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興百度百科》
姚興遺址發現的見證人
興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燒制瓷器的窯廠,也是唐代燒制白瓷的中心。唐代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為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陸羽《茶經》評價:“興瓷為銀,越瓷為玉”,“興瓷為雪,越瓷為冰”。皮日休在《茶歐詩》中寫道:“興窯與越人皆可制瓷。圓如明月,輕如雲。”李昭《國史補》曰:“內丘白瓷,段曦紫硯,皆通。”根據這些唐代文獻記載,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質量非常精美。釉白如雪,器形標準如月,壁薄如雲,扣聲清脆美妙如方環。同時,由於其數量日益增多,價格便宜,不僅為朝廷所用,而且暢銷世界各地。
星星變了,事情也變了。元朝以後,邢窯神秘消失了。唐代姚興的遺址在哪裏?成為現代古陶瓷史研究的“獅身人面像”之謎。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中國的幾代工作者壹直在為解開邢窯之謎而不懈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權威人士陳萬裏、傅振倫、馮先明、葉哲民等多次到內丘考察,均未發現邢窯。歷史專家楊文山等人在50、70年代曾多次到內丘、沙河、邢臺考察,但同樣失望。
1980年初,臨城縣二輕工業局成立了“興瓷修復開發小組”,張治中的陶瓷廠也參與其中。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團隊在臨城發現了包括齊村、崗頭、西雙井等在內的18邢瓷窯遺址。1981年春,張治中第壹次和專家壹起參與了唐代姚興遺址的發掘。挖開1.5m厚的黃土,發現60cm厚的陶瓷碎屑堆積層。埋藏在地下1000年前的器物殘片逐漸浮現,令他驚嘆的是殘存的白釉如雪的細白瓷器,保存完好的“口腹全足燈”、“沿弧腹圓足托”、“短頸短流鼓壺”、“雕梁畫棟壺”、“淺腹玉壁底碗”。從此,張治中和邢
1981 4月25日至27日,邢臺地區科委、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在臨城縣舉辦“邢窯、邢瓷藝術鑒賞會”,中央、省、地、縣考古工作者和新聞部門參加。與會專家首先考察了瓷窯遺址,並對出土器物進行了鑒定。大家壹致認為,臨城發現的瓷窯遺址應該是“唐代邢窯”或“邢窯的壹部分”,“至少也是邢窯的正統或近派”。5月,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等媒體在國內外播發《臨城發現新的唐代瓷窯遺址——出土白瓷為唐代著名邢瓷》、《解開邢窯之謎》等報道,使這壹中國重大考古發現為世界所知。
從1984的夏季至日到1985的夏季至日,內丘縣發現了20多處姚興遺址。1987年至1990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為主組成的姚興考古隊開始在內丘、臨城等地工作,對發現的所有窯址逐壹進行調查核實,確定了21窯址。到2011,姚興的26個地點得到確認。
邢窯研究的三十年是張治中壹生經歷中最重要的三十年。張治中作為見證人見證並描述了邢窯研究的幾項成果:
1988 ~ 1992年,姚興考古隊在內丘縣和臨城縣齊村、山下發掘了三處窯址,為大致確定姚興的分期和了解不同時期的姚興遺存提供了依據。內丘縣西關窯遺址出土隋代薄壁透明細白瓷。這壹發現將我國薄壁細白瓷的燒制時間提前了近千年,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
1997年9月,邢臺市文物管理處對在邢臺市順德北路工地發現的隋代姚興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首次明確了邢臺市內還有豐富的姚興遺址。出土的黑瓷管瓦、板瓦、塔尖桃等建築構件是我國已知最早的建築用瓷。為研究建築瓷器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物證。
