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廣東省民間工藝種類

廣東省民間工藝種類

1.石雕\`&]gdwh`*\=.Com.Cn

石雕在廣東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舊、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是嶺南原始先民謀生的手段。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門、珠海發現多處巖刻,以復雜的抽象圖案為主,采用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鎮高欄島巖刻為巨,最大的壹幅高3米、長5米,明文鑿刻,線條清晰,從復雜的線條中還可辨認出人物和船刻。據研究,該處巖刻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是青銅時代的作品。南越王宮署遺址發現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欄桿,是中國建築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欄桿構件。南越國禦苑遺址,以石板作冰裂紋精工鋪砌的石池、婉蜒曲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設的石室以及多種石構件,為中國秦漢遺址所首見。南越王趙昧墓,是迄今所知嶺南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達2.6噸。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兩件青玉圓雕舞女、l件浮雕卷雲紋的青白玉雕角杯,還有絲鏤玉衣、龍虎並體玉帶鉤,龍鳳紋重環玉佩、獸首銜壁,均可謂精美絕倫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藝水平,可見南越國已掌握了開料、造型、鉆孔、琢制、拋光、改制等手法以及鑲嵌工藝。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滑石烤爐、耳杯、豬、枕以及石硯、研石。礪石及磨制精細的石斧等。說明石雕也是被重視的工藝。\`&]gdwh`*\=.Com.Cn

石材堅實,耐風化,因而,在嶺南建築中,除了石塔、石橋、石坊、石亭、石墓,更廣泛地應用於建築構件和裝飾上。大體分為三類:壹是作為建築構件的門框、欄板、抱鼓石、臺階、柱礎、梁枋、井圈等;二是作為建築物附屬體的石碑、石獅、石華表以及石像生等;三是作為建築物中的陳設,如石香爐、石五供等等。\`&]gdwh`*\=.Com.Cn

廣東石雕工藝以粵東見佳,以潮州石雕見精致。潮州開元寺大殿圍廊唐代石欄板,與潮陽靈山寺唐大顛祖師墓塔須彌座束腰石刻風格皆典雅凝樸。開元寺內的唐代石經幢,為國內罕見的唐代大型石經幢。潮安宋代王大寶墓前石像生石武將高達2.33米。威風凜凜,石獅高1.46米,昂首挺胸,造型誇張。潮州明建鳳凰塔塔座珍禽瑞獸石浮雕表現手法仍呈渾厚簡潔之風格。至清代,潮州石雕風格為之壹變,由渾樸變為精致,由淺浮雕為主改進為深淺浮雕與透雕結合,工藝水平大為提高,飼堂、府宅、會館爭以石雕竟奇巧。今存於廣東民間工藝館的清未潮州石雕老鼠荔枝葡萄石雕,為建築物上構件,高78厘米,青色花崗石雕成,以深淺雕結合,雕出壹群老鼠在荔枝、葡萄叢中偷吃果實,老鼠動態各異,生動有趣,葡萄藤蔓纏繞,技藝十分精湛。華僑陳旭年所建潮安彩塘鎮叢熙公祠,耗資26萬元,歷14年功夫始建成,集中了石雕藝術之精華。公銅門樓設有壹對大抱鼓石、壹對石獅子,屋架為石質鬥拱,梁枋兩端為鏤空石雕,以花卉蟲鳥。人物走獸為題材。兩條噴水柱磨制得光滑如鏡。檐前垂花柱別出心裁地刻倒掛花籃,層次復雜,剔透玲瓏。四幅貼壁石刻,分別以漁、耕、樵、讀,花鳥蟲魚為題材,壹幅之中,有土農工商25個人物,出沒於山村曲徑,穿插於亭臺樓閣,神態各異,散聚有致,富有生活氣息。其中匠心獨運地采取了鏤空手法刻成石網繩、石牛索,極盡工巧。潮州明清代所建石牌坊,多達110多座,僅太平路千余米之路段,便有47座,形體高大,工藝精致。\`&]gdwh`*\=.Com.Cn

