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縣屬於崇左市。
天等縣地處廣西西南部,隸屬崇左市。天等縣轄6個鎮7個鄉,全縣總面積2159.23平方公裏,總人口45.52萬,有壯、漢、瑤、苗侗等民族,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34%。各民族和睦相處,熱情好客,民風淳樸,風土人情各有特色。
天等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無霜期長,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5℃,最熱的月平均氣溫為27℃,最冷的月平均氣溫為12.5℃,優越的氣候條件使得這裏壹年四季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物產更是豐富。
位置境域:
天等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南部,地處北緯22°51′—23°23′,東經106°45′—107°23′之間,距南寧市183千米,距中越邊境45千米,東接隆安縣、平果縣,南接大新縣,西接靖西縣,西北靠德保縣,北接田東縣。縣境東西最大橫距6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63千米。全縣總面積2159.23平方千米。
天等縣郵編
天等縣郵編532800。
天等縣,隸屬廣西崇左市。地處桂西南,東接隆安縣、平果市,南部大新縣,西接靖西市,北靠德保縣、田東縣。1952年由鎮向縣、龍茗縣合並為鎮都縣,1957年改天等縣,縣城天等鎮直線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125千米,西南部縣界距中越邊境最近處9千米。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9年3月,位列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20年5月9日,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退出貧困縣序列。
天等縣以低山丘陵為主,山地面積1696.42平方公裏,占總面積77.98%。其中土山占總面積的22.60%;石灰巖山地占總面積的41.50%;矽質灰巖山地占總面積的10.31%;半土半石山占總面積的3.57%。全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為西南部四城嶺主峰,海拔1073.7米,最低是東北部天南村洞荷窪地,海拔263米,壹般海拔為450米至650米。縣內巖溶地貌占全縣總面積的77.4%。
氣候環境:天等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無霜期長,氣候溫和。
天等縣峰林谷地多為斷層地帶,透水性大,地表水系不發育,全縣大小溪河20多條,均系大小泉水匯成。
主要溪河有:太平河古稱枯榕江,源於把荷鄉吉蘭村含若蘭水庫,經向都鎮福利、樂久村與源於九十九嶺的支流那必河會合,過祥龍、中和,平堯村後入田東縣,歸右江。
廣西崇左市天等縣的車牌號簡稱是什麽?
廣西崇左市天等縣的車牌號是:桂F,行政級別是:縣,人口約:約40萬人,人口密度為:185人/km,面積約:2159平方公裏,郵政編碼是:532200
簡介:天等縣地處桂西南,東接隆安、平果縣,南部大新縣,西接靖西縣,西北靠德保縣,北界田東縣。縣城天等鎮直線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125公裏,西南部縣界距中越邊境最近處9公裏。天等縣境東西最大橫距64公裏,南北最大縱距63公裏。全縣總面積323.88萬畝,其中山地面積276.76萬畝,占85.48%,耕地面積38.56萬畝,占11.93%,人均耕地面積0.97畝。2000年末,全縣人口總數40.16萬人,其中壯族人口占98.83%,漢、瑤、苗三個民族人口占1.17%。
天等縣屬於哪個市
天等縣屬於廣西崇左市。
天等縣地處桂西南,屬廣西崇左市。東接隆安、平果縣,南部大新縣,西接靖西縣,西北靠德保縣,北界田東縣。
天等縣境內有旅遊景點30多處,較著名的自然風景有:縣城附近的麗川獨秀峰、得月樓、派替湖、龍蟠山;龍茗的八仙山、觀音山、向都的萬福山、百感巖;上映的仙橋。溶洞有天等的安寧洞、百靈巖,向都的百感通天巖、清風巖,都康的清音洞,把荷的觀音巖。
擴展資料:
地方特產
1、天等指天椒,天等指天椒椒果小朝天,肉厚、色澤鮮紅,辣葉十足,醇香濃郁,品質獨特,曾榮獲1983年國家外經貿部“優質產品”的稱號,被譽為“天下第壹辣”而名揚海內外。
2、大肉姜,天等大肉姜是廣西名優的傳統產品之壹,姜塊肥大,肉質細嫩、品味香辣而在區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3、苦丁茶,天等縣種植苦丁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現有面積已達5千多畝,年產鮮茶450多噸,可加工制成高品位優質的球形、花形、條形等品種***100多噸。
百度百科—天等縣
廣西天等的“天等”是什麽意思?