2003年5月至8月,河北省文學研究院對內丘縣步行街(禮堂)建設工地涉及的姚興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唐代壹些精美的白瓷碗、盒、罐的底部或蓋上刻有“應”、“關”、“翰林”等字樣,為各遺址、墓葬出土的相應白瓷找到了窯口。特別是出土的十余件“官窯”器物,改變了古陶瓷界壹直認為是定窯獨有的觀點,具有很大的考古價值。
2011年,邢臺市文物管理所、臨城區文管所對西磁窯溝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不僅發現了金元時期的窯址和作坊,還出土了大量的黑白瓷標本,尤其是黑白瓷標本,不僅為邢臺地區出土的相應瓷器解決了窯口歸屬問題,也反映了邢窯與磁州窯的交流和影響。
邢窯研究的領軍人物
自1987。張治中先後發表論文20余篇,專著6部。他從工藝、安裝和燒制方法、裝飾風格、化學成分等方面對邢窯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確定了邢窯燒制的地址和年代,解決了邢窯址之爭。確立了隋代透明細白瓷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歷史地位,提出了“姚興白瓷是越窯青瓷的超越和發展”的觀點,駁斥了“興不如越”的舊論,從而確立了他在研究領域的權威地位。
關於邢窯燒制的地址和年代,張治中認為邢窯燒制歷史悠久,從北齊、隋、唐到五代、宋、金、元、明。包括邢窯不可分割的內丘、臨城、邢臺三地的窯址,集中在高邑縣北郊村以南(2011年3月,這裏發現唐初邢窯窯址,當時高邑、臨城屬壹縣,稱為坊子縣),邢臺縣西尖村以北寬約30公裏。解決了姚興遺址的“內山”與“近城”之爭。
姚興白瓷在隋唐時期達到頂峰。到了隋代,邢窯的窯工不僅發明了白瓷,還成功地創造和燒制了薄壁透明白瓷。這種透明白瓷比1mm薄,瓷度很高。有的肉眼看不出胎釉,達到半出生的程度。但直到明代成化年間,江西景德鎮窯才燒制出類似的瓷器。
為了弄清姚興隋代透明白瓷的內部結構,張治中請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透明白瓷碎片進行化學分析。發現透明白瓷的粘土中氧化鉀含量很高,胎釉中引入了壹定量的鉀長石,瓷坯中長石的比例高達40%。這種由應時-長石-粘土三元體系原料制成的古陶瓷制品具有更高的硬度,與傳統的壹維配方瓷器相比,其品質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國北方地區盛產高嶺土、應時、長石等制瓷原料,邢窯高超的工藝使透明白瓷脫穎而出,熠熠生輝。張治中認為,姚興透明白瓷的實物測量結果為中國燒制“硬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將薄壁細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個世紀。
關於姚興白瓷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歷史地位,張治中認為,精細白瓷的發明是姚興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壹大貢獻。興瓷窯自北朝末年燒至金元,歷經八百余年。其主要技術成果是燒制出精美的白瓷,結束了商周以來青瓷壹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中國陶瓷史上的“南藍北白”兩大體系,標誌著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高度。邢窯不僅燒制出完全不同的青瓷新品種——“白瓷”,而且不斷改進配方,從壹開始的粗白瓷變為沒有化妝土的細白瓷,質量迅速提高。到隋代中後期,已能燒制出符合現代精細白瓷標準的產品。據計算,邢瓷的胎質和琺瑯質都是在1320℃以上高溫燒制而成。邢瓷的物理性能非常接近現代世界上最先進的陶瓷工業所謂的“硬瓷”的燒制物理要求。興窯在產品種類和質量上已經超過越窯。所以,今天說“興不如嶽”似乎是不可能的。
讓千年興瓷再放異彩。
2012年8月3日,張誌忠帶我們走進臨城縣普利街星洲窯陶瓷藝術有限公司。與公司壹墻之隔的是臨城縣著名景觀、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普利寺塔。
院子裏擺滿了壹排排的坯件、瓶瓶罐罐、壇壇罐罐。雖未上釉,但已顯出其古樸典雅之美。畫圖機在轉動,張治中現場為我們進行畫圖,只見他手裏拿著壹團白色的胎泥。不壹會兒,壹個圓形的瓶身,壹個細瓶頸,壹個圓形的瓶口,就變成了壹個梅子瓶。
張治中深有感觸地說:“雖然抽到空白只有十分鐘,但我已經練了三十年了!”
