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本校得不錯,以庚辰本為底稿,參看其他版本校的,至少故事完整,我第壹次讀紅樓就是讀的通行本。壹開始就讀脂批紅樓有點枯燥
脂批最全的要數《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紅學會整理的,綜合了好幾個版本的脂批,大的書店、或專賣文學的書店應該有。百度上搜“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也能找的著網上看的
庚辰本也不錯,我用得庚辰本是鄧遂夫校訂的(四冊),但不少在甲戌本中有的脂批,庚辰本中沒有。
戚序本我看的是電子版的,不過沒看完就放下了。
劉心武有壹本《揭秘古本〈紅樓夢〉》,可以跟周汝昌先生校訂得紅樓夢對照著看,其中有劉心武對《紅》80會後的探佚,且此書中多次提到周汝昌先生校訂得紅樓夢,激勵吹捧,到可以買來讀讀。
曾見過壹本馮其庸批的紅樓夢,白色的皮,16開本,上下兩冊,當時沒那麽多錢買,後來就再也沒見過。
甲戌本不全,收藏、當作資料到可,讀來未免不爽。
附:紅樓夢版本簡介
這是從紅樓夢文學社區[撫琴居] 看到的,在這裏發壹下,希望對所有喜愛紅樓夢的蛋粉們有所幫助。
(壹)、甲戌本
甲戌本是《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本》的簡稱。因第壹回第八頁楔子正文中“出則既名,且看石上是何故事”句上,比他本多出“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15字,指明所據底本年代。胡適名之為甲戌本,開用幹支命名紅樓夢抄本的先河。據紅學家們考證,甲戌,即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此本因曾由大興劉銓福收藏過,有些研究者又稱之為“脂銓本”。
甲戌本於各冊首回首頁首行題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殘存十六回:第壹至第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十六回。第四回回末缺下半葉,第十三回上半葉缺左下角。無目錄。四回壹冊,***四冊。乾隆竹紙抄成。紙黃脆,已經壹次裝裱。每半頁十二行,行十八字。殘闕嚴重。書口下部每頁都有脂硯齋的署名。
書中有劉銓福在同治2年(1863)、同治7年(1868)所作的跋,極有見地。另有劉銓福的友人綿州孫桐生(署“左綿癡道人”)批語30余條。又有其友濮文暹、濮文昶(青土、椿餘)兄弟跋。胡適、俞平伯、周汝昌在其上亦有批跋。《凡例》中有胡適補寫的“極多”、“紅樓”、“鑒是”六字及鈐印。襯紙與原書接縫處,鈐有“劉銓福子重印”章。
胡適認為甲戌本是世間最古的本子,紅學家們普遍認為甲戌本所據的底本,是最早的,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來面貌。此本是過錄本,祖本可能是脂硯齋的編輯本。理由是每頁版心下部都有脂硯齋的署名,有些地方虛以待補,如若幹回的回前詩,僅有“詩曰”空懸。林黛玉眉目描寫尚未成文,其下半句以朱筆空圍。底本無拼湊現象,正文很少修改,有部份批語系從另本移錄。
此本第壹回有畸笏叟丁亥春的行側朱批,墨抄總評也有作於丁亥者,說明抄錄時間在乾隆23年丁亥(1769)之後。
第壹回第1頁第1行頂格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2行“凡例”二字,第3行起凡例五則,末題詩壹首。陳毓羆認為這壹段是脂批,正文當從“列位看官”起。其中第壹至四則及題詩,***414字,為此本獨有。第五則“此書開卷第壹回也,作者自雲……”,後來本子僅存此段作為引言,與正文混同,遂成了正文開始。凡例之末詩前橫書“詩曰”二字,脂系鈔本題詩多這種格式,下七律壹首:“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壹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尾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膾炙人口,為論紅著作所常引用。
第壹回第4頁下第1行“豐神迥異”句下至第5頁上末行“大展幻術,將”句之間,較他本多出壹段文字,恰好兩頁,400余字。又第5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與警幻之妹兼美成親的壹段情節,與各本也不同。
