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樂壇世紀回顧
第壹部分:世紀回眸——流行音樂從無到有(1)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需要很長的時間,香港的流行音樂也不例外。在上個世紀的第壹個十年,香港只是壹個不起眼的小島,到處都是海浪和礁石。幾個失意的英國官員和壹些被派往遠東的冒險家住在僅有的幾棟別墅裏,還有壹些漂洋過海在可憐的平地上謀生的平民。這個階段,上流社會的人聽的是英國本土紳士階層喜歡的古典音樂;而普通人,為生存而奮鬥,根本沒有流行音樂。
自1930年代以來,由於時局的變化,許多知識分子紛紛來到香港。與此同時,也有壹部分人因為香港的異域風情、英語教育、簡單的政治結構,開始從內地經濟繁榮的地區到香港定居。他們不僅帶來了寶貴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促進了香港的發展,帶來了內地的流行文化。比如這個時候香港的流行文化就受到了上海的很大影響。周桓和胡蝶的電影是票房冠軍,最受歡迎的歌曲是“夜來香”和“玫瑰,玫瑰我愛妳”。
到了五六十年代,香港越來越與國際經濟政治接軌,逐漸開始有本土特色。但由於人員流動和英語教育的實施,文化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此時香港的流行文化幾乎被歐美強勢的流行文化所主導。
有民族良知的知識分子不得不關註本土文化。收音機裏放的歌幾乎是搖滾樂中最好的,因為那個時代也是搖滾樂興起和蓬勃發展的時期。香港整整壹代年輕人是聽著鮑勃·迪倫、貓王和大衛·鮑維的音樂長大的。他們覺得只有那些充滿激情的英文歌才適合他們聽,而本地的音樂只是壹些老套的粵劇,用壹種奇怪、老套、拖沓的腔調唱著老故事,屬於過去。
60年代末,二戰後在香港出生的第壹代本地年輕人成長起來。他們也開始尋找自己的聲音。因此,許多樂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蓮花、翡翠、文娜等。其實他們唱的歌大部分都是歐美最流行的英文歌,沒有太多的本土性和原創性,但是人們對這些樂隊的歡迎非常熱情,因為這是香港自己的聲音。
然而好景不長,這些樂隊大多沒多久就解散了,因為畢竟沒有自己的歌曲支撐。但樂隊風潮對香港樂壇的影響難以估量。除了對建立本土文化的信心,他們最大的貢獻是留下了壹批像林子祥、許冠傑這樣經歷了很多下層社會訓練,真正懂音樂的歌手。
當然,溫納斯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由五個留長發的年輕人組成的青年組合紅極壹時。除了出唱片,他還拍電視專題片和電影,真的是老少皆知。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譚詠麟、鐘鎮濤、彭建新等五人“文娜”樂隊。但在他們解散後,譚詠麟、鐘鎮濤和彭建新的個人成就也相當不錯。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臺灣地區的流行音樂大量湧入香港,包括姚蘇蓉、青山、幽雅、鮑莉、劉家昌、斯蒂芬·劉等。當時香港國語歌曲市場很大。例如,鄧麗君在香港有很多崇拜者。
70年代初,香港樂壇最美的是臺灣省的國語流行歌曲和歐美流行音樂,尤其是臺灣省的國語流行歌曲。就連粵語流行曲的創始人顧嘉輝和黃哲倫也是通過創作國語歌曲開始他們的音樂生涯的。在臺灣國語歌曲和迪斯科舞曲流行的雙重打擊下,香港本土樂隊的浪潮迅速衰落。
對於70年代來說,香港的電視劇正好趕上了壹個好時期。上世紀70年代,香港的工業規模逐漸步入正軌,香港娛樂業的繁榮期與香港經濟的騰飛相吻合。壹大批武俠電視劇在香港、東南亞、新加坡等華語粵語地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熱烈反響,無數刀光劍影的電視劇主題曲也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流行歌曲。而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曲——《鐵血紅心》。
作為影響國人最深刻的武俠歌曲之壹,鐵血紅心的悲壯俠義精神已經深深地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對於每壹個看過射雕英雄傳的人來說,10多年後的今天,靖哥哥在那血色夕陽下彎弓射雕的身影依然英氣十足。
