒裏拿出了壹支藍水筆:“給妳,快寫吧!”我道了謝, 趕快寫了起來。可是,這節課下了,還有數學課和英語課怎麽辦呢?我還在發愁。
當我周圍的同學知道了我沒帶文具盒時,人人都伸出了友愛之手,打開自己的文具盒,這個借我壹支鉛筆,那個又借我壹塊橡皮。看著她們那壹張張熱情的笑臉還有那壹雙雙援助之手,陣陣暖流溫暖著我的心靈,有如壹束陽光照進了我的心田。
這雖然只是壹件小事,但卻讓我從中深深體會到接受別人的幫助心裏會有多麽的溫暖。
也許,在妳看來微不足道的壹點幫助,就會給對方帶來雪中送炭般的溫暖。幫助與被幫助同樣會得到快樂。
我們整個社會大家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道是:“壹方有難八方援,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獻出壹點點愛心,那麽還有什麽困難能難倒我們呢?我們的社會又將是怎麽壹幅美好的景象啊!
互相幫助是我們人類的美德,願我們每壹個人都能把這壹美德發揚光大,讓我們的愛心灑遍世界的每壹個角落。
扶貧扶貧,越貧越扶,越扶越貧,妳相信嗎?我就看到過這樣的事情。
我外婆的家鄉是在粵北壹個極為貧困的小村莊,全國數壹數二的重點扶貧對象。那天,當我踏足這個只有三、四十戶人口的地方,壹切令我目瞪口呆:彎彎曲曲的卷道,搖搖欲墜的土磚房,荒蕪開裂的田地,整個村莊看起來暗黑暗黑的,就像暴風雨前烏雲蓋天壹般。
走進三姨婆家,我更為它的簡陋所驚呆: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燈,兩張橋凳上放壹張木板便是床,全家只有壹個半米高的小板凳,只有三姨公可以坐,壹家大小只有三姨公偶爾會拖拉著壹雙舊得看不出原來模樣的土布鞋。
這晚,碰巧讓我趕上了上級來這兒視察貧困情況。三姨公壹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即蹬掉了那雙舊鞋,光著腳滿屋亂竄;油箱裏的油要倒大半出來藏好;竈前的柴不要堆太多,留壹兩跟就好了;壹家大小都要換上壹套更破、更舊的衣服;才兩歲的小丫幹脆褲子也不用穿了;米缸掏空它,扔幾個黑饅頭下去;連那張唯壹的板凳也藏了起來……
經過這麽壹折騰,這更變成了人間地獄。
晚上,上級的工作人員到了三姨公家裏,於是在只有豆苗大小的火光中,嗚咽聲,小孩的哭鬧聲混雜在壹起,就像曠野墳場上那詭異的風聲,跳躍的火苗把三姨公壹家人的影子映在墻上,斑斑駁駁,閃爍不定。
第二天,批示就出來了,這裏還需要繼續大力扶貧!也就這天,調查人員走了,我聽見了三姨公家裏的鍋舀聲。三姨公照舊倚坐在門角吸著旱煙。其實,這裏不只三姨公這樣,其它人家裏的男人也是整天在這條閉塞的巷子裏閑逛,孩子也不上學,整天亂竄,女人們就只管壹日三餐,唯壹無人打理的,是那些田地。
我用我僅有的壹點化學知識,對土地作了初步的判斷,其實這些土壤並非十分貧瘠,雖然這裏是粵北,但仍屬於中國的南部,仍然是氣候比較宜人的地方,不致於農作物顆粒無收。
我問三姨婆,為什麽不做田裏的活。三姨婆看了我壹眼,說:
“那麽積極幹嘛,日裏曬,雨裏淋,也就壹個肚飽,我還不如坐著等吃。”
我驚訝於這句話,難怪這裏的人壹輩又壹輩地窮下去,工作對於他們來說無意義,讀書也是白搭。
這裏真正貧瘠地不是土地,而是人心!
這裏真正缺乏地不是金錢,而是尊嚴!
這裏真正需要扶貧的不是物質,而是人們的精神!
幫助別人脫貧也要走對路,要幫助他自力更生,而不是永無休止的施舍。其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