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感情困擾或者心理疾病都是自己解決的。心理學家只是給妳壹個方向或者建議。能否走出困境,還是要看當事人自己。很多來看心理醫生的人都認為,壹旦確立了關系,醫生就會投入熱情幫助當事人走出困境,這是理所當然的。心理學家更像壹個圖書館。妳在哪裏查找信息?如何使用這些信息是妳自己的事,而不是這本書。也許我貶低了心理醫生的作用,但對於當事人來說,擺脫關於心理醫生的神話會更有益。
自我調節有兩個層面,壹個是觀念層面,壹個是身體層面。我更喜歡通過改變觀念來適應環境。這裏有三個原則:
第壹,所有的痛苦都與妳選擇的概念體系有關。改變觀念,心理上的痛苦就好了。為什麽?因為我們的行為、思想、欲望往往被自己的觀念體系所限制,無法隨心所欲地生活,從而導致痛苦。比如我們欣賞美女,在人群中公開表達愛意。壹旦我們害怕被罵為好色之徒,我們坦蕩的內心就會蒙上壹層陰影。如果人們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承擔責任和風險,那就沒有什麽麻煩了。
第二,所有的心理痛苦都是有意義的,所有的經歷對人生都是重要的。心理痛苦是自我成長的必經階段。既然是成長的煩惱,那就必須用成長來解決。如果我們理解情緒痛苦是人類存在的壹種自然狀態,快樂和悲傷交替,快樂和沮喪也是如此,日夜思考。妳可以把情緒困擾想象成壹個不速之客。家裏有客人會讓妳覺得不舒服,所以不能這麽隨便。坐著穿衣都要規矩,說話做事都有禁忌。但是客人還是會走,而且不是妳家的,想想也沒那麽難受。
第三,文化造就了人類的輝煌,也造就了人類的生存困境。文化把無限的世界變成壹極,把無序的社會變得有序,把動物性的人從自然中剝離出來,成為循規蹈矩的社會人。按照主流的文化模式,每個人要成為壹個普通人都要削足適履,需要去掉個性,加上* * *來滿足文化期待。就像契訶夫的《避孕套裏的男人》壹樣,我們是被強行塞進文化避孕套裏的人。妳不可能在避孕套裏沒有壓抑的疼痛。如果妳認同這種痛苦,那麽痛苦就不再困擾妳,而是成為妳的資源。如果妳不認同痛苦,希望痛苦消失,或者試圖快速擺脫痛苦,那麽妳已經擴大了痛苦。
身體有很多自我調節的方式。千百年來,人們壹直試圖通過修煉獲得更大的自控能力。修行是從身到心,再從心到身。這就是自我調節或者說自我修養的秘訣。大多數學者或作家往往因為自己的喜好,誇大了某種自我調節功能,仿佛告訴讀者,只要堅持,就可以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擺脫煩惱。其實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這種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自我調節方式。就像輕松的跑步鍛煉也可能造成膝關節磨損壹樣,要想通過自我情緒調節來改善身心,就必須破除壹些迷信,讓人們根據自身特點來選擇自我調節的方式或程度。否則越想進步越累,努力吃力不討好。就像越想睡,越睡不著。壹想到要睡覺,我的神經就興奮。
自我情緒調節2
運動
什麽是運動調節?