粵中石雕,以石柱礎、石坊、石獅為主。廣州博物館曾經展出過南漢石墩,座底方形,上部刻圓面,徑約壹米,環繞圓面刻出十數只獅子,首皆朝外,形象粗獷,藝術風格明顯受西亞藝術影響。南漢主劉壟晚年“作南戴柱皆通刻鏤礎石,各置爐燃香,故有氣無形”。如此巨大又雕刻生動之座墩,可以想見彼時建築之宏偉和手工水平。光孝寺大殿後廊平臺勾欄有13根砂巖望柱上保留了宋代石雕獅子,高45厘米,胸前圍壹寬廣的綬帶,中懸響鈴,作凸胸蹲坐姿,前肢或踩繡球或撫弄小獅,姿勢不壹,毛發蓬松,尾巴長滿茸毛,盤曲於後肢之下,其造型受北方影響尚深。鎮海樓前存有廣州明代最大的紅砂巖石獅,這對石獅原置雙門底前,民國元年(1912)拆城開馬路,移至今址,高224米,連座通高2.86米。體態肥大,陰刻獅毛,頭如蟾蜍,雙耳尖聳,咧嘴露齒,威猛不足,溫順有余,十分古拙,民間藝術韻味甚濃。同屬明代的揭陽仙橋鄭氏家廟前石獅,已經顯示出更多藝術加工的活潑姿態和精良的雕刻技術。獅身細長,輕撫幼獅,體態昂揚,呈優美的外輪廓曲線。清代嶺南的石獅,已經形成特有的風格,形象裝飾化,更具有浪漫色彩,較之北方石獅憨態可掬,少威嚴兇猛,多喜慶氣氛。廣州市人民公園內,有清順治年間用肇慶星巖白石雕成的壹對石獅,原為靖南王府之物,為高要工匠開鑿。雄獅踩球;雌獅與胸前、後背各壹幼獅玩耍。石獅高1.9米,立於1.62米高的石座上,很有氣勢。清巡撫公署內的壹對星巖白石石獅,高度大小與靖南王府石獅相同,在圓雕的軀體上以深、錢雕及線刻,刻劃出卷毛,整體造型渾樸有力,與後期壹般嶺南石獅的秀麗玲瓏風格迥異。廣東迎賓館門前置壹對清末石獅,系從天成路晏公街遷來,雄獅懷中撫抱壹大彩球,口街彩帶,肩掛壹大串響鈴,嘴口以三彎線刻劃。雌獅右前肢撫著壹只站立扭頭欲躍的小獅及壹蹲伏幼獅,情意親切。這種法式,\`&]gdwh`*\=.Com.Cn

常見於晚清廣東石獅。清代石雕之精雕細鏤,線條流暢,密而不亂,精美絕倫,在今存華林寺前星巖白石塔之基座上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廣東各地存有壹批饒有特色的古代石獅。南雄博物館門前壹對紅砂巖雕鑿宋代石獅,各高1.2米,形體修長,雄獅張口側頭左前腳踩石球,雌獅矜特慈愛,右前腳撫壹小獅,神態生動,不落俗套,是宋刻珍品。龍川存有宋衙署內石獅子,高16米,身軀高大,線條粗獷有力。德慶學宮院內現有壹對麻石獅,顏色黝黑,凸胸昂首,有南北朝雄健氣概。現在清代石獅數目較多,吳川。佛山等處的石獅工藝精致,風格成熟。石雕也有其他動物形象。徐 聞前山圩可見古代石狗、石龜、石猴、石獅,以石狗數目為多且有特色,大者與人比高,小者如貓,或兇惡或溫馴,無壹雷同。石狗在雷州半島農村幾乎村村可見,多少不壹,多者壹村有壹二十條,置於村口、樹下、門前、天並乃至居民窗戶頂部飄板上, 最早為宋代雕制,衍至當代,應是圖騰崇拜遺制。\`&]gdwh`*\=.Com.Cn