天等,壯語發音Hindaengj,指“聳立的石頭”。我不懂壯語,還請壯族老表幫斧正壹下。
其實天等對這個解釋非常的贊同,但我就不解了,因為天等原來並不是叫”天等“,而是叫”添等“。
天等建縣僅60年。
1951年6月,武鳴地區的鎮結縣與百色地區的向都縣合並為鎮向縣。同年9月,鎮向縣又與龍州地區的龍茗縣合並為鎮都縣,縣治添等鎮。1957年4月,改名為天等縣,添等鎮亦改稱天等鎮。
雖然天等縣建縣時間不長,但當地的歷史還是滿悠久的。
龍茗縣是由龍英、全茗、茗盈三土州合並而成,鎮結縣是由鎮遠、結安、佶倫、都結四土州合並而成;向都縣是由向武、都康、上映三土州合並而成。而龍英、全茗、茗盈、鎮遠、結安、向武、都康、上映都始置於宋代,佶倫、都結是元代從龍英峒分置出來的。
此後,天等縣的區劃也作了壹些調整。壹是將大隆區劃給平果縣,都結區劃給隆安縣。二是將全茗區劃給大新縣,甘茶區劃給田東縣。三是將平果縣傑流、天南、品力、孟養4鄉和隆安縣茴梨鄉劃給天等縣。
天等鎮清屬龍英土州。民國初為添等鄉。民國35年(1946年置添等鎮。鎮治添等街分鎮南、新西、中山、太平街;鎮南街(含新屯,在鎮之南;新西街(含更放屯,在鎮之西,外來客商聚居於此;太平街(含今星群街,因居民穩定而得名。勝利街於抗日勝利時建成。和平街原是那逢屯,解放後陸續遷至今址。1951年為天等區(第壹區。1958年3月分天等、榮華、大隆3個鄉(小鄉,曾稱天等區、天等公社。[1]曾稱添等鄉(小鄉、天等大隊,1980年復置天等鎮。1984年10月撤銷公社建制,建立鄉(鎮村政權,增轄麗川、百靈村,鎮治和平街,原來的天等公社分置為天等鎮和華隆鄉。2002年8月將天等鎮與華隆鄉合並設立天等鎮
天等,在壯語裏面叫做“吞等”,其實就是石頭豎立的意思。聽這個名字,人們就能想象得到,當地有著大量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實際上,早在明朝,大旅遊家徐霞客來到天等,就將這裏的地貌描繪成“石峰峭聚如林”。正是這種綺麗地貌,造就了天等許多可開發利用的自然景觀資源。除了自然景觀之外,縣境內人文風景名勝也不在少數,比如建於清康熙十壹年(1672的萬福寺、被徐霞客稱為“西來第壹”的百感通天巖,以及供奉儂智會的儂大將軍廟(又稱都軍廟等等。此外,當地還有龍角天池、獨秀峰、安寧洞、龍蟠山、天然盆景、飄巖這些美不勝收的景點。
天等有著豐富的民間藝術,尤其是天等民歌、打榔舞別具特色。
天等民歌,又被當地人稱之為“唱詩”或“唱西”,它的歌詞多用口傳以壯語和漢意相押的傳抄記錄流傳於民間,如今民間藝人仍沿用這種稱之“土壯語”的押字來編歌詞。演唱比較自由,變化多端。天等舉行歌圩頻繁、青年人多以唱詩傳情說愛,通宵達旦。
天等打榔舞,壯語叫“特礱”。是壯族地區最盛行的民間自娛性舞蹈,它是壯族地區人民從舂米勞動中發展起來的民間舞蹈,是天等壯族勞動人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隨著歷史的推移,民族文化不斷地發展,《打榔舞》已不僅是打齋活動中的壹個項目,更是壯族別具壹格的民間舞打榔舞擊榔的動作較多,表演時可任選其中壹套進行,隨心所欲,任意延長表演時間和更換舞者,當大家興盡或感覺勞累時,可暫停下來。隨後再表演另壹套動作,或者再由另壹組人上場接替表演。幾年來,打榔舞從自娛自樂的民間舞蹈又通過精湛的藝術加工創作編成系統的舞蹈節目搬上舞臺,深受各界藝術人士和廣大群眾的歡迎。。
天等不等天,苦幹不苦熬,廣西有壹個縣名非常霸氣,這個縣就是“天等”,這是非常有歷史的地方,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現在得廣西天等縣在廣西南部,總人口46萬,而天等民族也很多,有壯、漢、瑤、苗、侗等民族,但是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9%。
有那麽多的壯族人,在春秋戰國時代,這裏是百越的壹部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派50萬兵平百越,經過13年的努力,損失30萬士兵,才把百越征服,後來開通了靈渠,百越被納入中原,秦始皇開始把天等劃到象郡,後來趙佗建立南越國,但是時光不久,漢武帝又平了南越國,在漢等又劃到郁林郡。
1951年置鎮向縣,後來到1952年,鎮向縣、龍茗縣合並為鎮都縣,1957年,鎮都縣改為天等縣,即壯語Hindaengj的音譯,意為聳立的石頭,縣城為天等鎮。
到2002年,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天等縣屬之至今。
“天等”在壯族“石頭聳立的地方”,很好說明天等縣的地形,這裏都是大石山區,山多地少,自然條件惡劣,所以壹直非常窮,也被認為“世外桃源”,沒有高級公路、沒有高鐵,雖然現在脫貧了,但是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唐代劉恂再《嶺表錄異》中寫到,廣南有舂堂,以渾木刳為槽。壹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稻糧”這就是描述天等地區豐收時節的舂稻勞作,已經有很久的歷史。
天等四面環山,形如漏鬥,和外界天然阻隔,這裏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土地貧瘠,過去很多百姓吃“望天水”,種植農作物,壹旦碰上旱澇,吃飯都成問題。
現在天等的打榔舞,就是過去稻谷豐收時的真實寫照,通過莊嚴的儀式,感謝天地賜予的福澤,祈求風調雨順,歲歲國泰民安。
處在這些的地方,想要致富,就先修路,不然農作物運不出去,外面的東西也進不來,如何發展呢!
