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風繁榮,教育發達,孕育了燦爛的徽州文化。在幾乎所有與社會文化生活相關的領域,如社會、經濟、教育、哲學、經學、醫學、繪畫、藝術、印刷、雕塑、戲曲、文學、飲食、科技、工藝、建築等。,徽州人功不可沒,千百年來壹路領先。1999年底,黃山市舉行了“千年徽州優秀歷史人物評選”。前十名分別是: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偉大的思想家朱、文化巨人胡適、偉大的哲學家戴震、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大畫家黃、珠算大師程大偉、新安畫派創始人蔣堅、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唯壹提到的中國人王茂蔭。
畢昇
畢升(?-約1051),北宋著名科學家、活字印刷術創始人,歙縣人。徽州壹介無名小卒畢升,壹生酷愛鉆研技術。北宋慶年間,畢升感受到傳統雕版印刷的復雜和不便,潛心研究活字印刷技術。他發明了陶土活字,在陶土坯上刻字,壹個字壹個字,然後用力燒制,使印刷工藝得到了質的飛躍,速度大大加快,錯別字可以單獨更換,活字可以重復使用,實現了人類印刷史上的第壹次偉大革命。宋代學者沈括在《孟茜筆談》中專門記載了畢升的成就。
方拉
方臘(?-1121),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歙縣人。方臘出身貧寒,靠種地和箍桶為生。成年後,他住在浙江淳安縣(周目清溪,宋代)幫助工人生活。北宋末年,政局日益混亂,統治集團的奢靡生活和與外界媾和的成本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負擔,人民在水深火熱中掙紮。方臘感受到了國家事務的腐敗,對貧窮的現狀極為憤慨,於是用明教的形式發動勞動群眾武力反抗黑暗社會。1120(宋徽宗宣和二年)10年初,歙縣七賢村起義後,方臘迅速轉戰周目,以邦元為起義軍大本營,舉行“漆園誓師”,聲討黑暗,發布行動綱領,自改“永樂”。65438+年二月,起義軍發起強大攻勢,連接浙江建德縣、安徽休寧縣、東南政治中心漳州,以杭州為新的指揮中心。方臘安排周密,半年之內就把起義的火焰燒到了江浙皖贛四省,占領了六州五十二縣。宋朝當時大為驚恐,童貫被派15萬大軍圍剿。1121年春,杭州失陷,方臘退守清溪邦元基地。初夏,兵敗被俘,同年在河南開封被殺。
朱
朱(1130—1200)南宋大學者,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惠”字古稱“惠安”、“惠翁”、“紫陽”,出自古徽州婺源。1148,他是中考狀元,曾經做過阿寶戈文的秘書。死後交給主人,並封上護國公的徽記。官方計劃有多坎坷,專心學習。他在哲學、經學、教育學、音韻學、文學、地理學、考古學、自然科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貢獻。他的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被稱為“至廣、至細、至全”。與程顥、程頤壹起開創的理學史,稱為“朱成理學”,是繼孔子之後影響中國思想界七八百年的正統官方哲學,遠播海外,影響世界。重視教育,建立書院,《白鹿洞書院提示》對後世教育影響深遠;著作甚多,其中58卷《四書註》是明清科舉考試的“聖書”。他經常以“新朱安Xi”的筆名寫作,並在徽州講學。從他的弟子來說,“朱子學”也構成了“新安理學”的開山之學,並進壹步構成了徽州文化的理性內核。有壹部《宋史傳》。
程大偉
程大偉(1553─1606),字如思,休寧(今屯溪)人。他聰明好學,特別喜歡數學。年輕的時候,我和父親壹起出去做生意,在吳楚旅遊,拜訪學者和文人。當我遇到“懂數學的人,很難登門拜訪,孜孜不倦。”在業務往來中,程大偉感受到了傳統籌碼計數法的不便,決定編寫壹本簡明實用的數學書,以濟天下。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不惜重金購買遺書。
四十歲時,他厭倦了出國旅行,放棄了生意,回到了家鄉。二十年後,他在明萬歷壬辰年(1592)寫了十七卷《算法總宗》。隨後的六年時間裏,這本書被簡化簡化,寫成了四卷,成為後來民間數學家最基本的讀本。《算法綱要》闡述了傳統的珠算規則,確立了珠算的用法,完善了珠算公式,收集了古代流傳的595道數學問題,記錄了解答。堪稱16-17世紀中國在數學領域的代表作。這兩部傑作是中國古代最完美的珠算經典,開創了珠算的新紀元。明末日本毛利崇能(1592至1596留學中國)將其翻譯成日文,開創了日文“和”的先河。清初,該書傳入朝鮮、東南亞和歐洲,成為古代東方數學的代表作。