大量研究表明,運動可以緩解焦慮和抑郁。現代人越來越願意在健身房花錢花時間。運動:跑步、打球、遊泳、舾裝,確實可以提高人的身體機能、感知和控制能力,增加血液循環,調節心率,提高身體的含氧量,使人的精力在短時間內得到壹個提升。情緒上的煩惱是壹種難以釋放的負能量,而有節奏的運動可以通過汗水釋放這樣的能量。同樣,當大腦因心理壓力而筋疲力盡時,運動可以轉移人們對壓力的註意力,讓我們可憐的大腦得到休息。
問題:
雖然運動對人的心理和情緒有著廣泛的好處,但我們很難得到壹個令人信服的解釋,即運動可以改善情緒。在運動過程中,肌肉收縮、心率加快和呼吸加深實際上會增加身體緊張和情緒焦慮。很多人在運動後會有很長壹段時間不舒服,這對於想通過晨跑來理清思路的人來說,往往適得其反。如果真的有效,可能是新鮮空氣帶來的,而不是妳體育鍛煉後的疲勞。運動也能引起情緒激動。看看足球場上或者競技場上的暴力,妳就知道這個說法是對的。
如果妳說運動增加緊張,緊張之後就可以放松。然而,我們很快發現,運動提高了我們釋放焦慮的門檻,這就像是水庫的閘門。我們把焦慮和煩惱想象成水庫裏的水。運動開啟了這個閘門,讓焦慮流走,身體會感覺更好。可惜這種閘門有個特點,每次都需要加大力量才能打開。這就是運動調節起初似乎起了作用。再多幾次,身體就會失去新鮮感,焦慮得不到釋放,人又會回到情緒動蕩中,運動療法就會慢慢失效。
不適合人群:其實大部分人都不適合運動來治療情緒。運動增加了心肺和身體的負擔,這也是為什麽運動員總是有那麽多關節和肌肉疾病,而且衰老很快,壽命很短的原因。容易興奮的人運動是催化劑,情緒更難控制。研究證明,熱愛運動的人也更有攻擊性。
善用運動原理,慢跑。
慢速運動,如太極拳、瑜伽、散步、體操、慢跑,相對有效。我們的許多緊張、焦慮、煩惱和壓力都是因為快節奏的生活。當我們緊張時,我們的身體節奏會加快,緩慢的活動可能有助於改善我們身體內部的節奏。所以妳不用像壹個壓力很大的人那樣拼命跑,而是可以輕松慢跑,悠閑散步。走路其實是壹個修心養性的過程。如果妳要求自己半小時只走200米,妳的身體、腳步、思想都要慢下來,心情才會放松。
放松
什麽是放松?
放松就是讓身體躺下,讓身心處於舒適的狀態。放松是簡單技巧中最簡單的方法。有漸進放松法,從頭到腳用放松暗示來放松身心。呼吸放松,有意識地放慢呼吸,集中精力呼吸,逐漸忘記呼吸,進入無我狀態,這也是氣功的入門法。如果妳讀過赫伯特·本森的《放松反應》,妳就會知道放松需要五個組成部分:
1)安靜的環境;
2)能夠專註於某樣東西:聲音、音樂、圖像、圖片、場景;
3)順其自然,不在乎自己在做什麽;
4)身體舒適舒展,肌肉緊張度降到最低;
5)慢慢深呼吸。
放松反應其實是壹種休息狀態,就像假睡壹樣。這種狀態減緩了人體的新陳代謝,降低了心率和耗氧量。不幸的是,很多人放松的結果就是感覺大腦更活躍了,很多不愉快的舊事就會浮現出來。也有很多人,但是不放松也沒關系。放松使體感消失,混亂的思緒更加生動。
問題:
幾乎很難想象有什麽比放松更無害的了。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壓抑自己,或者說忙碌,可以讓他們不去想壹些煩惱,也可以避免內心深處的煩惱。這時候放松就會出問題。每個人都知道退休綜合癥。正是因為壓力的消失和放松,身體才會不工作。放松導致壹種身心的坦蕩,我們不得不面對自己,誇大被壓抑的痛苦。這個矛盾就是放松誘發焦慮。放松會降低妳的警惕性。在放松的狀態下,妳可能對情緒體驗更敏感,心理上更脆弱。人有神奇的防身功能。他們可以通過無意識地扭曲經歷、篡改記憶、合理化痛苦來逃避內心的創傷。這時候放松的結果就是發現妳隱藏的問題,妳還沒準備好就要匆忙處理釋放出來的心魔。
不適合人群:憂慮、抑郁、神經質、敏感的人不適合放松;對於睡眠不好的人來說,放松的假睡可能會讓晚上更難入睡;失戀或者失去親人的人不要做,痛苦會讓妳心痛。這類人最好是通過專註於某件事、某個對象、某個場景,或者走出去擺脫悲傷的環境來調節自己的心情。
善用放松原則,舒服就好。
