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國家公報1910 7月在北京創刊。兩張日出的照片。名譽會長孫伯蘭,會長溫世禮,編輯徐、黃等。
信息補充:
1,與林白水交往;1903 65438+2月19,林白水創辦的中國白話報,3月25日被迫停刊1905。
2.關於林白水得名的原因,許在他的《哀》中是這樣寫的:
“袁相城渴望他的才能,被準許參政,並被選為國會議員。他曾表述中外政治倫理,提煉名言,成為巨人,為國華保駕護航。而在國會裏,我在討論朋友的問題上是盲目的,我羞於與人交往,所以我投身於報紙。別稱白水,意為偷取其意,將“少泉之春”二字的頭蓋為字,以示為報而死之意。是不是這個數字最近比較難的征兆?!辦報十年左右,文言文不愁幾百萬。閑言碎語,傳了壹陣子。”
3.徐佛蘇參與並策劃了近代史上第壹次廣州抵制日貨行動:1908年春,日本海軍扣押了走私武器的日本船“陳二丸”號,引發了中日外交糾紛。以愛國熱情為主旨的《廣東七十二商報》在輿論引導下,立即發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第壹次抵制日貨運動。
2008年6月5438+10月21“藍衣自由人”補充信息:
地址:徐佛蘇出生和死亡日期(1879-1916)
1.《國民公報》主筆徐佛蘇曾說:“中國必然革命,革命形勢不能與* * *調和,* * *與國家不能消滅。”
、許(時任國務院)和袁思良會見楊度,說這是壹件大事,胡並不謀求做公職。與此同時,顏、尚學敦、等仁公的追隨者,紛紛前去稱贊楊說:“仁公掌握輿論的權威。如果他失去了他的位置,他將被留下。”楊說:“我也是壹朵雲。”是派湯、翦去天津,征得梁的同意。許、袁與蔡鍔商議曰:“眼高於天者,為牛後也。而是自成壹派,以仁公為先,可以通過不同的路線達到同壹個目的。”蔡覺得不錯。討論未定,湯和蟑螂卻郁悶無比,回到了天津。
2.《嚴復與許扶蘇》壹信中的註釋:
徐佛素,1879年生於湖南華杉(今長沙縣),留日學生。曾參與創辦華興會,後避往日本,轉投保皇黨,受到梁啟超的高度重視。他曾擔任政治新聞社常務成員和西安友好協會常務理事。1916年6月袁世凱去世後,曾擔任總統府顧問、“南北和談”北方代表。
藍色少年2008年6月5438+065438+10月65438+9月補充信息:
1光緒三十二年(1906),三十四歲的梁啟超迎父連諫先生赴日。
四月初五,《人民日報》第三期,就兩派辯論提出十二個問題,呼籲辯論。雙方以《新民叢報》和包敏為陣地,就憲政和* * *問題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辯論。
同月,梁啟超致信徐,同意徐提出的《人民日報》與《新民叢報》停刊的建議,並重申其與《人民日報》的爭論。
5月,《新民叢報》發表了徐佛蘇關於停止勸告的意見。
七月初九,清政府召開禦前會議,通過了《各國考察憲政報告書》,實際上是梁啟超起草的。
9月的第四天,美國保皇黨學會宣布從次年1月起(1907 2月13)更名為“全國憲政學會”。梁知道後,主張用“皇憲會議”的名義。
2.回憶清末梁啟超代筆當大臣:
梁啟超搶劍為清朝出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上書,大概是晚清憲政史上最有趣的故事了。作為通緝犯,梁啟超被流放海外,卻直接參與最高層的政治決策,令人驚訝。
對於如此重要的事件,雖然野史中有很多記載,後來研究者也做了很多論證,但通俗的說法並沒有得到文獻的證實。不清楚真相是什麽。陶菊隱的說法
民國著名記者陶菊隱在《六君子傳》中生動地敘述:這些君子(戴宏慈、段方、載澤、尚啟恒、李勝鐸五位出國考察憲政的大臣)請他們考察五彩繽紛的海外繁華或盈余,請他們考察憲政可謂“用其才”。好在清朝有風氣。官越大越清閑,自己人都支持他。五位大臣帶來了壹批參贊和隨員,其中最有權勢的是湖南大名鼎鼎的鳳凰人熊希齡。
.....(熊希齡)想找另壹個人代替他,想了想。想起同鄉楊度,便給五大臣寫了壹張條子:“我們趕到異國他鄉,很快又匆匆回來,收集材料不容易。即使資料已經收集好了,但不同國家的國情都不適合中國,準備好也不容易。依西陵之見,不如找壹個對憲政研究頗深的人,請他出謀劃策。回國後,我們將以此為藍本,潤色壹番。”