石雕精品也見於其他品類。羅定分界鎮於露出地面的石頭上刻成0.97米直徑的圓面,鑿出8片覆蓮花瓣,很可能是佛像石座。連平紫雲庵舊址,存有13尊明代石雕羅漢像,雕工細膩,比例準確。肇慶崇趨塔、高州寶光塔、潮州鳳凰塔塔基浮雕圖案以及潮安三元塔各層塔心室藻井上的石刻浮雕圖案,題材豐富,雕工精湛。興寧學宮大成殿前禦路石雕“遊龍吐珠”,高浮雕遊龍蜿蜒出人石壁,構思巧妙。饒平王饒古城城隍廟石雕人物浮雕,鎮澤鎮石井村石砌望柱欄板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圖像浮雕,柘林鎮天後官門上16幅花鳥圖案石雕,皆栩栩如生。順德杏壇鎮逢簡村明遠橋欄板花紋及望柱上石獅形象,杏壇鎮古粉村愛日橋欄板雕刻的龍鳳牡丹及佛八寶等圖案,均是精致的明代建築裝飾石雕。佛山孔廟紅砂巖照壁,原置於“忠義第壹社” 內,高2.62、寬2.27米,浮雕麒麟,刻制年代不詳,古樸有神。德慶悅城龍母廟的門樓、牌坊、柵門以及內庭,遍飾石雕,被譽為石雕藝術的殿堂。山門、香亭的清代皤龍花崗石柱,采用深雕和透雕工藝,盤龍鱗甲畢具,口中珠滾,輕靈通透。龍柱之巨者,當數現存佛山博物館院內改裝為華表的龍柱。原置社亭鋪藥王廟,高 17.8 米;柱礎直徑0.9米,花崗石質,高浮雕,部分鏤空,民國《佛山忠義鄉誌》謂其“非近世工匠所能造”。客家祠堂前較為常見的是石刻旗桿,平遠黃畬鄉南龍村之清代花崗石楣桿,通體浮雕黃龍盤纏而上,柱頂作清代官帽式,高達15米。石華表較多見於墓道、祠廟之前。廣州仁威廟前、南海神廟內、黃花崗烈士陵園墓道,均置有石華表,刻制時間在清代至民國,浮雕盤龍,騰雲噴水,藝術性極高。建築構件的石雕,除了石柱,還有石梁機石欄板、石基座以及石柱礎等。嶺南廟堂的石欄板及須彌座束腰雕刻,由唐至明代,風格均較粗獷簡樸,到清代也壹變為繁褥精致,以廣州陳家調之欄板、南雄廣州會館之大門次間月梁之裝飾為典型。石柱礎造型各異,有方形、圓形、亞字形、八角形、六角形,也有覆缸形、腰鼓形、花籃狀等,充分體現了嶺南工匠的創造力。\`&]gdwh`*\=.Com.Cn

\`&]gdwh`*\=.Com.Cn

2.木雕\`&]gdwh`*\=.Com.Cn

嶺南木雕作為工藝品出現,始現於廣州兩漢前期漢墓出土的木船模型和劃船俑。木船湧以圓木加工,寥寥數刀,已經能夠很立體地表現出人物臉部眉眼、鼻、兩頰,傳神勾勒出劃船人彎腰用力之態勢。表現出嶺南先民木雕工藝的功力。\`&]gdwh`*\=.Com.Cn

廣東木雕分為廣州木雕和潮汕木雕兩大流派。廣州木雕以實用為主,主要用於建築飾件(花衽、花罩、門窗)和紅木家具。主要產地為以廣州作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及西江流域壹帶。潮汕木雕以金漆木雕最為出名,主要用以裝飾廳堂、神龕座件、櫥櫃門飾等。祠堂、會館、廟宇及府邪的梁架封檐板,都是廣州木雕和潮汕木雕重點裝飾的部位。\`&]gdwh`*\=.Com.Cn