此本有眉批、側批、雙行批、回前回後批多種,無署名及日期。其中朱墨抄錄雙行批是此本壹大特色。有九回無批。此本獨出的批語都在第6、第8回。所存各回脂批遠多於其他脂本,尤有壹些重要批語為他本所無。如第1回“滿紙荒唐言”詩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嘗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這條批語是持曹雪芹卒於壬午年(1763)論者的首要依據。
值得註意的是,此本從影印本看來,好像不避康熙帝的“玄”字諱。但經馮其庸考察甲戌本原件,發現這個本子上不避諱的“玄”字的壹點是後人加的,墨色和筆法都與原跡不壹致。上海博物館書畫鑒定部的專家鐘銀蘭先生仔細鑒定後,也認為這“玄”字原抄是沒有壹點的,現在的壹點是後人加的,在高倍的放大鏡下,這後加的壹點情況更為明顯。所以原來說的甲戌本“玄”字不避諱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是受影印本的影響。準確地說,甲戌本“玄”字是避諱的,是與己卯、庚辰等乾隆抄本的避諱是壹致的。也就是說,現存十三種乾嘉抄本《紅樓夢》或《石頭記》是無壹例外地避“玄”字諱的,其中包括著新近發現的十回殘本,也包括著木活字本程甲本。
甲戌本原為清朝大興劉位坦得於京中打鼓擔中,傳其子劉銓福。後歸孫桐生所有。之後流傳不詳,1927年夏,此本出現於上海,為剛剛歸國的胡適先生重價購得,是為首次發現的傳抄殘本。胡適根據上述第壹回中文字稱此本為“甲戌本”, 開以幹支年份定名紅樓夢各鈔本之先河,並且認為甲戌本“為世間最古又最可寶貴的紅樓夢寫本”,所以適之先生視此本為平生秘本,向不輕易示人。1948年12月16日胡適南下,臨行匆忙,壹生藏書俱皆拋下(由北大圖書館收得),只隨身帶走了這壹十六回的甲戌本和他另藏的壹部程乙本。1962年胡適去世後,將此本寄藏於美國康乃爾(Cornell)大學圖書館,現已被上海博物館購藏。
甲戌本的影印情況:
1、1961年5月,胡適將此本交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該影印版為朱墨兩色套印,附胡適的“影印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緣起”及跋,印數500部。
2、《脂硯齋重評石頭記》,1962年6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臺北商務版朱墨套印翻印出版,線裝兩種:甲、線裝壹函兩冊,保留胡適的序和跋;乙、依原大四冊(27×18開本),刪掉了胡適的序和跋以及鈐印,《凡例》中胡適補寫的“極多”、“紅樓”、“鑒是”六字及鈐印被去掉,用書中原筆記的字挖改貼補,很容易給讀者造成誤導。該書附有俞平伯先生的後記及紅樓夢年表,內部發行,印1500部。
3、《脂硯齋重評石頭記》,1973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據62年版重印,刪去後記,線裝四冊,27.5×18開本,內部發行;1975年5月出平裝壹冊,印3萬部。
4、《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1985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平裝版,據臺灣商務版,有胡適筆記和鈐印,印1萬2千冊。2004年04上海古籍出版社雙色影印線裝四冊,31×19.2開本,印1500部。
5、、《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華書局1991年10月出版,單色影印,大32開,精裝壹冊,收入“古本小說叢刊”第40輯。印數550套。
6、《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單色,32開,精裝壹冊。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二輯。
7、《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為了紀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金壇古籍印刷廠於2003年印制完成,印數500部。1函5冊。沒有書號,沒有版權頁,俗稱“金壇版”。 此書實際有兩種裝幀,“古典”裝幀300部,“禮品”裝幀200部。此後,書版贈送給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金壇版首次恢復了胡適先生的題署和印章,還恢復了臺灣影印本中所刪去的五條跋文,即:胡適壹九四八年十二月壹日、胡適壹九四九年五月八日在紐約、胡適壹九五零年壹月二十三日、俞平伯民國二十年六月十九日和周汝昌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書法家林正義先生書寫總目,馮其庸先生親筆書寫題記。另外多加了壹冊,在第五冊中,內容有馮其庸先生提供的劉銓福的父親劉寬夫題《漢議郎殘碑》精拓本的題跋、劉銓福為《唐開元銀簡》拓本所作的長篇題跋、劉銓福致孫桐生的七封親筆書信和社科院所藏胡星垣向胡適出讓《甲戌本》的親筆信及信封,第壹次全部影印面世。