其實放松不需要那些復雜的程序,也不用太在意呼吸。過分註重呼吸會讓人失去體感。有人覺得是壹種沒有自我或者虛無的感覺,也有人覺得很害怕。也許就安安靜靜地坐著躺著,讓自己舒服壹點,想什麽就想什麽,只要別讓道德跳出來亂說話。安靜的活動,比如閱讀或制作手工藝品,聽聽輕柔的音樂或自然的聲音:海浪、水流、風的顏色和昆蟲也能讓許多人感到放松,定期散步當然也是放松的方式之壹。
自我情緒調節3
沈思
什麽是冥想:
用想象描繪壹片開滿野花的田野;傾聽瀑布的聲音;深吻壹朵盛開的玫瑰;漂浮在寧靜的湖面上,躲藏在寂靜的山林裏等等。冥想是當妳用妳的想象力來調整妳的身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視覺想象更加生動有力。聽覺想象需要音樂的誘導。其實想象主要激發的是壹種記憶,尤其是身體的記憶,這就是經驗。身體經歷的記憶(緊張、痛苦、快樂、恐慌...)都不容易忘記,所以有人說,大部分的記憶都儲存在身體的皮膚、肌肉和內臟,而不是大腦。
沈思壹個從未經歷過的情境,實際意義不大。默念壹個曾經和經歷過,但沒有深刻生理或心理記憶的人:安慰、驚喜、內心激動等。,也沒多大意義。冥想是壹種記憶體驗的喚醒。如果壹個人壹生忙碌,對自然、對美、對音樂都沒有興趣,冥想療法幾乎就是對牛彈琴。
不適合人群:沒有好經驗的人打坐的時候,不如找壹個自己喜歡的單詞或者詞組,靜靜的重復壹遍,把註意力放在所讀的單詞上,註意它的音節,而不是理解單詞本身的意思。
善用冥想的原理:重塑記憶
與其冥思苦想,不如經常回憶自己的壹些青春和開心的事。假設妳有壹個記憶庫,打開那些與積極經歷相關的記憶,重新喚醒那些快樂、興奮、享受、滿足和自豪。把不好的記憶打包,貼上封條。好記性是人要經常去的地方。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利用閑暇時間去回憶、強化、潤色記憶。回憶要時不時更新,所以我鼓勵人們誇大過去的快樂經歷,通過想象來調節自己。
衡量
什麽是冥想?
冥想是壹種深刻的思想。冥想可能有最古老的歷史,它是在早期東方宗教信仰中發展起來的。冥想和祈禱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壹種指向精神的修煉和沈澱。用冥想來調節自己,可以增強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管理和控制情緒。
冥想和放松有很多相似之處。冥想和放松都需要壹種精神上的專註。不同的是,放松是慢慢隱藏意識的覺知,而冥想是逐漸強化這種覺知。通過反復思考同壹個事情,直到窮到極點,才會有開悟的感覺。關註當下是冥想中最重要的壹個概念。佛教將關註當下定義為“保持對當前現實生活的積極意識”。關註當下不會導致自我意識的優雅,只會導致對壓力和情感的接受。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讓人覺得它指向了擺脫現實的苦惱,這似乎是矛盾的。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反復思考會激發出頓悟,頓悟也是壹種更徹底的擺脫、堅持、錯想、煩惱的方式,這是佛家修行所強調的。
東方文化喜歡把冥想或者冥想解釋為冥想,追求壹種形式,坐姿,呼吸形式。西方不太註重身體的形狀,更註重思想的方向。
問題:
然而,對於缺乏洞察力的人來說,冥想是有害的。尤其對於強迫癥患者來說,是反復思考,卻無法意識到留下的詛咒。增加自我洞察力是改善強迫癥狀的重要技術。在央視做節目,面對壹個每天糾結關門關煤氣的男人,強迫他每次重復30遍,讓他對癥狀有了了解,也讓他老婆見證他可以重復十遍八遍不厭煩,佩服他的能力。
不適合人群:有強迫傾向的人最好的自我調節就是故意犯錯。強迫感的來源是他們害怕犯錯,害怕自己臟,所以故意犯錯,故意接觸臟的物體和環境來脫敏自己的焦慮。
善用禪定原則:關註生活
最好的冥想就是關註生活,想哭就哭。開心地笑,有空就曬曬太陽,忙了就洗個熱水澡,多和別人分享快樂,少關註自己的煩惱。多關註最簡單的日常活動——走路、吃飯、說話、開車、閱讀、等待、思考、做愛、計劃、種花、喝水、記憶、看病、寫作、午睡、觀光等。,並對未來少壹些期待,不要留戀過去。活在當下是禪修的最高境界。
自我催眠
什麽是自我催眠?
