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如何欣賞小說?

如何欣賞小說?

第壹,小說的美

對於壹個小說讀者來說,如何欣賞小說很重要,但首先要明確我們為什麽欣賞小說,或者說小說的美在哪裏。

1.現實美

文學有虛構,但文學講究現實主義之美,這是來自藝術真實的要求。再者,所謂的主題和文學中的主題是有區別的。詩歌和散文是主題,戲劇和小說是主題。因此,眾所周知,以戲劇、小說等為題材的敘事文學,在反映生活真實方面,比以主題為題材的文學更有優勢。但是,戲劇的現實美和小說的現實美並不壹樣。戲劇以有限的藝術真實反映生活的真實,總給人壹種不真實的感覺,而小說往往能充分自由地深入到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使之生動逼真,能達到宏觀和微觀都酷似現實世界的地步。因此,人們常把小說作品稱為“生活的畫卷”或“人類社會生活的鏡子”,突出了小說藝術的現實美。

我國明代小說評論家葉舟在《水滸傳》第二十壹章中首先註意到這個問題:“此章文筆生動,化工簡單。描寫宋江、閻婆惜、鄢頗,不僅能畫出妳的眼睛,還能畫出妳的心;不僅可以畫心,還可以畫意外。顧虎頭和吳道子安能來這裏?”這裏所說的“眼睛”、“心”、“意外”,正是小說現實美的三個不同層面。這三個層次在戲劇、散文、詩歌中各有利弊。戲劇擅長“當下”場景的再現,散文擅長“心理”活動的描寫,詩歌擅長表達暗示和寓意,而小說則兼具“當下”、“心理”和“意料之外”。

壹方面,小說可以在更廣的範圍內真實具體地描述生活;另壹方面,小說對生活的生動描寫不是任意的,必須以刻畫小說中的人物為中心,為塑造人物服務。因此,小說中人物的忠實是小說生動美的最重要和最鮮明的內容。就像這樣,小說的現實美不是用數量來衡量的,而是看作者所反映的現實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典型的審美內涵,或者說是否體現了作家崇高的審美理想。小說壹旦將生活的真實轉化為藝術的真實,就能在讀者想象的世界裏,創造出壹個遠比生活的真實更鮮明、更迷人、更新鮮的全新境界。

2.豐富的美

好的小說就像懷孕的生活,讓妳置身於真實而廣闊的生活中,有立體感。它總是給讀者多方面的體驗、暗示、勸誡或憧憬。小說藝術的豐富美不在於生活有多廣闊,而在於本質;不在於文字的數量,而在於形象塑造的典型性;不在熱鬧的現象,而在深刻的思想內涵;不是篇幅的長短,而是整體上是否滿,是否有琢磨的余地。

文學是人學,以敘事為主的小說藝術是作家。所以,小說的豐富美就在於小說中的人物有多寬泛,多寬泛,多曖昧。小說家用形象思維創造形象,形象永遠大於思想。換句話說,小說的形象總是有確定的壹面(作品賦予形象的意義)和不確定的壹面(讀者憑借自身的經歷和修養對形象的體驗和鑒賞),從而使對小說內容的理解不是簡單的統壹,從而體現出小說豐富的美。換句話說,小說的讀者從確定的壹面看到了不確定的壹面,並以自己的經歷和修養對其賦予了不同的確定,這也是形象簡單、內容豐富的小說吸引人的奧秘之壹。

3.鑄造精神之美

所謂鑄魂之美,就是小說能凈化人的心靈,鑄造人的靈魂。人性不是社會被動賦予的,其生理基礎壹定程度上是遺傳的,但根源在於後天培養。人的價值還在於人腦的可塑性和創造性。

對美好事物的欣賞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進身心健康。但在小說鑒賞中,由於小說也具有現實美和豐富美,為小說之美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欣賞壹部優秀的小說,就像我們感受生活的美好壹樣,身心融合,潛移默化,甚至整個人格都註入其中,從而得到心靈的陶冶。