那些大臣對此沒有偏見,只要不是他們自己幹的,不管哪個是槍手。關於槍手的選擇,熊認為中國精通憲政的有兩個人,壹個是梁啟超,壹個是楊度。梁是朝廷的罪犯,楊卻不管。我們先和楊談談。他老板說:“好吧,交給妳了。”如果妳去東京有困難,先聯系楊度。"
大熊立即乘船去了東京,見到了楊度並說,“習字(楊度字習字),妳的機會來了!我請妳幫忙,但同時也幫了妳壹個大忙。”楊詫異地看了他壹眼,滔滔不絕地說:“五大臣都是軀殼,妳給他們裝上了靈魂。”當他們在汽船上看海鷗,在外國看賽馬和賽狗的時候,妳就該合上書了。他們逛累了,妳的大作也就完了。"
楊想了壹下,這正是“借屍還魂”的機會,就爽快地答應了。當熊從日本回來接受他的命令時,楊讓梁仁功承擔持槍歹徒的壹半責任。他覺得自己學識不如梁淵博,文筆不如梁流暢,就把難題交給了梁。題目是“世界憲政比較”。他自己挑了兩個相對容易的題目,壹個是“憲政的大綱要吸收各國的優點”,壹個是“實行憲政的程序”。……
比方說,五位大臣累死累活地旅遊回來,槍手的稿子沒到,急得撓腳。以“考察東南人氣,征求名士意見”為由,請他們到上海喝酒看花,同時派他們到東京催促槍手交卷,是熊的主意。書到了,五位大臣按照楊亮的藍圖進京玩憲政。丙午年(光緒三十二年)七月,清廷經過壹次禦前會議,為“預備立憲”上諭。
《六君子傳》1946年中華書局出版,1981年更名為《籌委會六君子傳》。1957期間,陶菊隱的新書《北洋軍閥史話》陸續出版,這種極具戲劇性的描寫再次出現。這本書2006年海南出版社再版,文字依舊。
由於陶器作品流傳廣,影響大,這種說法被很多作者采用。經過仔細檢查,陶說實際上有許多錯誤。壹個最基本的史實是,由於出發當天遭到革命派的炸彈襲擊,五位大臣分兩批出國,出訪海外也有國家間的分工,所以他們回國的時間並不統壹。戴宏慈和端芳7月1906,21回到上海時,載澤和尚啟亨已經北上(李勝多已留任駐比利時大使),五大臣沒有機會在上海見面,等待日本的考察報告。梁啟超年譜實錄
然而,陶菊隱的敘述並非完全沒有根據。光緒三十壹年(1905),以資料翔實著稱的《梁任公先生年譜》(油印本,1936)初稿中記載:日俄戰爭結束後,清廷宗室中的開明分子因為知道日本是壹個通過改革而強大起來的國家,特別是段壹方主張改革,同壹天,段方與丈夫頻頻回信,數王先生為秋冬季子孫(編者註:段方等人)代草視察立憲,並邀立憲,赦免黨員。問國是壹種奏折,有二十多萬字。
這裏的記載印證了陶菊隱的說法。
有意思的是,1983年,龍輯佚初稿經修改後正式出版,更名為《梁啟超年譜龍輯佚》。光緒三十二年(1906),增加了壹項:六月,清政府分兩批派五大臣進京視察政治。七月初九(8月28日),清政府召開特別指揮會議,通過了《考察各國立憲情況報告》,實際上就是王先生起草的。
後兩句明顯取自陶菊隱的《北洋軍閥史》。據石華介紹,1906年八月(農歷七月),清政府召開禦前會議,同意事實上是“叛將”的梁啟超起草的《調查立憲》報告,只由五大臣呈送,頒布了“準備立憲”的詔書。
由此可見,陶的作品是深入史學界的。
通過《梁啟超年譜》的流傳,梁啟超代表五大臣撰寫的《考察各國立憲情況的報告》壹度被清帝國議會通過,也由野史中的謠言變成了歷史的印證。這麽重要的文件都丟了嗎?據陶菊隱說,代表五大臣作考察報告的是楊度和梁啟超。他們文章的主題是:左洋的憲法大綱應吸收各國的優點和實施憲法程序,以及梁左對世界憲政的比較。
但通過已出版的宮廷檔案(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清末立憲檔案準備史料,中華書局,1979)和楊度、梁啟超的各種藏書,我並沒有看到陶菊隱晦的三篇文章。至於《梁啟超年譜》中提到的梁對各國憲政的考察報告,也是只字未提。
只有李華興、吳家勛主編的《梁啟超文選》中有五大臣考察立憲的報道,但這個題目顯然不是原創,文章開頭就明確寫明:“竊讀聖旨,有派遣特使出訪各國考察政治的盛舉。”如果再想想自始至終都是自稱“後”的下屬口吻,就算算是替補,被替換的人也只能是熊希齡那樣的壹類隨從官員,絕不是秦派外國的五大臣。
當然,也可以這樣解釋:楊度和梁啟超只提供了壹個草稿,五大臣壹奏就改了名字。但是,哪壹份奏折能說明是楊、梁寫的,或者與這些話題有關,以現在公開的信息,很難落實。
