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知道張瀟雨是通過微博,忘記當時是搜集什麽信息,但其言論非常精煉又準確,所以將其內容保存到了印象筆記,昨天晚上回顧時,又去翻了下他的微博,發現其微博置頂說:“我的微博總體是不鼓勵轉發的,因為我不需要太多人關註,甚至不需要觀點被廣泛傳播。人多了噪音就會增加,會影響我每日攝入信息的總體質量。長期來看我會變笨。”這個言論非常反直覺,因為當今這個社會,很多人通過言論取悅別人,獲得關註進而獲得影響力的增長。
張瀟雨的這個聲明,讓我覺得這個人太不壹樣了。起碼第壹感知是:這是壹個忠於自我,特立獨行的人。於是繼續翻了下微博,知道其近況和壹些思想。升起想進壹步想知道更多關於張瀟雨信息,又通過微信搜了下,發現竟然在得到有開課程,當即下單購買。
用壹個月的時間,給團隊人講蘋果和RIM(加拿大公司,生產黑莓手機)這兩只股票到底應該賣哪個?
當年是2008年。大家可能知道,蘋果的 iPhone 是 2007 年推出的,第壹代iphone槽點特別多(電池不能換、續航只有1天,在當時是很不能接受的、不抗摔啊),連 App Store 都沒有(下周的專欄裏也可以聽到關於蘋果的商業史),所以大家對蘋果手機當時的前景也是非常不確定的,而黑莓當時可以說如日中天,當時黑莓還有壹個天才的商業模式,就是它當時不僅賣硬件,還賣軟件,賣服務,因為黑莓能發郵件啊什麽的,而且商業郵件壹般都需要保密,所以他們就每個月收很多這種網絡服務費,有時候壹年能有幾百上千美金吧。而且他們把持的是最具有價值的壹批客戶,就是商業客戶,很多企業當時就用黑莓。包括我自己的公司也用黑莓,所以這個企業還是非常厲害的。
1)要學習分析公司的方法,查資料,看報告,約人聊天。
2)要分析股票本身的壹些規律,好公司不等於好股票,很多時候,人們對壹家公司的看法是滯後的。
3)要明白這種小型的講演是怎麽做的,大概多長時間合適,挑哪些信息點說去說服大家。
4)最後還有壹個很逗的,就是我在這個過程裏,弄清楚了當時參會的這十幾個人,每個人自己本身的偏好是什麽,以及妳如果順著或者逆著他們說,需要什麽樣的戰術。
最後妳會發現,最後壹條才是至關重要的。
張瀟雨在還沒有產品和團隊的時候就為“雲報銷”找到了投資,然後才開始尋找合夥人。選擇合夥人總是需要很謹慎的,於是項目啟動大半年了他還是光桿司令。他總說,找合夥人比找老婆可難多了(雖然他也沒有老婆)。
後來,他看中了壹個朋友的朋友。為了搞定她,張瀟雨用上了追女生的技能。張瀟雨花了壹周時間把她過去五六年的豆瓣、微博、微信朋友圈的上萬條狀態全看了壹遍,讀了所有博客,還分析了近五年的讀書記錄, 弄清她這幾年關註點和興趣是如何變化的。
看完之後, 張瀟雨花了半天的時間寫了壹封近5000字的郵件給這個合夥人。 郵件裏,他沒有畫餅吹捧這個市場有多大,也沒有忽悠公司有多好的前途,而是不斷引用這位女士在文章裏或微博裏寫過的某些話。 然後告訴她,他們的想法是壹樣的,價值觀是契合的,強調只有這樣的人壹起創業才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壹起度過。
之後,他有壹個做公眾演講的契機,於是特意邀請了其他團隊成員和這位潛在合夥人。事前,張瀟雨花了不少時間準備,還看了壹本關於如何演講的書,以及怎樣做keynote的教程。最終,演講的效果很好。於是,這個潛在的合夥人不但有了更進壹步了解他的機會,還和整個團隊第壹次見了面。大家在不那麽正式的場合壹起聊天,氣氛也很融洽。
幾天之後,她就和張瀟雨說,她決定正式加入團隊。後來張瀟雨感慨,找合夥人和找女友的標準差不多,都應該事後在心裏暗自說:TA真是瞎了眼才看上我。