美和人性應該像春風和楊柳那樣自然和諧地統壹起來,感受小說的美是培養我們細致入微的個性和純潔高尚的品位的最好方法之壹。作家楊沫曾深情地說:“看了蘇聯的革命小說,我的心情漸漸變了,從憂郁、苦惱變成了開朗、活潑;我從遍地的荒涼和汙穢中看到了高貴和光明;我從詛咒和憎恨罪惡的生活變成了熱愛和贊美美好而崇高的事業。我終於找到出路了!“(青春是美好的)這生動地描述了楊沫在小說欣賞過程中的情感凈化。

4.認知之美

壹切文學都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而作家要想反映,就必須帶著自己的情感色彩和審美理解。因此,我們對文學的欣賞實際上是對作家所反映的生活的重新理解和重新評價。小說是生活藝術的反映,同時小說的現實美要求我們在欣賞小說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多的東西,這使得小說的認知美表現出更加細膩真實的特點。清末舒曼在《故事會》中說:“如果妳想控制壹個國家的風俗和人民的水平,以及丈夫社會的走向,莫兄對小說感興趣。那些蓋小說的,是民族最準確最公正的調查記錄。”這很好。

然而,小說欣賞認知美的心理過程總是伴隨著藝術形象和藝術情感。我們常說:“文學是人生的教科書”,但很多人對這本教科書進行了片面直白的解讀,認為欣賞小說所獲得的理解之美,等同於閱讀普通教科書,忽略了小說欣賞屬於審美範疇,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點。小說中認知和審美是相輔相成的,而壹般的科技論文是沒有審美功能的。

二,小說欣賞的審美要求

1.從“看故事”到“看人”

從傳統理論上解釋,小說當然要講故事。中國小說從誕生之日起就重視故事。魏晉小說以奇而著稱,唐宋傳奇引人入勝,宋元故事書也以故事見長。後來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誌異》等。也是這個故事不可或缺的。然而,小說僅僅是壹個故事嗎?還是說欣賞小說只是為了看故事?我們的升值興趣應該在哪裏?

據說1982年7月,美籍華人作家董定山先生在上海談美國文學,說當時美國普通讀者很喜歡驚悚和偵探小說。但董先生說,這類小說大多不能算真正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只註重情節,不註重人物形象塑造和心理描寫”。可見,小說中故事和人物並不互斥,寫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刻畫人物。

小說創作的中心任務是寫好人。另壹方面,寫人總是離不開故事,離開故事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故事在小說中不壹定有明顯的存在形式。甚至我們發現,有些作品寫的故事沒有開頭和結尾,只是人物生活的壹些片段或者某個特定的側面,或者只是作者對壹些人和事的印象,斷斷續續,沒有聯系,但作者以這種特殊形式刻畫的人物,依然是個性鮮明的人。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大多屬於這種情況。如果我們只是帶著對故事的欣賞去讀魯迅先生的小說,我們將壹無所獲。欣賞現代所謂的意識流小說、哲學小說、文化小說更是如此。

既然小說創作是以寫人物為中心的,那麽小說鑒賞的主要興趣就應該放在小說的人物身上,要看這部作品塑造了什麽樣的人物,有什麽樣的筆墨,有什麽樣的個性,其中包含了哪些值得人們深思的有價值的東西。我們不是經常聽人說“會看小說的人看人物,不會看小說的人看故事”嗎?這對於小說鑒賞來說,確實是極其重要的。

2.盡量捕捉豐富的生活細節。

作為壹門擅長敘事的小說藝術,它註重對生活的冷靜客觀的再現。但是,壹部小說,只要是好的小說,就不是作者隨意組合文字和事件的東西,也不是作者運用小說形式美的各種技巧取悅他人的作品。應該說是壹種嘗試,壹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者試圖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尋求生命體驗的意義,試圖理解各種事物是如何有意義地相互關聯的,從而實現教育和啟迪讀者的目的。然而,這壹目標的實現並不是作者直接陳述的,作者的主觀思想、情感和意圖隱藏在壹系列小說意象的背後。所以,欣賞小說就像走進了我們身邊的現實生活。我們需要判斷誰對誰錯,孰優孰劣。作家創作小說的努力和我們在欣賞小說時尋找人生意義的努力是並行不悖的。不同的是,作家面對的是日常的現實生活,我們面對的是作家根據個人經歷創造的生活。