不排除清宮檔案丟失的可能。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此關鍵和重要的文件竟然完全丟失了。梁啟超在信中透露了最大的秘密。
《梁任公先生年譜》初稿中摘錄了梁啟超寫給好友徐佛素的壹封信。徐曾參加黃興創辦的華興會,傾向革命;此時,他已經改弦易轍,服從君主立憲制。他與梁啟超交情深厚,深受他的信任。在這封信中,梁啟超透露了壹個天大的秘密:他把自己的生命送上了大海20多天,而他登陸陸地只有30多個小時。公眾壹聽,也對他們行蹤的隱秘大為驚訝。……
近幾代人寫的作品,裏外都有20萬字。由於抄錢不便,今天只抄了兩篇,呈上閱讀。看完之後,我希望把它們扔回去。不知道這件事能不能有小影響,看起來也是浮雲。(除了這兩條,還是決定國家最重要。現在文案還沒抄,以後再咨詢吧。)
在信的最後,我特意告訴許:請不要把這篇文章給任何人看。看完後請留在書裏寄回(編者註:日語為“掛號信”)。
可見其保密程度之高。
1929年梁啟超去世後,徐佛蘇在向丁文江等人提供編纂梁啟超年譜的資料時,在信中加了壹段附言:此信發於乙三年(編者註:光緒三十壹年,1905),而所謂絕不能出示此文的人,也是梁先生代清朝某大臣所作的奏章。
原始信件未註明日期。編年史編者根據徐佛蘇的後記,將這封信的日期定為光緒三十壹年(1905)。
雖然我們無法得知給徐看的兩份奏折的標題和內容,但毫無疑問的是,他打算打的草稿中有壹個九折。而徐佛蘇所說的“清代壹臣”,在梁任公先生年譜初稿中,傾向於認為是結尾,應該說也是摸清了細節。戴宏慈與梁啟超有直接關系。
五大臣之壹的戴宏慈與流亡日本的梁啟超有直接接觸。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4月12)二月三十日,時任清廷法務部部長的戴宏慈主管法務部和大歷書院,向梁啟超征求意見。《梁任公先生年譜》初稿是抄的。戴:克拉(編者註:去年臘月)來信詢問日常生活,感謝他的好意,想請他視察。這家日托的匯豐銀行轉來壹封電報,詢問司法部的行政事務和大理法院的管轄權。我怕消息簡短,兩個部門混淆(編者註:Ji ā o?,糾結),所以執事沒看懂內容,我先做個詳細說明。
戴宏慈和梁啟超也有密切關系。戴之所以“感恩戴德”,壹定是梁賢幫了大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篡位這件事,這真的是“大德”。
但戴宏慈所謂的“克拉底”是指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底,因為信上標註了明確的日期。徐佛蘇寫後記時,把梁信綁在光緒三十壹年(1905)。但在梁為戴鴻慈、段方寫了稿子之後,戴方才開始感謝他,這是違背人性的。
事實上,許多年以後的回憶很容易出錯。綜合考察戴宏慈、段方的海外之行及其回國情況,將梁啟超的代理放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無疑更為妥當。戴的《九國出使日記》逐日記錄了他的行蹤:光緒三十壹年十壹月十壹日(1905 65438+二月七日)從北京出發;光緒三十壹年(1905 65438+2月22日)11月26日,抵達日本神戶。光緒三十壹年十壹月二十九日(1905 65438+二月二十五日)到橫濱;光緒三十壹年(1905 65438+2月27日)十二月初二,起航赴美,後遊歷歐洲。返回錫蘭、檳城、新加坡、香港等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7月21)六月初壹,回到上海,住了兩個星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三日)六月十四日,開始北上,在天津逗留四天。光緒六月二十壹日回京(1906八月10);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8月,11,12)六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先後出現在法庭上,成對上場。
