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考古調查的新發現
隨著近幾十年來兩次大規模的文物普查和省內外考古部門的多次專題調查和考古發掘,共發現各時期窯址65,438+000余處,其中夏商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原窯址70余處,東漢至隋唐時期的原窯址20余處,為研究德清窯提供了寶貴的第壹手資料,豐富了德清窯的外延和內涵。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窯址如下:
1商代南山窯遺址
南山窯址(原名老鼠山窯址)位於湖州市青山鄉老鼠山,在德清縣武康鎮以北約20公裏處。窯址所在的山頭海拔只有16米,坐落在東苕溪河畔。2010年3月至110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窯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窯址裏有豐富的遺跡。* * *揭示了三個窯址,出土了大量原始瓷器標本,以及壹些可能用作窯具的器物。原始瓷器標本以豆類為主,有壹定數量的蘆葦、雕像、壺、盤、碗、壺等器物。大部分器物細膩牢固,但瓷胎仍含有壹定的雜質,釉層極薄,色澤不均。從發掘資料來看,南山窯址是商代燒制幾乎純原始瓷器的窯址,最早可以達到商代早期。窯址地層堆積豐富,窯址保存完好,產品瓷土作胎,人工施釉痕跡明顯,器物演變序列清晰。這是迄今為止發掘出的最早的原始瓷窯遺址。(圖1,圖2)
2商代水洞塢窯址
水洞塢窯址位於德清縣武康鎮龍勝村東山自然村水洞塢,亭子橋窯址北側,與亭子橋窯址同屬壹個山頭。窯址呈東西向分布在山上,南北寬約20米,東西長約50米。地面標本分布面積約1000平方米,原生堆積厚度約0.3-0.5米。采集的標本為益碗、波紋碗,器物均繪有青釉,形制規整,胎質堅牢,呈灰色。這個窯址是2009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博物館進行的古窯址調查中首次發現的,並進行了局部試掘。表層土壤下面是戰爭
中國時期,窯址堆積層被商代窯址堆積和商代隆堯遺跡疊加。從商代地層出土的遺物來看,這是壹個以燒制印花硬陶和少量原始瓷器為主的商代窯址。壺是印紋硬陶的主要種類,表面印有雲雷紋,印紋淺而密。少數印有花紋的硬陶,表面有透明薄釉。原始瓷器有少量高柄豆,表面塗淡藍釉,釉層很薄。這是德清縣首次發現商代原始青瓷窯址,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圖3)
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火燒山窯遺址。
火燒山窯遺址位於德清縣武康鎮龍山村。是燒制西周至春秋時期原始青瓷的古窯址。窯址於1984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分布面積約2000平方米。2007年3月至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德清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900平方米,揭露窯床3處,灰坑10余個。裸露的窯址遺跡清晰可見,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燒制原始青瓷的窯址遺跡。出土器物多為原始瓷器,也有少量窯具。原始瓷器產品豐富,主要是碗,包括盤、罐、壺、碗、蓋,以及類似青銅的鼎、毛、蘆葦等。還有各種裝飾圖案,如雲雷紋、鉤環紋、水波紋、S形紋、錐齒紋、絞索紋等,與同時期的青銅器相似。裝飾手法包括人物刻畫、模具印刷、堆疊和粘貼。多數產品釉色好,造型規整,部分器物紋飾復雜。火燒山窯遺址是唯壹已知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原始瓷窯遺址,揭示了屬於隆堯的窯床遺存,填補了中國陶瓷史的空白,為德清黃粉堆、三河塔山及蘇南、浙北古墓葬出土的同類器物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參考。(圖4、圖5、圖6、圖7)
4戰國時期的亭子橋窯址
亭子橋窯址位於德清縣武康鎮龍勝村東山自然村亭子橋北。窯址主要分布在山體東側,面積約1,000平方米。采集的標本有碗、罐、鼓架、句子等。它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戰國時期原始青瓷窯遺址,器物種類豐富,產品種類繁多。窯址發現於1986。2007年10至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德清縣博物館對該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在發掘中,* * *揭露了7處窯址遺跡,出土了大量原始青瓷禮器和模仿青銅器的樂器,以及各種形制。
窯具此次曝光的七座窯址均建在丘陵緩坡上,平面較長,是壹座具有中國南方特色的龍窯。出土的產品標本主要是原始青瓷,以及極少量的印花硬陶。除了普通的日常用具,如盤、碗、杯、壺、杯、盒等。,原始青瓷主要是大量類似青銅的禮器和樂器。禮器的種類有壺形鼎、壺形鼎、豆、壺、三足壺、盤、三足盤、提梁壺、提梁壺、多孔燒瓶、雕像、蘆葦、?、罐、三腳壺、劍等。,樂器都是永忠,?於,句爻,鼎,掛鐘,掛鼓座。這些器物在形態和大小上與青銅器相似,形制規整,制作精良,花紋精美,胎細致而堅牢,釉色均勻而光亮,產品質量達到了成熟青瓷的水平。發掘結果證明,該窯址是戰國時期越國主要燒制高級類青銅原始青瓷禮器和樂器的窯址。其發掘為近年來江浙地區戰國時期古墓葬中出土的大量仿青銅的原始瓷器禮器和樂器找到了明確的產地和窯口,如無錫紅山貴族墓、德清梁山墓等。(圖8,9,10,16,5438+02)
