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弘毅大師簡介弘毅大師的故事

弘毅大師簡介弘毅大師的故事

說起弘毅大師,大家其實都知道他相當厲害。近代史上經常出現他的名字,他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用還是非常非常大的。因此,弘毅大師真的很強大。最近,有人想重新了解這位大師弘毅的故事。我們來看看吧!

弘毅大師簡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喜雙、李安、,原名,學名廣厚,字雙,別稱。

李叔同是著名的音樂家、藝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活動家,中國戲劇的開拓者之壹。他留日歸來後,當過教師和編輯,後來出家為僧,法名弘毅,法名逸仙,後被尊為弘毅大師。

1913受聘於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第壹師範)任音樂、繪畫教師。1915起,在南京師範大學擔任音樂、繪畫教師,創作了南京大學歷史上第壹首校歌。

弘毅大師的故事

“亭外,古道邊,草青;晚風吹柳笛,夕陽在山那邊。天邊,天涯,知心朋友半散;壹杯混濁的酒將使我快樂,今晚我將告別夢寒。”即使是不知道李叔同是誰的人,也大多聽過他的歌《告別》從1915開始唱。

作為20世紀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李叔同是中國現代音樂、戲劇和藝術的先驅。後半生勇武勤政,慈悲為懷,成為南山法家第十壹個創始人,壹個門庭狹窄,刻苦耐勞的和尚,被譽為“師範”。

弘毅大師的雕像

從人間的李叔同到佛教的弘毅大師,他在風華正茂之時告別妻兒,破塵而去,實現了人間與凈土、親情、大愛的飛躍。這種戲劇性的轉折,如何不讓世界從當年延續到現在?

出家可能是李叔同的命運。不管他準備了多少年,這壹刻都會突然降臨到他的家人身上。當時他需要給家人壹個交代。

於是他給日本妻子精工寫了壹封告別信。就是這封信,不僅給他的妻兒帶來了意外,也給我們留下了多重的疑惑。

晚年,弘毅大師告訴他的弟子妙蓮大師:“當妳幫助我的時候,妳看到我眼中的淚水。這不是為了記住這個世界,也不是為了懷念我的親人,而是為了回憶我壹生的遺憾。”

世界和“去筱津池旅遊”有聯系

出生在天津通達李家,排行老三,有壹個年輕的名字,學名,和壹個字差不多。他的父親是李鴻章的同年秀才,是掌管吏部的官員。做官後經營鹽業,開辦銀行,成了金門的富翁。

浪漫少年曾與吉尼斯著名女演員楊相戀。為了拴住他躁動不安的心,他的母親在的二哥文的主持下為他安排了婚事。對方是天津衛茶商的女兒余小姐。俞家的當家大他兩歲,兩家相匹配,在舊社會是門當戶對的好親事。

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都在主持維新變法。壹向關心國家大事、展望未來、痛恨舊制度的李叔同,積極倡導新學說,並刻下“南海康梁為我師”的印章以示支持。不料“戊戌政變”以失敗告終,謠傳是康、梁的幫兇。為了避禍,他隨母親和妻子移居上海,以富家子弟的身份與上海的名流交往。

年輕時,與滬上名妓李萍香、謝有數年風流韻事,並伴有壹首詩,其妻於從不幹涉。

李叔同的父親在他五歲時去世,他的母親比他的父親年輕40多歲。那時候,她只是壹個二十多歲的女人。在壹個受歧視的家庭中撫養李叔同是不容易的。李叔同真孝順。母親去世後,李叔同帶著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回到天津,按照東西方國家追悼會的慣例,為母親舉行了葬禮。

生母之死對的刺激很大,認為自己的“幸福時期”已經結束,於是把余的家和兩個兒子托付給二哥在天津的老房子裏,自己去了日本留學。

1899,李叔同(左)20歲。

攝於上海公寓,城南草堂。

李叔同初到日本,對明治維新後的西化成就深感羨慕,對西方藝術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抨擊..他在上野藝校師從黑田圭介等畫家學習西洋畫,也在音樂學校學習音樂和作曲,業余時間也學習戲劇。他與曾小谷創辦“春柳社”,倡導戲劇,是中國最早研究戲劇的團體。該團先後演出了《茶花女的遺產》、《黑奴籲天錄》等劇目。,以李叔同為主角,壹時名聲大噪。

在日本學習美術期間,作為中國第壹代美術留學生,李叔同接受了西方的現實主義教育體系。上野藝校的課程裏有裸體素描。李叔同在學校為男模特畫人體素描並不難,但女模特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直到有壹天,李叔同正在他的公寓裏練習繪畫,偶然註意到房東的女兒程子給他送食物。

每天給李叔同食物和米飯,這是程子最初的關懷。不久,李叔同直言不諱地邀請她做他的模特,程子成了他的全職女模特。因為相同的愛好和對彼此真誠的對待,兩人開始跨越畫家和模特的界限。李叔同第壹次感受到了愛情的滋味。不久,李叔同和程子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她成了李叔同的第二任妻子。其間,李叔同在《遊至筱津池》詩中寫道:“小橋獨立無言,晨起瞥見林頂。”看得出來,他此時的內心是寧靜而快樂的。

