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張琪林與他的蘇式“麒麟籠”

張琪林與他的蘇式“麒麟籠”

早春時節,冰雪還沒有消融,自古就守候著蘇州人的大運河,靜靜的流淌著。在蘇州古城藏身著壹位延續古法制作鳥籠的傳統手藝人張琪林,我有幸認識並拜訪了他,並參觀了他的工作室。如果他不到門口來接我,我可能找不到這個地方,張琪林愛沈默寡言的空間,每天壹個人踏踏實實的工作,但有朋友來訪,他總會熱心接待,熱情的介紹自己設計精心制作的鳥籠。張琪林從小心靈手巧,他看壹眼,基本上就知道怎麽做了,祖母編竹籃的情景,張琪林壹直記住心裏。他的嶽父,是“南籠泰鬥”鳥籠大師顏金虎。在他們手下,鳥籠本身已超越了養鳥的實用功能,轉而成為名副其實的把玩藝術品。張琪林的鳥籠制作技藝,不是壹夜之間憑空而來的,沒有之前的積澱,也就沒有他現在細膩秀美和豐富精湛的技藝,在蘇派鳥籠的制作中,擁有了自己的壹席之地,用技藝體現傳統蘇作的美。鳥籠工藝是壹種綜合的審美,是線條、工藝品、雕刻、青銅制品、漆藝、木器制品、構成藝術等集合的藝術。與其說鳥籠本身是壹種文化,不如說鳥籠是壹個文化承載體。它承載著手工文化、雕刻文化、圖騰文化、階層文化等等,是壹個文化綜合體。

鳥籠是因養鳥的需求而產生。養鳥屬於休閑文化的壹種。不論走到哪個城市,公園巷裏,湖畔樹下,都能夠看到壹些喜好養鳥遛鳥的人們提籠架鳥,品茶聊天。鳥有靈氣,是人類的朋友,而養鳥必備鳥籠。好的鳥籠不光是養鳥的必需品,成為了藝術品,用於收藏與欣賞。“休閑”,是人生命的壹種狀態,不僅是尋找快樂,更是尋找生命的意義。 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愈發浮躁,需要壹些休閑的活動帶來身心的放松,我們在挖掘傳統非遺文化的過程中,尋找到了像鳥籠制作這類服務於休閑文化的技藝,並通過對這類休閑活動內涵的挖掘,使人們在緊張的生活中,慢下來,享受生活,實現身體與心靈的放松。 小小的鳥籠,背後藏著的是深厚的文化世界。 我國養鳥最早起源何時尚無明確記載,唐宋時期已有養鳥的記錄。元代有鳥籠的記載,元代陶宗儀在《輟耕錄》中記載有制籠大師詹成。清中期國力強盛,百姓富足,各類文化藝術空前繁榮。其中籠鳥的飼養就成為重要休閑活動之壹。 雕飾絕佳的觀賞鳥籠是壹種財富的象征,發展至今,玩賞鳥籠、成為普通大眾的休閑運動方式,應用於園林景觀裝飾,成為了大眾休閑娛樂的重要組成。而保存至今的明清兩代觀賞鳥籠和工藝絕佳的大師級作品,則徹底脫離了實用功能,成為了收藏品,麒麟籠就是之壹。

鳥籠制作主要分為南北兩派。北方以京津,山東等地為代表,南方以蘇杭、廣東、四川為代表。北籠有個模子,材料根據模子箍成,籠子多是圓形。南籠的邊條多是弧形,籠子形式多樣,以小刀刻竹見長。南籠中川籠都漆成黑色或褐色,壹個籠子就是壹個精美的工藝品。北籠較粗獷,以圓形或方形為主,漆清漆,以黃色為主調。不同的鳥使用不同的鳥籠。百靈鳥的籠子比其它籠子大,外有三道圈加寬土檔,籠裏無鳥杠,當中有壹圓土臺,為木質。紅子鳥的籠子比較堅固,因為其嘴尖,爪利,籠子易被損壞,鳥籠必須特制。在鳥籠傳統工藝中,蘇州人制作的蘇式鳥籠自古享有盛譽。自古蘇作享有盛名,史料記載,蘇州專諸巷,琢玉雕金,鏤木刻竹,雕漆裝潢,像生增繡,各類聚而列肆,無不精巧,曰,“蘇作”,明清時期蘇州工藝匠人的紅木家具、竹木牙角雕刻、琢玉、年畫等工藝獨步天下,這自然也帶動了蘇州其他壹系列的工藝和手工藝,鳥籠制作就是這樣,作為壹種中國傳統工藝,有著雕棘鏤褚之奇巧。

蘇式“麒麟籠”