潮汕木雕始興於唐,發展於宋明,盛行於清。現潮州開元寺內,掛有唐代木魚,宋代政和四年(1114年)本龍(懸掛銅鐘用)。明代,潮州府衙正門鎮海樓上有三套欄桿,***計108根木柱的望柱上刻有木雕小猴108只,形態各異。鎮海樓後被焚毀,府樓猴難逃其厄,現僅存3只。1只由省博物館收藏。2只由潮州市博物館收藏,壹雙手抱膝,閉眸沈思;壹左手摟膝,右手挖耳,活潑逼真。今藏廣東民間工藝館的清代潮州紅漆木雕香爐罩,連座高35.3厘米,呈正方形,罩的三面及底座雕刻非常精細,有壹面為將軍與王爺狩獵圖景。罩的四邊分別精雕“松鼠菩提、“鳴蟬葫蘆”、“蝙幅南瓜”等紋樣。底座四邊望柱雕有獅子、蓮花,圍欄鏤雕各種花鳥。紋飾細致復雜,多種技法嫻熟結合,在有限的範圍內精心布局復雜的場面,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地。明代以後,在原來基礎上興起潮州金漆木雕。金漆木雕分為深、淺浮雕和通雕、圓雕,註重采用多層鏤空技術,與浙江東陽木雕並稱中國二大木雕品種。今存於開元寺內的明代金漆木雕千佛塔,高2.58米,采用圓雕手法,六角七層,層層有佛像,塔基刻有唐僧取經故事,細膩精彩。清代潮州木雕鼎盛,乾隆年間,廟宇相堂遍布潮汕各地,棟梁牌匾、門窗家具,盡如雕飾,潮州城南堤外青龍古廟梁架裝飾半邊蟹簍,相傳為著名木雕藝人黃開賢所作。晚清金漆木雕精品,當數潮安彩塘金沙鄉的資政第、潮州義安路鐵巷的已略黃公祠。已略黃公祠建於清光緒年間,其正廳門楣、主座、頭進屋架,滿飾剔透玲政的金漆木雕,題材有獅、龍、鳳等祥瑞動物,又有歷史故事,如“銅雀臺”。“漲羽煮海”、“水淹金山寺”等,鬥拱刻成飛鳳,似將屋梁舉起騰空而去,雀替刻成連枝花卉透雕。千姿百態,既美化整體,又起了穿插勾連撐架的建築功能。橫梁上施以金漆畫。整座梁架成為壹件層次豐富、金碧輝煌的大型式藝品。\`&]gdwh`*\=.Com.Cn

潮州金漆木雕作為建築裝飾和擺設,其特點是通透、華麗、精致。今存於潮州博物館內有《水族圖》纏罩,反映了以水為題材的地方特色,充分地利用了透雕的表現能力,在水草、荷花之間,魚、龍蝦、蟹、螺,或遊戈、或潛行、或爬動,生氣勃勃。藏於潮州博物館內的木雕掛屏,采用通雕手法,在高約60、寬約38厘米的畫面上,僅人物就有45人,場面復雜,層次分明,極力渲染歡樂氣氛。浮雕《湘子橋圖》,在兩幅各高約54厘米、寬32厘米的木板上,獨具匠心地刻出“十八梭船甘四洲”的湘子橋全景,橋上亭閣、鎮水銼牛、東門城樓,盡收其中,還有神態各異,身份不同的25個人物,顯示了潮州藝人善於在方寸之中布局,充分利用深淺浮雕、通雕等技法表現豐富層次的景物。故事的技巧特色。神器裝飾是金漆木雕地方色彩特別濃郁的壹個傳統門類,藏於潮州博物館的清光緒年間金漆木雕神轎,高工1.1米、寬0.8米,由近百塊金漆木雕小品構成,有轎圍屏、交椅圍、中盤、下盤、轎腳獅和花牙等。雕刻內容有博古圖、水族圖、水淹金山寺、八仙過海等,最高處刻雙龍搶寶圖案。藏於廣東民間工藝館的潮州金漆木雕神亭,高 2.1米、底部 80見方厘米。為遊神時所擡的神器。重檐歇山頂建築模式,自上至下裝飾滿各種圖形,突出《封神榜》中的姜子牙、黃飛虎、雷震子、托塔天王等戲劇性情節和人物。藏於潮州博物館的清光緒年間神龕,高達3.25米、寬1.78米、深1.25米,由80多塊金漆木雕和20多幅磨金漆畫裝飾,燦爛輝煌。\`&]gdwh`*\=.Com.Cn

