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作為壹門學科,科學有序,體現在學科目標規範,學科內容規範,知識分類嚴謹,語言、復習、邏輯、課文、單詞、句子、段落、文章的重點和全面覆蓋。所選文本是具有優美文學品質、適合教學的範文。課文系統既體現了全面性、實用性,又體現了順序性。縱向的訓練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橫向的知識點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語文教學的順序也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總的來說,無論是老師教,還是學生掌握語文知識,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有限到無限;學生的思維過程也是從實踐到認知,再從認知到實踐。就教學方法而言,各種程式化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語言能力訓練也有了層次性,包括聽、說、讀;寫作,觀察,聯想,想象,綜合,概括,比較等等。
語文教學的秩序也體現在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上。課前準備、課堂安排、課後復習、學期計劃、月度部署,都可以統籌安排,量化管理。近年來,標準化的考試,準確的雙向清單,非常講究的效度和信度,無疑是語文評價的科學化體現。
語文教學也是無序的,表現在教材上。現在的語文教材都是“文選”。雖然看起來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也是遵循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但畢竟是由不連貫的文章組成的。與其他學科(如數學)相比,語文前後的課文沒有嚴格的科學序列。數學課上壹章聽不懂,下壹章就聽不下去;前面的公式定理不行,後面的習題也不行。然而,語文課卻不是這樣。省略了雨中登泰山,並不妨礙妳學習荷塘月色,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是語文課的特色。所以語文課缺乏這樣的約束力。
語文教學的無序性還表現在課堂教學的不平衡性和隨意性。語文課堂的主體性、審美性和模糊性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平衡性和隨意性。相比其他科目,語文的主觀性特別強,同壹個問題往往可以有多個答案。對文本的分析和欣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寫作更是如此。在保證符合基本規範和原則的前提下,反對八股,提倡各抒己見,提倡創新。學生雖然同年級同班級,但語文水平不同,個人興趣愛好、欣賞要求、審美習慣也不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高明的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總是不平衡的,不可能是絕對有序的,因為他們總是以學生為主體,總是想盡辦法激活學生。學生生活中,偶然性和隨機性會不斷發生,甚至會出現異常峰值。壹堂高質量的語文課的軌跡是壹條波浪線,是心電圖圖形的曲線。任何“壹刀切”的教學設計,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追求的都是課堂教學的絕對平衡和秩序,只能“還原”豐富的語文課堂教學。在這樣的課堂裏,學生逐漸變成機器,思維在老師的指揮棒下鈍化。
語文教學的無序性還表現在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自由性上,這是由課堂教學的不平衡性和隨意性決定的。語文教學是壹項復雜的創造性活動,自由度很大。為了滿足壹定的教學要求,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多種多樣,如傳授式、啟發式、教練式、發現式等。我們不僅僅依靠某種方式方法來達到教學目的,也不需要不顧主客觀條件,機械地照搬某種教學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說,語文教學效果的實現比任何壹門學科都更取決於教師的個體素質。朱先生對此有過非常精辟的分析:“語文教學是壹項技巧性很強的活動,其效果只有通過親身觀察和實踐才能獲得。”而且這種做法大多不能按照壹定的規則進行。而是由從業者的個人知識、經驗和性格決定的。它涉及到很多變量,即使人們理解了這些變量的性質,也無法對它們進行定量排序。”(朱:語文教育詞典,延邊人民出版社,l 991版,第9頁)他簡潔的分析道出了原因。
第二,語文教學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
(壹)科學與藝術的關系
我認為,科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藝術是語文教學的主導方法。和其他學科壹樣,語文教學也有規律可循。科學的語文教學理念,系統的語文知識,整體漸進的教學過程,系列化的智能訓練和智能培養,這些語文教學中的不變,奠定了語文教學作為壹門科學學科的基礎。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強烈的主體性、鮮明的審美性、課堂教學的相對不平衡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等諸多不變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不存在壹勞永逸、機械式的教學模式,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是以藝術為主導的,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教育藝術理論的重要人物埃斯納在他出版於1985的《教育想象》壹書中認為:“教育首先是藝術, 因為教學可以運用自己的技巧和能力,讓師生都能感受到壹種美; 第二個原因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畫家、作曲家、演員、舞蹈家壹樣,根據行為過程的性質進行評價和判斷;再次,由於教學不需要受到事先安排好的行動程序的束縛,教師必須以不斷創新的方式應對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意外和突發事件;第四是因為教學成果往往是在教學過程中取得的。”(引自王長春《當代西方教育藝術初探》,發表於《外國教育研究》第4期,1992)埃斯納的觀點是,教育不僅在方法和技巧上應被視為藝術,在教育特點和內容上也應被視為藝術,這對我們理解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具有啟發意義。
