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壹盞燈
巴金曾在多年前的壹場紀念會上盛贊冰心:“因為妳,我們知道我們不是生活在黑暗中。有妳在,燈亮著。”今天,我也要將這份至高的評價送給妳:汪曾祺。
汪曾祺先生是我壹直在尋找的壹盞燈。
我曾是壹個自認為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我暴躁沖動,常常因理解力的低下被人嘲笑。我期望在所謂的勵誌書中尋找安慰。可那些美麗、自信、陽光從來未降臨在我身上。只要書中有壹點點的光亮,我都將它深深鏤刻於心,卻仍抵抗不了負面情緒的侵襲。
或許是在黑暗中待得太久,我對龐大的光明、溫暖變得遲鈍。汪曾祺先生,當我初次與妳相識時,我只是拿妳的《人間草木》當做休閑讀物。畢竟,妳的書是那麽的古樸。粗糙的草綠色封面上不濃不淡地寫個書名,連幅畫都也沒有。
可我沒到,妳就是我在茫茫書海中尋找的那盞燈。
驚鴻壹瞥,我贊嘆於妳筆下葡萄架的勃勃生機,小蔥拌豆腐的鮮美可口,玉蘭花的分外清香。但待到將那白紙黑字讀了壹遍又壹遍,妳的精神漸漸從字裏行間彌漫開來。妳恬淡樂觀,在冬夜裏讀書竟找到腳爐爆米花的樂子,妳笑看人生,即使在文革被下放依然樂呵呵地在牛棚中用牛糞烘烤土豆。妳不位居災難,因為任何災難在妳眼中都只是生活,風淡雲輕。
於是,我相信,我愛上了妳。妳的文章,是像我書桌上那盞孩視寶壹樣的臺燈。沒有漂亮的雕花,沒有高科技的聲控,但有著世上最揉合和最明亮的白光,默默陪伴我多年,在無數個奮筆疾書的暗夜給我帶來壹些慰藉。
深海中有壹種醜陋的巨魚,在沒有壹絲光的海水中潛行。但它畢生尋找愛情,因為愛情的激素將使它額頭上生出壹個黃燈,為它照亮壹點前進的路。
我們雖身為人,卻常常將自己的心放在深海般的黑暗中。短暫的快樂只會使心稍稍上浮些,快樂過後的失落卻使心沈得更深。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壹盞燈。每個人的燈也許都是不同的,畢竟有人喜歡張揚的橘黃,有人熱愛寧靜的淺藍,有人陶醉於華麗,有人傾心於樸素。但我們的目的是相同的:尋找到合適的燈,營造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然後勇敢地走下去,笑著體驗完壹生壹世。
我心中這盞名為汪曾祺的燈用光明充斥著我的心房。我坐在教室裏,卻能在燈下感受輞川銀杏的翠綠,看看五臺山上蔚藍的天穹,任由生之喜悅在眼中淋漓,點點滴滴。
讓我們手牽手,在歷史海洋中尋找壹盞合適的燈。大聲地告訴妳所找到的那個人,那本書:有妳在,燈亮著。我們不怕死,更不怕長久地活下去。
點評這是壹篇散發著濃郁書卷氣的佳作。開篇借巴金贊冰心之語引出“汪曾祺先生是我壹直在尋找的壹盞燈”,立意明確又耐人尋味。作者刻意用自己“被人嘲笑”的負面情緒作鋪墊,借以突出汪曾祺“恬淡樂觀”情緒帶給自己的慰藉。文中宕開壹筆寫壹種深海巨魚額頭生出黃燈,隨即巧妙收攏,繼續議論人的心情與精神家園,得散文謀篇鏡池微瀾、曲徑通幽之妙。收尾站上“生與死”的高點議論前人之燈的引領作用。評為壹類卷,得68分
尋找壹盞燈
三·壹五那天晚上,打開電視,又是好壹陣熱鬧,又是晚會,又是維權。央視能將雙匯黑幕公之於眾,似乎讓人看到了媒體的社會責任。然而,輕歌曼舞搞打假,難免有應景作秀之嫌。各種假冒、偽劣產品讓人驚心,媒體早不打假晚不打假,偏在三壹五重拳出擊,可是消費者看到的只是冰山壹角,也許這只是各方利益權衡之後,才決定讓我們略知壹二,新聞服從需要。這些年來,假新聞滿天飛,去年可以說是假新聞的高產年,十大假新聞評選結果新鮮出爐,更是將原本神聖的新聞訂在了恥辱柱上。假新聞打假產品,賊喊捉賊,假作真來真亦假,每念及此,令人灰心。
