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北京同仁醫院臨床心理科心理治療師,參加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項目,主要運用精神分析療法治療各種神經癥和人際交往障礙,長期提供婚姻情感問題的心理咨詢。(左)
北京大學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的心理治療師方鑫是北京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聯合培養的醫生。他去德國接受催眠治療行為和認知療法的培訓。(右)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這是中央電視臺的直播節目《健康之路》,今天我們來談談心理治療。
主持人:心理治療師和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壹樣嗎?
方鑫:這不是壹回事。其實心理幫助是壹個從國外引進的行業。在這個介紹的過程中,出現了心理學家這個術語。其實正式的名字應該叫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也有區別。雖然都是給患者提供心理幫助,但在心理幫助的深度、來訪者來訪的時間和次數上有所不同。心理咨詢來訪者的來訪次數壹般是壹次或幾次,而心理治療的來訪者需要長時間前來。心理咨詢是淺層次的心理幫助,只是解決淺層次的心理負擔和煩惱,而心理治療通常涉及人格,通過壹些人格的改變來解決更復雜的心理障礙。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的背景不同,心理咨詢師壹般不需要特別的專業背景,只需要簡單的培訓就可以勝任。心理治療師通常有醫學或心理學背景,培訓過程相對漫長復雜。
主持人:我經常批評自己,也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是壹種好的態度嗎?
趙梅:在對壹些經常出現抑郁、恐懼等精神狀態的人的心理分析中發現,由於他們沒有自我評價能力,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所以他們覺得自己很渺小。
主持人:“妳的行為是否經常受到外界評論的影響?”
趙梅:人不可能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但也不應該太在乎,這樣會壹直處於緊張、恐懼、自卑的狀態。
方鑫:事實上,這些人自己也想在乎別人的評論,但問題是他們自己做不到。這種能力的缺乏通常與他們童年的成長經歷有關。如果從小不習慣自己做決定,長大後就很難對身邊的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
主持人:“妳是不是壹直在自我批評?”
方鑫:進步不是生存的唯壹目的,生活的幸福也是生活的目的。那些總是批評自己的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稱為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是指他們總是給自己定壹些極高的標準,從外在表現上看他們可能會有很大的成就,但這種人內心是很痛苦的,因為每完成壹個目標,他都可能感覺不到快樂,或者僅僅是短暫的快樂之後就立刻被更高的目標所取代。這種人總是在批評自己。他總覺得自己做了不完美的事情,然後壹拖再拖,猶豫不決,很難自己做決定。通過對完美主義父母的教養方式的研究發現,60%的父母通常只在孩子最完美的時候表揚孩子,而忽略了對孩子成績的肯定。還有30%的人無拘無束地誇獎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心裏是最棒的。如果他們不能做到最好,他們會很痛苦。這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適的,要把握好批評和表揚的尺度。
主持人:“妳是不是忽略了自己的需求,盲目滿足別人的需求?”
趙梅:無私是壹種很好的表現,但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如果壹個人無私地愛著別人而不是自己,他往往會給別人壹種負罪感,最終會感到非常痛苦。
方鑫:無私是壹種美德,但有些會帶來不好的結果。比如壹些感情破裂的家庭,經常因為孩子而湊合生活,但孩子不是傻子。他們能感覺到父母不幸福,生活不幸福。這種生活環境對他們的心理成長不利。
主持人:是不是太註重社會的需求而忽略了享受生活的需求?
趙梅:臨床上,壹些在工作中非常成功的人經常感到筋疲力盡,因為這種人經常忽視他們的其他需求。我們應該學會協調自己的需求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
方鑫:熱愛工作是壹種優勢,但如果壹個人只從工作中獲得快樂,而不從其他方面獲得快樂,那麽這樣的人就有心理缺陷。比如他可能會忽略對家人的關心,在家裏不會覺得幸福,沒有朋友,沒有友情,沒有親情。這種人真的做不好,因為他是壹種無視人性的狀態。
主持人:這些不健康的精神狀態應該如何調整?
趙梅:首先,我們應該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麽。同時,學會接受自己的全部,因為妳是獨壹無二的,有價值的人。
方鑫:國外研究表明,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壹是食物和性的需求,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第二,對安全的需要表現為在社會上有穩定的職業和穩定的住所;第三,對愛和歸屬感的需求;第四,尊重和被尊重;五、自我實現,即有良好的事業心和自我價值感。
趙梅:然後我在滿足自己的同時欣賞自己。壹個真正愛自己的人,會去愛別人,在尊重和相信自己的同時,展現自己的價值,然後內心會有壹種成就感。
主持人: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欣賞自己的能力?
趙梅:首先,孩子們應該知道他們是壹個好孩子。父母的批評只是針對妳的錯誤。父母永遠愛妳。那麽這種愛就會根植在孩子的心裏,也會培養孩子愛自己愛別人的能力。
方鑫:當壹個孩子犯錯時,不是因為他想犯錯,而是因為他不知道該做什麽。家長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千萬不要壹味的批評。
主持人:孩子天生愛玩,但是家長不能讓孩子不學習就去玩。如何解決這個矛盾?
方鑫:這並不矛盾。孩子在玩耍的時候以他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大人不要用大人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自然會在玩耍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以後學習非常重要的基礎。家長要鍛煉孩子最基本的認識世界的能力。很多小時候被認為調皮搗蛋的孩子,長大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壹些小時候被認為很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壹事無成。所以家長要註意培養孩子全方位的生活能力,而不是壹味的學習。
主持人:吳先生在北京的母親今年58歲,退休在家,情緒很不穩定。她經常說她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麽辦?
趙梅:這是因為母親自身的許多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作為孩子,我們應該理解母親,幫助她探索自己的需求,問她真正需要什麽,並給予她情感上的幫助。
主持人:河南的薛老師。兒子今年大二。我的學習成績壹直很好,但是最近總是說自己覺得很絕望,學不下去,總是在想壹些和學習無關的問題。這是心理問題還是精神問題?我該怎麽辦?
趙梅:高中生已經成年了,所以思考與學習無關的所謂問題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有情緒困擾,建議去當地心理門診治療。
方鑫:同時,我們也應該提醒我們的教育者,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而不是簡單地給他們施加壓力,而不是忽視他們的天性。
主持人:在湖南趙女士,每天早上都會有壹種莫名的空虛感,導致生活很累,工作沒有成就感。我覺得很累。我該如何改進這個想法?
趙敏:首先妳要問問自己,生活中有沒有什麽具體的問題困擾著妳,而妳又無法解決。
方鑫:我們應該鍛煉自我分析情緒的能力,也就是內省。問問自己為什麽不開心。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就要接受現實,或者提高自己適應和理解問題的能力。
主持人:湖南的郭女士經常自卑。她自卑,看別人臉色行事,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自己做不了決定。這是心理問題嗎?
方鑫:這是壹個心理問題。這種人屬於依賴型人格,通常與他的童年成長經歷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作為父母,要從小事上鍛煉孩子的決策能力,不要總擔心孩子會做出錯誤的決定。試錯可以培養孩子自我糾錯和做決定的能力,家長壹定不能包辦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