5 ?東漢吳慶山窯址
吳慶山窯址位於德清縣三合鄉寶塔村吳慶山,村委會西50米的山坡上。地面標本散落面積東西長60米,南北長50米,總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隆堯遺跡至今還保存著,堆積物中含有大量的殘跡、窯具和燜土。2010期間對窯址進行了試掘,收集到的遺物主要有瓷器和原始瓷器。兩個型號的裝飾圖案基本相同。瓷器質地堅實,胎釉結合緊密。胎色為青灰色、灰白色,釉色為青色、青色、青綠色及少量醬褐色釉和黑釉。原瓷胎燒結程度差,釉層脫落,與瓷器相差甚遠。兩者之比,瓷器30%左右,原始瓷器70%左右。有底座、壺、罐、鈴、碗等。裝飾圖案如下
水波紋、弦紋、網紋、框填紋、菱形紋、窗欞紋、窗簾紋、蝴蝶紋、釘紋、梳齒紋等。產品特征與慈溪上林湖、張子善上虞小仙壇、江蘇宜興丁蜀鎮漢窯遺址壹致。該窯址是德清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東漢窯址,對研究該地區及相關地區古窯址和德清窯的發現、發展和演變具有重要價值。(圖13、14、15和16)
6 ?東晉至南朝時期的小馬山窯址
小馬山窯址屬於東晉南朝德慶窯的代表窯址。它位於德清縣甘源鎮南門的小馬山上。最早由浙江省文管會在1959發現。1982年,德清縣人民政府公布小馬山窯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期間,德清縣博物館配合基建對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清理。根據後來的清理簡報的詳細描述,小馬山窯址主要燒制青瓷和黑瓷,出土器物以青瓷為主,約占80%,黑釉瓷僅占20%。有雞頭壺、鍋壺、碗、壺、三足硯、盤等。胎質壹般比較粗糙,夾雜較多細沙,胎色較暗,釉面不如底。青釉都是用化妝土制成,釉面光滑,釉色重,壹般用圓點裝飾。黑釉不施妝土,釉層厚,厚釉黑。(圖17,圖18,圖19,圖20)
7 ?隋唐時期的書院頭、前山等窯址
書院頭窯位於德清縣洛社鎮三村,現為省級文保單位。產品分青瓷和黑瓷兩種。主要類型有碗、盤、罐、盤口壺、雞頭壺、盤口四系瓶、高足碗和硯。千山窯址位於德清縣洛社鎮沙村張家橋千山東坡,屬於隋唐德清窯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堆積厚度1.5米,比較大。2009年7月中旬至9月初,為配合在建的杭寧高鐵建設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縣博物館聯合對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 *已清理出4處窯址遺跡,其中1號龍窯較為完整,長40米,寬4.7米,是浙江已發掘出的古窯址中最大的。堆放的遺物很多,有碗、盤、燈、罐、壺、枕等。器物釉色為藍黑,胎為灰褐色。窯有圓柱、餅、珠。(數字21,22,23,24,25,26,27,28,29,30,31)
三、對德清窯的再認識
1 ?點火年齡
德清縣房前窯址和前山窯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藍釉黑釉日用器皿,後期出現了藍釉褐彩制品。考古結果表明,中晚唐時期德清窯還在大量燒制瓷器,因此可以認為,德清窯的下限應該延伸到晚唐,而不僅僅是東晉-南朝。此外,近年來在湖州南部德清、東苕溪流域考古調查中新發現商周窯址數十處,分布密集,產品質量高,制作工藝精良,證明了當時德清及周邊地區制瓷手工業的發展對浙江省東漢德清窯乃至東漢青瓷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這可以說是中國青瓷發展的起源,兩者是壹脈相承的。
2 ?產品構成
傳統陶瓷材料對德慶窯的定義是以燒制黑瓷為主,德慶窯也以黑釉產品聞名。但德清小馬山窯址和余杭石馬兜窯址的最新發掘結果顯示,出土標本數量中青瓷占絕對優勢,黑瓷比例不足20%。此外,漢代吳慶山窯址、隋唐書院頭窯址及房前所收集的大量標本,以青瓷為主,僅有少量黑瓷制品。因此可以確定,德慶窯從東漢到隋唐,既燒藍釉,也燒黑釉產品,以燒青瓷為主,約有20%的產品為黑瓷產品。
3地位意義
從德慶窯的發現和命名,到各個時期德慶窯遺址的考古發掘,再到近年來對德慶窯起源的原始瓷窯遺址群的發掘和研究,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在此期間,德清窯的定義得到了擴展和更新。特別是近年來,德清及湖州南部大量原始瓷窯遺址的發現和發掘,證明德清古窯業從夏商時期就有開窯燒造,歷時兩周,漢魏六朝,直至唐宋。雖然中間有零星的缺環,但德清陶瓷燒制的整個歷史仍然是完整的、連續的。原始瓷窯遺址群的發現,無疑為研究德慶窯系的起源、發展和演變以及德慶窯系的區域範圍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證據。正如《第壹次瓷器起源研討會》中所概括的:“商周時期以德清為中心的東苕溪流域的窯址地區,無論是生產時間、窯址規模、窯址產品種類、產品質量,都是獨壹無二的,獨壹無二的,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制瓷史上的第壹個高峰,是中國瓷器的源頭。”高度評價了德慶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德慶窯是另壹個歷史悠久的瓷窯體系,是中國青瓷的源頭,是中國陶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