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關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8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壹些心得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那麽心得體會怎麽寫才恰當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

 為了進壹步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鹽都區內兒童暑期文化生活,鹽都博物館舉辦了暑期非遺文化培訓班。“非遺”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譬如書法、剪紙、戲曲,還有我準備學習的糖畫。媽媽及時幫我從博物館官方公眾號報上了名,為期十天的糖畫非遺培訓班就要開始了。

 徐老師是非遺糖畫和泥塑的著名大師,培訓的第壹天教我們畫大刀。我本以為大刀應該非常簡單,輪到我畫的時候,調皮的小勺子總是不聽使喚,我想往東它往西,我想多倒壹些,但是總是少壹些。看徐老師做行雲流水似的,真簡單。做事真的不能眼高手低,需要刻苦地練習。徐老師從細節開始輔導我們,先要把勺子放水平了,不能手抖,然後控制速度。按照老師的指點感覺豁然開朗,果然再重復畫起來就得心應手壹些了。拿著我自己做的大刀,吃起來真香,真甜呀!每天頂著炎熱的天氣來鹽都博物館,跟著徐老師學會畫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有美麗的小鳥、輕快的小兔子、雄赳赳的大公雞、氣宇軒昂的大馬和古靈精怪的猴子等,十二生肖的動物都基本掌握要領了。

 學習糖畫並不難,但是要畫得惟妙惟肖真的太難了。徐老師說當初他開始學習的時候只用三個晚上就會了,但是成為非遺糖畫大師卻刻苦訓練了幾十年。作為非遺糖畫迷我們要傳承這項文化需要勤學苦練,保護好非遺文化。正如俗語所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非遺文化肯定能很好傳承下去,華夏民族文化壹定能發揚壯大。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民族精神!”這響亮的口號聲是我們新世紀中小學生秉持的信念。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而古詩文就是這當中的壹朵奇葩。古體詩壹般又稱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的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詩是四個字壹句,五言詩是五個字壹句,七言詩是七個字壹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詩和七言詩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皆用者,壹般也算七古。中國文化真是源遠流長啊!

 而《論語》,也是壹部代表著中國禮儀文化的名著。《論語》有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全書***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中國現在發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壹。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例如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壹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戰車,戰馬和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作為小學生的我們,雖然做不出什麽弘揚文化的事跡。但是,我們從小接觸這些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東西,就是在傳承,繼承!這種文化,代表著我們的民族精神!

 祖國悠久古老的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正因如此,我們才應該繼承,傳播下去!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3

 上周五下午的班隊課上,我們班的13位小主持人,帶我們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之民族樂器、刺繡、皮影、書畫、剪紙、圍棋……從多方面講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但我們平時接觸並不多,有的是從書中或電視節目中獲取,有的是老師上課的時候講過,所以,對於這次的班隊活動,同學們充滿了好奇和期待。13位小主持人的演講都十分精彩,顯然是事先做足了準備,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可欣講的'剪紙,她介紹了兩種剪紙,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還展示了她家收藏的剪紙,臉譜剪紙、剪紙書簽……品種豐富,造型各異,看得我眼花繚亂,真是令人贊不絕口。

 中華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就像是壹個巨大的寶藏,需要我們***同傳承,需要我們發揚光大!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4

 禮拜五下午,班級裏舉行了壹場別開生面的活動——談談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老師讓十五位同學依次上臺演講,大家的演講各具特色,都很精彩。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世界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中國的傳統節日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中國的京劇、剪紙、書法、皮影戲等已經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中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我們古人的力量真是讓人敬佩!

 這些傳統文化,是我們作為壹個中國人的驕傲。作為華夏子孫,我們也應該好好保護這些華夏之光,貢獻自己的壹份力量,讓它們更好地發揚光大!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5

 在以前,年糕是過年時才有的美食,傳統搗年糕就應運而生,而如今社會進步了,這些傳統的文化也就慢慢遺失了。不過,今天我有幸見識了壹回。

 媽媽說雲周有傳統搗年糕的活動,我懷著新奇而又興致勃勃的心情去了雲周。來到雲周的文化大禮堂,那裏圍滿了人,裏三層外三層的,有的人都已經在津津有味地嚼著香噴噴的年糕。我擠到了前面,首先看到壹個大石盆,邊上放著壹個大石錘,這時壹位老人端著壹鍋熱氣騰騰地米團走了過來,壹下子就倒在大石盆裏,壹個中年人掄起大石錘,在米粉團中來回攪拌四五分鐘,接著把石錘舉過肩頭,再用力朝著米粉團用力砸下來,石錘再次高高舉起的空隙,只見老人用雙手快手翻面團,說時遲那時快,石錘又剛好砸下來,米團在不斷地打擊和翻轉之下,顯得越發柔軟。米團制作成功後就可以做香香甜甜的年糕了,另壹邊早有壹排人馬在等待制作了,我也突發想要做壹做。我拿到壹個模具板塊,捏壹塊米團,塞進模形,再慢慢壹點壹點想要脫模,沒想到第壹次失敗了,拉出來的是壹條模糊不成形的面團。於是有人教我要先在按板上抹壹點油,再將面團在按板上不斷按壓,再慢慢塞滿模具,原來做這個還有不少講究呀。我扭頭壹看只見大人們速度極快,十指齊動,他們熟練的捏、揉、按、壓、不壹會兒就做出扁長的年糕,或是“金元寶”,或是模型“狀元糕”。但是我感覺最好吃的還是“年糕餃子”,那是以年糕米團為皮,鹹菜豆腐幹為餡的包子,因形狀似大餃子,最小的做出來也有我的拳頭般大小,真不愧是“大餃子”。