對於歌曲來說,也是充分利用了男女對唱的優勢,將“遍地追草,大漠無垠,縱使雪涼”的豪邁俠義與“要知情如水,欲剪則亂”的童真柔情完美結合。或許,每個男人都追求這樣的生活:豪情萬丈地走遍天下,伴著靈動迷人的鮮花和美好的家庭。或許,每個女人都有過這樣的戀情:拋開世俗斷絕敵對,陪她到天涯。
在電視劇的全盛時期,最受歡迎的歌手是譚,因為他唱過無數電視劇的主題曲,包括《小李飛道》、《射雕英雄傳》,用壹種帶點戲曲唱腔的柔美嗓音演繹那些悲涼或悲涼的英雄俠義故事,別有壹番風味。
甄妮的《春雨彎刀》、的《萬水千山》和錢山的《永遠的感覺》、《京春夢》、《關的《大地之仁》、的《上海灘》只是這個時代不該被遺忘的名字和旋律。
電視劇的流行讓壹大批有才華的人出名了。當然,我們最應該記住的名字是盧國沾、顧嘉輝和黎小田。他們的《霍元甲》、《陳真》、《虎山行》,曾經是震撼我們心靈的壹波浪潮,讓壹代人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歌和這樣的情懷。
和電視劇壹樣受歡迎,但比他們影響更深遠的是光頭麥家和冷臉許冠文的喜劇。通過這股潮流,唱粵語歌的歌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其實當時唱粵語歌出名的不是香港本地人,而是來自東南亞的鄭錦昌和Lisa。他們的受眾是壹些二三十歲的打工仔和工廠女工。那時候,青少年根本看不起粵語流行音樂,直到壹個神話般的人物——許冠傑出現在他們面前。
其實嚴格意義上講,canto pop的興起是以電視劇主題曲《哭笑不得》和電影《鬼馬》1974為標誌的。這兩首歌奠定了粵語歌的地位,使粵語歌處於與國語、英語歌曲三足鼎立的狀態。許冠傑是當時唱粵語歌的代表人物。他的粵語歌完全不同於白雪仙粵劇和譚電視劇的主題曲。他不唱古典優雅的文言詞匯,而是把普通人的口語寫進歌詞裏。
群星爭光的時代
從1974到1984,這是香港現代粵語流行音樂發展史上的1 10年。10年間,粵語流行音樂經歷了從最初創作到蓬勃發展的重要過程。在這10年間,香港樂壇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歌手和團體,如、譚、、關、、、、、葉麗儀、張德蘭、曲瑞強、葉振堂、席秀蘭、陳百強、鐘鎮濤、譚詠麟等。整個樂壇充滿了活力和繁榮。
如果說上壹部,我們給大家講述的香港樂壇可以用“流行音樂從無到有”來概括的話,那麽我們要講述的就是那個群星爭光的時代。
1974年到1984年這段時間,是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發展的第壹個10年。這壹時期,許冠傑是香港樂壇舉足輕重的人物。
作為壹個香港樂壇的資深人士,我們熟悉許冠傑大概是從這首《沈默是金》開始的,而很大壹部分原因是張國榮的加入。
其實許冠傑在香港樂壇成名比張國榮早了10多年,對香港樂壇的影響和貢獻也不可同日而語。許冠傑開辟了粵語歌曲的新天地,讓流行歌曲表達普通市民的心聲,唱出日常生活的微妙感受。《沈默是金》其實就體現了這種風格——用平實的語言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裏話。
對許冠傑來說,他早年受到甲殼蟲樂隊的啟發去演奏音樂和唱英文歌。在1974粵語電影復興時期,他和哥哥許冠文拍攝了粵語電影《鬼馬》和《雙星》。他的主題曲《鬼馬》《雙星情歌》不僅開創了粵語流行音樂的新時代,也完成了他個人音樂作品從西化搖滾風格到民族化流行音樂路線的轉變。此後,他的歌曲在民族小調上可以說是強勢,旋律創作上也經常使用民歌的五聲音階,但在節奏上,他會適當融入壹些輕快的舞蹈節拍,比如我們都耳熟能詳的《紙船》、《梨渦含笑》、《午夜呢喃》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歌曲內容上,許冠傑的作品善於刻畫市民的心態;可以說滿街都是色彩,歌詞簡單生動,這些歌曲成為了canto pop最富有生活氣息的部分。
作者:jess7ca 2006-7-10 09:04回復本發言。
-
3香港音樂世紀回顧
在早期的香港流行樂壇上,有壹位與並稱為“樂壇的”的人物,他就是關。從第二屆香港十大華語金曲獎1979到第七屆香港十大華語金曲獎1984,關每年都有入選,從中可以感受到他在香港的地位和人氣。管被稱為“直男”,這是他從形象到演唱風格給人的印象。這是穩重,大氣,公正。他演唱了多部題材狹窄的電影、電視劇集和主題曲,讓他的“正義傑”形象深入人心。
