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類產的卵,因具有堅實的外殼,故可保存為化石。恐龍蛋大小不壹,小的3cm左右,大者長徑達56cm,形狀通常為卵圓形,少數為長卵形或橢圓形,可成窩保存。恐龍蛋化石最早是在法國南部的Provence發現的。1869年Matheron第壹次描述了在Rognac的Trummern層中找到的兩塊碎蛋片,1877年Gervais對此進壹步地研究,發現它們的結構和龜鱉類的卵最為接近,因而認為是屬於壹個末知種屬的爬行動物的蛋。隨後又在Rognac發現了另壹個蛋化石,其顯微結構也和龜鱉類的蛋很相似。殼的細微結構與上述所發現的標本壹樣,和爬行類的龜蛋很相似,基本上是由很多細小的圓錐形的乳突組成,乳突的末端向外突出,在表面上形成了密集的瘤狀小突起紋飾。由於這些蛋化石比較大,有的直徑大於20cm,因此被認為是恐龍的蛋。
中生代恐龍蛋化石是壹類很稀有而又很特殊的化石,恐龍蛋在亞洲、非洲、歐洲和北美等地都有發現,而以我國發現的最為豐富。我國是產恐龍蛋的大國,無論在蛋的品種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是令世人矚目的。河南南陽,廣東南雄、始興、惠州、河源,江西信豐、贛州,山東萊陽,四川,內蒙,江蘇宜興,湖北安陸等都是重要的恐龍蛋產地。
(1)河南西峽盆地的恐龍蛋河南南陽西峽盆地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恐龍蛋化石
西峽盆地的恐龍蛋化石最早由河南省地質局12隊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於1974年發現,目前已確認7個蛋化石埋藏點,西峽盆地的蛋化石主要分布在西峽縣的丹水鎮、陽城鄉和內鄉縣的赤眉鄉等地,面積大於40km2(圖65)。恐龍蛋化石常呈窩狀分布,排列有序,每窩10多枚至30多枚不等,偶見50枚至70枚者,到1993年6月已發現恐龍蛋達數千枚,估計整個分布可達數萬枚,其數量之多為世界所罕見。尤其是恐龍蛋化石原始狀態保存完好,基本上未遭後期構造運動的破壞。除少量蛋殼受巖層擠壓底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完整無損,這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見的。
西峽盆地所發現的恐龍蛋,有的如雞蛋大小,直徑4~6cm,有的長徑達40~50cm,以扁圓狀占多數,有的形如橄欖,長達50cm以上。西峽盆地恐龍蛋類型全,種類多,已發現有,楊氏蛋(Yaungoolithus)、蜂窩蛋(Faveoloolithus)、圓形蛋(Spheroolithus)、副圓形蛋(Paraspheroolithus)、似滔河扁圓蛋(Placoolthus of.taohesis)、安氏長形蛋(Elongatoolithus andrewsi),瑤屯巨形蛋(Macroolithus yaotunensis)、長形長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似金鋼口橢圓形蛋(Ovaloolithus of.chinkongknensis)等9種類型。
(2)廣東南雄盆地的恐龍蛋南雄盆地是我國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壹。位於南雄盆地西端的始興縣所發現的化石,分布於沿湞江兩岸長約20km,寬約4km的連綿起伏的小山上。到目前為止,已列入登記的化石點有113處,其中恐龍化石點32處,恐龍蛋化石點73處。
始興縣發現的恐龍蛋化石,保存完好,有2~3枚至10多枚、20多枚、甚至30多枚壹窩的。歷年已挖掘出的恐龍蛋在200枚以上。恐龍蛋有圓形和長橢圓形兩種,個體大小各異。據統計,圓形蛋占蛋總數的70%左右,長橢圓形蛋占30%左右。