百鳥中,繡眼鳥小巧而精靈,叫聲宛轉,十分可人。蘇州讀書人多,文人喜歡養繡眼。舊時世家門第門口掛只鳥籠,是養鳥人的“臉面”。玩籠之人使用的詞語常常是“講究”、“精巧”、“細膩”等詞匯,鳥籠鳥具的制作更加受到重視,其裝飾也更加精良,好籠子配上好的鳥具體現“品味”。鳥籠已經不僅僅是人們養鳥的工具,而是壹個工藝品甚至是古董,講究的人家邀請著名的制籠大師定制鳥籠。舊時蘇州地區有句俗話,叫:“文人繡眼,小姐鸚鵡,強盜畫眉。”意思各取所好。蘇式繡眼(雕花)板籠是壹種小型竹制鳥籠,制作較精巧,名為板籠,意思就是訓鳥的籠子。尺寸為長寬均約23cm,頂和底尺寸壹致,高23cm,欄間距為1.3cm,竹欄結構纖細。以方形及方形的變體“官印”為基本造型。小巧精致是南派鳥籠的特點,雕刻鑲嵌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做工十分講究。張琪林說,壹件上品的“繡眼”鳥籠,從選料至上光,到最後全部完成,要有二十多道工序。工藝看似簡單,其實處處有學問,不是寥寥幾步就能完成的。

選材的藝術。 壹般而言,竹子是張琪林制作工藝鳥籠的主要原料,主要選用紫竹與黃竹,使用比較少的是紅木、紫檀木、象牙等昂貴的材料,不過其價值也是最高的。張琪林拿出壹些黃花梨的材料給我看了壹下,這是壹個浙江客戶自己提供的,要求定制壹個黃花梨鳥籠。張琪林自己收藏了壹個象牙制的鳥籠,那是很多年前,象牙還可以加工的時候,他做好了不舍得出售,自己收藏了。大部分鳥籠選擇竹子加工,原因有以下兩點:其壹,富有韌性的竹子非常適合制作鳥籠時造型上的弧線處理,並且在功能上也完全符合鳥籠造型的要求。其二,鳥籠的制作工藝來源於竹雕。以選竹為例,不是所有的竹子都可以成為鳥籠制作材料。張琪林指著陽臺上壹些壘好的竹片說,這些就是不合格的。最好是浙西天目山壹帶的毛竹,竹齡七年為佳。竹材必須肩扛下山,確保不被劃損。竹子取回後,中藥秘方沸水煎煮,這樣處理過的竹子不黴不蛀不變形,同時竹子色澤變得更深沈質樸。

線的藝術。 鳥籠是壹種具有實用性物質,必須具有壹定的腔內空間,首先要滿足它的實用性,鳥籠最重要的構成是籠條,必須有壹條條籠條做成緊密的網架,以免愛鳥飛出,因此鳥籠網架就成了鳥籠的基本構成,壹條條的籠條如何編排就決定了鳥籠的審美,鳥籠籠條壹般分為直線型、大弧形、小弧形。南籠多是直線型籠條設計,籠邊豎條等距排列,籠頂以籠邊籠條延伸平行等距排列。直線在最簡潔的形式中表現了無限的張力和方向,它明確、簡潔、爽朗,銳利,在心裏影響上更為簡潔和直接,其形象心理具有男性化的特征。有肅目、崇高之感,堅強、直硬、固執而倔強。籠條豎起正好與水平線構成直角,成為空間結構的基本框架。具有崇高與莊重的特征,籠條的整齊、均衡的排列體現了穩定、統壹、整齊劃壹的視覺風格,水平線和垂直線的交錯也組合形成了室內大大小小的界面,產生不同的角度和視覺特征。

雕刻的藝術。 木器雕刻是中國雕刻的壹種門類,有著悠久的歷史,鳥籠雕刻技藝在清乾隆年間得到發展,主要是乾隆皇帝對鳥籠的喜愛。鳥籠制作不再是局限於實用性,鳥籠的審美情趣也在不斷得到升華,國內頂尖的鳥籠藝人紛紛為皇帝制作精美的鳥籠,在皇帝的影響之下,京城之內文人、士大夫紛紛仿效,旗人百姓也跟風追捧。近年來,經濟發展,古風復興、為鳥籠精細雕刻提供了可能。 鳥籠的裝飾藝術在形式上遵循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歷史遺產,並在其特定的領域中發揚光大的。傳統民間回字紋裝飾,寓意長壽。蝙蝠,是“遍地有福”之意。松鼠葡萄,是具有蘇州地域特色的竹雕花紋,寓意家族子嗣綿延,多子多福。萬字紋,是太陽或火的象征,有吉祥、萬福,萬壽之意。梵文中意為“吉祥之所集”。雕刻時,在花紋與花紋的空隙處,巧妙的運用壹些角度,可以產生纖細,富有美感的效果,產生別樣的風情。花紋中,可以看到無限伸展的宇宙,看到中華民族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廣博世界觀,不僅呈現了美麗、祥和的造型,也賦予了中華民族傳統追求祥瑞、平安等寓意。

