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徠卡的發展歷程

徠卡的發展歷程

在八十多年以前,人們所看到的相機多數還是體積巨大的機器:木殼的機身又笨又重,固定的鏡頭,固定的快門速度,使用 8 x 13厘米的大玻璃底片,還必須有沈重的三腳架,攜帶極不方便。當時,拍照對攝影師來說,是壹項艱苦的勞動,而對普通人來說,則是壹件繁瑣而昂貴的事情。在德國中西部,有壹座名叫“威茲勒”的小鎮。在綠色的山丘之間,有高高低低的古塔、木結構的建築、窄窄的街巷和寧靜的生活。十九世紀末,這片地區曾是德國光學和精密制造工業的重要基地。而世界著名的徠茨公司和徠卡相機,就是在這裏誕生的。

徠卡相機的歷史,是從1911年 奧斯卡·巴納克(見圖)成為徠茨公司研究部主任時開始的。奧斯卡·巴納克是壹位很有才華的機械工程師,也是壹個狂熱的攝影“發燒友”。他喜歡拉著笨重的大相機和三腳架外出拍照,更喜歡用電影機拍攝短片。那時他已沈迷於電影機,所以他熟悉拍電影使用的35毫米電影膠片。為了攜帶方便,他特意設計了壹種使用35毫米電影膠片、可拍攝 24 X 36毫米規格底片的小型相機用來試拍,作為拍攝電影曝光時的參考。

不料,這臺相機拍出的底片放大後,效果很好。而它的輕便、靈巧更使他愛不釋手。於是,他開始考慮開發研制便於攜帶的新壹代相機,使用有齒孔的35毫米膠片。而這臺采用42毫米鏡頭。l/40秒快門速度,可以拍攝40張底片的“測光機”,也就成了世界上第壹臺135相機。當時該相機還沒有牌子,後來,人們稱之為“原型塗卡”(Ur-Leica)。其實,奧斯卡·巴納克並不是第壹個想到制造壹臺小型實用相機的人,但他是壹位機械工程師,他的運氣好,而且在壹個能夠發揮其天才的公司找到了工作。這就是他有別於那些人的地方。

巴納克手工制造了兩臺(也有人說是三臺)原型樣機(有壹臺至今還保存在徠卡工廠的博物館裏;而巴納克曾使用過的另壹臺曾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館裏,戰後被拍賣了),都不是出於工作的需要,而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愛好和使用方便。但當時徠茨公司的老板厄恩斯特·徠茨對他這位部下的“癖好”相當賞識。巴納克在1914年用“原型徠卡”拍攝的威茲勒小鎮街景(見圖),至今仍清晰動人,而在當時,要讓使用大畫幅相機的攝影師接受這類小型相機並不容易。

而且,由於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該相機未能投產。而戰爭壹結束,厄恩斯特·徠茨就開始將巴納克設計的這種相機投入生產。直到十年後的1925年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才正式推出了30臺A型徠卡相機。而許多攝影師還持懷疑和不接受的態度。這種相機片幅似乎太小了,但它可以裝在口袋裏,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它使攝影師能夠以壹種新的、動態的方式拍照,而不必受三腳架的約束。

徠卡I型相機及附件(包括:裝相機的皮包、取景器、遮光罩、快門線)還有福瑞茨·威斯寫的著名的《徠卡手冊》。實際上,徠茨工廠從1924年開始就在“原型徠卡”的基礎上制造出A型徠卡(也稱為徠卡I型,見圖),A型徠卡裝有50毫米焦距。F3.5口徑的愛爾瑪(Elmar)鏡頭。鏡頭固定在機身上,不能更換;機身也沒有測距裝置,拍照時要目測距離對焦。