8、《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2004年10月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用金壇古籍印刷廠版,影印本線裝四冊,為紀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特印“揚州國際紅學會版”240部和“黃葉村版”1000部。非賣品。由於有協議,“揚州國際紅學會版”和“黃葉村版”沒有第五冊。“黃葉村版”,有“黃葉村曹雪芹紀念館”和“黃葉村曹雪芹紀念館建館二十周年紀念”印二方,書前有馮其庸“言”,書後有紀念館館長的《跋》。
9、、《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夢梅館特印240部,線裝壹函四冊。卷首梅節“弁言”,卷後杜春耕“甲戌八十年(代跋)”。另附有胡星垣致胡適的信,胡適影印甲戌本刪去的五條批語,劉銓福後人所藏《雪芹》章及竹翁小記,莊少甫為劉銓福繪的“竹樓藏書圖”及胡適為該圖所作的“跋”。此外還附有海內外同道鈐印壹百五十余方,此次所集的印章,涵蓋了全世界著名紅學界專家於壹堂,鈐印之多、之精、之全,前所未有,可謂集中了“當代篆藝之大觀,文人印鑒之萃珍”,“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玩石山人語)本集另壹特色是兩位大師在“弁言”和“跋”中闡述和討論了有關曹雪芹卒年及版本源流和成書過程,必然會引起紅學界的關註,這是其它《甲戌本》所不具備的。
10、《脂硯齋甲戌抄閱重評石頭記》,沈陽出版社2005年影印,軟精裝壹冊。
11、《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臺灣宏業書局民國七十年(1981年)六月影印,大十六開套紅精裝二冊,封面題字用胡適原題,書前有胡適的《跋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影印本》和《影印乾隆甲戌脂硯齋石頭記的緣起》,定價八百元臺幣。
12,《乾隆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臺灣胡適紀念館民國五十年五月出版,16開精裝壹冊,套紅印刷,印1500部。後於民國五十壹年再版,加入毛子水的壹篇序言,印1000部。民國六十四年三版,又加入毛子水的壹片跋。該書印制清晰,書前影印有胡適的序言,有胡適先生撰寫的《緣起》,書後有胡適的長跋。
此書另有友聯出版社(香港)影印本。
另外,1948年 8月,周汝昌、周沽昌曾借胡適原本用朱墨筆過錄了壹部。遺憾的是,由於抄寫過於匆忙,有些字未按原書異體字的寫法抄寫。
甲戌本,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鄧遂夫《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簡體橫排
(二)、己卯本
已卯本(有些學者又稱脂怡本,脂館本,但不很通行)。題“石頭記”,見於封面。每回卷端題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卷之”字樣。第二冊封面書名下註雲“脂硯齋凡四閱評過”,第三冊書名下復註雲“己卯冬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己卯年,紅學家們認為是乾隆廿四年(壹七五九年)。
己卯本所用乾隆竹紙,薄而稍粗,有羅紋,土黃色,顏色深暗。周邊褐色,多磨損。夾條比書紙黃暗。朱筆校補文字新舊之分明顯,紅者時深,紫者時淺。夾條批語朱色頗鮮。
己卯本殘存四十壹回零兩個半回。即壹至二十回,三十壹至四十回,六十壹至七十回(其中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原缺,由清嘉道時人抄補)。十回壹冊,***四冊,面十行,行二十七至三十字左右。其中第壹回開始缺三頁半,約1800字,十回末尾缺壹頁半,約900字,七十回末缺壹又四分之壹頁,約700字。 由於它們均在每十回的尾頁,故知系在流傳過程中殘缺。
此本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原與此本分離,五十年代初由歷史博物館購藏。1975年經吳恩裕和馮其庸研究,發現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三回又兩個半回(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的《石頭記》殘抄本是今己卯本的散失部分,因為裏面同樣避“祥”字諱。故今己卯本***存四十壹回零兩個半回。