譚是繼之後,廣東樂壇最受歡迎的歌手,因為他和關壹樣,唱過無數電視劇的主題曲,並以壹點戲曲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用帶點戲曲唱腔的柔美嗓音演繹那些悲涼或悲涼的英雄俠義故事,別具壹格。我們都熟悉的《射雕英雄傳》是他和甄妮的傑作。
許冠傑讓人們知道了歌手的個人魅力,而譚恩美則讓人們關註壹個人和他的歌。與關、不同的是,譚無論是臺風還是歌曲都以“多變”著稱,或雄壯激昂,或特立獨行,但無論是普通話還是粵語歌都能贏得掌聲。從《小李飛刀》《家變》《給妳的好歌》《親情》《棉花樹》到《多少風雨》,百變的Tam激情不斷。在1982和1984年,譚還大膽創作並演出了粵劇《白蛇傳》和《劉壹傳》,壹時大放異彩。
在粵語流行語發展的前10年,也有很多女歌手。比如徐小鳳,人稱“小鳳姐”。徐小鳳的1966就像壹個音樂現場,它在70年代中期開始流行。對徐小鳳來說,她的歌曲端莊典雅,聲音委婉,極具磁性。此外,她非常善於處理人際關系,姿態低調,這使她成為壹名著名的歌手。從《神風》《風雨同行》《黃沙萬裏》《人如波濤》到《愛不止雨》《順流而下》《壹張緋紅的臉》《淚前》,可以說徐小鳳的魅力無窮。
除了徐小鳳,葉麗儀也是壹個值得我們關註的人物。1947 10 10月22日出生於香港葉麗儀,曾學習粵劇和芭蕾舞,後轉行唱歌。1969獲得tvbi《聲寶》夜唱比賽冠軍。1974隨丈夫移居英國倫敦,曾在那裏做過職業歌手。後來他回到香港,和百代唱片公司簽約錄制唱片。葉麗儀用我們熟悉的圓潤開放的嗓音演唱富有韻味的歌曲。恐怕是她在1980擔任主唱,並被評為第三屆中國十大金曲之壹的《上海灘》又是壹個經典。
來自葉麗儀的上海灘。也是多年前壹部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曲。在龍蛇混雜的上海灘,正義與邪惡並存,在明爭暗鬥中,總會出英雄。對於《上海灘》,當年風靡壹時,兩年前上海電視臺重播時,也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但妳記不記得它的情節都無所謂。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贏得了三位超級巨星——周潤發、趙雅芝和呂良偉,尤其是馬克和周潤發。其次,它奉獻了這首優美的歌,壹直唱到今天。起初,王功權和顧嘉輝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次也不例外。而葉麗儀顯然擅長於此,所以壹開口也是氣度不凡。其實香港女歌手唱的這麽華麗的真的不多。坦白說,葉麗儀的音色並不理想,但正是這種略顯粗獷的女聲最適合演唱這首歌。不信妳聽聽這個:“波濤洶湧,波濤滾滾,萬裏之河永不停息!道盡天下,混成壹股潮流!.....轉了壹千圈,轉了壹千灘,還沒有平息鬥爭!”可惜這樣壹個吞山河唱國殤的英雄女歌手,現在在香港已經不流行了。
讓我們回到我們的回顧。在粵語流行音樂發展的最初10年裏,除了葉麗儀和徐小鳳,甄妮、汪明荃、葉麗儀和張德蘭都是著名的歌星。後面,我們就要壹壹介紹了。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將把註意力轉向造物主。
在為香港粵語流行音樂奠基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創作者的作用。正是有了顧嘉輝、王祖賢、黎小田、盧國沾等前輩的默默耕耘,香港的粵語流行音樂明星們才爭得了榮譽。黎小田在1980開了自己的演唱會,顧嘉輝在1981開了自己的演唱會,壹下子成了佳話。1981,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成立;自1982起,10華語金曲獎新增最佳華語歌曲及歌詞獎,創作者的成就開始被重視。