南籠是壹種建構式的組裝搭建。經過壹系列制作環節,鳥籠拼角、籠抱柱收角、門檔的回紋雕刻、頂檔和彎檔的縫口拼接……精工細作。山中粗大的毛竹,橫截豎劈,鋸成筒、劈成片、釬成條、削成篾、拉成絲……才能成為壹只只玲瓏雅致的鳥籠。雖然壹直對細節非常註意和強調,但是張琪林總覺得難以達到自己的要求,很難完美。他說,雖然自己做了幾十年了,但是讓自己可以完全滿意的作品,還是屈指可數。身為匠人,張琪林非常重視傳統技藝的保留,同時不甘心復制,想發揮自己的想法。註重創新,註重自己風格和概念的表達。就像最初的傘,並不是雨具,是達官貴人用來遮陽辟邪的用具。最初鳥籠不光是養鳥的籠子,是權力的化身,方形是古代璽印的形狀。象征著權力與威望。在書房擺放鳥籠,代表獲得權力,是文人入世的期盼。繼承傳統,不斷借鑒,努力創新,當這些技藝不斷的成熟後,他的麒麟籠就呼之欲出了。

其實張琪林的主業是工廠的高級機修工,副業才是做鳥籠。雖說鳥籠是他的副業,卻是壹等壹的制籠高手。民國時期蘇州有名的制籠大師金三畏,現在蘇州博物館裏面還收藏著他的鳥籠。有趣的是,金三畏也不是專職制作鳥籠,他是壹位牙科大夫,以行醫開診所為業。緣分使然,他成為了鳥籠制作大師的女婿,壹接觸這個技藝,就愛上了,非常非常喜歡,壹開始,他給嶽父打下手,後來慢慢的就能獨立完成。如今張琪林獨當壹面,創立了自己的品牌,麒麟籠。張琪林不斷鉆研,加入了新的元素。從壹些其他制作工藝中汲取靈感,尤其註重民間工藝的學習和借鑒吸收,力圖做出獨壹無二的東西。不斷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內涵,順應時代發展,在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兼收並蓄,找到自身傳承下去的道路,以便在文化大流中占有壹席之地。他開始嘗試,與其他手工藝人合作,在鳥籠上鑲嵌金銀絲線,整個鳥籠的線條和質感更加鮮艷。

張琪林的工作室養著10只繡眼,2只畫眉,2只冬眠的烏龜。家裏壹塵不染,工作室墻上掛著朋友送他的字畫,他很開心的說,這是壹個書法家送給他的,他們甚至未曾謀面。小小的蘇州人家,透著清雅和細致。繡眼聲清亮的啁鳴,讓人聯想起青山竹林間的那片蒼翠。鳥籠,作為人們養鳥種花閑雅生活的實用品和觀賞品,竹子寧折不屈,中通外直,無懼艱辛,不畏逆境的品格,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張琪林和我說,其實他生活工作中也是歷經風雨,但是他堅持傳統,鉆研技藝,對技藝的追求,無聲無形,當用心時用意,不當用心時用趣,仿佛如手下的竹子,寧折不屈,堅忍不拔,鳥籠不僅僅是壹件器物,更是壹件傳世藝術品,是難得的文化載體,凝結了工匠幾近完美的高超技藝和創造力,壹張小鳥籠蘊含著大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文化之壹,帶有濃烈的中國味兒,有中國愜意隨性的娛樂精神,在數百年的鼎盛時間了豐富了中國人平淡的生活,它所具備的文化價值無法量化,更多的是壹種中國精神。養鳥之風的興起帶動了手工編制、雕刻技藝的發展,鳥籠的收藏價值完全不輸豪宅跑車,這種收藏潮流更是把中國鳥籠文化帶出中國,走向全球,也讓世界認識了這個來自東方的古老藝術文化。鳥籠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其具備的綜合價值要遠遠超出經濟、藝術和文化價值。

初春,眺望著遠處的大運河,輔佐生命緩慢流淌的河流化作了美麗的紋飾。對細節精益求精,壹絲不茍,精致的操作,從古至今都在姑蘇人的生活中靜靜的呼吸,守護在我們身邊,不曾遠去。

  • 上一篇:在第11個國慶上的講話
  • 下一篇:徐悲鴻收藏名畫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