科學和藝術不可偏廢。華東師範大學譚教授曾借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評梅蘭芳表演藝術》中的壹句話來講述語文教學中科學與藝術的和諧統壹關系,那就是“有規律的自由動作”。人們常說“語文教學有法,教學無法,得法重要”。第壹個“規律”是“規律性”,可以理解為教學的壹般原則,即教學規律;第二個字“法”是特殊的方法,“教無定法”就是“自由行動”語文教學是壹門科學,科學的特點是根據普遍性來處理特殊性;語文教學是壹門藝術,它以其特殊性體現了教學的普遍性。語文教學能自由有規律地行動,意味著“得法”,是語文教學藝術走向完美的標誌。畫家石濤曾說:“人不能自助。如果做不到,就算是法律。”
語文教學不是靜態的、僵化的、有序的結構,不是封閉的狀態,不是與外界沒有關系的孤立結構。語文教學是無序與有序的統壹結構,是活的、動的有序結構。它的秩序與外界密切相關,是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能量、物質和信息來維持和發展的。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不斷向學生傳遞各種信息的過程,包括從理論界和現實社會中汲取信息,從學生那裏獲得反饋信息。通過這種不斷的信息交流,漢語教學共同體呈現出有序、有計劃、有步驟的狀態;同時也是壹種充滿活力、運動發展、跌宕起伏的“有序”狀態。它不斷地從無序變到有序,同時又不斷地打破有序,產生新的無序,追求新的有序。每壹個過程都是進步,每壹個階段都是崛起。它永遠不會是絕對靜止的,但也永遠不會停止對秩序的追求。
(二)原因之壹:屬於人文學科。
語文教學是壹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屬於人文學科,其內容幾乎涉及人文學科的方方面面。既然是科學,就應該“科學”,必須遵循科學原則。也是“人學”,應該是“人的文化”,必須遵循“活”的藝術原則;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壹,理性與情感的統壹,是中國人應該努力的目標。
近年來,科學主義思潮對語文教學領域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壹些語文界的專家和教師追求秩序化、語文教學目標單壹化、教學內容系統化、教學過程規範化、教學程序系列化、教學方法模式化、教學評價規範化和教學管理機械自動化,試圖優化語文教學效果。他們幻想通過努力,最終解決語文教學的規定性和準確性兩大難題,全面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在教學中,他們註重傳授系統的知識,發展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但不註重學生的興趣和價值觀,輕視情感經驗的積累,情感感受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和發展,輕視學生良好人格品質的培養。在研究過程中,重視固定的程序、操作規則和方法,將教學過程視為純粹的認知過程、理性過程和邏輯思維過程。也就是說,我們重視科學因素,忽視人的因素。
然而,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壹些語文界的專家和教師高舉人文主義的旗幟,追求學生個性的發展,實現“自我價值”,重視非智力因素,註重研究如何讓學生擺脫束縛,獲得自由和解放,卻忽視了系統知識的傳授和形式技能的培養。註重潛能開發、人際關系、情感交流和親情發展,而忽視程序、環節和操作方法,忽視技能掌握,把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視為純粹的非理性、情感體驗、藝術審美和視覺思維過程。總之,我們重視人的因素而忽視科學因素,強調教育的內在價值(即培養人的功能),忽視教育的外在價值(即社會功能)。
就受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影響的中國教學領域這兩種矛盾局面的概念而言,可以借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概念。前者實際上有意無意地倡導壹種工具理性,後者實際上有意無意地信奉壹種價值理性。前者非常看重學以致用、立竿見影的技術角度,後者過於看重價值的實現。兩者都是片面的,不完全正確。
推而廣之,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現代性都是壹個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事實上,全人類都面臨著協調功利主義與理想、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問題。今天中國的教育也是如此。由於特殊的歷史情況,在壹段時間的隔絕和沈睡之後,壹旦醒來,我們發現別人已經走得比我們更快更遠。經濟落後,技術落後,刺激著壹些教育工作者敏感的心。在這樣的環境下,留給他們冷靜思考的空間相當有限,他們甚至失去了理性的冷靜和睿智的遠見,卻越來越熱衷於各種能立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模式,試圖解決壹個無法壹下子解決的歷史問題。“功利主義”、“功利”成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放棄屬於終極價值的東西,拾起屬於工具價值的東西。
這反過來又刺激了其他深受傳統人文思想影響的教育者。針對工具理性的泛濫和價值理性的失落,他們極力貶低“利”為數字,貶低“用”為榜樣,試圖為教育而理想,為教學而人文,關註永恒的價值。