圓形蛋∶形狀如“鉛球”,有的因埋藏過程中受到擠壓略呈扁圓形,表面光滑,呈褐紅色。蛋的直徑7~13cm,大多7~9cm.蛋殼厚薄不勻,l~3mm不等。其中,發現保存較好,排列規則,數量較多的有兩窩,壹窩有33枚,另壹窩35枚。
長橢圓形蛋:外表有凸出的長條紋或蓖點紋,蛋的直徑範圍,長徑8~19cm(大多8~13cm),短徑5~7cm,蛋殼普遍較薄,厚1~1.5mm。其中,15枚壹窩的保存最完整,呈內外分層放射狀排列。
(3)江西贛州-信豐盆地的恐龍蛋在上白堊統紅層中保存有較多的散碎蛋殼化石,亦有單個完整的和20多枚成窩的。以殼飾為粗糙丘點狀(粗皮蛋)和點線狀(長形蛋)為主。筆者曾於1976年在贛州郊區采獲兩枚帶胚胎的長形蛋化石,長徑18cm,短徑7.5cm,殼厚1.8mm。粗皮蛋是肉食類恐龍的蛋,觀賞價值較高。
(4)內蒙古二連盆地的恐龍蛋二連查幹諾爾和阿拉善吉蘭泰鹽池壹帶,素有“恐龍公墓”之稱,不僅出土了門類眾多的恐龍骨胳化石,還有恐龍蛋出土。70年代,吉蘭泰鹽池北部毛爾圖鄂博,查汗敖包等地找到三窩27枚恐龍蛋化石及大量蛋殼碎片,均埋藏於白堊系紫紅色砂巖中,每窩相距100~200m。蛋的排列無壹定規律,與現代的龜鱉類相似。蛋呈短橢圓形,長徑142mm,短徑138mm,蛋殼厚1.12~1.68mm,大小相差不多。
1989年,在烏拉特後旗白堊紀砂巖地層中。發現壹窩***13枚完好的恐龍蛋化石,呈放射狀排列。排列方向是大頭朝裏,小頭朝外(與江西贛州發現的壹窩13枚的恐龍蛋化石,排列方式相似)。蛋形與吉爾泰所發現的不同,為長形蛋,長徑17~18cm,短徑778cm,殼厚1~2mm,蛋的兩端大小接近,壹端稍圓,略大些;-端稍尖,略小些。
(5)山東的恐龍蛋山東萊陽的恐龍蛋可分為二種,壹為短圓蛋(Oolithus Spheroides),蛋形短圓,長徑為8.0~9.5cm,短徑為6.0~7.4cm,殼厚2~3mm,殼面具小丘狀的凹凸;壹為長形蛋(Oolithus elongatus),蛋形長而扁,壹端鈍,壹端略尖,長徑可達17cm,短徑約為6.0cm,殼厚1~2mm,殼面粗糙,具蟲條狀刻紋。
恐龍蛋最珍貴的品種是含胚胎的恐龍蛋。目前,在我國的廣東南雄,江西贛州,內蒙二連,河南南陽均有發現。恐龍蛋是收藏者最喜歡收藏的品種之壹,特別是在日本、美國、歐洲等國,由於美國影片《侏羅紀公園》的播映,掀起了收藏恐龍蛋及與恐龍有關的化石熱,新加坡壹姓謝的商人聲稱,他有壹顆東南亞發現的完整無損的恐龍牙齒化石要出售,售價為62.5萬美元.倫敦博納姆斯拍賣行也宣布,1993年9月將拍賣在中國發現的10枚壹億年前的恐龍蛋化石和在美國猶他州發現的23塊恐龍糞便化石。
完整恐龍蛋(特別是含胚胎恐龍蛋)的發現,對研究恐龍的生態、生殖習性和滅絕原因,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值得指出的是,壹旦發現恐龍蛋化石應加以妥善保護,個人不能隨意采挖,更不能自由采挖!——董枝明《恐龍大地》
足印化石簡單說就是動物的足跡遺痕留下軟泥上,經過地史時間的地質作用而成為巖石。足印化石是在地史中,特定時間與空間,動物活動的實際記錄。他與其它任何的古生物證據比較,真正是臨場的快照留影。它們能夠指示出往某壹特定方向,有多少的動物經過,同時能提供出有關於它們體型大小,速率,與多樣性的特殊訊息。因而痕跡的圖幅能夠轉換成整族群恐龍確實遷移行動於某壹特定地區的透視圖象。
回溯到1929年,壹位牧師也是法國著名的脊椎古生物學家德日進與楊鍾健在陜西省,神木縣進行地質旅行時,采集到壹個足印化石。這是中國最早所發掘到的恐龍足跡印痕,推測是由似禽龍類留下來的。發掘以將近30年,才在1958年,庫恩(Kuhn)正式命名為楊氏中國足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位日本地質學者,H. Yabe與Tokio Shikama被派往中國東北采查資源以供給戰爭所需。他們在遼寧省西部,朝陽縣的羊山四家子發掘到恐龍足印。所有足印屬於同壹種恐龍所遺留,被命名為熱河足印。 所有足印,由壹種小型侏羅紀中期腔(虛)骨龍遺留,為壹種跖行動物,三趾型。