程大偉的另壹項發明是“測量自行車”,它是用竹棍制成的。它類似於今天的卷尺,標有長度單位,與木尺相比是壹大創新。
程大偉故居位於黃山市屯溪區前院區東9號,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它由主樓、祖樓和元彬組成,是典型的徽派建築。1986 9月18日,程大偉逝世380周年之際,修繕壹新的故居被辟為紀念館。程大偉的成就為後人所敬仰。清朝康熙年間,程氏後人在其故居前修建了琴思堂作為紀念,並於1990改建為珠算資料庫。走進博物館,就像步入了壹座眼花繚亂的珠算城。金、銀、玉、石、瓷、象牙、硬木等質地無所不在,有芯片、珍珠、龜紋、八卦等幾十種款式。最大的是1.75米長,81檔,是屯溪老街同德仁大藥房為了方便配藥計算而使用的櫃臺算盤。為了方便加減乘除等復雜的混合運算,制作了五層梯形算盤,其中暗含“步步為營”的鼓勵色彩;最神奇的是最小的銀環算盤,只有13 mm長,9檔。珠子小如小米,針尖可以自由移動。還有針線包、水煙袋等算盤...
戴震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學者,幹甲派代表人物。字東垣,龍符休寧(今屯溪)人。戴震出身貧寒,就讀於私立學校。他以令人難忘的記憶力和善於提問而聞名。傳說有壹次,老師教《大學章句》時,越聽越覺得可疑,於是問老師:“妳怎麽知道孔子說的和曾子描述的是什麽?”老師很難回答這個出乎意料的問題,於是進行了朱的權威“這是朱文公說的”,意在告訴戴震不必再生問題。沒想到,戴震還是起了疑心:“朱文公怎麽會知道這些?”老師聽了這話,無言以對,感嘆道:“這很不尋常啊!”"
18歲時,戴震因家庭困難輟學,隨父親到江西南豐以賣布為生。期間曾在邵武辦過博物館講學。20歲回國,拜婺源著名儒學家江永為師研究學術,師從南京人戴寒學習八股文。28歲那年,他把全縣的學生都補上了。33歲時,他避開敵人,進入首都。他住在徽州會館,在艱苦的環境中學習。1762,中考獲獎。之後,我參加了六次進士考試,但都失敗了,因為我的思想和觀念與朱成的理學不壹致。51歲時,經《四庫全書》主編紀昀推薦,成為《四庫全書》圖書館專職編輯。53歲時,他獲得了學者的背景,並被授予國子監庶吉士的職位。不久,他因過度勞累而病倒,並被庸醫誤診。不幸病逝於北京崇文門西範氏櫻園。棺材由妻子運回老家,埋在休寧縣上山鄉的幾個山頭前。
戴震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壹位大師。他通曉天文、歷法、歷史、地理、音韻、訓詁等。當他第壹次進入北京時,北京的著名學者,如紀昀、錢大昕和王明勝,都對戴震的淵博知識印象深刻。“敲他的學問,聽他的話,讀他的書。”然而壹代宗師的壹生是悲劇的。直到晚年,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他還是壹貧如洗。他的學生段玉裁感嘆:“君子之才,不作公職,其樂融融。”戴震去世後,學者王昌撰寫了《戴東垣先生墓誌銘》,錢大昕撰寫了《戴震先生傳》,洪榜撰寫了《戴東袁先生的行為》,其弟子金壇、段玉才編撰了《戴東袁先生年譜》,詳細記述了戴震坎坷的壹生和學術狀況。戴震是“甘家樸學”的領袖。他的治學從名物訓詁入手,在嚴謹考證的基礎上闡發義理,在許多方面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比如他以《廣韻》為基礎,創立了古韻九類二十五部說,成對傳達陽、陰、入說。他整理了《永樂大典》九章等七種算術經典,撰寫了《興日》壹卷,總結了歷代的數學成就。
戴震壹生遵循“以聲求訓,以文求訓,以訓詁求義理”的方法,對儒家經典和其他古代經典進行了創造性的闡釋。主要著作有:《原山》、《孟子字義解釋》、《禮儀補正》、《中庸補》、《方言釋義》、《古歷考》、《考試筆記》等。戴震還主持編纂了《汾州誌》,成為後世編年史家的參考範本。後人有59卷16種戴的遺書。《儒林外史》的清稿已經流傳。
1924年,戴震誕辰二百周年,在戴震故居瑤壁樓建立戴氏東園圖書館,後改為戴震紀念館。屯溪戴震公園也是以戴震命名的。
王茂銀
王茂蔭(1798—1865),春年人,字子淮,清代金融學家。齊黎姿人,歙縣人,後遷至翼城熊村。清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歷任戶部尚書、戶部右輔、戶部左輔、工部侍郎、吏部右輔。王茂蔭在北京任職三朝,做官三十年。壹直獨居在宣武門外的歙縣會館,以老實忠言著稱。1864年因母親去世,她離職回國,1865年在老家去世。