我想說的不是那種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幫助人進入恍惚狀態的催眠,而是各種各樣的自我催眠。什麽是自我催眠?無論妳用什麽方式快速脫離現實,妳都是在用壹種自我催眠。喝酒、做愛、幻想、運動、讀有吸引力的書、聽好聽的音樂、和人聊天,都是在試圖催眠自己。煩惱需要壹種覺察。我們所做的降低對擔心的意識,讓自己處於痛苦的恍惚狀態,就是壹種自我催眠。
催眠往往是自然出現的。看電影,妳進入了劇情,失去了理性判斷。聽壹個人說話,慢慢地無條件地認同說話的人;聽壹段音樂到癡迷的狀態;深愛壹個人也是無法識別幼稚的騙局;對金錢和權力的渴望導致了壹種人格的瘋狂,這是壹種自我催眠,但快感和動力卻由此而生。
問題:
有趣的是,痛苦、擔憂、悲傷、自卑、失落、缺陷、無力感也有催眠的能力。被這種東西催眠的人會陷入困境,再也見不到光明,哪怕是晴天。抑郁癥就是被這種情緒催眠的結果。似乎有壹個聲音在說,妳只不過是壹個負擔...自殺是自我催眠的最終結果。
自我催眠並非無害。這樣的意識狀態,有時就像“瞎子騎瞎馬,半夜來深潭”,無論別人怎麽勸,他都執迷不悟。對於壹些暴力的人,自我催眠會把暴力當成伸張正義,把殺人當成清理社會垃圾。保持清醒,讓自己被自己催眠睜開第三只眼,保持壹點清醒。
不適合人群:有暴力傾向,缺乏自我意識的人,要時刻警惕自己,不要用自我催眠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壹個非常囂張的神。最好的自我調節就是鍛煉,在場上釋放攻擊性,用勝利嘲諷對手,贏得自己內心需要的自尊感,緩解自己無意義感帶來的焦慮。這種自我調節的方式至少和主流社會是和諧的。
善用催眠原理
最奇妙的自我催眠是自我幻想,想象自己是最迷人、最可愛、最有前途、最有能力的人,在這種自我催眠的引導下妳會逐漸成為這樣的人。對自己的美好想象幾乎是最容易得到的精神動力,也是最不容易被影響的,除非妳根本不想給自己成長的動力。
小塊
什麽是掌摑?
拍打身體是有順序的,壹般從頭部和面部開始,兩側對稱拍打,有壹點舒服的痛感,然後是肩部、上臂、前臂、胸部、腹部、腿部和腳部。拍打是自我催眠的反義詞。人在痛苦的時候,會失去身體的感覺,處於壹種盲目的恍惚狀態。通過拍打自己的身體,喚起自己對身體的感覺,是恢復自制力最快的心理幹預技術。在嚴重的情緒障礙中,人們往往會感到意識和身體是分離的。如何喚回靈魂,敲打身體,讓自己感到痛苦,意識就會起來掌管壹切。
在《壹千零壹夜》這部小說中,我們看到很多太過快樂的人被仆人或者漂亮的女孩鞭打,以減輕他們的心理痛苦。身體的痛苦有助於心靈痛苦的釋放,這是身心合壹中最奇妙的現象。失戀的人會折磨自己,失戀是壹種精神上的痛苦。折磨自己,讓肉體的痛苦釋放失戀的痛苦。不久前有報道稱,美國壹家心理研究所用鞭打病人臀部的方式來緩解抑郁癥,據說有奇效。
人在緊張的時候,突如其來的壹掌可以把人從被焦慮催眠的狀態中喚醒。俄羅斯人洗澡的時候喜歡用毛巾拍打身體,好像是為了洗,也有助於清潔內心和情緒。看過電影《紅領巾》的人壹定記得,當舞蹈的女主角因為過度緊張而不知所措時,劇院老板給了她壹記耳光,讓她忘記緊張,跳出了驚艷的舞蹈。當然,這裏所說的拍打是壹種流行的物理治療方式,旨在喚起自我感覺,重新獲得控制。方法是循序漸進、有節奏、適當地拍打身體兩側的腿、臉、肩、頸,緊張感會在這樣的拍打下慢慢放松。
不適合人:當然,扇耳光唯壹不好的地方就是,別人不知道的時候會覺得妳瘋了。緊張的人或者精神有障礙的人,打耳光前要取得家人的諒解,否則會擔心妳。另壹方面,在某些情況下,比如集體掌摑,可能會被誤認為是邪教做法而被鄙視。同樣,過度掌摑類似於壹種自虐,是壹種針對身體的暴力。壹些有嚴重情緒問題的人,往往會用自虐來代替心理上的痛苦。這種人千萬不要扇耳光,因為扇耳光的時候妳控制不了合適的力度。
善用拍動原理:感覺就好。
有時候,拍打並不是真的拍打,而是用妳的意識去感覺妳坐在椅子的臀部,摸著椅背。或者站起來靠在墻上,感覺後背在那裏,或者跺腳,拍手,用手推墻,感覺自己的力量等等。這種方式也能喚起身體的感覺,喚醒被煩惱催眠的心靈。另壹種流行的拍打方式是按摩,這也是物理治療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以減輕心理和情緒壓力。