此本三十四回末題“紅樓夢第三十四回終”,為脂本石頭記第壹個出現“紅樓夢”標名的本子,說明曹雪芹生前壹度使用“紅樓夢”為書名。第十七與十八回尚未分開,***用壹個回目,第十九回無回目,第六十四及六十七回原缺,與庚辰本同。
此本正文始自“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陶洙抄補了前三頁半。六十四及六十七兩回系據另壹種鈔本鈔配(見第六十七回末註雲“石頭記第六十七回終,按乾隆年間抄本,武裕庵補抄”)。 此本曾由陶洙於丁亥年(1947)、己醜年(1949)據甲戌本和庚辰本份別用朱藍二筆校過,有校記二則。
此本無復雜的眉批夾批,前十壹回是壹個白文本(後抄錄它本批語十五條)。回前總評單占壹頁,有雙行批註,沒有眉批和旁批。批語絕大多數在正文內雙行書寫,計七百壹十七條,與庚辰本全同(除多壹條單字批外)。只有十二處寫在正文右側。這些側批為別本所無,見於第六回和第十回。此本訛奪字很少,文字有多於庚辰本的地方,語意較庚辰本確切。底本可能早於庚辰本,為庚辰本祖本。
此本中夾有六張箋條,補此書批註不足。第壹張為第壹回正文“昌明隆盛之邦”,批註“伏長安大都”;第二張為第四回“護官符小註”;第三張為第五回題詩壹首;第四張為第六回題詩壹首;第五張為第2回前指示將總批低兩格抄;第六張為第19回壹條批註,連所屬正文,另紙記在回前。
己卯本正文避國諱“玄”和“禛”, 此本中的“祥”、“曉”等字缺筆,明顯是避諱。經吳恩裕、馮其庸先生考證,此乃怡親王府抄本或其過錄本。因為老怡親王叫允祥,小怡親王名弘曉。與《怡府書目》相對照,同樣避“祥”、“曉”之諱。此本避怡親王允祥和弘曉的家諱,故論者以為是從怡親王府抄本所過錄。怡府是有清壹代名聞海內的藏書大家,世代相傳百余年。宋元精刻,叠床盈架,且多完帙孤品。弘曉之父怡親王胤祥為康熙第13子,曹家與之關系非淺,故所據底本可能就出自曹家。
此本約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初,為名藏書家武進董康所得,董在抗戰中當了漢奸,抗戰勝利後死於獄中。約在壹九三六年,此本歸其友陶洙(亦武進人)。壹九四九年後,藏於北京圖書館。現藏國家圖書館。所殘存之三回又兩個半回於壹九五九年在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出現,中國歷史博物館購藏。
此鈔本的影印情況是:
1,《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月影印,線裝本,壹函5冊,61x13.72開本,首印2000部,定價每套58元。影印時,對於陶洙校改筆跡進行了清理和刪削。
2,《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己卯冬月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影印出版,精裝壹冊,定價7.65元。
3,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己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影印出版,平裝上、下2冊,定價6.75元。精裝本在影印時還小有差錯,但平裝本已改正。
4,《古本小說集成·石頭記己卯本》,1986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精裝二冊。
5,《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己卯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2月影印,16開本,精裝4冊,全彩原樣影印,定價3950元壹套。該版本對原書中的批語沒有刪銷,是唯壹壹種保存了陶洙全部批語的影印本。
6,《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影印,線裝本,壹函5冊,31x19開本,首印1500部,定價每套780元。
7,《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沈陽出版社2005年影印,軟精裝2冊。
此書另有臺灣有裏仁(臺北)翻印本。
(三)、庚辰本
庚辰本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由於第五至第八這四個分冊的書名下,各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字樣。故《紅樓夢》版本研究者壹般稱它為庚辰本。庚辰年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 其時曹雪芹尚在。這個本子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在早期鈔本中,這是壹個最為完整的本子。