在前豌豆莢CEO王俊煜老師的壹次分享會上。當時他回顧了豌豆莢在發展路上的壹些失誤和他的反思。他說,其中最重要的壹點是,他錯誤地解讀了豌豆莢發展最快的兩年時間,也就是2012年和2013年,發展那麽快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他說,如果從現在往回看,當時豌豆莢發展如此之快,包括在2014年1月還獲得了軟銀1億美金融資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大勢”。當時智能手機發展速度極其迅猛,谷歌退出中國後,安卓手機上沒有好的App應用市場,所以豌豆莢就脫穎而出了。當然豌豆莢也有壹些其他做得很好的地方,比如非常重視工程師、重視產品、打造了谷歌化的公司文化等等。這些確實也起到了作用,但都不是決定性的。
但在豌豆莢內部,他們錯誤地把公司的飛速發展主要歸結於了自己的努力,並且相信只要持續努力,公司就會壹直發展這麽快。現在看來這種歸因就是有些問題的。後來安卓市場開始受到百度、騰訊等等巨頭的重視之後,豌豆莢的競爭力壹下就不足了。這就是壹個錯誤歸因的案例。
王俊煜老師後來還打了壹個比喻,我印象非常深。他說, 有時候企業就像壹個飛速上升的電梯。電梯裏有人靜靜地站著、有人在倒立、有人在不停地跑圈,最後等電梯上到最高層的時候,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做的事,才是讓這個電梯上來的最重要的原因。但實際上這和事實相差太遠了。
實際上,我在研究和分析商業、公司的時候也經常會有這種感覺。人是喜歡因果的動物,很多時候我們希望能找到某種訣竅和秘訣,使得我們能重復商業上的成功。但這種盲目歸因的傾向,也會對我們研究商業、分析公司起到壹些誤導。
三個提高人生投資回報率的方案:
方案壹:看風險-回報比(risk-reward)
人生其實是壹場「資產配置」,妳的選擇就是投資,選擇的結果就會變成妳的資產。而風險-回報比(risk-reward)就是判斷妳該不該做這項投資的標準。
方案二:看成本與潛在回報率/長期回報
為什麽大公司可以不斷地開啟不同的項目?妳如何在生活中開啟自己的小項目,比如翻譯壹本小書、開壹個小店?
方案三:設計妳人生的「產品結構」
奢侈品公司可以通過產品結構保證利益的最大化,那麽個人如何通過設計自己的「產品結構」獲得長線的回報?
我自己要求自己兩件事。
第壹件事情:只做高概率的事,第壹件事的賭博,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絕對不幹,甭管它看上去都有可能,我都不幹。
第二件事情:就是提高自己識別那些高概率事情的能力。這個就比較難,為什麽我們要理解商業經典案例?說白了,就是理解商業世界運轉背後的機理。比如說妳在街邊看到壹家超市711,它背後到底是啥?
最宏觀的人生規劃方面,底層的邏輯是概率學。本質上是「讓自己更多地暴露在好事會發生的環境內,然後等小概率事件起作用」。
向下壹級的戰略方面,底層的邏輯叫做「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這個詞並不是我發明的,而是壹個商業理論。「飛輪效應」這壹招,我最敬佩的企業家之壹亞馬遜的 Jeff Bezos 玩兒得最好。它的本質在於把生活中幾大模塊的事情彼此有機協同起來,不斷相互促進、彼此推動,然後生活這個齒輪就會越轉越快。當妳這麽設計自己的生活的時候,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微觀級別的,具體的每壹個生活選擇的方面,底層的邏輯叫做「asymmetrical return」,中文可以翻譯成「不對稱收益」。簡而言之就是多做「下行風險有限,上行收益趨近無限」的選擇。
這三個底層邏輯,從宏觀到微觀、從長期計劃到每日執行,構成了這些年來做絕大部分人生選擇時候的思路。
之前有人總結人生的商業模式主要有三種:同壹份時間出售壹次,重復出售同壹份時間,購買他人的時間再出售。
1.張瀟雨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實現重復出售同壹份時間(得到開課),購買他人的時間再出售(自己創業)。
2.張瀟雨是壹個睿智的人,這樣壹個能通過自己不斷升級來實踐個人轉型的人,值得我們相信他+跟隨他,通過站在他的肩膀上看到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