在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的前10年,還有壹些重要事件值得我們關註:1979年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為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廣闊而巨大的市場;1981香港的都市民謠,為香港過度商業化的流行音樂帶來了壹股清新之風。1983年,歌手們紛紛跳槽,引發了香港樂壇的壹系列地震。徐小鳳率先從CBS跳到新成立的“康怡殷誠”;、關先後離開“寶麗來”加入“康義”的行列;林子祥從“百代”轉行到“華納唱片”;譚從百代調到華星,汪明荃也從娛樂圈調到華星。上壹代的巨星已經改變了家庭,這為年輕壹代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如果不是和關這兩個的頂梁柱在1983都離開了,也不可能在1984迅速走紅。
許冠傑用方言演唱流行歌曲的獨特潮流,讓人們發現粵語不僅僅是用來唱老故事、老戲文,還能唱出世界流行的感覺和普通市民的心聲。同時,許冠傑市民歌曲開辟了流行音樂的新主題:下裏巴人的生活也可以進入音樂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許冠傑應該是上個世紀最有價值的港歌手。
天皇巨星時代
從1974到1984,這是香港現代粵語流行音樂發展史上的1 10年。80年代中期的香港樂壇,雖然大家還熱衷於翻唱和改編,但是整個行業的運作機制已經建立,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娛樂圈的發展。在樂壇,那是包裝時代的開始。直接反映就是巨星雲集,偶像引領新潮流。關、、、等屬於電視劇時代的歌手依然有影響力。較早成名的譚、、和已經奠定了他們的地位,而新崛起的、梅艷芳、、和正在創造更輝煌的局面。從此,香港流行音樂進入了如火如荼的發展時期。
因為唱片業的繁榮,有實力的新人都有自己的市場:林憶蓮的好感,陳慧嫻的清新天真,亞歷杭德羅·德爾非諾的黑色味道,黃凱芹的低調沈穩。陳百強、劉美君、王靖雯、梁漢文、鄺美雲、李克勤、呂方等。都在音樂界壹路領先。與“前輩”偶像許冠傑、譚、相比,這壹時期的明星影響了壹代港少年的聽覺。可以說,80年代香港流行音樂多姿多彩的樂章也是由他們演繹出來的。出自《香港音樂百年回顧》《香港音樂百年回顧》第壹部分第三樂章《帝皇巨星時代》。
許冠傑讓人們知道了歌手的個人魅力,譚恩美讓公眾關註了壹個人和他的歌。他們是最初意義上的大明星,但譚詠麟的成功才是香港流行神話的真正開始:所有人都為壹個歌手的壹舉壹動歡呼,微笑著歡呼,關心他的女朋友,他的生日,他的血型和體重,在他的演唱會上獻花,大聲尖叫等等。
如果說許冠傑開創了香港流行音樂的新潮流,那麽譚詠麟就是全面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從最初並不被特別看重的成員溫納斯開始,譚詠麟終於奮鬥到“王中王”的位置,成為港內無人能超越的神話人物。
從70年代留著長發的叛逆青年,到80年代主流的溫柔好男人,再到如今歷經滄桑的穩重前輩,可以說譚詠麟壹直都是傲嬌光芒四射。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喜歡譚詠麟的浪漫。他說他的愛在深秋,他說了所有女生可能愛聽的話,他唱了所有男生可能經歷的關於感情的事。當壹些悲傷的旋律,如幻影,感情如無情,水中的花朵,再次播放時,壹代人會在他們的眼前看到他們的青春,與譚詠麟有關的記憶。
長大後才知道,現實世界從來沒有歌裏唱的那麽美好:不會有完全的完美,甚至連水中花的蕭瑟之美,其實都是我無法企及的。但我還是喜歡譚詠麟和他的歌,因為那個時候,他也開始表達他成熟的態度,偶爾唱他的老青春夢想。有時候我不禁想,為什麽有些人喜歡譚詠麟,因為他既沒有鮮明的個性,也沒有驚人的音域。直到我再壹次聽到他的歌,聽到他在歌裏略帶平淡的柔情,我才知道,棗原來在他的歌裏記錄了壹個夢,壹個關於妳、我或者他的“青春”的夢。
似乎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擁有壹個時代:他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夢想。當然也有人不喜歡,但也肯定說不出為什麽討厭——這麽完美的對象,他們不喜歡不是錯嗎?所以譚詠麟做了10年的歌王,有著輝煌的時代。雖然張國榮、陳百強和其他人分享市場,但他無疑是第壹個。屬於譚詠麟的時代是積極的,深情的,充滿離別之情的。
在譚詠麟時代之後的幾年裏,有喧鬧的國王,越來越多的獎項和越來越少的權威,以及另類頹廢和怪異的偶像。其實看著城市裏的歌舞場面,偶爾懷念壹下屬於譚詠麟的時光,那種幹凈浪漫的時光,真的很好。雖然我們說我們和譚詠麟壹起度過的日子壹去不復返了,但誰能阻止我們的回憶呢?