王茂銀是壹位很有見地的金融專家。他在住房部工作多年,負責金錢法庭的事務。因此,他壹直非常關心貨幣制度的改革,並能針對不同的社會和金融情況,提出壹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來緩解金融危機。1851年,王茂蔭出示《票據貼現》,建議以銀行出資發行絲織鈔,以履行政府財政困難,被法院駁回。在1853中,又有兩個更改貨幣系統的請求被拒絕。他提出的兌現清朝珍貴紙幣和戶部官票的主張,反對鑄造百、五百、千元大額貨幣的主張,對維護社會穩定、抑制通貨膨脹有壹定作用。他壹針見血地指出:“功能決定貨幣的價值,而不是東西的價值。錢是幾千的時候,人們不敢認為是壹百;物以值百,民以思千也不難。”我們對價格法和貨幣供應量的關系有清醒的認識。但王茂蔭的建議遭到了急於充實國庫的鹹豐帝的嚴厲斥責,指責他“授人以柄,不關心國家大事”,將他調離了財政部的崗位。
王茂蔭的幣制改革方案是由俄國使節寫在《北京俄國帝國大使館論中國》壹書中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壹卷第壹註中描述,王茂蔭因提出“兌現”思想而受到批判。王茂蔭的著作有《王奏折》、《安徽褒義錄》等10卷。清史稿是王茂蔭的傳記。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是近代著名的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事業的奠基人。字程春,徽州婺源人。早年家境貧寒,後來被嶽父資助去歐洲留學。1905年至1909年,他主持修建了中國第壹條由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張靜鐵路,創造了許多新的建設規律,為中國培養了第壹批鐵路工程專家,奠定了中國鐵路事業的基礎。
賽金花
賽金花(1864—1936),原名鄭,晚年又名曹夢蘭,易縣龍江鄉鄭村人。賽金花出生在蘇州,父親是壹個貧苦的轎夫。少年賽金花在父親病逝後,為了生計被迫淪為妓女。很快,因為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她成了蘇州名妓。後來,歙縣狀元洪鈞奉命赴德、俄、荷、奧,何夫人不肯隨行,洪鈞便花錢買了賽金花做妾,以大臣夫人的身份出行。在德國等地,賽金花學會了德語、英語等多種語言,憑借自己的聰明和美貌贏得了德國上流社會的青睞。
洪鈞卸任回國不久就去世了。狀元府的年輕人不願意讓這個曾經的妓妾羞辱他們顯赫的家族,於是把賽金花趕出了家門。賽金花來了北京,又回來賣淫。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倉皇出逃。八國聯軍大肆燒殺搶掠。壹次偶然的機會,賽金花和老熟人、盟軍司令瓦德西聯系上了。他們在壹起生活了幾個月,經常和城市並行騎行。首都叫“賽先生”。在賽金花的勸說下,瓦德西加強了對部隊的約束,減少了亂殺亂搶的邪惡形式。當時賽家門前車水馬龍,貴族子弟拜她為養母。李鴻章還派他的兒子李會見賽金花,請她設法促成和平條約的早日簽訂。慈禧太後回京後,有“妓女救司機”的輿論。有人趕去看望賽金花,有好心人寫下諷刺詩:“千軍萬馬往何處去,救援全靠壹個姑娘;別笑,金花太粗,兵能打得過她。”
“庚子事變”後,清廷覺得很沒面子,就以虐待婢女為由,把賽金花送回了老家義縣。之後,賽金花嫁給了壹個叫曹的男人做妾。曹死後,她被逐出家門,回到北京和天津,以金槍魚為生。賽金花晚景淒涼,與乞丐同行。公元65438年至0936年,賽金花在北京居仁裏貧病交加,享年67歲。
目前,黃山太丁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正在投資修復賽金花故居。故居規劃占地40多畝。除了按原貌復原的賽金花故居,還有體現徽派建築和經典“三雕”的展廳和徽派園林。故居的修復將向人們展示感人的歷史人物和徽州園林的獨特風貌。
黃賓虹
黃(1865—1955),歙縣譚渡村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名質,字淳樸,小名項,洪老,人,因為家鄉有個館,中年時改名為。
黃出生於浙江金華(父親在金華經商)。1876年,黃,13歲,回歙縣考童子。從那以後,他在家鄉生活了30多年。在此期間,黃積極參加反清革命活動,發生了壹些傳奇耐人尋味的故事,在家鄉廣為流傳。他給康有為和梁啟超寫信,坦率地陳述了自己的變法主張,他和譚嗣同在貴池會面,商討變法方案。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等仁人誌士被殺,洪斌高喊:“不除韃靼,國家不行!”後赴蕪湖參加陳獨秀等人組織的“安徽公學”,與同盟會骨幹白、、王居友等有多次交往。後以紀念明末思想家黃宗羲為名,與晚清院士徐承堯壹起,在歙縣新安中學堂組織“黃氏會”,聯絡革命力量,培養有誌青年,忠誠報國。1907年,為了給革命黨籌款,洪斌帶回家壹個給太平軍賺過錢的李師傅,偷偷鑄了壹個銅圓。快要劇組的時候,有消息說他要急著拆機,告別家人,只身逃到上海。
