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30萬噸藏茶和雲南幾十萬噸汕頭茶還躺在倉庫裏賣不出去。
現在所有的中小茶企都面臨著困境:茶多了,好茶多了。茶葉越來越升值,卻賣不出去,難以變現。
- 01 -
茶葉躺在倉庫裏,很難變現。
茶葉變現難的壹個重要原因是茶葉已經產能過剩,市場嚴重供過於求。
2011年,中國茶葉產量1623萬噸,內銷118萬噸,出口32.3萬噸,庫存僅65438+萬噸,分發給大小茶商。庫存壓力不大,國內茶葉市場產銷基本平衡。
但是隨著新茶園的擴建,生產的茶葉越來越多,庫存逐漸增加,最終在2015限制高端茶葉的時候爆發。
2065 438+05 4月4日央視報道西湖龍井斷供,天價“碧螺春”失寵。
165438+10月,有消息稱普洱茶價格暴跌,秋茶價格較2017下跌壹半,老班長茶葉滯銷,高端普洱茶市場低迷。
2015的市場低迷,是高端茶消費受限,產能積累爆發的結果。
近年來,茶葉產量越來越多。到2020年,中國有4747.69萬畝茶園。在茶園未充分開發的情況下,茶葉產量已達298.6萬噸,內銷2201.6萬噸,出口34.88萬噸。
也就是說,2020年的庫存在43.56萬噸左右,加上往年的庫存。茶葉市場已經嚴重供過於求。每個茶商都有取之不盡的茶葉供應。
茶葉市場到處都是賣茶的人,到處都很難賣茶。但是,茶是民生之物,背後是千萬人的生計。茶農和茶商以茶為生。不管市場有多難,他們還是要想辦法打破它。
- 02 -
中小茶企的出路在哪裏?
現在的茶老板們都在感慨,風已不在。
但是,在茶葉市場上,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差。
大部分茶商,茶城,開壹家店,靜靜等待茶客上門。這種賣茶方式早就落伍了。
首先,時代真的變了
茶葉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銷售,由猛海茶廠等少數幾個大廠生產。金字塔式的運作模式,工廠生產什麽茶就賣什麽茶。消費者沒有太多選擇。
2003年,互聯網開始去中心化,電子商務興起。茶葉市場不再是幾家茶廠說了算。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可以找到任何他們想要的茶。
2013之後,通過粉絲分析,可以進壹步打開進貨渠道,在手機上賣茶葉。消費者購買茶葉更加方便。
今天茶開始了大數據遊戲,誰需要什麽茶,大數據直接推薦。然後,找茶老板,送個茶樣。
賣茶的時代,在街邊做店,等茶客上門,已經壹去不復返了!
中國的商業經歷了從商對商(傳統大廠),到商對個人(2005年的茶葉電商),個人對個人(2013後的V商)的時代。
現在的茶葉消費正朝著個人對商家(茶葉定制)的模式發展,需要什麽樣的茶葉直接交給商家生產。
但最終會走向工廠的個性化定制。在茶葉生產之前,我們會知道它的客戶是誰(現在茶商都做到了這壹點,茶客也能跟上,趕上時尚)。
近年來,隨著信息的發展,市場越來越透明,茶葉的利潤越來越薄。靠茶葉本身維持利潤的時代正逐漸成為過去。
在未來的茶葉市場,茶葉依然會無處不在。最有用的是消費大數據。比如茶客信息,會員,粉絲等等。
誰掌握了茶葉的大量消費數據,誰就掌握了茶葉市場的主動權。
其次,IP是茶市場的核心。
目前茶葉市場比較混亂。冰島的老班章比較有名,但是價格從9.9元到幾萬元不等。茶葉市場上,很多有真正好茶的茶商,因為劣幣驅逐良幣,很難賣出去。
好多好茶,只能睡倉庫。原因是:影響力(IP)不足。不僅如此,在未來的個性化定制時代,IP才是茶行業最需要的。
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茶葉市場的核心都是打造IP(影響力),也就是品牌建設。
畢竟在茶葉供不應求的時代,誰有產品誰就是老大,比如2005年的普洱茶,2013的古樹茶。
但是2015之後,茶葉行業真正進入了產能過剩時代,茶葉市場成了擁有用戶的老大。
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只能靠IP和品牌。
不過茶老板說:總聽人說我也知道品牌和IP的重要性,但是具體怎麽做就是趕鴨子上架。我做了壹段時間,沒什麽效果。
中國的營銷生態已經不是十幾年前玩的遊戲了。壹開始,媒體是至高無上的。比如2008年,壹家茶葉公司花5000萬在央視中標,依靠的是電視臺的媒體。
幾年前,它依賴於技術。簡而言之,它依靠技術來實現精確交付。
但是現在社交媒體興起,就要看內容了。只要內容做得好,就會自發傳播。目前無論是拍短視頻還是寫文案,其實都是在做內容傳播。
目前茶界的內容主要是:六種茶的知識,泡茶和喝茶的方法,反復提到的養生功效。
這些十年前就出現的內容,今天還在復制粘貼,喝茶的人早已審美疲勞。
內容核心:就是把自己的想法留在別人的腦子裏。
寫了這麽多,還是有點抽象。茶老板看了也是壹頭霧水。他只能無奈的覺得:我做不到也沒關系。市場上壹定要有專業的團隊。我會請他幫我,我會付錢的。他負責數據,既省去了招人的麻煩,又提升了我的影響力(IP),打造了我的個人品牌。所以,壹切都很好。
其實很多茶商都是這麽做的。
寫在最後:
再看茶葉行業,確實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這種情況在未來幾年還會持續,但從長遠來看,茶葉市場的發展其實是大有可為的。
以普洱茶為例,普洱茶經歷了三次。
2003年,普洱茶剛剛在內地復興的時候,茶葉供不應求,市場突然開放,信息不對稱。2003年的普洱茶確實是暴利。
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茶葉市場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同行之間的激烈競爭開始出現。價格戰,促銷,找樂子,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茶葉市場。電商時代的普洱茶是微利的。
以後普洱茶走向了私人定制,個性化茶葉的時代。滿足客戶的創新和需求,當時的普洱茶必然是有利可圖的。
然而,在近三十年的茶葉市場中,有壹條不變的鐵律:
無論是目前茶葉市場的激烈競爭,還是未來的產品定制,“影響力”這個詞總是無法回避的。
壹個茶企只有積累了壹定的影響力,才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影響力,是所有茶企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