如果說80年代初的香港樂壇是被(關和)批判的話,那麽香港樂壇就是被和主宰的。在譚詠麟熱形成的同時,1984的港樂壇出現了張國榮能歌善舞的動感形象。他的壹首歌《莫妮卡》至今都是強勢歌曲的典範。
相對於譚詠麟平民情歌的路線,張國榮的定位應該是“雅皮士”。這個家境優越,受過英國高等教育的男人,偶然進入音樂圈。他進入娛樂圈是因為參加了壹個歌唱比賽。年份是1977。
雖然張國榮是1977進入娛樂圈的,但他最初的演藝事業壹直處於低迷狀態,直到上世紀80年代。可以說,張國榮後來的成功是商業化的必然結果。從他的自身條件來看,他的孩子臉被雕成粉紅色是贏得粉絲熱情的原因。他的雅皮士時尚也適合80年代中後期世界流行文化和社會消費的口味。
張國榮可以說是娛樂圈的壹個神話——起初他是壹個美麗的歌手,壹個瘋狂女孩的夢中情人。後來,他是香港最大膽、最忠誠的演員,人們稱他為“大哥”。事實上,回顧張國榮,張國榮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壹個傳奇。
對於哥哥張國榮來說,人生壹分為二:壹半在孤獨的掙紮和功名的辛酸中搖擺,無辜卻屢受傷害;壹半是看透了自己需求的無常,不在乎外界的壹切判斷。
如今的哥哥,看慣了世間的風風雨雨,看破了世間的真假,淡然灑脫的活著,演好能演的戲,唱好自己喜歡的歌,做自己想成為的人。
最輝煌的時候也是最孤獨的時候,最繁華的時候也是最悲傷的時候。事業如日中天之後,他並不快樂。但是,他已經懂得,演戲就像做人,做好自己就好。所以他成了超級巨星。
在香港娛樂圈,地位和影響力的排名壹直是“男尊女卑”。但梅艷芳的光彩是個例外。梅艷芳,這個以“壞女孩”、“妖女”、中性形象示人的百變女王,向來霸氣十足,壹舉壹動都是大家風範。作為香港第壹“大姐大”,梅艷芳的優雅、氣質、唱功、成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這個從小就在街頭賣藝的歌手,知道怎麽唱好,怎麽把形象打扮的漂漂亮亮,也知道女人的煩惱。梅艷芳不是壹個甘於平庸,壹步步發展的天生藝人。她的出現改變了香港樂壇過去只有男性風光的格局。所以她最大的意義在於打破了娛樂圈壹貫的女性形象。雖然林憶蓮的聲音比她好,風格也更優雅,但梅艷芳是獨壹無二的。
可以說,梅艷芳的鼎盛時期也是香港消費潮流的巔峰時期,文化的商業包裝符合大眾喜新厭舊的心態。正是因為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的出現,香港樂壇的繁榮達到了高潮。同時,他們也完成了香港樂壇的進程。同時,還有壹大批優秀的歌手,如前衛西化的林子祥,優雅的徐小鳳,憂郁感傷的陳百強,以及黃凱芹、張學友、鄺美雲、李克勤、呂方等。他們的魅力相得益彰,共同拖起了香港流行樂壇最有市場、最熱鬧的時代。
整個80年代,壹些光芒四射的巨星撐起了香港整個流行界的天空。雖然大家還是熱衷於翻唱和改變,但是整個行業的運作機制已經建立,香港流行音樂進入了壹個如火如荼的時期。
因為唱片業的繁榮,有實力的新人都有自己的市場:林憶蓮的好感,陳慧嫻的清新天真,亞歷杭德羅·德爾非諾的黑色味道,黃凱芹的低調沈穩。陳百強、劉美君、王靖雯、梁漢文、鄺美雲、李克勤、呂方等。都在音樂界壹路領先。那段時間最有前途的是張學友,他以1985的大熱新人身份走上歌壇。1986年已經有《遠方的她》《半個月亮》《失戀》等壹流作品。
從1986開始,港樂壇開始了另壹種熱鬧:早已成名的譚詠麟和勢頭正盛的張國榮在各種場合成為水火不容。兩派粉絲相持不下,不是吵架就是吵架,互相辱罵,高舉自己偶像的大幅彩照,撕毀對方偶像的照片,甚至互相打架。更有甚者,在張國榮生日那天,公司裏貼了壹張紙條,上面寫著:“張國榮死於艾滋病。”這種沖突壹直持續到1988,在10華語流行歌曲頒獎典禮上,譚詠麟突然宣布告別領獎臺。當場有粉絲跳起來大罵:“都是該死的張國榮!”Leslie在這場粉絲之間的大戰中始終處於劣勢,深受傷害。當個無名小卒很苦,成名後更苦。這是壹個怪圈。