B型徠卡的主要特點,是采用康班鏡間快門(compur Shutter)代替了焦點平面快門,快門速度由1秒到1/300秒。這是徠卡歷史上唯壹的壹款裝有鏡間快門的型號,後來被相機收藏家稱為“康班徠卡”。B型徠卡的生產維持了5年,***制造了約1500臺。1930年C型徠卡問世。C型徠卡所邁出的重要壹步是:鏡頭不再固定在機身上,而是可以更換。與之相配套的35毫米焦距、F3.5的愛爾瑪廣角鏡頭和135毫米焦距、F4.5的愛爾瑪長焦距鏡頭也同時問世。A、B、C型徠卡,作為徠卡發展過程中的第壹階段,統稱為徠卡I型。

從1914年到1923年,“原型徠卡”***制造了31臺,機身編號從100號開始。而在1924-1925年間,徠茨工廠在典型的德國理念指導下生產,小心謹慎,制造了800多臺A型徠卡,機身編號達到1000。徠卡(Leica)這個名字,是從徠茲Leitz和相機camera兩組英文詞的字頭組合而成(Lei-Ca)。最初,也曾按讀音組成“LECA”(勒卡),但由於與法國克待烏斯公司制造、在1924年推出的使用35毫米無齒孔膠卷的“EKA(愛卡)”相機發音易混淆,就改為“Leica”(徠卡)。因此,相機的起名比制造相機晚。盡管相機的牌子確定為“徠卡”,但壹直都沒有將牌子刻在相機上。直到1932年出的徠卡II型雙取景器相機才刻上這個名字。而此前相機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標茨威茲勒”(ERNST 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 R.P.”(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縮寫,意為“德國專利”)。

“徠卡”不僅代表壹種新的相機型號,它也是當時第壹套攝影系統(包括相機放大機和放映機)的名稱。80多年來,徠卡相機的發展顯示出世界相機發展的歷史軌跡。與此同時,許多攝影師用徠卡相機記錄下人類生活中的無數重要瞬間和平凡人生。因此,徠卡相機的發明不僅促進了人類攝影歷史的發展,也為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4年徠卡壹款劃時代意義的135相機誕生,它就是 徠卡M3。自M3後,徠卡相繼推出的 M2、M4、M4-2、M4-P、M6以及M6 TTL 幾乎都是依循1954年時的基本設計理念演變改進而來。而且M3的出現也奠定了徠卡在連動測距相機中不可動搖的地位。M3超脫了原本徠卡螺口相機設計,變得更完美、更精密,在機械和光學性能各方面都有重大改進。作為第壹款抽力式相機,M3大大提高了更換鏡頭的速度,使得攝影師可以更大程度提高拍攝速度,同時也進壹步降低了鏡頭螺口的損壞率。同時M3還首次采用可自動出現相應框線的取景窗,包含有50mm、90mm以及135mm,而只用壹個旋轉按鈕控制所有快門速度包括B門的設計理念被後來的不少機械相機制造商認可並且沿用至今,成為徠卡機械相機壹大特色。

徠卡M6被不少徠卡迷認為是僅次於M3的經典機型。不僅是因為它是徠卡M系列中唯壹壹款全鈦機身的的相機,同時還被譽為:“相機史上最強大的連動測距相機”,也是徠卡相機銷售史上銷量最高的壹款機型。而徠卡M7我們則可以看成是M6的電子化版本。徠卡M7采用電子蟲豸的橫走式快門、增加了光圈優先的AE曝光模式、具有快門後幕閃光功能、增加了超高速閃光功能、配備了DX代碼識別系統、取景窗內可顯示某些拍攝信息。這些都給我們帶來了不小驚喜。

隨著數碼相機突飛猛進地發展,靠精益求精、壹絲不茍,推出款款手動對焦傳統相機的徠卡漸漸脫離了大部隊前進的步伐。數碼相機大行其道搶奪了大部分的影像器材市場。而徠卡由於精工細做居高不下的價格,也讓不少攝影愛好者望而卻步。徠卡公司生產的高品質、昂貴的相機,每壹個平面、按鈕、接縫都壹如既往的完美,但為了適應數碼時代,徠卡也必須為了生存而戰。

