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話壹下子吸引了周圍的觀眾和延安工作人員。大家圍在他身邊,聽他講延安的故事。這位老人的名字叫何立德。雖然今年已經88歲了,但他依然很健康,背著相機拍照。
“我是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何家海村的。1938年2月,魯西北特委派我們6位同誌到延安康達大學學習。我們到延安時,從山東到延安的學生有500多人。”老人在展廳裏找到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的照片,說:“在歡迎儀式上,冼星海和丁玲指揮我們唱《抗日大學之歌》和《遊擊隊之歌》。開學後,日軍飛機轟炸延安,我們在校長何長工的帶領下去慶陽修房子,挖戰壕。我們研究和生產。國民黨經濟封鎖的時候,我們打仗,生產。”
當老人來到百團大戰展板前,壹連串的戰鬥映入他的眼簾:“1940年,我們上抗日前線,在山西平型關參加百團大戰。我記得103團參加了戰鬥。我們每天都在前進,每天都在戰鬥。日本人在20英裏外建了壹個據點。我們在壹個村子裏發現了敵人。我們是賀龍120師358團。當我們到達那裏時,該團的第1營和第2營緊急行軍,占領了壹個高地,上面布滿了重機槍。第三營到達時,敵人已經被趕走了。在這場戰鬥中,我們犧牲了壹個班長。後來我們匆忙行軍,打死了壹個日本“鬼子”。就這樣,打下壹個地方,又壹個地方。打破了日本鬼子戰無不勝的神話!”
據何老說,日本投降後,他在山西大同工作,後來又在東北工作。抗美援朝期間,何老在東北空軍醫院,接收從朝鮮戰場回來的傷病員。後在南京東南大學任武裝部部長,直至退休。通訊員魏松
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
孫法真
我在抗日戰爭初期加入了中國* * *生產黨,後來參軍。延安時期,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我不僅看到了毛主席的百忙之中,看到了黨和國家抗戰的辛苦,也看到了毛主席和大家的辛苦。
壹粒米、壹口飯都不浪費。1943年,組織派我照顧毛主席的生活。主要工作是收拾董事長辦公室,給他做壹日三餐。董事長的飯很簡單:壹小盒米飯,兩菜壹湯。當食物吃完時,他非常高興。當食物剩下時,他總是告訴我們:“給我留著,下次趁熱吃。”米飯裝在壹個木箱裏。我見過主席多次把掉在桌子上的飯撿起來吃。主席註意節約糧食,但當時衛生條件很差。如果出了問題怎麽辦?我和另壹個警衛琢磨著怎麽保證主席的食品安全。深思熟慮後,我找到了最簡單的方法:飯前煮壹鍋開水,飯盒燙好,消毒。
壹件棉衣可以穿三個冬天。1943年春天,毛主席還穿著打補丁的棉衣棉褲。這時,國民黨駐榆林司令鄧寶珊路過延安,要去見毛主席。主席想會見客人。他怎麽能穿破衣爛衫?辦公廳委婉地告訴客人,主席太忙,請稍等。有關部門為主席趕制了壹套夏裝。毛主席脫下舊棉襖時對我說:“這件棉襖已經拆下來洗了,還可以縫補。明年我還可以再穿壹個冬天。”
那時候我們兩年發壹件棉衣,毛主席縫縫補補三年。這件棉襖最醒目的標誌就是棉褲兩膝兩側各有壹大塊補丁。
敲鐘,分組吃飯。1945年期間陜北發生嚴重幹旱。壹天上午,毛主席要我通知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等中央領導參加會議,會議不到半小時就散了。午飯時,主席對我說:“從明天開始,我們幾個人取消個人爐竈。聽到鈴聲就告訴我,集體去食堂吃飯。如果不下雨,我們就得節省食物。妳也要吃壹頓幹飯,兩頓稀飯。妳有什麽意見嗎?”領導們紛紛取消個人爐竈,帶頭節約糧食。我們能說什麽呢?我們只是簡單地回答:“沒有意見。”
毛主席的大綠馬。1943年,有關部門從騎兵團給毛主席弄了壹匹大綠馬,是壹個叫侯登科的老紅軍餵的。毛主席平時很少騎馬,但轉移到陜北後就成了主要交通工具,毛主席壹直騎。據毛主席的警衛員說,沙家店戰役前夕,毛主席從“前總經理”回到駐地,大青馬的馬蹄鐵被磨掉,壹瘸壹拐。主席不願意騎,跟在馬後面走回車站。中國革命勝利前夕,中共中央從平山遷到北京。上車前,毛主席專程看望了侯登科,對老侯說:“我們先走了,委屈妳了。這匹馬是妳的。可以騎著它進京。”後來大青馬在北京動物園老死。延安博物館收藏大青馬的籠頭和馬鞍展出,人們看到毛主席從未更換過。
沒日沒夜地工作。毛主席在延安時期總是很忙:指揮前方抗戰,領導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組織粉碎第三次反國民黨浪潮。這期間主席上班吃飯理發都不管。晚上工作,天亮睡覺,中午起床,下午五六點吃午飯,然後工作,可能還有晚飯。我們工作人員壹般都是晚上12點提醒他該吃飯了,董事長總是說:“啊,妳還沒吃飯嗎?快點去弄點吃的來!”我們叫飯給他擺好,他又忘了吃,說等壹下,繼續想問題或者寫東西。我們不敢打擾主席的思路。時間長了,食物涼了就只能重新加熱,這是常有的事。主席的工作效率極高。他為延安《解放日報》寫社論和壹些重要文章,都是連夜寫的,第二天在報紙上發表。天亮了,只要聽到門外訂書機的“哢嚓”聲,就知道主席寫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