1988年和1989年,就在譚詠麟離開後,香港樂壇實際上成了張國榮和梅艷芳聯手的天下,張國榮終於迎來了自己歌唱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刻:歌曲壹次次獲獎,每張專輯都賣得比壹張好。
事業有成,名利雙收,風光無限。但是張國榮並不開心。想象壹下:在追逐的路上,就在我要和人並肩站在壹起的時候,突然聽到壹句“不玩了”。把他壹個人吊在山頂附近的山路上是什麽感覺?雖然也是壹句“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子。”,認為這個“拔尖”的位置被別人拋棄了,對任何人都不會有好處。
而且,在那個時候,張國榮控制不住自己。新藝寶唱片公司在與tvbi談判時,將張國榮的唱片合同作為籌碼。他覺得自己像壹個東西,而不是壹個活生生的人。
就這樣,在又壹年的生日會上,張國榮突然走到壹塊牌匾前,揭開牌匾,上面寫著七個大字:“張國榮退出歌壇”。人們感到震驚、驚訝、遺憾和理解...百感交集——誰也不知道他為什麽堅持要離開,分析了多少內幕而不是壹個答案。也許,這將是壹個永遠的秘密。
張國榮告別了音樂,而且比譚詠麟更徹底——他說他再也不會唱歌了。雖然五年後他重返歌壇,但在當時確實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事後很多人都在討論:粉絲為什麽這麽沖動?其實答案很簡單——粉絲把自己的人生追求映射在偶像身上。他們鬧事,不僅僅是為了偶像的名聲,更是為了自己的榮耀和夢想。對於這樣的情況,身處其中的歌手也有苦衷。
“大姐大”梅艷芳也因為同代歌手告別歌壇或退出領獎臺而宣布離開領獎臺。
與男歌手的空缺不同,天後的板凳上站著三位女歌手:美麗的葉倩文、意味深長的林憶蓮、清純的陳慧嫻。但林憶蓮的風格過於前衛,無法占據當時的主流市場,而陳慧嫻又去了英國留學,於是葉倩文以壹個漂亮的“加持”占據了第壹女歌手的位置。
在譚詠麟和張國榮告別歌壇後,林子祥、陳百強、鐘鎮濤雖然撐起了香港男歌手的陣容,但卻無法占據市場主流,新生代男歌手也無法真正撐起場面,於是壹大批有創作能力的臺省歌手開始在香港占有壹席之地。童安格、庾澄慶、齊秦等。都進入了當時的主流市場,很受歡迎。
1988年,從美國移居香港,延攬了壹批有才華、有思想的人,如著名作詞家林,創辦了“音樂工廠”。羅大佑的理想是親身體驗中國人的世界格局變化,用音樂見證大時代的變遷。
整個80年代,壹些光芒四射的巨星撐起了香港流行界的天空。除了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葉倩文等,還有壹些人的歌值得記住。他們是憂郁傷感的陳百強,前衛西化的林子祥,清新純粹的陳慧嫻等等。
作為偶像皇帝和超級巨星的代表,陳百強總是給人壹種憂郁和優雅的感覺,他優美的歌聲是不可替代的。
對陳百強來說,他是壹個非常感性的人,有著強烈的自戀傾向,同時他也是壹個唯美主義者。他愛紫色,喜歡秋天,清高憂郁認真,壹生追求浪漫情調,容易多愁善感。正因為這種性質,無論唱什麽樣的歌,陳百強的歌裏總是蘊含著感情,像透明的紫水晶,散發著迷人的光彩,把無數人帶入壹種略帶蕭瑟的美好境界。悲傷和難過自然就來了。
然而就是這樣壹個人,因為酒後吃了太多安眠藥,變成了植物人,進了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