庚辰本系用乾隆竹紙抄成,紙色黃,周邊褐色。批語朱色與燕大圖書館章色幾同。已經“金鑲玉”法精心裝裱。存八十回,內缺第六十四、六十七兩回,實存七十八回。全書分裝八冊,每冊十回(第七冊存八回),每半葉10行,行30字。第六十八回脫去約600余字,估計失去壹頁。
現存庚辰本是壹個過錄本,抄手不止壹人,水平參差不齊。全書訛文脫字,觸目皆是。最後壹冊質量尤差,幾難卒讀。過錄時間至早也應在丁亥夏以後方始整理過錄,回目、正文和批語保留著作者與整理評註者自存本的痕跡。如十七、十八回尚未分開,十九回無回目,二十二回末惜春謎後缺文,並記曰:“此後破失,俟再補。”另頁寫明“暫記寶釵制謎雲:朝罷誰攜兩袖煙……”“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嘆嘆!丁亥夏,畸笏叟”等文字。第七十五回前單頁記曰:“乾隆二十壹年五月初七日對清。缺中秋詩,俟曹雪芹。”此本每冊冊首抄寫款式同己卯本:左上方題《石頭記》,下為雙行小字“第×回至第×回”“脂硯齋凡四閱評過”中右方為該冊回目,其中第二、七冊僅存八個回目,第十七與十八回尚未分開,***享壹個回目,第十九回無回目,無第八十回回目。不同的是:在第五、六、七、八冊左下方題有“庚辰秋月定本”。 此本回目雙行並列,唯此本與鄭藏本如此,諸本皆是單行直書。
在後世流傳中,正文曾經讀者旁改過,多屬於臆改。例如後人續補了寶玉及寶釵兩首謎詩,就將寶釵謎錯改屬了黛玉。第75回缺中秋詩,回前單頁記曰“乾隆二十壹年五月初七日對清。缺中秋詩,俟雪芹。”第十九回“小書房名”下空五字,“想那裏自然”下空大半行。這些殘缺可用以鑒定他本後人補綴之處。後人加批的,署名有 “鑒堂”、“綺園”、“玉藍坡”。
此本第11回之前,除偶將回前總評與正文抄在壹處外,都無批語,為白文本。朱筆批語全集中在第12回到第28回。此本有眉批、側批、雙行夾批及回前回後批多種。批語之多為各本之最,總計2000余條,包括了己卯本雙行夾批的全部(除壹條單字批外)。署年月名號者也遠比其他本為多。其中有壹批非常重要的批語,如第20回朱筆眉批“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襲人正文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余只見有壹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嘆嘆!丁亥夏畸笏叟”。且批語存原來面目的,如現已發現的脂本,有的殘缺過甚,有的年代較晚,文字未必全出作者。現存庚辰本過錄時間雖在曹雪芹去世後,但其祖本是曹雪芹生前最後、最完整的定本;但抄錄款式基本忠於庚辰原本面貌;在抄成之後也沒有遭後人塗改,亦未散佚拼配,仍然保持著乾隆中葉抄本的本來面目。
庚辰本原出北城旗人家中,徐星署(禎祥)1933年初於北京東城隆福寺地攤以八銀幣購得,格外珍視。1949年5月5日,經鄭振鐸先生介紹,燕京大學圖書館折價黃金二兩購自徐氏後人之手,與原藏之明弘治嶽氏奇妙全像西廂記(此書最古刻本)及百回鈔本綠野仙蹤(刻本皆八十回)並稱燕大館藏“三寶”。1952年北大燕大合流之後,始入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影印情況:
1,《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11月縮印,精裝2冊,朱墨套色,所缺二回移用己卯本。
2,《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縮印線裝本,壹函8冊, 13.2x26.2開本。印500套,編號發行。定價15.64元。可惜此影印本有十余處印刷差錯。
3,《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4年2月按原尺寸影印,朱墨套色,18.5x29.2開本,線裝壹函8冊,內部發行,定價88元。所缺的部分,改用蒙古王府本。
4,《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10月重印,29x18.5開本,線裝壹函8冊,印數500部,無定價。所缺的部分,用己卯本補配。(1993年首次重印的,底款從“脂”到“記”間隔6.2cm,1995年1月重印的間隔7.2cm)。1993年線裝版,有部分頁面印刷與75平裝版不同,例如:470頁,第二行夾批“三字如聞”,75版是紅字,而93版線裝是紅黑雙色;472頁,夾批“此二字內”,情況同;468頁,正文倒數第三行中間,75版“奇”字有紅字修改,93線裝版無。另,這批書中還有部分書有其它印刷錯誤,估計是重印的部分。例如:39頁,上端無“故”字,373頁漏印四條朱色旁批,376頁和453頁各漏印壹條眉批,等等。