在四川盆地中產出相當豐富的足印化石,包括了中國境內所發掘到最老的足印,二件四趾型被命名為Pengxianpus cifengensis,推斷是由原蜥腳類恐龍遺留的。
在1982年,於雲南省金陵縣的侏羅紀早期地層中發掘到四個屬的恐龍足印化石。在金陵盆地中恐龍足印保存的異常豐富在厚約1.5公尺的砂巖層之中,推定為湖泊相沈積物,總計估算多達1800個足印遺留在這個盆地範圍。大部份足印是屬於食肉類恐龍遺留的,或許是由1987年於金陵盆地發掘到的雙脊龍所留下來的。
Schizograllator xiaohebaensis是壹種獸腳類恐龍的足印。標本是由壹系列連續保存的十壹個足印構成,它也可能是由只脊龍遺留下來的。
張此足印是發掘在煤層中。包括了四趾型,三趾型,與半趾型。壹般外型呈三角形,第四趾較第二趾為長。模式標本發掘於吉林,輝南松杉崗煤礦。
陜西足印是壹種小型腔骨龍遺留下來的。它是壹種三趾型,各趾均較為細 長,第二趾與第三趾相當分開。趾末端具有尖爪,跟部較小。這件標本是采集自陜西省,銅川焦平煤礦,在細砂巖薄層上遺留的兩個足跡印痕。
在1984年,於內蒙古的鄂托克旗,Chabu Sum白堊紀早期地層中,出現大量的恐龍足印化石。內蒙古博物館李榮研究員采集壹些標本,包括了1700個石板遺留的足印。這些足印遺留在湖邊的砂巖層上,當湖水乾涸,這些荒涼沙泥成為陷阱。大群恐龍到水邊飲水而留下印痕。根據仔細分析,這個區域總計有五到六種不同種類的恐龍來來往往。在1987年,中加恐龍考察隊曾經勘查這個地點。
中國的恐龍足印化石,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完整的保存而且陸續被發掘出土。仍然有相當豐富的足印,重見天日,仍有待學者進壹步的挖掘與研究。——內容來自《恐龍大地》作者:董枝明
中國的恐龍蛋不論在數量上、類型上、保存的完好程度上,都是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早在1923年,安德魯斯就在內蒙古的二連附近發現了恐龍蛋,這是中國發現恐龍蛋的最早記錄。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人在沈大鐵路沿線的泉頭與雙廟子兩個站之間的某處發現了十多枚恐龍蛋,時代為白堊紀。經過日本科學家的研究,其中壹枚長83.5毫米。遺憾的是現在已找不到這批蛋化石的下落。1965年筆者陪同楊鐘健去東北考察,曾參觀過大連自然博物館部分古生物標本,據當時該館的負責人介紹,該館現存的壹些恐龍蛋是日本人采的,不知是否就是上述地點采到的。1996年6月,新聞媒體報道在遼寧昌圖發現了恐龍蛋,進壹步證明在遼寧境內確有恐龍蛋的發現。
第壹個在中國找到恐龍蛋,並對此作了學術研究的中國科學家是周明鎮教授。他於1950年帶領山東大學地質學生在山東萊陽作野外實習時,曾發現兩枚恐龍蛋及壹些蛋的碎片。1951年及1954年他先後發表有關的研究論文。1951年,楊鐘健與劉東山在山東萊陽又發現了至少三十六枚恐龍蛋。1959年,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有關人員又在那裏發現了兩窩完整的恐龍蛋,每窩十二枚,排列很不規則。楊鐘健分別於1954年、1958年和1959年發表三篇論文,討論這三次發現。1964年,筆者與北京自然博物館的王存義和時墨莊在江西贛州發現了壹窩保存保存完整的恐龍蛋。這窩蛋***二十壹枚,分三層排列,蛋尖的壹端向外,蛋殼表面十分粗糙,有各種不同的紋飾。蛋殼有3毫米厚。結合1962年至1964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廣東南雄始興發現的恐龍蛋,楊鐘健對國內發現的恐龍蛋進行了綜合研究,初步把它們分為四種,即粗皮蛋、長形蛋、圓形蛋和南雄蛋,為後來我國恐龍蛋的分類打下了基礎。
