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幫我找些關於花燈的資料,謝謝!!

幫我找些關於花燈的資料,謝謝!!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壹神,由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壹律掛燈,形成壹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勝芳花燈多以亭臺禽魚蟲花卉的題材制做。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制成,鮮艷奪目 花燈郵票

編輯本段起源

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中國歷代花燈的制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雲:“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編輯本段歷史傳說

隋朝傳說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滾滾,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遂逐漸發展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元宵節花燈

唐朝治世因社會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壹時,活動規模相當浩 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亦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 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誌。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壹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壹,各有流行。臺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制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於閩南語“燈”與“丁”同音, 故壹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臺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於燈下 ,祈求來年得子(男)、添丁;在臺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裏,男丁從農歷正月十壹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為“起燈”;諧音“起丁”,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壹,涵意深遠流長。

神話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壹只 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 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 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壹個焦雷,嚇得 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 放煙火。這樣壹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壹看,發覺人間 壹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 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編輯本段分類

花燈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它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紮、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制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 花燈

地方戲曲花燈。清乾隆中葉,由於昆明商業發達,外省會館、行業會館紛紛建立,各地流行的戲曲聲腔和戲班也隨之而來。為適應地方語言習俗,經歷代藝術的加工改造,明清小曲與民歌小調逐步結合,形成了昆明花燈。早期演出是與會火(社火)結合。會火由燈會(燈班)組織舉辦,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期間活動,演出前要舉行"迎燈神"儀式,並由管事向各處投送燈帖。演出隊伍由寫有"太平花燈"的大燈和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的各形彩燈領隊,隨後依次是過山號和文武樂隊、獅燈龍燈隊、武術雜耍隊、高蹺、旱船、跑驢、秧歌、秧老鼓、霸王鞭及彩裝的劇中人物或"鷸蚌相爭"、"大頭寶寶戲柳翠"等故事人物,沿途表演,向接了燈帖的人家祝賀。此種"賀燈"邊走邊演,稱之為"過街燈"。以後發展為在村鎮街道廣場演出,被稱為"簸箕燈"。節目有本地的花燈小戲《打棗竿》、《金紐絲》、《倒扳槳》等,以及移植的明清小曲《城鄉親家》、《瞎子觀燈》、《打漁》、《朱買臣休妻》等劇目。經整理,已挖掘出傳統曲調1200多首,大體包括情節簡單的舞蹈、歌劇、小故事劇三種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劇目不斷創新。在抗日戰爭時期組成農民救亡燈劇團,演出《張小二從軍》、《新四郎探母》等新題材劇目。如今,新劇目同傳統劇目穿插演出,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傳統戲曲。

編輯本段種類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制作的綜合藝術,花燈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花藍燈、龍鳳燈、棱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龍燈,亦稱“龍舞”,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壹,流行於中國的很多地方。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節數不等,但壹般為單數,每節下面有壹根棍子以便撐舉。每節內燃蠟燭的就稱為“龍燈”,不燃蠟燭的稱為“布龍”。舞時,由壹人持彩珠戲龍,龍頭隨珠轉動,其他許多人各舉壹節相隨,上下掀動,左右翻舞,並以鑼鼓相配合,甚為壯觀。 花燈

宮燈,是中國馳名世界的特種手工花燈藝品。宮燈因多為皇宮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現存最早的宮燈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宮燈。宮燈的制作十分復雜,主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後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繪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上品宮燈還嵌有翠玉或白玉。宮燈的造型十分豐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圓珠、花籃、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等許多品種,尤以六方宮燈為代表。1915年,北京宮燈首次被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榮獲金獎,受到國際好評。其後,宮燈逐漸向實用方向發展,出現各種吊燈、壁燈、臺燈和戳燈等。中國的宮燈制作以北京最為著名。 走馬燈是花燈藝術中壹類獨特的觀賞燈種,其聲譽傳遍海內外,以廣東走馬燈為最佳。走馬燈通常是在燈中置壹轉輪,在其上貼好用彩紙剪成的各式人物、花鳥等形象,輪下點燃蠟燭,熱空氣上升,引起空氣對流,使輪子轉動,紙像也就隨之轉動,畫面連續不斷,動感很強,引人入勝。紗燈是用麻紗或葛麻織物作燈面制作而成,多為圓形或橢圓形。紅紗燈亦稱紅慶燈,通體大紅色,在花燈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貼有金色的雲紋裝飾,底部配金色的穗邊和流蘇,美觀大方,喜慶吉祥,多在節日期間懸掛。影紗燈則以各色麻紗蒙制,上面多繪花鳥蟲魚、山水樓閣等,並配上金色雲紋裝飾及各色流蘇,更是五彩繽紛,爭奇鬥艷,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