在滬期間,黃致力於藝術實踐和理論研究。與登勢等人合編畫報《中國國光集》和《從書裏學藝術》,並在上海各藝術院校任教授。65438年至0937年遷居北平,在故宮從事美術和文物鑒定工作。北平淪陷後,拒絕與日偽合作,閉門寫作,學習繪畫藝術,1948年秋,受聘為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定居西湖棲霞嶺。1949後,任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被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畫家”榮譽稱號。
黃是現代繪畫的傑出代表。作為新安畫派的後起之秀,他早期的山水畫創作深受李、程燧、程正奇、坤燦等人的影響。中年以後,他的藝術立場由師古轉向師法自然。從50歲到70歲,他遊遍了名山大川,九天遊黃山,五天遊九華山,四天遊泰山,留下了數萬張速寫。70歲以後,他的畫風大變,作品豐富多彩,意境深遠。獨樹壹幟,以精通水墨畫、善用焦墨、濃墨著稱,與齊白石並稱“北齊南黃”。在藝術理論上,黃根據多年實踐總結出“平、左、圓、重、變”五字筆法和“粗、輕、碎、濺、焦、積、繞”七字筆法,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除水墨畫外,黃在詩歌、書法、篆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柳亞子稱贊他“詩才不亞於畫才”。篆刻方面,是國內知名的秦漢印章收藏家,浸潤多年,造詣非凡。書法、文物鑒定、藝術史等領域也頗有建樹。黃壹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古代繪畫概論》、《路宏談畫》、《洪斌草堂畫集》、《洪斌畫語錄》、《洪斌詩集》、《黃畫集》等。
譚杜黃故居懷德堂,建於清中葉(1718),現為“黃紀念館”。黃熱愛祖國。他收藏了65,438+0,800多冊書籍,270多種版畫、拓片、拓片,580多件古代文物、古璽、青銅器、玉器、瓷器、磚瓦硯臺,2320多件古今名家書畫,5700多件自創繪畫,以及手稿、遺物,全部捐贈給。他也愛他的家鄉。他765,438+0歲。他也回老家掃墓,經常在鏡框底部蓋“黃山人”的章。他永遠不會忘記他可愛的家鄉。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近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原名文卓,曾用名誌興,歙縣黃壇塬村人。15歲入學,先後就讀於歙縣崇義學校、杭州廣濟醫學院、金陵大學文學系。1914去伊利諾伊大學讀市政科學專業,後轉哥倫比亞大學讀教育。1917回國後,歷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東南大學教育系主任、北京中華教育改良學會理事、南京安徽公學校長。1923發起成立中國平民教育促進會。1927年,南京郊區實驗農村師範學校曉莊師範學校成立,提出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學壹體化”的生活教育理論。1932成立山海工程團、生命教育社、國難教育社,倡導“小先生”主張教育要深入民間,為人民服務,為抗日救國服務。1944 10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當選為中央常委、教育委員會主任,任《民主教育》雜誌和《民主周刊》主編。1946,1年6月,在南方局的支持下,與李公復等人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並任校長。同年7月25日,因積勞成疾在上海病逝。
陶行知壹生從事平民教育事業,提出了“教人以教己,勞而無功”的口號,並真正踐行,與差生同甘共苦。曉莊師範學校的茅屋禮堂兩邊掛著壹副對聯:“與馬牛羊雞犬為友,在稻麥小米上下功夫。”它體現了陶行知面向工農的教育方針。陶行知成名後,生活依然節儉。他自己寫了壹副對聯“壹心來,不帶半根草”。鑒於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創造性的工作成就,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世世代代的楷模”。聯合國認定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陶行知第壹,蘇格拉底第二。