廣州木雕壹開始較為擅長於圓雕人物。1950年在廣州光孝寺三寶佛腹中發現唐代木雕羅漢像,體形肥碩,面部豐滿,微笑和藹。用琉璃珠鑲嵌眼球,長耳垂肩,盤腿跌坐。綠衣朱裳,衣服紋褶輕快而富於彎化。左手捋衣袖,右手上舉打手勢,可惜已殘缺。同時發現的唐代木雕信上像,造型特點類羅漢像,眼珠也是鑲嵌琉璃球,閉嘴張目,昂頭看天,右手撫股,母指輕觸肚皮,若有所恩,左手已缺。線條簡練富表現力,造型富有生活氣息,反映出當時的技巧已相當成熟。現存於曲江南華寺的360尊北宋木雕羅漢像,從像上所刻銘文,可見這批木雕羅漢像是雕造於廣州。其藝術成就十分卓越。木料多采用柏木,也有楠木、樟木或檀香木的,每尊造像都是用整塊木坯雕成,高度在49.5~58厘米之間,直徑23.5~28厘米。每尊佛像都是底座和坐像組成,在這有限的範圍中,設計出姿態不同、生動傳神的羅漢形象,不僅坐式、手勢變化多樣,而且長幼肥瘦,形貌各異,神態不同,肌肉、衣紋富於質感,可以看出是與光孝寺三寶佛腹發現的唐代木雕羅漢像壹脈相承的。明清以後,廣派木雕向建築裝飾和家具陳設上發展。廣州陳家祠內頭門黑漆雕花梁架承檀,頭門後柱間設4扇抽木屏門,雙面鏤刻漁樵耕讀及歷史故事,主體建築聚賢堂內12扇柚木屏門雙面鏤雕歷史故事,後進5間中堂和兩側3間廳堂均有大型花罩,雕刻均十分精美。廣州城隍廟,前廊梁架做工尤為精細,承托卷棚檁子的異形鬥拱、墩木、梁枋出頭等構件雕有姿態生動的戲曲人物、編幅、壽字、鰲魚及卷草紋飾,梁枋出頭上以木雕獅子身背異形鬥拱,別具壹格,番禺余蔭山房、順德清暉園飾件,也有不少木雕佳作。廣派木雕也有金漆木雕。廣州仁威廟的頭門梁、杭、駝峰、雀替,均做成木雕工藝構件,正殿承托梁架的駝峰,鬥拱,支撐梁檁的叉手、托腳等砍削得精細、別致,駝峰分別雕成梅雀、麒麟、龍門等吉祥紋樣;遍施月梁、明間兩金柱間的跨空枋,雕有八仙等人物;所有的梁枋底部雕有花紋,連檐板都雕刻有精細的戲曲人物故事。木刻均施金彩。清代廣派木雕在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十分流行。用於亭臺樓閣、廳堂的裝飾,主要有花衽、花欄、門廊、花罩、掛落、梁枋、檐板、花舫(紫洞艇)、神臺、門窗、藻井、屏門等。內容包括人物故事、鳥獸花木、博古書畫,無所不有,尤擅長於表現菩提纏竹、玉蘭紫藤等網絡復雜、圖案新穎,富有嶺南地方特色的題材、佛山祖廟慶真樓荔枝掛落,壹顆顆累累荔枝果實,懸掛在翠葉叢中,宛若置身荔枝園中。清末光緒年間,廣派木雕以“三友堂”最有名氣,原由許、趙、何三位木雕師傅合夥經營木雕,後分為廣州“許三友”、佛山“何三友”和三水“趙三友” 三處,其風格粗壯豪放、誇張洗練,刀法利落,不易損壞。廣派木雕盛期代表為佛山裝飾木雕。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參加木雕行會的有18家,宣統二年(1910)全行業聚會包括學徒在內木雕工人有148人。民國初年,佛山較著名的木雕店號有廣華、成利店、聚利、恒吉、三友堂、泰隆、合成等。傳世的主要作品今集中於祖廟博物館內,如清代黃廣華造漆金木雕大神案、金木彩門,成利店造漆金木雕大神案,泰隆造三山屋木雕龍首六角宮燈、大屏風、萬福臺等。萬福舞臺的隔板最為輝煌,木雕***六組,均裝置於分隔前後臺的隔板上,內容為八仙、三星拱照、降龍、伏虎、大宴銅雀臺等。全部漆金,雕工豪放,刻劃傳神。祖廟三門的前檐花衽,長31.3米,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泰隆造***分14段,均雕刻人物故事。三門後檐花衽為聚和造,規模不及前檐而雕刻頗精,內容為郭子儀祝壽,是多層高浮雕。黃廣華造金木雕大神案,長3.3米,寬1.3米,正面神龕式多層樓空金漆木雕,***雕刻人物126個,上層為荊軻刺秦王,下層為李元霸伏龍駒。下層場面中還雕刻了幾個戴高禮帽,身著燕尾服,被打翻在地和跪拜獻表的洋人。神案背面為松鶴延年大幅木刻,黑漆描金。神案兩側金漆高浮雕侏儒托瓶,所雕侏儒形象為洋人。黃廣華造的金木雕彩門,通體雕刻人物故事,中段趙美容伏飛熊,也有外國侵略者被打翻在地的場面。表現了鮮明的時代氣息。 \`&]gdwh`*\=.Com.Cn