編輯本段特點

現代花燈藝術已經逐漸脫離傳統花燈的做法,創新出具有地方獨特風味的藝術品。它的創作難度很高,融入的技術也較復雜,取材也比較寬廣活潑。 花燈

現代花燈的創作必須融入:結構、力學、電學、美學、材料學等專門學科以及創意,是目前所有藝術創作中,難度最高的壹種。但是因為每年燈會的展出能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觀賞,所以演變成目前臺灣各項觀光活動中,最有吸引力的項目,也是最能代表臺灣藝術的項目之壹。

編輯本段內容

茶燈、地花鼓等民間歌舞演出的盛況,明、清兩代地方誌書有許多記載。其演出形式大體為兩種:壹是有人物故事的“醜、旦劇唱”,被稱為地花鼓、竹馬燈、打對子和對子花燈等;二是“聯臂踏歌”的集體歌舞,習慣稱為“擺燈”和“跳燈”。這些地花鼓、花燈等民歌舞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有的吸收戲曲的程式規律,逐漸發展成花鼓戲;有的則較多地保持著花燈的歌舞特點,搬演戲曲故事,被稱為“燈戲”和“花燈戲”。由於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和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流布地域的方言、音樂素材和風格以及受鄰近姊妹藝術影響的不同,各種花燈戲在劇目題材、聲腔結構、表演特點上,都各有特色,發展的歷史過程也不盡相同。 花燈在形成了載歌載舞的形式以後,藝人們經過多年實踐,將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和民間武術加以藝術加工,創造和發展了風格不同的文、武花燈。文花燈秀麗灑脫,武花燈健美剛勁。 花燈舞蹈是雲南花燈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花燈舞蹈有只舞不唱的如《獅舞》、《猴子彈棉花》等,有集體性的歌舞,如《連廂》、《拉花》等。花燈戲的行當,原來只有男女二人,以後才分為生、旦、醜三個行當,當花燈戲演出中型、大型的角色眾多的劇目以後,又增加了其他行當。 有關民間花燈歌舞的起源,以及由花燈歌舞發展成花燈劇的年代,目前尚無準確資料予以證實。根據已有文獻,明中葉即公元1454年前後,雲南楊林人蘭止庵曾寫過《性天風月通玄記》傳奇;清初(1657年)雲南人何蔚文寫過五個傳奇劇本。這是目前已知的雲南最早的戲劇創作活動。清康熙年間(1701年)雲南開始出現專業戲班,曾有四個戲班在昆明建立樂王廟。清乾隆年間(1746年)秦腔、石牌腔、楚腔、弋陽腔等傳入雲南。另據元謀花燈藝人張萬育稱,元謀花燈相傳已有十三代。此外,在花燈的曲調中,有相當壹部分是明清小曲,如掛枝兒、打棗竿等,都是流行與明萬歷以後直到清初的民間小曲。據此推算,作為壹個劇種的花燈,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具雛形燈籠了。

編輯本段設計

花燈的制作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材質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變化。紙、竹、綢緞、木是很常見的傳統素材,塑膠、玻璃紙、壓克力……等則是現代的材料。其實只要能透光,花燈的制作材料並沒有限定,連水果、廢棄紙盒、鋁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燈的變化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壹盞盞的燈除了像是黑夜裏的小螢火蟲,不同的造型也訴說著提燈人在新年的願望。可愛的小叮當和溫馨的維尼熊……等是現代文化的新造型,而傳統的十二生肖則配合年節作替換,不斷出現許多現代較喜愛的新造型,足可榮登花燈造型的排行冠軍,得到人們的喜愛。 作龍是動物裏面最難、最復雜的,因為人家說:“畫虎、畫皮,難畫鼓。”因為作人物的話只要左右不對稱,看起來就會怪怪的。有些花燈的學員很想要做這個題材,尤其是作觀世音神像的時候,花燈師父通常會勸他不要做,不然就是作卡通壹點、簡化壹點,那如果做的很逼真又不正確的話,會變的很難看。 古時後做花燈用的是竹子,如果用鐵絲來做的話會發現,這個結構的方式像再蓋房子壹樣,而且妳想要做什麽都可以用鐵絲把它做出來,就像突然找到壹條路,想要做什麽就做什麽,有壹種這種感覺,另外壹種就是:壹調鐵絲可以任意的給妳形狀,而且思考方向不只是壹個方向,可能這個方向,要它鼓壹點,在這個方向的時候,它卻凹壹點,壹條鐵絲它可以有很多的變化,等於說用方向來講話,它不只是四面八方,是三百六十度無線空間的地方它都可以去旋轉、去彎折,這個來訓練我們的思考能力應該是蠻不簡單的。