在楊鐘健之後,我國發現的恐龍蛋絕大多數是趙資奎研究的。他在恐龍蛋顯微結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恐龍蛋的分類和命名原則,規定“屬”名為後綴壹律為-oolithus。例如在寧夏阿拉善左旗發現的壹種恐龍蛋應命名為:
蜂窩蛋科
蜂窩蛋屬
寧夏蜂窩蛋
他把中國發現的恐龍蛋分為五個科,常見的有長形蛋科、圓形蛋科和蜂窩蛋科。1979年,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張寶堃、韓兆寬等在廣東南雄采到了壹窩比贛州發現的更加完好的恐龍蛋,***二十九枚,分三層,排列成環狀,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完整的恐龍蛋。根據趙資奎的分類方法,它屬於長形蛋科。他還根據蛋殼的結構討論了恐龍的進化方式以恐龍滅絕問題。1993年,他研究了在內蒙古巴音滿都呼白堊紀晚期的棱齒龍蛋化石。現在人們還無法知道恐龍蛋的形態結構和恐龍骨化石的關系,換言之,無法指出某壹種恐龍蛋是哪壹種恐龍產的。然而,有些科學家在美國蒙大那偶然發現含有胚胎骨化石的恐龍蛋,借助對胚胎風化石的檢測,確認是棱齒龍類馬凱拉氏跑山龍的。參照這壹研究結果,趙資奎將內蒙古發現的恐龍蛋定為棱齒龍科棱柱形屬,種名為戈壁柱形蛋。後來,在廣東南雄的白堊紀晚期地層中,也發現了這種恐龍蛋。1994年,趙資奎在眾多世界著名恐龍蛋專家們合著的《恐龍蛋及其幼嬰》壹書中撰寫了《中國的恐龍蛋:蛋殼的結構與進化》壹文。該文對我國多年來的恐龍蛋研究作了總結,受到海內外矚目。
我國產恐龍蛋的地方很多,除上述地點外,還有新疆的奇臺,河南的內鄉,山東的諸城,浙江的臨海、義烏和龍遊等縣,另有珠江三角洲的四縣市,河南的西峽盆地,以及東北的吉林等地。擁有這麽多的恐龍蛋產地,對我國的恐龍研究來說,不疑是壹大福音。然而長期以來,由於群眾缺乏保護意識及有關部門的管理不善,致使許多產地遭到破壞,大量化石流失。早在1974年河南淅川縣滔河鄉馬家墳就發現了三窩恐龍蛋,每窩四至七枚,呈放射狀,交錯疊壓排列。可惜當地群眾並不認識恐龍蛋,而把它們當成壹種叫石膽的中藥材。有人做起了“石膽”買賣。由於每壹枚恐龍蛋是以壹至五元人民幣的低價收購的,利潤很大,壹些不法之徒便通過港、澳、臺將恐龍蛋化石走私到國外。從此山鄉不再寂寞,形形色色的商人紛至沓來,致使埋藏恐龍蛋的化石的山坡被挖得千瘡百孔。這壹破壞自然遺產的極為錯誤的行動,引起了國內外科學家的震驚與婉惜。1993年11月23日,中國科學院壹百零壹名院士在憤怒與痛心之余,聯名呼籲社會各界救救恐龍蛋。於是從國務院到國家文物局,壹直到河南省各級政府,立即采取各種措施保護恐龍蛋,並對走私恐龍蛋、破壞恐龍蛋產地的不法分子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據初步統計,在此之前,全世界發現的完整的恐龍蛋不過五百多枚,而1993年壹年僅我國西峽、淅川兩地就挖出至少五千多枚。與這些不法分子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河南鄭州的奇石收藏家李廣嶺先生,把他自費收購的兩千多枚恐龍蛋都無私地捐獻給國家,受到國家文物局的表彰與獎勵。
我國的恐龍蛋資源相當豐富。比如,1995年在湖北省的鄖縣壹帶也現了大批的恐龍蛋,較集中的就有五個地點,其中壹處面積不到10 000平方米,就可見到兩千多枚恐龍蛋。對這些恐龍蛋的分類研究以有埋藏學的研究,將極大地增進我們對恐龍蛋的了解。可以預料:通過對西峽盆地三個縣發現的恐龍蛋以及鄖縣盆地恐龍蛋的系統研究,我國恐龍研究必將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
恐龍蛋引起的爭鳴——化石中的DNA