按照這個時間表,戴宏慈和端方雖有機會在神戶或橫濱見到梁啟超,但耳目眾多,未必敢立即委托大事。更何況他們兩個剛剛起航,歸期還很遠,調查總結也不著急。梁啟超給徐佛素的信中說,在船上寫作封閉了二十多天,除了高度保密,而且顯然由於時間緊迫,手稿指日可待。戴宏慈在上海待久了,感情真的很可疑。陶菊暗示,等交卷不是沒有道理。戴宏慈與段方紀念館
除了“請定國”的九折之外,梁啟超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寫給蔣智的信中提到:“我弟壹個月前曾寫了壹篇讓人改革官制的論文。”按照當年的理論,這篇文章也應該列入梁啟超提出的奏折。
無獨有偶,在1919發表的段方遺作《段中左稿》中,恰好有兩篇題目相似的文章:壹篇是《請使國家安全》,壹篇是《請改官制以為是憲備》。根據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整理的《清末預備立憲史料》,後者為《為戴宏慈出使各國考察並要求修改國家官制作為立憲準備的政事戴宏慈所折》,可見此折為戴宏慈、段方呈送的文稿。
如果因為這種“巧合”就把這兩篇文章歸功於梁啟超,未免過於大膽。畢竟我們在梁啟超的文集裏沒有找到相關的文章。所以,研究這段歷史的歷史學家(如《梁啟超與憲政》的作者董方奎,《斷方與清末新政》的作者張海林),或註意到梁啟超有《請使國家正名》和《改革官制》兩篇文稿,或極力推崇斷方的兩篇奏折,但他們都不曾有過這種“狂想”。新發現的梁啟超手稿
新發現的梁啟超手稿證明,這兩個奏折的捕刀人就是梁啟超。
筆者最近在北大圖書館發現了壹本梁啟超的手稿。這份手稿沒有標題標簽和目錄,原本屬於燕京大學圖書館的舊館藏。根據內容所用稿紙,擬命名為《新民叢報稿》。全書共6篇,題目及文字如下(見《現代中國》第1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1。請做壹個外交政策秘笈(6000字左右)。
4.無標題(約2500字)
13.請成立金融調查局(2500字左右)。
4.請成立中央女子學院(約1300字)。
5.《郵政部門應該做些什麽》(約5200字)
【6】拙見,呈現為留學參考(3000字左右)。
從稿紙的情況來看,* * *分為四種:第壹篇黑格,題註“新民叢報草稿紙”;第二至第四篇黑格,無題目;第五個紅框,標題為“東亞編譯局”;第六篇紅色,加題《新民叢報草稿紙》。
從每篇文章的內容來看,第壹篇好像是初稿,零星的圈子改動不算。光是刪節段就占了大半頁。其余文章無此現象。二是以梁啟超命名的書信,這也是圖書編目時判定作者為“梁啟超[等人]”的依據。最後壹篇本來沒有單獨標註,也沒有寫完。因為二、三、四手稿是壹樣的,應該是同時寫的,而且和其他三份裝訂在壹起,字跡也差不多,所以可以斷定六份手稿都是梁啟超寫的。當時他正在編輯《新民叢報》,用雜誌的稿紙也就順理成章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確定每份手稿的寫作時間,哪些手稿與出國考察的憲臣奏章有關。當然,就題目而言,第壹、第三、第四條,題為《請在外交政策上打個秘密折扣》、《請在金融調查局上打個折扣》、《請成立中央女子學院》,都是奏折,應該是最切題的。但戴宏慈和段是否在上海翹首以待,僅從書稿內部很難找到確切答案。熊希齡的獨舞
陶菊隱提到熊希齡是去日本找人替他打選秀的關鍵人物。熊希齡本來是依附於戴宏慈和端方出訪各國的,但他只陪同他們去了日、美、英、法、德,之後就單獨行動了。
周《熊希齡傳》追溯了熊希齡出國時的行蹤:三月二十日(1906四月13),熊從意大利海岸起航,四月二十二日(五月15)返滬。閏四月初五(5月27日),他給正在俄國訪問的戴、段發電,然後去了日本。
熊希齡訪日大概是在同月11日(6月2日)之後不久。六月初壹(21),戴宏慈、端方先行到達上海,直到六月初五(7月25日)才在《九國使團日記》中出現“熊希齡從奉天而來”的記述。