編輯本段制作

不同的花燈照片(19張)  元宵壹到,燈籠走俏。若有閑暇,自己動手做燈籠也是不錯的主意。做不了街面上賣的那些“大塊頭”,找不到什麽鋼絲、鋼板這樣的材料,那就利用竹條、宣紙、筆墨做壹個簡簡單單的紙燈籠吧。手制紙燈籠的材料和工序都十分簡單,既能設計自己喜歡的式樣圖案,又能使節日平添許多樂趣。 第壹步,制作骨架。紙燈籠比較簡單的形狀是立方體或圓柱體,最好選用可以彎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銜接的地方用細線綁緊。如果不好找,細長條狀的硬紙板和燒烤用的竹簽也可以,結實程度和柔韌性會有所欠缺,但擺在室內也是很不錯的裝潢。 選材 1、將竹子放在蒸氣室內(或加熱半小時),然後取出,置陰涼處晾幹,但不得過分幹燥,也不能放在強光下暴曬。 2、刨皮裁度:刨去粗糙的表皮,裁取竹條所需的長度,以燈籠大小而定。 紮骨架 以交叉方式編織完成燈架,燈架中間,紮數圈竹圈於燈壁上。 制作燈身 在文房四寶店買幾張白色、紅色的普通宣紙或者灑金宣紙,裁成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寬,就可以自行設計圖案了。書法、繪畫、剪紙,都可以在小小的燈籠上壹展風采。糊好後,還可以用窄條的仿綾紙上下鑲邊,看起來更為雅致,很像古式的宮燈。如果不太擅長書畫,有壹個簡單的辦法可供參考。用壹張薄紙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樣,再將這張薄紙和深紅色宣紙重疊在壹起,用單刃刀片將字跡挖掉。拿掉薄紙,紅宣紙上就出現了鏤空的字跡。用白色宣紙做燈身,紅宣紙糊在裏面,燭光或燈光從鏤空處映射出來,效果相當漂亮。 制作光源 如果放在室內,只需要在燈籠裏點壹根普通蠟燭;如果想提著出去,最好用燈泡和電池做壹個簡單電路。也許看起來有壹點點粗糙,但在元宵佳節裏點上壹盞自己的花燈,恩~別具風味! 裱糊 先將稀釋的糨糊,均勻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裱糊棉紗布,即將剪好的紗布輕附在燈架上,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最後再粘貼二層做燈籠用的單光紙(如沒有單光紙,細棉紙亦可。)註意,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須幹凈,裱糊的紙也必須糊得沒有接縫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晾幹 將燈籠放在陰涼通風處晾幹。 彩繪 1、彩繪或剪貼:以個人所需圖案彩繪或剪貼,如人物、八仙、花鳥、仕女等。 2、書寫文字:彩繪後,依情況來決定是否書寫文字。等文字、圖案完全幹後,燈籠就大功告成。

編輯本段階段

老燈時期

辛亥革命前,流行於雲南各地的花燈統稱“老燈”。分花燈歌舞和花燈小戲兩類。前者表演時載歌載舞,無故事情節,如各地的《拉花》、《團場》等;而後者則有簡單的故事情節,但仍以歌舞為主,如《打魚》、《鄉城親家》、《包二接姐姐》等劇目。