記者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應,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靠造假來吸引眼球,玩弄民眾於股掌之中,那就有違職業道德了。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良知更是新聞界的壹盞明燈,不唯上,不唯利,要唯實。記者是壹個健康社會的良心,不為權勢所迫,不為金錢所惑,獨立自由地報道事實真相,是記者的神聖職責。山西礦難,各路真假記者排隊爭領封口費,更讓我們悲哀地看到壹個社會的良心的泯滅。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需要壹盞良知的明燈,來指明我們前行的道路,尋找這盞失去的明燈,作為社會良心的新聞從業人員責無旁貸。
其實在中國報業史上向來不乏敢說真話的人,想起民國報業巨擘邵飄萍。那是壹個亂世,風雨如磐,個人獨斷,廉政難舉,權勢當道,百姓小民只能做刀俎上的魚肉,任人宰割;軍閥混戰,生靈荼炭,亂象環生,政局的詭譎如欲海濁浪淹沒了整個社會。煕熙為名,擾攘為利,人人淒惶自危,朝不慮夕。萬馬齊喑,多少正義的喉嚨被割斷,誰敢為民眾鼓與呼。邵飄萍憑壹支健筆,在紙上劃出了壹聲驚雷,讓人聽到了正義的呼喊;邵飄萍以壹顆赤子之心,宛如黑夜中的壹盞明燈,在中國報業史上放出耀眼的光華。
邵飄萍十五年的新聞生涯走得險象環生,終於在各路強權的圍剿中,飄萍從容走向生命的終點。“張作霖的那些倒行逆施,我不講,沒人敢談;就是槍斃我,我也要講!”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飄萍擲地有聲的話語,如壹盞明燈的強光,穿透了無邊的黑暗,慚愧了現今多少軟骨的無良記者。從《漢民日報》到《申報》駐北京記者,他那利劍般的鐵筆寫出多少絕妙文章;獨立創辦《京報》,他那血肉之軀肩起了多少世間道義。他用特質的人性關懷,真誠地撫慰在苦難中呻吟的民眾。“不為君王唱贊歌,只為蒼生說人話。”能當此言者,非飄萍莫屬。
斯人已逝,所幸薪盡火傳,飄萍之後,獨立之精神在新聞界余緒尚存,像陳耀文、陳曉蘭、高純、崔永元這樣為蒼生說人話的真猛士,壹直擎著那盞叫良知的明燈。2010年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記者》、《新聞戰線》等單位發起的“十大假新聞評選”活動,我們看到了新聞界揮刀自剜毒瘡勇氣,他們痛定思痛,意欲再使風俗淳,尋求良知,讓人看到了希望,我們期待更多的新聞從業人員能反躬自省,走出名利的謎局,找到那盞照亮黑暗天空的明燈。
尋找壹盞燈
雪落著,落在樹枝上,落在街道上,落在廣場上,落在公園裏。路上的很快化了,草尖和樹枝上先是積了薄薄的壹層,然後就厚了。落在廣場長廊頂上的雪,先也只是薄薄的,然後就厚了,使長廊增添了詩意。這所有的壹切為愛好攝影的人們提供了美的素材。
路是黑的,草是白的,樹是白的,看得見的屋頂也是白的。我壹個人走著,看雪景,寒冷不能奈何我,壹整天我都在外面欣賞著。
很多的人在雪中行走著,彼此之間好象都是陌生的。我在他們之中,沒有人知道我是誰。我是孤獨的麽?是的,我是孤獨的。我的孤獨是壹個人的孤獨。沒有人陪伴我,若有,就不是壹個人的孤獨了。城市這巨大的城堡中,許許多多像我壹樣的孤獨者,組成了壹個城堡的孤獨。
在人群中,我尋找著,尋找美和秩序,尋找壹種和諧的存在,尋找壹盞溫暖的燈。