正是由於小說所表達的豐富的生命內涵,西方美學家常把這種生命意象稱為“有意味的形式”,而中國古代美學家則稱之為“象外之象”或“理外之理”。就鑒賞而言,從小說的生活意象中發現其意義,捕捉其底蘊,或從“有意味的形式”中咀嚼“意味”,是小說鑒賞的另壹項重要任務。

3.“進去”和“跳出來”

調動自己豐富的記憶,努力進入作品,與小說中人物的命運息息相關,從而獲得壹種情感上的“凈化”和審美上的慰藉,這就是所謂的“進入”小說鑒賞。但是,對小說的欣賞也不能壹味地“壹頭紮進去”,把小說中的生活等同於現實。還需要讀者時不時從作品中“跳出來”,用我們的政治觀和審美觀獨立思考作品。美國作家利昂·米利安說:“在真正作家的氣質中,總有壹種近乎瘋狂的激情...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無節制的激情只是激情,適度的激情才是天才”(現代小說美學)。就小說創作而言,壹個作家確實需要壹種“接近瘋狂的激情”(這是“進去”),但這種激情必須“克制”(這是“跳出來”),讓那種“瘋狂的激情”完全支配作家的心智,幾乎是危險的。小說鑒賞也是如此。創作和欣賞本來就是壹種逆向創作。

“進去”和“跳出”永遠是壹對矛盾。在實際的小說鑒賞中,很多時候,這個矛盾並沒有處理好。我們說,太過分不好,完全跳出作品也不好。兩者之間有沒有壹個度的標準?或者說兩者之間的“距離”是多少?要把這些說清楚並不容易。”朱光潛說...距離太遠,結果無法理解;‘距離’太近,結果是實用動機必然壓倒美感。‘不離不棄’是藝術最好的理想之壹”其實讀者還是很難把握這個分寸的。我們只是覺得,要想獲得“不離不棄”的欣賞境界,無論如何都要把握這樣壹個原則:就是進去不要走庸俗的自然主義道路,跳出來要註意防止“瞎子破匾”之類的笑話。在這樣壹個總的原則下,我們應該追求“不離不棄”的欣賞,這樣才能更好地統壹“進”與“出”的矛盾。

三、小說欣賞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如何欣賞小說可能因人而異,但我們認為從小說的結構來欣賞是壹個很好的方法,既能幫助讀者減少盲目性,又能引導讀者如何從引人入勝的故事中走出來,用審美的眼光去欣賞。那麽,小說的元素是什麽呢?我們贊同“五行說”,即人物、情節、環境、主題、語言。下面,我們就從這五個方面來談談小說的鑒賞。

(壹)人物的鑒賞

1.從作者的介紹和評價中把握人物。

壹般來說,文學塑造人物有兩種類型:壹般表現(或直接表現)和戲劇性表現(或間接表現)。籠統表達是指作者直接評論人物的思想傾向和性格特征,甚至明確說明其動機;戲劇表演就是通過人物自身的行為過程進行暗示,就像戲劇表演壹樣,讓觀眾在人物自身動作的展現中得到壹些啟示。所以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中把握人物,就成了我們欣賞小說中人物最直接的壹步。

2.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來分析人物。

小說中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俗話說:“言出必行”,即人物的語言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的直接表現。至於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不言而喻。另壹方面,作品中人物的動作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的生動表現,不容忽視。比如阿q打自己嘴巴,孔乙己為自己偷書開脫,華威先生到處開會急,滿口打官腔等等。,這些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應該認真加以分析。

3.從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來理解人物。

小說中的人物都活躍在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欣賞人物,如果離開他們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確理解他們,更不可能理解他們形象的社會意義。這不僅是因為人物性格的形成與其生活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壹個人物,都是把他塑造成某個歷史時期的典型人物。換句話說,壹個人物的成功不僅取決於他是否有鮮明的“個性”,還取決於他是否有廣泛的“* * *”。對人物“* * *”的分析,必須放在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