李叔同和他的日本妻子精工於1911年回國。回國之初,李叔同沒有把程子帶回時宇所在的天津老家,而是安排她在上海生活。他本人擔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學校的主任,近壹年後,他來到上海與程子生活在壹起。後來在上海城東女子學校當音樂老師,在《太平洋報》當文學編輯,還負責副刊和廣告。1912 10年6月,《太平洋報》停刊,李叔同被迫離開上海,應聘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畫師壹職。

在這裏的每壹個假期,李叔同都會從杭州回上海與程子見面,而他老師的工資,通常每個月都要分成四份:壹份給在上海的妻子,壹份給在天津的妻兒,壹份給日本人劉質平(李叔同的弟子,留學期間得到李叔同的資助),最後壹份給自己。

李叔同在上海買了京劇《黃天霸》的票。

為什麽要和熱情的愛人分手?

1916年的壹天,在浙江第壹師範學校教音樂圖片的李叔同和他的同事夏丏尊聊天。

夏丏尊說,他在壹本日本雜誌上讀到過關於齋戒的內容,說齋戒可以提神醒腦,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都經歷過齋戒。當說話者漫不經心,而聽者有意時,李叔同就找來雜誌閱讀。

第二年春節剛過,李叔同就去杭州大慈山腳下的虎跑定慧寺進行了壹次齋戒體驗,歷時21天。回到學校後,他開始吃素。

這期間,他接觸了很多佛經,從中他感覺到世間名利都是虛幻的。1917 65438+10月8日,李叔同在給學生劉質平的信中說:“我打算過幾年就出家為佛弟子,或者過壹兩年也不知道...現在我已經壹件接壹件地做完了壹切。”11年,李叔同去虎跑定慧寺聽法輪禪師的故事。回來後,他寫了壹副書聯,簽了個“寶貝俗人”。此時,他改名為“李英”,意為嬰兒般的新生命。很快,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書籍、字畫、折扇、石頭等等都送給了朋友,連幾件衣服都沒留下。顯然,他是在為離別做準備。

1916 65438+2月25日—1917 65438+10月11。

李叔同已經在杭州虎跑禁食18天了。

1918年春,李叔同跑到玉湖定慧寺,壹月,正巧他的好朋友、儒學大師馬壹浮帶著他的朋友彭訓之到虎跑定慧寺出家。李叔同目睹了彭勛剃度的全過程,深感震驚。他想向給彭勛剃度的鴻祥大師學習。鴻祥法師認為自己沒有經驗,於是邀請他的師父與吳大師見面,並在家裏收了為徒,取名,並給他取名為。

同事蔣丹書曾問李叔同:“妳想出家嗎?”李叔同回答:“是的。”江丹書又問:“為什麽?”李叔同又回答:“沒什麽。”江丹書問了三個問題:“妳是壹個有激情的人,卻舍不得丟掉自己的骨肉?”李叔同回答:“死於老虎疫情會怎麽樣?”最後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妳突發疾病去世了,即使妳舍不得妳的妻子和孩子,妳又能怎麽辦呢?

1918月19日,農歷七月十三,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出家。9月,他去靈隱寺接受壹名僧人的任命。5438年6月+10月,到嘉興凈巖寺投宿。年底,應馬壹浮之邀,去杭州晁海寺玩了七次(指7天期間驗證的做法),從此再無雜念。

至此,世界上沒有李叔同,只有大師弘毅。

弘毅大師為王伯勞題寫的壹副對聯

定居後“請叫我弘毅”。

李叔同離開浙壹師的當天,他重歸佛門的消息就傳遍了全杭。沒幾天,就傳遍了上海。沒過多久就傳遍了全國,還有他曾經留學過的日本和東南亞,成為民國以來中國文教界的新聞。但李叔同本人並沒有提前告訴家人出家的事。別說在天津幾年沒見的第壹任妻子,就連住在上海時不時見面的日本妻子程子,事先也壹無所知。

理發幾周後,得知消息的程子帶著小兒子從上海趕到杭州靈隱寺,抱著最後壹絲希望,試圖說服丈夫不要拋棄她出家。今年是他們相遇後的第11年。然而,李叔同下定決心,甚至不讓他的妻子和孩子進廟門。程子無奈離開前,對著緊閉的廟門,用悲傷的聲音問:“慈悲為天下,為何只傷害我壹個人?”