新燈時期

新燈”即為經過革新後的玉溪花燈。辛亥革命後,雲南在各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玉溪地處雲南中部,臨近昆明,交通便利,其農業、手工業、商業均較發達。辛亥革命所帶來的自由之風使見多識廣的玉溪人不再對原有的玉溪花燈感到滿足,變革之風悄然興起。花燈藝人們開始從滇劇和曲藝善書中移植、改編了壹批劇目,如《蟒蛇記》、《金鈴記》、《白扇記》等。在音樂上引進了[十杯酒]、[虞美人]、[昭通調]等曲調,並將[出門板]、[五裏塘]等傳統曲調改編成板腔體式。此外,還學習了滇劇的表演藝術和化妝,這壹系列變革,使玉溪花鼓改變了其以往的以歌舞為主的表演形式,以壹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舞臺上。新式花燈的出現,受到廣大觀眾尤其是城裏觀眾的歡迎,很快影響到全省。

紅軍燈、救亡燈、學生燈

1936年,紅二方面軍長征途中經過雲南姚安時,當地藝人編演了《洋人鬧中華》、《抓兵曲》等小戲歡迎紅軍,時稱“紅軍燈”。抗日戰爭爆發後,雲南戲劇工作者王旦東和花燈藝人熊介臣等組成“雲南農民救亡燈劇社”到昆明、玉溪、普寧、通海和廣東曲江等地演出。他們以玉溪花燈曲調為基礎,編演了《抗戰十二花》、《抗戰十二將》等花燈調和《張小二從軍》、《槍斃羅小雲》、《漢奸暴》、《新投軍別窯》、《茶山殺敵》等花燈戲。這些劇目均有文學劇本,改變了原花燈劇目的“提綱戲”狀況。他們還將《義勇軍進行曲》的音調引進花燈音樂,創作出壹支新的花燈調--復仇調。解放戰爭期間,在昆明學生運動中和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中,曾編演過《農村壹家》、《血海深仇》等新劇目,時稱“學生燈”。 四、“燈夾戲”時期。1938年,雲南農民救亡燈劇團被迫解散,花燈藝人熊介臣在昆明、玉溪壹帶教燈、唱燈。1946年熊介臣在昆明慶雲茶室連唱三天花燈,受到歡迎,該茶室隨後改為花燈園子,成為雲南第壹個花燈劇場,從此形成固定的職業班社。為適應職業演出的需要,花燈藝人開始大量移植滇劇劇目,如《四下河南》、《滴水珠》、《朱砂痣》、《貍貓換太子》、《紅燈記》、《紗燈記》等,同時進壹步學習吸收滇劇的表演程式、服裝道具、舞臺裝置等。這種以花燈曲調唱滇劇劇目的方式,時稱“燈夾戲”。

編輯本段芷溪花燈

閩西,是客家人的祖地,有著獨特的風土民情。連城的芷溪鬧花燈,就是其中的壹朵奇葩。 芷溪鬧花燈,有著近300年的歷史。早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 年),芷溪人楊燕山任官於蘇州,夫人吳二姑系蘇州人氏,酷愛蘇州的花燈和鑼鼓,於是把花燈、鑼鼓從蘇州傳入芷溪。 花燈大多由99個小花燈組成,有的106盞。每壹盞燈內裝琉璃杯,點的是純清的花生油或茶油,無煙明亮,渾身晶瑩剔透,熠熠生輝。寶蓋頂上有壹紅線系在壹根弓形竹竿上,供擎燈人握住。每座花燈添油後近 15 公斤。由於是"紙包火",故擎燈人擎燈時總是小心翼翼的。他們都經過嚴格的訓練,至少得"步伐穩""燈不晃 "才行。 鬧花燈時,鼓樂隊在前頭,隨後就是光彩奪目的花燈了。燈由壹人高擎著,周圍有許多人像群星拱月壹樣護衛著。遠看花燈,像壹簇聚集起來的夜明珠,明晃晃,亮晶晶,五光十色。近觀花燈,每壹座都由成百盞小燈組成。花燈分上下兩部分。部稱為寶蓋,軸心有兩層走馬燈,左右相反旋轉;四周是各式各樣 的燈,又分為三層 :上層是牡丹花蕾燈,5盞;中層是鳳蠻燈,6盞;下層是整魚燈,6 盞。這些花燈造型精巧美觀,整頭羽末,往往綴有成串五顏六色的細珠,煞是好看。下部是花燈主體,軸心是寶傘花壺燈,四周12串,分內外兩層:內層是六角宮燈,或是牡丹燈,花缽燈;外層是花籃燈。 芷溪每年農歷正月十壹鬧花燈,花燈少則十幾座,多則幾十座,甚至100多座。要是站在高處遠遠看去,那花燈首尾相接,明燭夜空,燦爛輝煌,蔚為壯觀。[1]