追根溯源,我們知道他們受到兩種教育思潮的影響,即“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前者把教育和社會看作壹個整體,試圖通過學校作為社會的教育運作來達到把人融入社會的目的。後者把教育和社會分開,目的是保證人的文化的教育,達到社會完善的目的。二者指導下的教育改革,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適應人的發展的需要分開了。它們壹方面反映了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另壹方面又忽視或排斥教育。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教育改革成功的可能性相對較小。他們的經驗和教訓是:除了認知和學業能力的發展,更應該關註所有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情感發展、人格發展、社會責任發展。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向人們表明,現代教育必須適應現代科技和現代經濟的發展,因為現代教育區別於以往教育的重要標誌就在於它跳出了教育獨立於社會而存在的藩籬,與現代生產的發展形成了密切的依存關系。但是,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政治需要,文化發展,特別是自身的發展和完善也是重要的內容和標誌。人的現代化、科技和經濟的現代化是現代社會的目標。人自身的發展和現代化,永遠不可能僅靠科學知識來實現和衡量。單純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只會損害教育的整體功能,進而影響教育為經濟發展服務。教育改革既不能忽視現代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視青年壹代高尚情操、良好道德觀念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體意識的形成。
教育價值的多樣性要求教育改革必須緊密結合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人的精神需求,實現人與社會的融合,實現科技經濟的發展和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國際教育趨勢顯示了這種趨勢。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學會生存”為題告誡人們,教育是壹個國家、社會乃至個人“生存”的基本條件。20世紀80年代,教育改革的理念從學會生活轉變為學會關心。它要求教育改革的重點應放在與人的需求和發展密切相關的方面,關註受教育者的需求,引導受教育者關心他人、自然和全球生態危機。總之,從人本身的角度考慮教育改革。這壹變化的意義是重大的,它表明忽視人的發展需要,或者忽視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都不可能是當代教育改革的總體選擇。
高科技與高情感之間的平衡已被視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美國著名社會預測家約翰·奈斯比特指出,技術決定論是危險的。我們周圍的高科技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這象征著我們需要平衡,這是象征著我們需要平衡物質和精神現實的原則。
從社會背景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語文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是當今時代要求下的必然選擇。
(三)第二個原因:與認知風格有關。
從認知意義上說,語文教學中的兩種矛盾局面與專家和教師的認知方式密切相關。理論告訴我們,理性的人喜歡根據已知事實行事,願意采用標準化的方式解決問題;直覺型的人更依賴靈感而非經驗,喜歡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思考的人通過邏輯分析做出判斷,不容易表現出過度的情緒;情緒化的人傾向於將自己的判斷建立在主觀價值觀上,對他人的情緒特別敏感;判斷型的人喜歡有計劃有秩序的生活方式;並且喜歡通過提供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感性的人對數據的選擇比對問題的解決更感興趣,因為他們不滿足於固定的模型,尊重對刺激的獨立反應。教師不同的認知風格直接決定了他們在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沖擊下做出不同的選擇,設定不同的目標,接受不同的影響,采取不同的策略,決定了他們在教學中不同的工作態度和風格,影響了他們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由於人們在決策時偏好不同的價值體系,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可以看作是教師認知傾向的直接結果。有人做過實驗。在思維和判斷測量中獲得高分的教師更傾向於由教師來計劃和控制教學方法,而在直覺、情感和知覺測量中獲得高分的教師更願意采用靈活、積極的教學風格。
語文教學中的有序與無序這兩種矛盾局面是片面的,但都包含著其合理的因素。把它們統壹起來是正確的,既註重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又註重發展學生的人格品質。科學與藝術的統壹代表著對教學最完美的解釋,也代表著在提高學生獨立性的過程中發展學生分析能力和認知能力的教學,強調學生的自我尊嚴,激發壹種內在的學習熱情。魯迅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盡管魯迅總是被視為壹個完全反傳統的形象,但面對真實的人,魯迅自然表現出東方倫理的倫理意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和“無情未必是真英雄,兒子怎能為夫”是對他性格最完整、最凝練的概括。魯迅的教學風格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壹:壹方面,它是對舊教育模式的清算,呼喚壹種全新的科學教育來取而代之;壹方面,它反對把教育降格為壹種技術工具,主張把教育的對象當作壹個活生生的人,關註他們的身心健康。