前面講了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分析,重點是性格。但是,如果我們只分析人物的性格而忽略* * *,我們將無法從中發現更多的人,這樣的欣賞將是膚淺的。另壹方面,如果只分析* * *把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壹個空骨架,很難說明典型的普遍性,它不過是時代精神的壹個“殼”。

4.從很多不同的角度看人物。

過去很長壹段時間,我們對小說中人物的欣賞和分析,壹直停留在固有的靜態的、單壹的線性思維中,幾乎成為我們審美的習慣。這主要根源於特殊的社會環境,小說的人物塑造幾乎成了某種政治宣傳的需要,所以人們甚至無法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這類小說,這是不正常的。只有當我們從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美學等多個角度來看待壹個成功的人物時。,我們對這個人物的認識會不會不再那麽膚淺,那麽簡單,那麽無趣。

5.從鬼神形象中體會人情。

中外小說都是從古代神話傳說出發,從而創造了小說的超自然主題。鬼神形象在中外小說中各占其位。如何認識《聊齋誌異》中的樂泰妓女、《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藝術形象?,應該是小說人物鑒賞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馬克思曾說,神話是“人的幻想以壹種無意識的藝術方式加工出來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3頁)。這說明了神話的虛幻和現實的真實的辯證統壹,或者可以說小說中的鬼神形象應該是生活中人物的變形,本質是壹樣的。我們在欣賞小說中的鬼神形象時,要盡量從中體會人情。理解神、獸、怪、人和諧統壹的審美特征,要放在壹定的歷史背景中分析,切不可脫離現實,孤立地去欣賞,否則難以發掘作者的真意。

(2)對情節的欣賞

1.找到線索,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

總的來說,故事和結局之間有內在聯系,是貫穿整部作品的情節線索。只要找到這條貫穿整部作品的線索,劇情的來龍去脈就好把握了。這應該是我們欣賞劇情的首要任務。但小說的情節線索並不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線索或空間線索,而是指作品中基本矛盾沖突形成的情節發展線索。比如魯迅的《祝福》和祥林嫂與陸思大師的沖突就是構成情節的主要線索。由於作品篇幅的不同和作品內容的特點,小說的情節線索分為主線、副線、明線和暗線。欣賞壹部小說的情節,如果能抓住情節的線索,把握其脈絡,將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作品時看清全局,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圖。

2.從事見人,看劇情發展如何為人物塑造服務。

劇情是人物發展的歷史,是以人物運動的形式出現的。所以欣賞劇情要從事看人,聯系劇情分析人物性格。我們以孔乙己為例。孔乙己去酒店喝酒,周圍的人都嘲笑他,和他爭論,就是為了表現孔乙己偷竊和迂腐的惡習;孔乙己教了四種寫“我”和“茴香”兩個字的方法和給孩子分豆子的情節,也表現了孔乙己的驕傲和善良;孔乙己在被丁打斷腿後爬到酒店喝酒,並謊稱腿斷了,可見其被欺負的悲慘命運和愛面子的軟弱。小說正是通過這壹系列的情節描寫,完成了對孔乙己復雜性格的刻畫。在閱讀欣賞的時候,要逐壹分析,挖掘出情節的含義。

3.見微知著,從場景和細節分析劇情對主題的意義。

作品的情節是由幾個場景組成的,場景是由很多細節組成的。分析場景和細節是欣賞劇情的進壹步,只有這樣,劇情欣賞才能具體、充分、中肯。請看老作家魏對《阿q正傳》壹集的分析:“寫壹個犯人的時候,最後被判刑的時候,他壹般都是猶猶豫豫、戰戰兢兢地堅持用筆。他畫壹筆的時候,魯迅筆下的阿q很不壹樣,但他的寫法很獨特:壹方面,他用全身的力氣畫了壹個圓;另壹方面又說,‘這可惡的筆,不但重,而且不聽話。它只是搖晃了壹下,幾乎就要關上了,但它向外聳了聳肩,畫得像壹顆瓜子。我想,即使我沒有讀過《阿q正傳》全文,我也不知道阿q壹生都是人。從這壹段可以看出,阿q的麻木、無知、精神勝利都表露無遺,但那只是最後判決的壹個場景描述。“所以,把握場景和細節的情節賞析,不是淺閱讀,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但有些人看小說,只看熱鬧,單純追求故事情節的緊張曲折,不去思考作者通過某個情節提出了什麽問題,這些問題有什麽社會意義,如何解決等等,這是跑題了。