\`&]gdwh`*\=.Com.Cn

3.磚雕\`&]gdwh`*\=.Com.Cn

近海地區,因磚質易受海風腐蝕、風化,故磚雕較為少見。廣州附近及西江、北江流域中遊則較為常見,多用於門額、埠頭、墻頭、欄桿、神龕楣邊、天井照壁及通花漏窗。\`&]gdwh`*\=.Com.Cn

磚雕按技法分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按規模分組合磚雕(先單個註模,然後組合成壹個完整的圖案)和單塊磚雕。組合磚雕壹般用於墻頭、柱頭、照壁等大面積的裝飾,大者需數百塊磚雕組成。單塊磚雕則常鑲嵌於神龕邊框或相飾、座飾等處,多為花卉鳥獸之類的圖案。在嶺南出土的漢墓磚有花紋紋飾,晉徒有銘文,這些多為模印;也有少數劃刻。廣州出土的太原王夫人墓誌銘,刻於隋大業三年(607),可以視為磚雕的濫題。海康元墓出土線刻磚,有神祗、動物,已屬藝術創作,但人物形象較為呆板,這大概與刻劃的對象有關。而作為有深淺層次的磚雕相傳始於宋代,這壹時期中原磚雕已達到相當高水平,從墓室飾磚可以看出,但嶺南現存建築物上磚雕最早為元代雕制。初時只為淺雕,人物形象不大突出。番圍石樓鎮善世堂大堂正面左右的兩側墻上,各有壹個磚砌的鏤空大花窗,花窗四邊鑲有人物、花卉圖案的磚雕組群,是保存較完整的明代磚雕組群。現置佛山祖廟郡馬梁神牌坊,是明正德十六年(1521)所建的4柱3樓牌坊。正樓、次樓為磚雕砌建,刻有花鳥、人物、花卉,形象簡練,刀法生動,反映佛山明代磚雕已達到較高水平。廣州鐘落潭曾氏大宗祠大門墀頭磚雕,祠內石牌坊上嵌5跳卷葉形磚雕鬥拱,為清乾隆年間所制,是磚雕中較早之實物。嶺南磚雕當推陳家祠正面墻頭6幅大型磚雕為著稱。每幅高度2米,寬度約4米,由質地細膩的東莞青磚精雕細刻拼接而成,主要內容為聚義廳、劉義慶伏龍駒,也有瓜果藤蔓、書法條幅。陳家祠磚雕出自南海、番禺的黃南山、楊鑒廷、陳兆南、梁澄、梁進等著名民間藝人之手。佛山祖廟磚雕規模也較大,分別設置於鐘樓和鼓樓北側墻壁,都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郭連川、郭道生合作雕刻制品。兩套作品的規格大小、制作手法和風格壹致,各高1.82米、寬2.6米,內容分別為牛臯守房州和海公大紅袍。較之北方磚雕的粗擴、渾厚,廣東磚雕顯出纖巧、玲攏的特點,采用精制水磨青磚為材 料,往往雕鏤得精細如絲.習慣稱之為“掛線磚雕”。雕刻手法多以陰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穿插進行,精細者可達七八層,造成景致深遠的效果,雕成的花卉枝葉繁茂,形如錦繡。戲曲人物衣甲清晰。在不同時辰日光照射之下,還能呈現出黑、白、青灰等不同色澤,高光部更煙煙生輝,畫面富於起伏變化。\`&]gdwh`*\=.Com.Cn