當然,我們所說的語文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壹,是指語文教學的整體,我們認為綜合統壹不是機械的組合,而是把各種因素組合成壹個有機的整體,從整體上有機地結合起來。被整合的各種因素或成分在整體上絕不是相同的,而必須是多樣的,因為語文教學活動是非常復雜的,外部條件不同,內部目的、課程、教材、方法、形式也不同,師生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每節課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同的教學活動,不同的班級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壹方面,每壹項教學活動都是壹個活生生的、充實的整體,另壹方面,教學系統又是由極其多樣的個體構成的。在壹般的教學實踐中,在語文課堂上,有的可能比較理性,有的可能比較感性。有的可能操作性更強,有的可能投機性更強;有的可能更符合邏輯,有的可能更形象;有的可能側重分析,有的可能更註重整體;有的可能表現出更多的科學特征,有的可能表現出更多的美學特征;有些可能反映了更多的技術特征。從這個角度來說,壹定不能機械地、絕對地看問題。
第三,在教學實踐中如何處理科學性和藝術性的關系
(壹)要註意傾向性
有人說中國文化有“秩序情結”,熱衷於追求“秩序”。由於社會對實際效果的高度期待和升學考試的壓力,現階段語文教學普遍存在對“秩序”的追求,表現為:熱衷於創造各種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如“三段式教學法”、“五步式教學法”、“六步閱讀指導法”等;在語文教學的管理上,我們執著於打造壹個龐大的管理系統,壹切都在嚴密的規劃和安排中;在體驗式學習中,存在“明星”效應,他們熱衷於圍繞“明星”進行大規模的復制行為。
第壹種情況至少有兩個好處,為中國的教學界渲染了相對濃厚的研究氛圍。迄今為止,從事語文教學研究的人從來沒有像現階段這麽多;為真正科學的語文教學理論體系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問題也很明顯。這種教研雖然熱鬧,但並不精彩。由於時間、地域、人員等條件的限制,尚無法從根本上把握語文教學的主動脈搏。
第二種情況,系列化的管理體系雖然完備,但由此帶來的學生語文成績令人眼花繚亂。但如果冷靜思考壹段時間,妳會發現他們已經把序列化管理做到了極致。教學活動非常復雜,既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有時有意識,有時無意識;有些可以量化,有些不能。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人,不是物,不是機器,語文教學管理也是有序與無序的對立統壹。他們的錯誤就是忽略了這壹點,拋開壹面,以壹面代替兩面,走極端,用自己找到的“順序”覆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在如此密集無縫的網絡中,學生只能按照計劃行動。在這種安排下,老師並沒有把他的教育對象當成壹個12、14歲的學生,而是當成了壹臺機器。絕對統壹,絕對步調壹致,是壹種死板的“秩序”,是壹種機械的“秩序”。
我們當然要成績,要成績,但不能只拿提高成績的功利價值。要全面辯證地考察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價值。
第三,近年來,語文教學領域湧現出許多明星,這無疑讓語文星空更加燦爛。由於人們對明星的崇拜,尤其是很多老師真誠的學習願望,很多老師被語文越來越難教的現實問題壓得喘不過氣來,很想弄點“真經”來擺脫困境。因此,各種研討會和工作坊為教師提供了學習經驗的機會,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讓許多人明白了還有另外壹種教學方法,給了許多教師新的有益的啟示,為許多教師點燃了教研之火。
與此同時,我們也失望地看到,他們中的壹些人,壹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領導,出於壹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熱衷於圍繞“明星”搞壹場大規模的抄襲行為,試圖收藏壹個立竿見影的大規模收獲,恰恰違背了科學與藝術相統壹的規律,應該看到,抄襲他人是壹種無視主客觀條件的形而上學做法,其後果不僅淹沒了教師的人格,也削弱了學習先進經驗的效果。
呂叔湘先生說得好,“關鍵在於‘活’字。如果不能靈活運用,任何教學方法都會變成壹堆公式。.....真正掌握壹種教學方法的老師,會隨機應變,他的課堂充滿活力。如果妳要求他改變教學方法,他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取長補短,取得成功。總之,壹個成功的老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他的課帶到了生活中。如果說壹種教學法是壹把鑰匙,那麽在各種教學法之上就有壹把萬能鑰匙,它的名字叫‘活’(引自《中國教學論壇》第六期1991,呂叔湘在全國漢語言學會第五屆年會上的書面發言)。
總之,沒有壹成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佳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應根據教學的內外部條件進行調整。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是自變量,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是因變量,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教師應根據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確定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如何把握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關系
語文教師如何在實踐中正確把握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關系,成功開展語文教學?