4.欣賞技巧,註重作者組織情節的藝術匠心。

小說情節的生動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應該說是所有優秀小說的顯著特點。哪裏是伏筆,哪裏是關懷,哪裏是有助於塑造人物形象的精彩描寫,哪裏是情節之外的荒誕“噱頭”等等。,壹定要仔細欣賞。如《紅樓夢》中劉姥姥三進郭蓉府的情節,就顯示出它具有反復曲折、寓意深遠的特點。這三次,同壹個人被寫進了郭蓉大廈,但每次都不壹樣。我壹進去,只有劉姥姥見到了王熙鳳,從而向讀者展示了郭蓉府的奢華,婉約詩家,溫柔富庶的小城。二是劉姥姥拜見賈府,大擺宴席,其樂融融,讓讀者看到榮國府也有各種矛盾,為賈府即將衰落埋下伏筆。三步之後,曾向劉奶奶伸出援手的連奶奶,不得不向她呼救,壹層更深,更深。欣賞這樣的情節,不僅要註意情節本身的變化,更要註意發掘情節所隱含的主題意義。同時可以看出作者在組織情節時,具有胸中豹子膽、高屋建瓴的藝術特點。

(3)對環境的欣賞

1.主題的環境影響分析。

環境描寫,不管其直接作用如何,最終都是為了表達作品的主題。明末文學家王夫之曾說:“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即壹切描寫景物的詞都在於作家的情意。因此,我們在欣賞小說時,要從環境描寫上註意作品的主題。

在更多的情況下,環境描寫可能主要是為表現人物的行動和命運,塑造人物形象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生動的背景,但同時也以間接的形式表達了主題。在《紅樓夢》中,作者寫道,吳恒園的環境“陰森通透”,屋內長滿了“奇草異藤,天冷時更綠”,屋內“全無各種玩具”,就像壹個雪洞。這種環境正好襯托出薛寶釵冷酷無情的性格,裝得又笨又笨拙,壹把金鎖唱《福德法》。這壹人物形象的揭示,既揭示了作者對薛寶釵的思想傾向,又表現了封建禮教的虛偽,是作品的主題之壹。

環境描寫壹般是寫實的,但有時也可能是象征性或隱喻性的,自然對主題起到暗示作用。

2.分析環境和人物的對比。

小說環境,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都與小說中人物的思想和行為息息相關,而且因為小說是以作家為中心的,所以環境描寫永遠是襯托人物的最基本的任務。欣賞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必須註意理解環境與人物的關系,盡力發掘其深刻的思想意義。環境描寫可以正面或負面地襯托人物。前者叫正對比,後者叫負對比,這裏就不贅述了。

3.淺析環境對小說氛圍的營造。

小說感染讀者的壹個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別註重營造獨特的小說氛圍,而營造小說氛圍的主要手段是渲染、創造和強化環境描寫。魯迅小說《藥》的開頭是:“秋天的後半月,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只剩下壹片藍天;除了晚上遊泳的東西,壹切都睡著了。“在中國,老栓給兒子買藥的時候,走在街上:”...黑暗中什麽都沒有,只有壹條灰色的路,看得很清楚。“這樣的自然環境給人壹種死氣沈沈、壓抑的感覺,讓人感覺沒有生命活動。聯系到小說的背景,我們會進壹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害後的寧靜與冷峻的氣氛。

4.分析環境對小說情節的推動作用。

因為小說重在寫人物,而人物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導致了特定的環境能夠使人物產生壹些相應的行為動機,從而推動故事的發展。在反映更廣泛、更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小說中,環境是人物命運形成和演變的客觀條件和原因,尤其是西方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更強調這個環境中的人,以及環境對人物和情節的影響和決定性作用,所以環境在小說中的推動作用會更明顯。