\`&]gdwh`*\=.Com.Cn

4.陶塑\`&]gdwh`*\=.Com.Cn

在英德、始興、南雄和南澳等地的原始社會遺址發現廣東最早的陶器,距今約7000~8000年,是紅褐色或黑褐色的夾砂粗陶。有了陶器,即使是日常用具,也有造型藝術的要求、距今5000—6000年前,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貝丘及沿珠江口的沙丘遺址出現了彩陶,反映了制陶工藝的進步。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窯,在曲江、韶關、始興、興寧、普寧等地僅有發現,陶器表面的花紋裝飾已相當美觀,多用陶拍加工出各式各樣的幾何形花紋。屹今發現的最早的陶塑藝術作品,見於增城西瓜嶺戰國早。中期遺址,出土有陶雞和陶馬。前者高10厘米、豎冠睜目,頗為神氣;後者殘長11厘米,頭腳已缺,仍可見鬃毛紛披的矯健體姿。在深圳、香港也發現有這壹時期陶塑動物殘件。至西漢前期墓葬中已見有陶制犀角、象牙模型,最大的陶象牙長49厘米,陶犀角長17厘米,底均挖空呈喇叭形。出土的這壹時期陶壺鋪首,獸頭眼、鼻、耳、置免造型有較多的變化,裝飾性很強,其源可能出於仿嶺北傳人的青銅器。西漢中期墓出土有陶竈、井、倉、屋模型。西漢後期墓出土有雙獅形座、虎子及豬、牛、狗、雞、鴨等模型。這些都是陶塑的早期作品。東漢後期陶井模型,井亭攢尖頂置有張翅昂首之鳥,是最早附飾於建築物的裝飾性陶塑。廣州光孝寺出土的南朝蓮花瓦當,花瓣兩層,每層8瓣,花瓣蓮蓬豐滿、規整而不失韻氣生動。中山五路出土的唐代獸頭磚,造型可與唐長安大明宮出士獸頭磚媲美。這些都是屋頂建築構件,有很強裝飾藝術性。從壹開始,陶塑對建築物裝飾的部位就在屋脊上,與陶制件不怕雨淋日曬的特性有關。陶塑瓦脊,主要流行於粵中地區的廟堂上,清代至盛。佛山祖廟***6條陶塑瓦脊,分別在三門、前殿、前殿兩廊,大殿和慶真樓的屋頂上,以石灣文如壁造的三門陶塑瓦脊為長,長30米、高1.8米,正面各段內容分別為舌戰群儒、姜子牙封神、甘露寺,塑有人145個物;背面為郭子儀祝壽,塑有149個人物。其他各脊陶塑也均為雙面,內容有哪咤鬧海、穆桂英掛帥、天官賜福、鵲橋會等。嶺南陶塑瓦脊以廣州陳家祠最為壯觀。各進廳堂、連廊、通巷之屋脊上遍飾陶塑。廳堂上的瓦脊兩邊巨大的鰲魚、狻猊、鳳鳥令人註目。聚賢堂上之陶塑最長,長27米,高約3米多,飾以尉遲恭金殿爭帥印、群英會、桃園三結義、郭子儀祝壽等場面。亭臺樓閣高低相望,背景又有瀑布、山陵,兩面各塑大小人物、動物300多個。陳家祠陶塑系石灣文如壁店造。文如壁是順德人,康熙年間石灣陶塑名工,其子孫沿用老字號設店,光緒年間廣東各地不少建築屋脊瓦脊都有文如壁店作品。陶塑瓦脊極為富麗,現存還有德慶悅城龍母祖廟、三水胥江祖廟、東莞埔心村康王廟、順德大良西山廟等處。東莞康王廟修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屋脊陶塑的108個水路好漢陶塑栩栩如生。屋脊陶塑之飾不止見於粵中。清代重修揭陽榕城北帝廟屋脊陶塑背景之樓閣亭臺高達三層;現時改成粵東風格的船形脊,盡失當日風采。粵中陶塑瓦脊具有的特點:壹是突出人物在場面中的主體位置,“人大於山,水不容泛”,而樓臺也極似戲曲中的背景,只簡化到主要特征。人物頭部比例較大,動作較大,臉部用不上釉的黃赤色土塑成,喜怒表情明顯,上部壹般外傾。二是色彩鮮艷,在太陽底下閃耀釉光,經過雨水沖淋之後更加鮮麗。總之,適於遠觀也可近賞,使廟堂有壹種濃縮歷史的感覺,所塑題材為百姓喜聞樂見而有親切感,使廟堂與民俗更為接近。\`&]gdwh`*\=.Com.Cn