為紀念陶行知,歙縣崇義學校舊址建成陶行知紀念館,成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後人瞻仰。
胡氏
胡適(1891—1962),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績溪縣人。出生於徽商家庭,1910留學美國,1915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授。知識淵博,已持有30多項博士職稱;1917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翻開了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壹頁;1918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倡導白話文,撰寫了第壹部現代白話詩集《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壹;1919年接替陳獨秀擔任《每周評論》主編,發表《多研究問題,少談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務實方法論,在全國影響較大;提出“全盤西化”的論調;抗戰時期,他派特使到美國,代表蔣介石簽署《中美互助條約》。政治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集大成者,著述頗豐,研究方法上有徽派樸學的遺風。
胡適故居,位於績溪縣上莊村,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主屋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兩室三兩廂,“回”字形通向樓內。占地面積208平方米,建築面積350平方米。立面為兩柱單門壹樓風格,上面嵌有磚雕和吻。當代書法家沙孟海在門前的黑底木板上題寫了“胡適故居”四個字。在大殿前,錢君匋寫道:“我在萬裏走了很久,但我的眼睛很高,沒有人在那裏。”。東西分茶幾和扶手椅,墻壁之間掛著胡適的直系親屬圖。西邊是胡適和江冬秀結婚的房間。房間裏有木床、桌子、椅子、櫥櫃和凳子。前廂房是胡適小時候讀書的地方。東房的附樓是胡玨(胡適的二哥)用的。在正殿的兩翼,陳列著胡適家書、胡家譜、海內外名人捐贈的字畫、詩詞和胡適“全家福”照片等手稿和部分作品。後堂前掛著胡適父親鐵花的遺像,東側掛著胡適母親馮順弟的照片。堂內朱底掛有“持節宣威”巨幅金匾,為彜族程東平所書,錢是民國三十壹年績溪縣令朱亞雲賜。當時,胡適被任命為駐美大使。這四個字是為了鼓勵他把握住自己的生命,不要忘記自己的國威。故居內12落地門刻蘭花,4扇窗花刻花草題字,為墨模大師胡所作。其中有壹張圖名為“蘭花為王之冠,與其他草不相融”。故居還陳列著胡適各個時期的照片。胡適以範真的《神仙絕滅論》為縱軸,張之洞贈送胡鐵花的帽筒、胡鐵花的七星劍、聖旨盒和從臺省帶回來的海螺。
張舒
張叔(1909—1938),原名,歙縣坑口柔陵人。1926考入上海藝術學院音樂系,後轉入華南藝術學院、上海民族音樂學院。先後參加南國社、左翼戲劇家聯盟等進步文藝團體。在田漢和小尤美的指導下,他進步很快。學生時代,他積極參加進步文藝活動,曾兩次被羅誌國民黨當局控告,並投入監獄。1933年加入“蘇聯之友”,與聶耳、陸機等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宋研究會。同年加入中國制片人黨。次年,他被黨組織派往長沙,以教書為掩護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創作了《抗日進行曲》、《還我江山》、《保家衛國》等歌曲,表現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救國熱情。1938從武漢到桂林途中,被敵機轟炸身亡。周恩來曾評價說:“張書先生的價值在於,他和聶耳都是文化戰線上的勇猛戰士。”
張舒寫了200多首革命歌曲,曾用優美的歌聲表達對美麗家鄉的眷戀。比如《西山夕陽紅》裏,他唱的是“西山夕陽紅滿雲,街對面有壹個俊俏的朋友,濃眉大眼,頭上壹朵山茶花……”無論詞曲都充滿了樸實無華的徽州情調,生動地勾勒出新安江兩岸的美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