 我第壹次見識傳統搗年糕,我不知這傳統文化能走多遠,希望能壹代壹代傳承下去。這時,我看到大家都圍在壹起吃著熱氣騰騰的年糕,我想這才是過年特有的味道吧。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6

 是的,魯迅已不在了。如果他健在的話,至少,至少多壹個和我壹樣具有吶喊精神的中國文化的崇拜者與維護者。然而他確定已經不在了,他的軀體安臥九泉,已是無可辨駁的事實。

 缺少了他,缺少了吶喊者的領導人物,壹切,壹切都變得那麽沈寂。縱使從深幽的山谷中傳出幾聲沈悶的吶喊,也不會有任何心靈的回應。更令人驚恐的是,連回音也沒有,留下的孤獨無助者是全部效果。

 我沒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他鋒利的言辭,更沒有他壹呼雲聚的威望,但我與他壹樣流淌著炎黃的血,擁有壹顆振興中國的心,我是壹個怎樣的幸福者與哀痛者。

 對於敦煌文化的流失,王圓箓是罪魁禍首,而對於中國文化的流失,誰是罪人呢?

 我們都反對儒家思想的束縛,追求自由,個性解放,這是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然而,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六親不認;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損人利已;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為所欲為,以至做出天理難容的事。由此看來,我們還是需要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的,那又為何不快快行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呢?

 現在,那個曾自以為是吶喊者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吶喊終歸是吶喊。這正如他大聲喊著要吃飯而最終饑餓的原因。貪婪惰性慢慢地消磨了鬥誌,腐化了身軀。我不要變成壹個空殼,我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我可以不做壹個吶喊者,我必須驅散心靈上的汙點,做個行動者。

 中國文化的流失到底是誰的錯?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7

 星期五那天,學校開展了壹個有意義的活動,主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首先,第壹位同學為我們講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然後,另壹位同學講了中國的剪紙藝術,她還帶了自己家收藏的作品,看著那壹張張栩栩如生的剪紙,同學們都大開眼界。接著,壹個個同學都上臺了,有講名人的,有講圍棋的,有講皮影戲的,有講刺繡的……同學們的演講生動而精彩。其中最典型的要數中國戲曲了,經過了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學精神。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8

 文化是壹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壹個民族真正的力量的決定性因素。文化必將深刻地影響壹個國家的發展進程,改變壹個民族的命運。

 許多有識之士不斷地呼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為靈魂。警惕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地在流失!遺憾的是,傳統文化的流失,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異彩紛呈、獨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積澱而形成的,不同的傳統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開國門之後,接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擡頭,洋節日越來越火,傳統節日漸趨消失;狂熱的舊城改造,令許多國家保護的古建築,竟頻頻遭到拆遷改造的破壞,結果全國形成寬大新道路、高大建築物、千城壹面,丟失人文特色文化,丟失特色文化傳統……

 在以革命和建設為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周邊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有意或無意間消失了。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輕而易舉地永遠離開。許多地方城市建設,缺乏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造成對歷史古城的摧殘;結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壹面,缺少民族精髓、傳統特色,丟失傳統文化的新城區……

 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五千年的光輝燦爛文化,是具體體現在城市鄉村的精神內容功能上,每個城市鄉村有其個性,壹方水土養育壹方的獨特文化,是壹方人的審美、智慧、才華、性格獨特的創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壹個精神環境,是鄉土情感和愛國情感的載體,是壹方歷史經歷的活生生的物證。

 馮驥才壹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提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要用拯救來說,拯救歷史文化名城已經刻不容緩,國家在進行大規模舊城改過程中,城市的歷史特征、文化風貌在全國正迅速消失,已經到了存亡的關頭。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傳統正是現代文明的前提與根基。“四書五經”等中華傳統名篇寶典作為其主要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享”的背景下,我們更應重視本民族傳統文化當中的“稀有物種”。所以作為傳統經典的“書”與“經”不可丟,必須加以傳承與光大!傳統文化需要保護,更需要在繼承中鼓勵創新,使之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書籍擔當著重要角色。讀書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壹個人甚或是壹代人文化觀念的價值取向。少年兒童、青年朋友作為未來的主人翁,讀什麽樣的書倍受關註。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讀的書不同,所養之氣也不同。要“養吾浩然之氣”,所讀之書必須得有“浩然之氣”。

 大多數的中國人,壹般都只是從課本上讀到“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字樣,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傳統文化做“親密的接觸”呢?不讀《楚辭》,不知其“鋪陳抒情、浪漫想象”;不讀《論語》、《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順、靈活善譬”;不讀《莊子》,不知其“想象豐富、奇氣襲人”;不讀《韓非子》,不知其“鋒利峭刻、研箴析理”……讀“經”,然後方知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為靈魂。提倡傳統文化教育,要讓下壹代擁有對社會的關註、對人性的尊重、對家庭的責任,應有惻隱之心,應有憂患意識,應有赤子之心,應是立足於中國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傳人,以正直、睿智、勇於探索、仁和的形象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每壹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有自己的風俗、禮儀、飲食、建築、服飾等,構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了解歷史、教育後人、凝聚國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功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為靈魂。希望在全社會形成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人人都來為這件事貢獻壹份力量。

  • 上一篇:小草優秀作文
  • 下一篇:如何評價拿破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