1994年,奇石收藏家李廣嶺先生獨具慧眼,把壹枚外硬內軟的蛋交給筆者鑒定。筆者當場就肯定它是恐龍蛋化石,但光憑肉眼還弄不清那裏軟的東西到底是什麽物質。於是筆者把這枚恐龍蛋交給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副館長、恐龍專家饒成剛先生。由於該館缺少先進的測試設備,他又把這枚蛋化石交與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的地質學博士王在銳先生。在該院以及北京大學物理系電鏡室專家的配合下,使用了穩定同位素、傅立葉紅外譜、X光衍射、掃描電子顯微鏡、透視電子顯微鏡以及巖礦分析等手段,研究者最後認定蛋內絮狀灰白色軟物質是由壹種自然界常見的粘土礦物坡縷石構成的。坡縷石在化學成分上含結構水,是矽酸鹽礦物的壹種,這種物質的分子式是Mg5(H2O)4(Si4O10)(OH)2。由於它呈絮狀,表面積特別大,很容易吸附其他物質,所以這 個恐龍蛋內的坡縷石是否含有機物就值得壹步研究。
經人介紹,李廣嶺把這枚恐龍蛋送交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他們把這枚蛋化石取名為XL—001號,X意為未知數,L是指李廣嶺。經北大幾位專家測試,認為它含有0.5%~1%的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這壹發現使他們萬分興奮,專家們決定對它進行提取脫氧核糖核酸(DNA)也就是遺傳基因的試驗。經過艱苦的工作,他們宣布:經過排除汙染,已提取到恐龍基因片斷。
從理論上講,古生物化石中的DNA是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被保存下來的。本世紀8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古生物學家喬治·波伊納爾曾出版了壹本名為《探索琥珀中的生命》的書,書中提出了獲得恐龍DNA的壹種可能性。假設在恐龍生存的時代,壹只剛叮咬過恐龍的蒼蠅,陷入了壹團樹脂中。經過漫長的歷史年代,這團樹脂成了壹塊琥珀。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我們就能從這只蒼蠅體內的恐龍血細胞中提取DNA。波伊納爾提出這種假設並不是沒有根據的。他曾從五個三千多萬年以前的無刺蜂中提取了這種蜂的DNA並進行了擴增,結果發現這種蜂的DNA與現生的無刺蜂的DNA完全壹致。《侏羅紀公園》壹書的作者邁克爾·克賴頓是醫科出身的作家。他深知科幻是科學基礎上的幻想,所以他也設想有壹只蒼蠅叮咬了恐龍身上的血,因而體內含有恐龍的血細胞,但馬上被樹脂粘住包圍,變成了琥珀昆蟲。科學家從保存在琥珀中的蒼蠅身上提取了恐龍的DNA,又設法復活了恐龍。也有的科學家從距今1.2億年以前的象鼻蟲的琥珀中提取到象鼻蟲中的DNA。所以能從琥珀蟲體內提取DNA,是因為琥珀中昆蟲完全被封閉在樹脂中,與外界隔絕了。現在提取DNA的主要手段,是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簡稱PCR技術。這種技術極為敏感,極微量的恐龍DNA以及被汙染的DNA都會被大量擴增。北大幾位青年科學家就是利用這壹技術從恐龍蛋中提取DNA的。這壹研究成果在震驚世界的同時,也引出了壹連串疑問:從恐龍蛋中提取的DNA就壹定是恐龍的嗎?既然蛋內形成的坡縷石絮狀物是外界矽酸鹽礦物質滲入蛋殼的結果,這就不能排除黴菌、真菌以及古細菌(不是古代的細菌,是壹類細菌的名稱)汙染。更何況這枚蛋早在1993年9月被打開,壹直保存了常溫下,所以也不能排除外界的汙染。有人提出他們提取到的DNA序列與美國壹位科學家從恐龍骨骼中提取的序列高度同源。但同樣的問題是:在恐龍骨化石中找到的DNA就是恐龍的DNA嗎?為此,盡管有的新聞媒體對此作了肯定的報道,但不少科學家出於科學的嚴肅性,仍然認為說已經找到了恐龍的DNA還時為過早。