這也許是每壹個人都要有的經歷,在記憶中留下許多個對黑暗難以忘懷的片段。小時候怕黑,怕壹個人待在家裏,怕沒有燈光的時刻,怕窗外那些與神怪故事相連的響動。長大了,常走夜路,在鄉間,大山裏,天地渾然於漆黑的夜幕之中,沒有星星也沒有月亮,前方若有壹絲的響動會遲疑壹下腳步,判斷會不會威脅到自己。當前方出現壹縷燈火,便會猛地感到溫暖全身的暖流。
渴望溫暖,尋找溫暖的燈,這是人類的***性。
我們在尋找中發現美,並且成長。我們的尋找並不是壹帆風順的,必定要遭遇坎坷,當風雨襲來時,從容壹些,豁達壹些。
人生之旅常常有壹段難以擺脫的黑暗,它對每個人都同樣嚴酷。這種黑暗也許是戰爭、自然災害或時代的浩劫,個人只分擔了其中壹份。這種黑暗也許只是個體生命中的小插曲,比如失戀、誣陷、疾病、意外、失業等等。然而每個人在通過這段黑暗時產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脫的方式也會各異。
不管遭遇何種,從容是最好的選擇。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是李白的境界;“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這是王灣的境界;“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這是劉禹錫的境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是王維的境界。作為壹個平凡人,我們不如那些偉大的聖賢,但我們應該活出自己的風采。在人生旅途,尋找壹盞燈,不僅溫暖自己,還去溫暖周圍的人。
走在路上,我不會懼怕寒冷、懼怕坎坷,卻會懼怕前方沒有壹盞閃爍的燈。離家遠行的時候,母親已為我點亮了壹盞燈,在我落寞的時候,喚我歸去……
尋找壹盞燈
尋尋覓覓,尋尋覓覓。
我在尋找壹盞燈。
找到了,那盞燈下燃動著熾熱的火焰。它的名字叫善良。
善良是盞最亮的燈,它是世上最亮的燈,只因善良是心靈的主宰。人們會因善良而幸福,因善良而快樂,因善良而感動。
善良是壹盞燈,它是南丁格爾用手中的那盞善良之燈照亮了軍人的命運之途。溫暖如春風的微笑撫平了傷員的傷口,善良的燈綻放開世上最令人感到溫馨的光。
善良是壹盞燈,它是老牛心中那盞愛子之燈。攔路索水是愛子之燈贈予的勇氣;受鞭笞之苦是愛子之燈發出的震撼人心的畫面。因善施善,最後的結局壹定是完美的。老牛的善良給處於道德邊緣的人上了壹課,只要心中有壹盞燈,事情總是美好的。
善良是盞燈。是斑羚飛渡的那壹瞬,老斑羚用自己的身軀架起的那道美麗彩虹;是迷途中的孩子被路人牽回孩子的家的感動。
尋找善良,尋找那盞燈。
為此,我學會實踐並快樂著。
朋友有了煩惱,我願點燃那盞燈,聽好訴說那無盡的煩惱;遭到朋友的誤解,我可能會很委屈,但最後那盞燈又點燃了我心中的那道防線。我原諒了朋友,卻突然得到朋友的道歉。原來,燈光很柔和,可以讓我快樂著。
依稀記得那件事。朋友向我借電話卡,我的心裏真不願意,裏面屈指可數的錢,讓我不願大出手。何況說“借”實則“拿”。我憋著氣,想說:“我沒帶!”不料出口難成章,蹦出口的卻是“拿去吧!”好友怪我太傻,每次都慷慨借卡給沒有結果的朋友。過後,我笑稱自己太善良了。仔細想想,心中有了那盞燈。
我尋找著那盞燈,在現實生活中,我隨處可找到,雖然有時這盞燈的燈光並不是多麽明亮,也許會有含著雜質的混沌,然而,最終總是有最亮最真的壹面光綻放出來。
尋找那盞燈,找到了。請別忘了點亮它。
點評小作者尋找的是盞善良的燈,因為善良可以給人帶來幸福、快樂。由此聯想到南丁格爾為傷病員帶去關懷,撫平了傷員的傷口,再想到老牛的攔路索水、斑羚的飛渡,最後結合自己找到善良燈並付之實踐的壹段往事。全文文思巧妙,感情真摯,讀畢不禁為小作者善良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