和松下合作後,徠卡借助以電子產品見長的松下電器推出了數款極具徠卡韻味的復古數碼相機。我們通過比較不難發現,C-LUX1、D-LUX3、V-LUX1、DIGILUX3就是松下FX01、LX2、FZ50和松下首款單反數碼相機L1的徠卡版本。不管在功能、特色還是外觀設計上,徠卡都照搬了松下的機型,換上自己的全金屬LOGO,就成為了徠卡全新數碼相機。然而高出松下機型好幾千元的價位讓不少消費者不敢恭維。壹個徠卡品牌LOGO就使得徠卡的數碼相機和松下的數碼相機有那麽大的價格,想必很多消費者都不得其解,或許就這就是所謂的品牌效應吧。

C-LUX1采用了600萬像素CCD,配備了3.6倍光學變焦鏡頭,廣角端達28mm,機身背面搭載2.5英寸LCD顯示屏,是松下集廣角、防抖、微距、輕薄、大屏幕於壹身的FX01的徠卡版本。D-LUX3采用了16:9規格CCD,是松下推出的千萬像素16:9CCD的LX2的徠卡版本。采用4倍光學變焦鏡頭,同樣具有MAGE O.I.S.防抖功能。配合16:9CCD,機身背面的LCD也采用了2.8英寸16:9規格。給用戶更大的視覺享受。

V-LUX1則由松下FZ50貼牌而來,采用千萬像素CCD和12倍光學變焦徠卡鏡頭,具有松下特色的MAGE O.I.S.防抖功能。而DIGILUX3則來自於松下單反數碼相機DMC-L1,同樣是4/3系統的忠實擁護者,采用750萬像素Live MOS,可以實現LCD取景,只是在外觀上采用了更加接近徠卡M系列的設計。然而松下L1的售價已經讓人很難高攀,徠卡DIGILUX3香港地區售價曾高達20000元的。

徠卡眾望所歸的M8數碼版終於眾星捧月般上市了,成為徠卡進軍數碼領域的有力武器。M8使用了APS-H畫幅千萬像素柯達CCD,放大倍率為1.3X。最高快門速度上,M8由原來M7的1/1000秒提升至1/8000秒,測光也多出壹組非TTL式測光表,使得在與機器內的TTL測光比較後,得出更加準確的數據。M8在保證了原有的全手動設計的基礎上,還保證了和1954後制造的徠卡鏡頭兼容性,M8的鏡頭接口上配備了6個感應點,只要接上同樣擁有6個黑白觸點的鏡頭,便可取得鏡頭型號等資料並加入EXIF信息內。應該說,徠卡M8給我們帶來了壹個全新的徠卡數碼時代,不同於以往松下的貼牌設計,M8更具有徠卡獨特的韻味。不過香港上市價格高達20000元港幣。

09年Leica推出了全畫幅的M9,機身大小和M8壹樣,但是兼容的鏡頭數量多了,廣角鏡更派上用處了,這款取自Kodak的1900萬像素CCD讓leica M Digital得以進步。初始售價約六萬五千多人民幣。

徠卡相機堅固、耐用、性能優異的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充分體現。徠卡成了軍用相機的首選,是當時戰地記者的重要拍攝工具。全球各地戰火不斷、環境惡劣,輕便、堅固的徠卡135相機成了他們的得力助手。但時代發展,如今的世界早已遠離紛飛戰亂的年代,更多輕便小巧、價格適中的數碼相機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奢華的徠卡漸漸成為了收藏櫃中的珍品。

作為攝影愛好者,我們自然更希望徠卡能夠在數碼時代中發揮出更好的風采,源自德國的嚴謹和精良的做工,壹直以來都是人們追逐的焦點。或許徠卡也在努力改變這壹現狀。希望徠卡的明天不再只是擺放在櫃子裏的收藏品,能夠給我們帶來全新意義的徠卡。

  • 上一篇:張國榮勵誌的故事。急求。謝謝謝謝。不用太長。能說2、3分鐘就可以了。好的話加懸賞。
  • 下一篇:如何擺脫QQ大廳的音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