天等不等天,苦幹不苦熬,這句話也是天等縣百姓對生活的態度,努力工作,但是地理位置,的確影響他們的發展,現在短期目標先修路,不然都是空談。
現在崇左在14個地級市中,發展比較差,而今年的南寧東盟會,崇左拿下了最大的簽約項目,高大800+億元。
現在我們認識天等,是從吃天等指天椒非常開始,吃辣椒比較多是桂柳地區,其他的廣西地區,吃辣椒比較少,但是真的非常香。
我出差,我還自作多情以為那裏名字是取天青色等煙雨的天等
身為壹個地道的廣西人,還是說壯語的,壹開始我還以為“天等”是點燈的意思,結果上網查了壹下才知道原來有個地方叫天等縣的,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屬崇左市。面積2159平方千米。人口約40萬,98.8%為壯族。轄4鎮、11鄉。天等舊名添等,壯語為“石頭豎立”之意。因縣治地旁有巨石豎立,故名。在建縣時為書寫方便,取“天下平等”意名縣。1952年龍茗、鎮向二縣合並置鎮都縣,治天等鎮,屬崇左專區。1953年為桂西僮族自治區直屬縣,1956年為桂西僮族自治區直屬單位。1957年改鎮都縣為天等縣,屬邕寧專區。1958年撤銷,與大新縣合置新英縣,屬南寧專區,1959年復置天等縣。1971年屬南寧地區。2002年屬崇左市。地處桂西喀斯特低山高丘區,以石山為主,間有土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太平河、漢洞河、天等河、進結河、龍茗河流經境內。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農產以玉米、稻、大豆、甘蔗、花生、指天椒為主。礦產有錳、鐵、金、磷、水晶、重晶石、大理石等。
天,在壯話中是石頭的意思,等與壯話同音,是橙(棹的意思。
兩者的意思是,在這個地方是高山峻嶺,沒有壹塊好土地可種植壹上糧食。
廣西天等縣風光秀麗,民風淳樸,是個長壽之縣,可以和巴馬縣齊名,只是缺少人才向外宣傳,比巴馬縣名聲稍遜,有機會的朋友可以到天等縣旅遊,有都康田園風光,進結龍角小天池,上映風車發電等等,
天等,實際是壯話音譯。
天,原為吞,意為石頭。
等,壯音為登,即豎立。
天等,合起來是聳立的石頭。
這名起的,反映了天等的自然環境特點。
天等縣位於雲貴高原東緣,是我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地勢陡降,落差較大。
而且,該地地殼巖層石灰巖,易溶於水。
天等這地又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與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同影響,降水豐富。
豐富的降水帶來的地表徑流,溶蝕易溶的石炭巖層,歷經千百萬年的作用,把易溶易碎的地表物質搬運走,就留下無數陡峭聳立的石頭,形成峰叢石林地貌。
正因為天等多山多石少田地,才被壯族人取名"吞登"。後文人雅士借土名,記作天等,雅言天等有緣人。
天等
天,本地壯話即為男人的“陽具”,
等,即為勃起豎立之意,
天等,合起來就是堅挺勃起的陽具,贊美天等人民的陽鋼能幹,不怕苦不等天,苦幹不苦熬。
天等用壯話來理解就是石頂,天是石頭,等是頂,豎起來。意義就是樹立起來的石頭,不過那塊石頭究竟在哪裏,未得而知。廣西地名多是用地理特征命名,比如蒼梧,桂林,象郡,鹿寨等。甚至南寧以前叫邕,是因為當時邕江水流過南湖在哪裏停留了,擁堵,所以南寧叫邕州,邕寧。很多地名用那就是田起名,隴山_起名,到農村幾乎所有地名都是地理特征,比如馬山等。
廣西天等縣屬於哪個市?
廣西天等縣屬於廣西崇左市。地處桂西南,東接隆安縣、平果市,南部大新縣,西接靖西市,北靠德保縣、田東縣。1952年由鎮向縣、龍茗縣合並為鎮都縣,2020年5月9日,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退出貧困縣序列。2020年12月,被廣西壯族自治區評為2019年度廣西高質量發展進步縣。
氣候環境:
天等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無霜期長,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5℃,最熱的月平均氣溫為27℃,最冷的月平均氣溫為12.5℃。
透水性大,地表水系不發育,全縣大小溪河20多條,均系大小泉水匯成,枯水期流量在1立方米/秒以下,平均流量1立方米/秒至3立方米/秒,洪水期多達100立方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