比陶塑更為高級的有琉璃脊。廣州沙貝名賢陳大夫祠牡丹花琉璃花脊,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英華店造,是廣東現存最早的琉璃瓦省之壹,花枝唯妙唯肖。\`&]gdwh`*\=.Com.Cn

\`&]gdwh`*\=.Com.Cn

5.灰塑與泥塑\`&]gdwh`*\=.Com.Cn

發塑在民間又稱灰批,是用石灰、麻刀、紙漿和鐵絲等塑制而成的飾件。常用於脊飾和檐下、門楣窗框等部位以及亭臺牌坊構件。灰塑可作成多層次的圖像、浮雕和單體圓雕,塗上鮮艷的色彩後,藝術效果接近陶塑,而制作更為方便,因而在明代廣東各地的建築物已多有運用,清代更為普遍流行。也以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三水胥江祖廟、悅城龍母祖廟等處的灰塑為出色。建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的佛山祖廟褒寵牌坊,是現存有發塑雕飾的較早期作品。始建於明代的順德大良西山廟飾有大量造型生動的灰塑。陳家祠屋脊灰塑累計總長225米,高度平均為0.9米,規模之大為嶺南地區之冠。灰塑除了人物、花卉圖案造型以外,還常見有幾何紋樣飾以屋脊、檐下等處。如肇慶蘇氏宗詞的萬字回水紋灰塑、德慶院芳莫公桐的正脊獲紋灰塑以及惠東平海古城明代民居屋檐下的幾何紋灰塑等。\`&]gdwh`*\=.Com.Cn

\`&]gdwh`*\=.Com.Cn

6.嵌瓷\`&]gdwh`*\=.Com.Cn

這種裝飾流行於粵東壹帶,俗稱“聚饒”、“貼饒”或“扣饒”,為罕見的地方工藝,創始於明代,盛行於清代。初時只是利用碎陶片在屋脊上嵌貼成簡單的花鳥圖案裝飾。清末,隨著陶器生產技術的改進,瓷器作坊為嵌瓷工藝專門燒制低溫瓷碗,彩以各種顏色,供剪裁鑲嵌成平貼、浮雕或立體的人物、花鳥、蟲魚、博古等,裝飾於唐宇、祠裏、亭臺、樓閣和民居的屋脊、屋檐、門樓和照壁上。制作的方法,用石灰、紅糖和草紙調勻成灰漿,鉗剪彩色瓷片鑲在灰泥表面,拼接成各種圖畫。立雕要用鐵絲先紮好骨架,用灰漿塑好堆成,再以瓷片嵌貼面成。\`&]gdwh`*\=.Com.Cn

潮汕嵌瓷堅實牢固,經風雨而不褪色,層次豐富立體,色彩絢麗斑斕,尤適於表現花鳥人物。在塑造題材上,多以吉慶、祥瑞為表現內容。通常在屋脊正面飾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脊頭屋角以戲曲故事人物為立塑,尤其是武將袍服更顯嵌綴之工細。照壁上的嵌瓷,常見的有麒麟、仙鶴、梅鹿、獅象、龍虎等。清代,潮汕民間嵌瓷藝術已廣泛應用於建築裝飾上,不但流行於潮汕地區,還流傳到東南亞各地,泰國曼谷的鄭王塔,就是壹件巨型的嵌瓷藝術品。潮汕地區古建築上原有嵌瓷裝飾現已幾乎蕩馨。近年壹些修復的廟宇、亭閣也采用了嵌瓷工藝,使這門民間建築飾工藝以

  • 上一篇:宋徽宗趙詰的生平簡介和藝術成就
  • 下一篇:恐怖片看了很多沒幾部喜歡的,大家給推薦點精品好嗎,要恐怖血腥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