編輯本段重慶秀山花燈

秀山花燈起源

秀山花燈是中國西南地區花燈藝術中的壹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雜技、紙紮藝術為壹體的民間文化現象和民間表演藝術,是中國寶貴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秀山花燈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是壹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廣泛流傳於武陵山區的土家族聚居地區。 秀山花燈表演每年從正月初二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十六以後叫"厚臉燈"。秀山花燈的傳統表演,場地不限,院壩、堂屋、街頭巷尾,只要有壹個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由於各地花燈班表演形式和表演風格、表演內容的需要,也有需要特殊場地的。如表演"高臺花燈",就需要傳統老式的木方桌二至三張,表演的二人在幾張桌子重疊高度的桌面上進行花燈二人轉表演。花燈小戲,需要"搭臺子",簡易布景,壹般是在壩子的土臺上表演,或者在吊腳樓上表演。歷經數百年的發展,秀山花燈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藝術。

歷史起源

重慶渝東南花燈它起源於唐宋,延續於元明,興盛於清代,是壹種集歌、舞、戲劇和民間吹打於壹體的以歌舞表演為主的綜合性表演藝術。 渝東南 秀山縣素稱"花燈歌舞之鄉",其花燈戲源於漢族"燈兒戲",後來融入了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發展為壹種格調新穎、歌舞動人、為漢、土、苗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花燈是壹種古樸、詼諧、抒情優美,集歌、舞、韻白為壹體,並以打擊樂、琴弦樂為伴奏的綜合藝術。據歷史記載,它起源於元代的"跳團團"(即男、女二人在方桌上載歌載舞,連說帶唱),明代又融入采茶戲的壹些歌舞表演形式,始有"花燈"之稱。後來,又發展為搭花臺、花燈單邊戲和現代花燈劇。

表演程序

演出有壹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設燈堂、啟燈(請燈)、跳燈、辭燈。 在花燈中,設燈堂是帶有濃厚傳統儀式的表演活動。花燈班在出燈前,都要設燈堂,供奉"金花小姐"、"銀花二娘"神位,由燈師傅點燃香燭、燒紙錢敬奉花燈神,祈求、保佑跳燈人諸事順利,平安吉祥。祭拜儀式後,就在燈堂又唱又跳。由燈師傅先領唱《安位》、《唱位》、《開光》,其後,齊唱《起燈調》,並將要演出的曲調唱壹遍。請燈儀式結束後,花燈班就可外出跳花燈了。 跳燈,是花燈的主要演出活動。花燈班都是在接燈人家的堂屋、院壩跳。先唱《觀燈調》、《祝賀調》,臨走時唱《謝主調》。 辭燈,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燈班就在河邊壩子舉行辭燈儀式,祭拜神靈,演唱《送燈調》,由掌調燈師傅領唱壹遍春節期間所有演唱的花燈曲調(稱收調)。然後焚燒花燈及神位,並將跳燈人的衣服從火上拋過,祈求跳燈人壹年平安。

表演形式

經長期的發展與演變,秀山、酉陽花燈的表演形式有:花燈二人轉(兩人表演的單花燈)、雙花燈(四人表演的雙花燈)、花燈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燈)、花燈戲(劇)等。 表演中,演員演唱的歌詞叫花燈詞。花燈詞濃郁的鄉土氣息,陳述內容,表達情節,抒發情感,吸引觀眾。其中,有些花燈詞吸收了漢族的壹些民間小調以有采茶戲、花鼓戲等地主戲曲原唱詞。 除花燈戲外,表演只有壹旦壹醜兩個角色,旦角叫幺妹子,醜角叫賴花子或別的名字。跳時,幺妹子頭梳長辨,身穿大襟羅裙,右手執綢邊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踏著丁丁步,載歌載舞,表演天真活潑、詼諧、潑辣的角色。賴花子則把頭巾紮成"半邊月",身穿對襟衣,腰系紅綢帶,手拿大蒲扇,踩著矮樁步,用"風擺柳"的動作圍著幺妹子轉,表演滑稽、詼諧的角色,唱詞句型靈活,可長可短,既可長篇道上演唱,臺下幫腔,演員與觀眾互相交流,融為壹體。

  • 上一篇:嶽麓山導遊門票清單及必看景點介紹
  • 下一篇:幼兒園數學減法教案5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