最近德國慕尼黑大學帕伯實驗室特意分析了在科學期刊或媒體上報道過的四個恐龍樣品,其中兩個來自美國的蒙大那州和猶他州,兩個來自南極。他們重新分析的結果顯示,這幾個樣品中的DNA不太可能是長期保存下來的。他們也發現這些樣品有近代生物的汙染,即便在南極那樣寒冷條件下保存下來的樣品也受到汙染,為此,他們認為從這些樣品中得到恐龍DNA的可能性很小。他們認為越是年代遙遠,保存條件的要求越高,只有在琥珀中的昆蟲由於迅速與外界隔絕,才減少汙染的可能性。可以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找到真正公認的恐龍的DNA。
通過這次試驗與討論,還會進壹步擴大我們知識的視野,從中可以看出下面幾個問題:
(1)古生物化石中的DNA是在定的特殊條件下被保存下來的,外硬內軟的蛋化石絮狀物是在特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經絕大多數已石化的蛋內是無法找到的。王大銳博士等專家鑒定的絮狀物是坡縷石也是正確的,DNA是附在坡縷石之上的。限於時間、設備以及參加工作的人員不是分子生物學的專業人員,所以沒有繼續做下去。北京有壹家報紙說他們沒有得出正確的結論是中夠確切的。
(2)已經完全石化變成了無機物的石頭是無法找到DNA的,更不可能由那樣無生命的石頭中孵化出活的小恐龍。
(3)要想使恐龍復活,設想有成群的活恐龍通過人們的檢閱,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波依納爾博士承認即使找到了真正的恐龍的DNA,也不敢肯定DNA能保存多少百萬年。帕伯實驗室研究人員收集了許多古生物樣品,用PCR技術比較了其中氨基酸和DNA的性狀。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在溫帶(如埃及),DNA保留以幾千年為限;在寒冷地區,DNA保存期以10萬年為限;超過這個期限的DNA,壹般被降解,不再能檢測到。文章發表在1996年5月《科學》雜誌上。有人提出可以真正的恐龍的DNA移置到鱷的受精卵中,但壹旦鱷的卵細胞受精,就會發育成小鱷,怎樣在受精的壹瞬間用恐龍的DNA替代鱷的DNA,壹時還無法解決。
(4)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化石》雜誌1996年第四期上發表了張忠英的《恐龍蛋DNA研究怎麽了》壹文,該文就是上面提到的要確定恐龍DNA是難度相當大的工作的最好例證。文章的作者首先提出XL—001蛋化石本身從1993年9月破碎絮狀物外露到1995年1月12日才放入冰箱中低溫保存,“因而,可以肯定地說,這枚蛋化石的絮狀物已受到外源生命物質的汙染”。作者還指出:這枚蛋化石已擠壓變形,蛋腔內又沈積了大量的次生礦物,說明它可能在埋藏和化石化作用下早就有了裂縫,因此這枚恐龍蛋可能在更早的時間內已與周圍環境發生了物質交換。作者又從恐龍蛋DNA序列再分析中指出,中山大學的幾位科學家對北大青年科學家得出的數據重新進行了分析與對比。他們認為北大同行們提出的DA18S7是壹種高等植物18Sr.DNA片段,而DA18S1則為壹種與真菌有較大同源性的rDNA片段,上述論文發表在《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第三期上。1995年第六期的《古生物學報》上發表了在美國從事古老DNA研究的壹位博士的論文。他用系統發育分析來鑒別古老DNA的真正來源,對北大青年科學家發表的兩類六個陽性克隆18rDNA序列。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通過嚴密的科學實驗得出的結論。這次全世界科學界都關註的恐龍DNA的研究,必將極大提高我國對古老DNA研究的水平。對廣大公眾來說,又將受到壹次科學知識、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的教育,進壹步提高了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