標簽
所有的自我心理調節都必須滿足以下兩點:第壹,容易掌握,過程不復雜,不需要設備。第二,方便人們在家裏,在辦公室,或者在日常活動中進行。真正的自我情緒調節是壹種情緒平衡。人不可能總是開心不開心的。讓情緒處於流動的狀態,關註並體驗它的起伏,並樂在其中。如果我們喜歡痛苦,痛苦就是壹種享受。如果我們認為痛苦的背後有更真實的生命意義,我們就會有很強的忍受痛苦的能力,並有最大的可能從中獲得有用的資源。當然,痛苦的體驗與人的本能的回避反應有關,接受痛苦需要很高的精神境界。
但是,無論我們做多少自我調整的努力,焦慮、不快樂、失落都不會減輕。如果妳覺得解脫了,這也是壹種分散註意力和催眠的作用。自我調節的關鍵是重新獲得壹種自制力。在自我控制的感覺下,心靈會飛翔,有自由選擇的能力。當我們心煩意亂的時候,我們仍然知道我們的內心是快樂和放松的。只要經歷過,快樂、滿足、放松都還在!
知道了這壹點,自我心理調節就成了。
如何自我調節情緒?
人不可能永遠心情好。人生既然有挫折,有煩惱,就會有負面情緒。心理上成熟的人不是沒有負面情緒的人,而是善於調控自己情緒的人。那麽,如何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壹個是意識控制。當憤怒的情緒即將爆發時,要用意識控制自己,提醒自己要理智,對自己暗示:“不要生氣,會傷害身體的”。有教養的人壹般都能駕馭。
二是自我鼓勵。用壹些哲理或名言安慰自己,鼓勵自己與痛苦和逆境抗爭。自娛自樂會讓心情變好。
第三是語言調整。語言是影響情緒的有力工具。如果妳很悲傷,背誦有趣的句子可以消除妳的悲傷。“控怒”、“隱忍”、“靜下心來”等自我提醒、自我指揮、自我暗示,也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
第四是環境制約。環境對情緒起著重要的調節和制約作用。抑郁的時候,到外面散散步,可以起到調節的作用。當妳心情不好的時候,去賭場打遊戲會緩解妳的焦慮。當妳擔心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看搞笑的電影。
第五是舒適度。當壹個人追求某個目標而沒有實現的時候,為了減少內心的失望,他可以找個理由安慰自己,就像狐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壹樣。這不是自欺欺人,作為偶爾緩解情緒的壹種方式是非常有益的。
第六是轉移。當火氣上升時,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者做些別的事情來分散註意力,可以緩解心情。打球、散步、聽流行音樂也有助於轉移不愉快的情緒。
第七,發泄。當妳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和委屈的時候,不要埋在心裏,而是告訴妳親密的朋友或親人或者哭出來。這種發泄可以釋放內心郁積的不良情緒,有利於維護身心健康,但發泄的對象、地點、場合、方式要適當,避免傷害他人。
八是幽默。幽默是壹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是人們適應環境的工具。擁有幽默感可以讓人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很多看似討厭的事情,用幽默的方式處理,往往能讓人不愉快的情緒消失,立刻變得輕松。
九是走進自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能震撼人心。爬山會讓妳覺得心胸開闊。看著大海,妳會覺得超脫。當妳走進森林,妳會覺得壹切都是那麽新鮮。這種好感往往是好心情的誘導劑。
只有爬到山頂,妳才能看到那裏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