熊赴日,既有“為奉天而赴北海道調查填海”的隱情,又有“使臣請其說明”(光緒三十二年熊希齡《上曲會書》)。從去日本到回上海,大概需要50天。熊希齡可以安排在日本會見梁啟超,請他寫壹篇20多天的稿子,並“繞道遼”,會見受他委派調查日軍開墾北海道的盛京將軍趙爾勛。(熊赴日,名義上受盛京將軍趙爾勛委派到北海道考察墾荒,回來後被趙任命為奉天農工商局總經理)。戴宏慈的日記透露了這壹消息。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7月25日)六月初五,熊希齡赴上海;6月14日(1906年8月3日),戴宏慈、端方從吳淞口起航。當天,戴在《九國使團日記》中寫下如下記述:傍晚天氣稍冷,議決奏折,議決國家,改官制,審外交,設金融調查局,立中央女子學院,五折。
雖然只有幾筆閑置,但關系極其重要。這個五折明顯對應的是戴宏慈、端方的手稿《請使國家安全》、《請改官制準備立憲》,還有梁啟超的手稿《請在外交政策上秘密打折》、《請設金融調查局》、《請設中央女子學院》,甚至順序都壹模壹樣。
這樣,所謂的“梁啟超當五臣炮手”案就可以準確地表述為:1906年六七月間,梁啟超派出的為清廷考察各國的政治部長戴宏慈,段岱岱起草了五稿,分別是請使國家未來安全,請改官制為立憲準備,請在外交政策上秘密打折扣,請秘密打折扣。這五種文字都保存在世界上。在沒有發現後三部手稿的情況下,即使大膽主張,也終究只是假設;而隨著這三篇文章在世界上的重現,這壹理論足以成為最終的決定。請梁啟超做槍手是誰的主意?
至於搬來請梁啟超搶刀代筆的人,雖然很有可能是戊戌變法前熊希齡參與了湖南新政對付梁,但敢於做出這個決定的人,還是當時出國考察的參政大臣滿清段方。在這些新發現的梁啟超手稿中,第二封無標題的信是寫給“文帥大使閣下”的,也就是段方。信上說:丙三(熊希齡字丙三)東來,托妳吩咐壹切。我已經完成工作了(ch m: nshi,完成了)想早點到檔案室。不知道最後不學菲律賓材料能不能用。伏羲教它。
可見,熊希齡的日本之行,邀請梁本來就是段方的主意。因此,雖然筆者認為,段公演稿中原本收錄的兩篇文章的版權屬於梁啟超,但梁啟超只是代表段方表達了推進憲政的想法和決心,段方本人在這壹事件中的重要性並不會降低。當然,把思想系統化,讓文字動人,是梁啟超的特長。楊度與打稿無關。
梁啟超寫給段方的信也確鑿地表明,熊希齡去日本不是為了見楊度,而是直接與梁啟超會面,委以起草草案的重任。在熊現存的手稿中,直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沒有壹句與楊度的通信。所以陶菊生動描述的熊希齡“轉包”給楊度和楊度的故事,純屬虛構,雖然他猜測了壹些事實。
2008年6月20日165438+藍色少年收藏補充:
《少年之夢》是日本人武者小路實篤寫的壹部四幕反戰劇本。翻譯正在轉向。
翻譯後,它發表在北京的《國民公報》副刊上,直到該報被禁(1919年8月
3日至10月25日),後來全劇移至《新青年月刊》第二至第五卷。
(1920年1月至4月)。
該專著於1922年7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列為文學研究會叢書之壹。
壹;1927年9月,由上海北新書店再版,列為“未名叢書”之壹。
[2]本文原載於1922年7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壹個青年的夢》書單。
這本書還沒有在出版社出版。
〔3〕新青年,綜合性月刊,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思想。
義的重要出版物。1915年9月在上海創刊,由陳獨秀主編。第壹冊叫《青年雜誌》。
第二本卷起來,改名《新青年》。1916年底遷居北京。自1918年1月起,李大釗
等待編輯工作。1922年7月停刊,共出版九卷,每卷六期。魯迅在五四運動的時候,
該問題與《日刊》密切相關,是《日刊》的重要撰稿人。他曾經參加過這個雜誌的編輯會議。
[4]《國民公報》1909年,中國維新派在北京成立,倡導立憲運動。
1919年10月25日,許主編的《報》因刊登揭露段政府的文章而被查禁。
停止發布。
[5]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是日本作家。白樺雜誌創始人之壹,作者
有小說《好好先生》,有戲《他妹》。日本侵華期間,他呼應日本皇主。
正義的侵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