黃炎培曾發表過壹篇文章,題為《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其中寫道:“童大爺先在杭州西湖出家。過了幾年,童大爺的老婆去了上海,讓城東女校楊的詹連義夫人和我當時的老婆陪她去杭州找童大爺。逛了幾個寺廟,她找到了,約了童大爺在嶽廟前的湖畔素食館吃了壹頓飯。三個人提問的時候,童叔都有回答,最後,童叔從來沒有自動說過壹句話,也從來沒有擡頭向三個人睜開眼睛。飯後,童大爺動身去廟裏,雇了壹條船,三個人被送上船。童叔和同壹個人上了船。船啟航了,童大爺再也沒有回頭。然而,當我看到壹個泥漿蕩到湖中央,直到人和船壹起埋葬了湖的雲深處,我什麽也沒看到。大叔和他老婆最後還是沒理,哭著回家了。”

然而,在李叔同無情選擇的背後,他在正式出家前寫給程子的壹封告別信,讓人們看到了他無情之外深情的壹面。

弘毅大師畫的十八羅漢

這份告別書是他正式出家前兩周寫的。在信中,他直截了當地寫道:“關於我出家的決定...上次我跟妳談過,所以妳壹定知道我出家的事,只是時間問題...妳能理解我的決定嗎?如果妳同意我這樣做,請寫信告訴我,妳的決定對我很重要……”

可見關於出家,李叔同實際上是對他的家庭有罪,特別是對他的日本妻子程子,她和他壹起去了中國,並為他生了壹個兒子。但他能做的,只有小心翼翼地把出家前三個月的工資存起來,分成三份,其中壹份,連同自己剪的壹綹胡子,請老友楊交給,請好友送母子回日本。

在離開紅塵之際,他給程子寫了壹封告別信,安慰她說:“請吞下這苦酒,與它壹起生活。我不認為妳體內住著壹個庸俗懦弱的靈魂。願Flickr的被子幫妳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並說:“我做這樣的決定,並不是忘恩負義。為了佛道更永恒更艱難的歷程,我必須放下壹切。”

在講述大師弘毅故事的電影《壹輪明月》中,有這樣壹個場景:

清晨,霧蒙蒙的西湖,兩船相對。程子:“童叔叔——”李叔同:“請叫我弘毅。”程子:“弘毅大師,請告訴我什麽是愛?”李叔同:“愛是同情。”

李叔同最終斷絕了夫妻關系,從此正式變身為弘毅大師。其中,對程子和她母親看似無情的態度,可能對世間眾生更有情。

豐子愷編輯的《李叔同歌集》。

人生有遺憾《悲喜交集》

壹代才子放棄世俗生活,突然逃入空門,在當時和現在都讓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不解。世人在議論的同時,也對他的出家做了各種版本的猜測和分析:對現實的無力,對紅塵瑣事的不屑,對疾病的憔悴,對佛教文化的向往,最終使他拋棄了常人的人生軌跡,追求更高層次的人生和靈魂生活。但是,藝術家出家之謎壹直沒有解開。

李叔同學生豐子愷表達了他對老師出家的理解。他說,我覺得人的壹生可以分為三層:壹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信教的人都很認真。對他們來說,物質欲望和精神欲望都無法滿足他們。他們必須探索生命的真相,調查靈魂的來源和宇宙的根源。按照豐子愷的理解,李叔同就是這樣壹個人。

出家後,李叔同成了弘毅的大師,毅然決然地斷絕了自己曾經著迷的各種藝術,如戲劇、油畫、西方音樂等。,但他從未停止學習書法,變老而博學。

弘毅大師經過20余年真誠莊重的自律苦修,復興了斷絕數百年的法家傳統,佛教稱弘毅為“復興南山法家第十壹祖”。

林語堂曾說:“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但他最終拋棄了它,跳出了紅塵。”張愛玲說:“不要以為我是壹個驕傲的人,我從來沒有——至少,在弘毅大師廟的墻外,我是那麽的卑微。”趙樸初甚至評價他是“世人眼中的無盡寶藏,壹輪圓月照天心”。

弘毅大師晚年病重。他拒絕求醫,專心學佛。他告訴他的弟子妙蓮大師:“妳在幫助我學習的時候,看到了我眼中的淚水。這不是為了記住這個世界,也不是為了懷念我的親人,而是為了回憶我壹生的遺憾。”

1942 10 6月10日下午,弘毅大師拿來紙筆,寫下“悲喜交集”二字,送給妙蓮。13傍晚,弘毅大師側躺在福建泉州不二次溫嶺療養院簡陋房間的床上,右手撐起,左臂放在身體兩側,雙腿並攏略直,就像釋迦牟尼涅槃時的睡姿。

“時光短暫,滄海壹角,知心朋友散。我要好好喝壹瓶濁酒,今晚就和夢寒告別。”他在世俗世界寫的這首詩《再會》,如果我們現在重新理解,能更貼近本質嗎?就像作者在命運脆弱時送別知心朋友的感傷之作,也是他在遠離暫時封閉的人生舞臺時,為自己的告別辭。

把他想象成去後臺換衣服化妝,他壹去就來。

弘毅大師最後的遺書《悲喜交集》

  • 上一篇:年畫的起源,有名的年畫產地,年畫的內容?
  • 下一篇:先說微信朋友圈裏的壹句經典句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