(D)對主題的理解

1.從作者的背景看主題

正確理解壹部作品,既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思維方式,也要了解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背景。小說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達。壹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總是離不開作家的人生經歷、生活、思想感情和所處的環境。所以我們在理解小說主題的時候,“知人論世”是非常重要的。

魯迅先生指出,《水滸傳》、《施公案》、《龔澎案》和《三俠五義》在思想內容上的差異是與時代有關的。“《水滸傳》裏的人物都在反抗政府;而這類書中的人物幫助政府,這是作者思想的大差異,大概是因為社會背景的不同(《魯迅全集》第8卷第352頁)。如果不了解時代背景對作者的影響,導致這種主題處理上的差異,就無法理解《水滸傳》深刻的主題。

2.從人物塑造看主題

小說作者運用各種藝術手段來完成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經歷的結晶,是作者生活態度的形象體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的形象,《紅巖》中的許雲峰和江竹筠的形象等等都反映了作家對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態度——他認為生活就是這樣,人也應該這樣生活。當然,在這裏,我們不難從作品中人物的刻畫中,揣摩出作家意圖讓我們經歷的是什麽;在這裏,也是我們理解小說主題的壹個重要方面。在《談林道靜形象》壹文中,楊沫曾詳細介紹過她塑造林道靜這個人物的意圖。她說:“我知道在文學作品中,這種主題和思想可以用很多方式和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而我只能用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表達出來。因此,我選擇了林道靜來寫像她這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如何轉變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這段話清楚地表明了人物和主題之間的密切關系。

3.從劇情發展看主題

小說家離不開人物活動的形式——情節,情節是通過壹系列具有因果關系的故事來完成的。當然,故事的中心必須以壹些矛盾為內容,矛盾如何發展,如何解決,都體現了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從這些角度理解主題也是小說鑒賞中常用的方法。比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主要講的是以小二黑、秦曉為代表的追求人身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封建惡霸,以及以二諸葛、三仙姑為代表的封建落後意識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最終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得到解決,小二黑他們取得了勝利,表達了作者對封建迷信和包辦婚姻的看法。抓住這壹點,主題就好理解了。

4.從語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題

盡管作者盡量不揭示小說的主題,但他在寫作中總是表現出壹定的傾向,對他所揭示的矛盾和他所描述的人物進行贊揚或批評。判斷作者的感情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題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孫犁的小說《荷花澱》歌頌了白洋澱人民積極抗日的精神。但作者從未直接說出這種情感,而是通過故事的敘述來暗示,在寫作中流露出來。比如敵人的大船追水上的小姑子,作者寫道:“幸虧這些女青年是在白洋澱長大的,船搖得快。船就像壹條沒有水波的跳躍的梭魚。他們從小就和這條船打交道,像織布縫衣壹樣在航行。”“他們跑到了那個不知道有多少畝的蓮花湖,壹望無際的厚厚的壹層層大荷葉迎著陽光鋪開,就像壹堵銅墻鐵壁。粉蓮箭高高聳立,是監視白洋澱的哨兵!”在這裏,作者的贊美之詞溢於言表,我們不難看出。

5.從整體傾向看主題

在小說的主題鑒賞上,有壹個我們必須時刻謹記的根本原則——整部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壹個標點和作品中的大致氛圍,都是主題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把整部作品看作壹個具體的符號來表達主題!我們應該明白,小說的主題不是壹個孤立的現象,而是壹個與小說各種元素密切相關的整體體現。正因為如此,理解小說主題的途徑和方法並不局限於上述幾個方面,而應該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小說的各個方面都閃耀著主題的光輝。壹部優秀小說的意義——也就是主題——總是貫穿整部作品。

(5)語言鑒賞

1.註意欣賞人物語言的個性特征。

語言描寫是人物描寫的重要方法,通過對人物語言的描寫來刻畫人物。對人物語言的精彩描寫,可以“讓讀者看著對話,仿佛目睹了說話的人”。在《阿q正傳》中,作者曾寫道

  • 上一篇:如何收鑒別收藏松花硯
  • 下一篇:收取usdt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