第壹,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握科學方向。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傳授科學的知識體系,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掌握科學的教學節奏,選擇科學的訓練手段。這壹切都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現狀和未來發展的整體把握上,建立在對人格健康和社會需求的全面把握上。我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宇易老師說:“教語文不能漫無目的、無計劃,要有明確的教書育人藍圖。既要了解學生的現狀,又要規劃學生的成長前景,把握準教學的出發點,有計劃、有步驟地朝著教育計劃中漢語教學大綱的目標努力。”(引自語文教學通訊1991,第12期,第17頁。宇易老師在教學中很好地把握了科學的方向,說她的科學在於教書與育人、眼前與長遠的有機結合,做到了胸中有學生、腦中有大綱、腹中有經濟、心中有自然的聯系。由此我們認識到,為了使語文教學不偏離科學的軌道,教師應該做到:熱愛自己的事業,熱愛學生;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有深刻的理解;對語文教材及相關知識做壹些深入的研究;從而形成深厚的教學基礎,在教學實踐中靈活機動。
如果我們把學生當人看,科學地把握教學方向,那麽我們就能在教學中處處體現科學的真正魅力和力量。
第二,在語文課堂上,盡量創設美好的情境。語文課需要邏輯思維和生動感染。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運用各種手段,創設具體、生動、優美的情境,能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興奮和愉快的心情。優美的情境五彩繽紛,飽含深情,富有詩意,能讓學生坐在春風,飲著甘甜的春水。
李吉林老師對情境教學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實踐。她說:“情境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強化了學生以生動形象感知課本的親切感,縮短了遙遠事物的時空距離,增強了形象的真實感;它調動了學生以真情實感參與理解的主動性;它以廣闊的意境啟發學生拓展對文本的想象;它以其隱含的思想誘導學生提高對事物的理解。”(李吉林:情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人民教育,第5期,l 991。她有許多寶貴的經驗供我們學習。
宇易老師也非常善於用她富有感情的藝術語言創造優美的情境。她像壹個課堂上的女演員,情緒飽滿,有聲有色,“潤物細無聲”。有人說,她在教春天的時候是詩人,在教最後壹課的時候是朗誦者,在教海燕的時候是畫家,在教浪間的時候是攝影師。'
第三,在現代時空,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是語文教學科學性的體現。比如利用電腦進行思維訓練和知識訓練,針對性很強。其實就是個性化教學,人機對話,個性化教學。其次,這種方法具有系統性和全面性。比如用計算機教古代漢語,它可以把實詞和虛詞全部篩選出來,找出真正常用的、難以掌握的詞。它可以涵蓋各種語法現象,每種語法現象可以涵蓋每篇課文。未來計算機還可以模擬人工智能,進行人機辯論,訓練學生的思維敏捷度和語言表達能力。
運用科技手段有助於達到藝術化的教學效果。比如可以用電視播放課本劇的視頻,用卡拉ok電視音響設備教詩歌,學生可以背誦詩歌,配合電視屏幕上的畫面渲染和音樂對比,可以把大家帶入詩歌的狂喜之中。
簡而言之,使用現代科技手段有兩個重要作用。壹種是把課堂放大,就是把課堂上的壹些重要問題相對集中,更加突出地展示出來。它可以提高單位時間內對局部問題的學習能力,更快、更有針對性、更方便、更有效地達到培訓目的。二是減少社會,即通過某種手段減少課堂教學所需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第四,在花樣繁多的教學之海中,保持不羈的個性色彩。新時代,漢語界百花齊放,創新理論、模式、教學方法。任何模式,任何教派,只要是成功的,必然有鮮明的個性。任何壹種教學方法都是壹定教育思想和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因此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巴班斯基反對因為趕時髦而執著於某種教學方法,也反對不加區別地完全排斥某種教學方法或手段。面對五彩繽紛的世界,重要的是我們以我為主,不盲目復制,不盲目屈從,始終保持自己的人格品質。學習別人的經驗,不是為了引起洪水,把壹切都淹沒在自己身上,然後另起爐竈;而是吸引壹股清流澆灌妳的花園。安徽省特級教師蔡澄清:“事實證明,我的輕推法,只是壹棵從模式的重壓下掙脫出來,悄然獨立於袁野的小草。為什麽模仿壹個死板的模型那麽容易?還是追求真正的藝術境界吧。總之,要以科學為基本點,但不能走極端,不能機械;以藝術為主導,但不能太隨意,也不能太馬虎。秩序而不是壹潭死水;無序不是亂七八糟。無序中見秩序,有序中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