張治中出生在臨城縣西鎮村。1979他高中畢業後,父親問他想做什麽。那時候,木工在農村很流行。他想在縣木材廠學木工。結果他父親把他安排在離家20多裏的縣陶瓷廠工作。沒想到,這樣的安排很“歪”,讓張治中和邢瓷相戀了壹輩子。
當時縣陶瓷廠主要生產面盆、大缸等產品。因為他又瘦又瘦,領導擔心他沒力氣,搬不動大桶,就把他安排在廠裏的美術組負責設計、繪圖和壹些技術問題。
當時張治中只知道瓷器是人們拌面、包飯、吃飯的日用品。只是因為工廠恢復了邢窯的研究工作,在七村發現了唐代細白瓷窯遺址,他才真正愛上了白瓷。
姚興遺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具有唇圓、頸短、肩富、腹鼓的特點,形似花瓣、玉壁、霜雪。體線有直弧,線有止點,有抑有揚。或如瀑布般壹氣呵成,或如小橋般輕輕扭動。線條飽滿流暢,制作規整精細,釉色銀幽。唐代邢窯工匠將玉雕和金銀器造型藝術應用於陶瓷制作,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莊重大方,典雅美觀。
姚興白瓷海闊天空,山高聳入雲。張治中潛心研究,深感其珍貴。他決心繼承白瓷的燒制技術,讓千年白瓷重新煥發光彩。
1981年4月,在臨城舉行的“邢窯及邢瓷藝術鑒賞會”上,壹位北京陶瓷專家說:“不解決繪制技術,復原邢瓷只是壹句空話。”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張治中。
北方的繪圖工藝幾乎失傳,張治中就去了景德鎮。他花了20美分買了壹張參觀古窯瓷廠的票。他在這裏看到了老師傅,但是壹問就蒙了,這裏的技術是保密的。
據悉,該廠辦公室主任是臨城東鎮人。他找這個老鄉幫忙,主任還是不同意。於是,他在附近找了個不起眼的旅館住下,每天找廠長軟磨硬泡。29天後,廠長被他的真情感動,破例讓他進廠當學徒。他拜從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退休的70歲繪畫大師程光奎為師。每天中午或晚上下班後,他就拿著別人留下的泥巴跟師傅學。師傅答應他每天在自己家裏學美術,又練了三個月。他初步掌握了拉小塊的技術,然後告別師傅,回到了臨城。
張治中在做壹個大空白的時候又出了壹個問題,又去問師傅。師傅不顧年事已高,從景德鎮趕到臨城,手把手教他,使他逐漸掌握了畫大塊的技術。他斷斷續續跟著師傅學了不到壹年,受益終生。
198112月,國際友人艾黎來到臨城考察姚興遺址。張治中做了壹個花口深肚的碗送給艾黎先生作為禮物。
1983河北省輕工業廳成立了由臨城縣經委、唐山陶瓷研究所參加的邢窯課題組,承擔“邢窯復原研究”項目。1984本課題被列入輕工業部課題。1985年,張治中被調到縣文保所。之後,張治中和有關專家在內丘、臨城等地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確定了邢窯的窯址範圍,並從藝術造型、裝飾技法、工藝路線等方面對實物和材料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經過數百次實驗,張治中已成功仿制出玉壁底碗、玉環底碗、扁碗、持壺、白瓷盒、白瓷瓶、白瓷壇等20余種產品。本項目於6月5438+0987 65438+10月65438+5月順利通過省級鑒定。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按照唐代邢窯的工藝程序和裝飾藝術,手工繪制成型的產品是成功的,達到了試制的目的,胎釉特征比較準確,基本接近唐代邢瓷的藝術水平。”
三十年風雨兼程,三十年打磨錘煉,三十年跋山涉水,三十年青燈黃卷。張治中潛心研究邢窯文化,繼承和發展邢瓷的精湛技藝,漸入佳境。最終在2010,月亮被榮耀了。
在張治中的畫室裏,我們看到邢瓷上畫的瓷畫,眼睛壹亮:“龍騰”,壹群小蝦在遊動;雄鷹直擊蒼穹,“誌存高遠”;牽牛花盛開,“欣欣向榮”;構圖優雅,筆法清新,晶瑩剔透,色彩斑斕。仔細研究,署名是“李春藻”。張治中說,李春藻是河北巨鹿人,國畫名家,齊白石第三代嫡系弟子,人稱當代“蝦王”。其精品被故宮博物院、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收藏。這些瓷畫是李春藻創作,張治中親自燒制的。為了完美再現大師作品的意境,張治中在畫紙上配色突出質感,然後配瓷配釉,先燒板,再制板,再燒板。經過上百次實驗,用了上千張板,最終達到了透明的效果。蝦王瓷畫,興州白瓷,絕配,漂亮。
如果把邢瓷比作張治中的情人,那麽臺灣省著名詞曲作家梁宏誌的《念妳》可以恰如其分地表達張治中對邢瓷的深情:
……
我百讀不厭。讀《妳》感覺像春天,是歡樂的經典,也是美麗的結局。在妳的雙眼之間,我的愛被鎖住,在妳的唇齒之間,我的誓言被遵守。妳所有的動作控制了我的視線。妳是我的詩,我讀妳壹千遍也不厭倦。……
在張治中眼裏,《邢窯》是壹本永遠讀不完、看不懂的書。他用眼睛和他的心去讀,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而且是新的,新的,新的。
在張治中眼裏,邢窯是取之不盡的寶藏。每當他迷茫、困惑、不知所措的時候,他總是從姚興身上汲取營養、智慧和靈感。
在張治中眼裏,邢窯就是女神,美若天仙。在她面前,張治中佩服得五體投地。始終畢恭畢敬,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怠慢和不敬。
“我這輩子註定離不開邢瓷。”張治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