5,《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10月縮印,平裝4冊,朱墨套色,內部發行,定價7.2元。
6,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單色印刷,32開精裝四冊,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二輯。
7,《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影印,縮印本,12.7x20.8開本,壹函8冊。定價238元壹套。
8,《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沈陽出版社2006年影印,大32開軟精裝4冊。本書是據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平裝本翻印的。
9,《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0月影印出版,大32開精裝四冊,定價280元。此版有部分頁有印刷錯誤,例如:39頁,上端無“故”字,373頁漏印四條朱色旁批,376頁和453頁各漏印壹條眉批。這些錯誤,與93人文版線裝的重印錯誤壹致。但也有與75平裝和93線裝都不同的部分,例如:469頁眉批,新版是“午午孟夏”,而75版和93線裝,在第壹個“午”字旁都有壹黑字“壬”。
10,《庚辰抄本石頭記》,臺灣廣文書局《紅樓夢叢書》系列之壹,25開精裝四冊,1976年發行。書前附有《紅樓夢圖詠》。不套紅。
需要說明的壹個版本:200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發現了壹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八十回舊抄本兩函十六冊。該抄本由棉紙抄成,每半頁十行,每行三十字左右。該書有重新過錄的脂硯齋等人批語,墨跡分紅、黑兩種顏色。四十回回目後都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的字樣。全書六十四、六十七回缺,十七、十八回不分,十九回無回目。北師大圖書館古籍部主任楊健介紹,該書1957年由琉璃廠書店購入,時價人民幣兩百四十元。1961年收入北師大圖書館編《中文古籍書目》。後經紅學界鑒定,認為是近人陶洙的校抄整理的庚辰本。該本與原先的庚辰本很多不同,可能過錄時是參考了另外的版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影印出版了這部抄本,題《北京師範大學藏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線裝本兩函16冊,定價2980元。
另外,庚辰本影印本,還有文淵出版社(臺北)翻印本、聯亞出版社(臺北)翻印本、廣文書局(臺北)翻印本、中華書局(香港)翻印本、宏業書局(臺北)翻印本。
又,十年浩竊期間,馮其庸先生曾根據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本,用朱墨筆過錄了壹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
庚辰本校註本,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鄧遂夫《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簡體橫排,平裝四冊。人民文學出版社紅研所校註本《紅樓夢》。遼寧出版社出版的馮其庸《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也是以庚辰本為底本。
(四)、列藏本
列藏本,題石頭記,見於各回回前所題,無書前題頁。因藏於原蘇聯亞洲人民(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故名列藏本。
列藏本為竹紙抄寫,紙薄而稍粗,淺黃色,有包角,經後人重新修補裝訂,殘留裝訂線洞眼,且有裝錯順序處,反折清高宗(乾隆)禦制詩第四、五集作為頁間襯紙。全書由四種不同筆跡抄成,存七十七回,即第壹回至第七十九回(與第八十回未分開),中缺第五、第六回。第五十回未完,止於黛玉謎,缺半頁。第七十五回末至“要知端的”下脫半頁。***三十五冊。每半葉8行,行16、20、24字不等。此本另有壹些回(第十回的回首,第六十三、六十四、七十二回末)題作紅樓夢,可能是據別本超配。
第十七與十八回***享壹個回目,但兩回文字已經分開,中有“再聽下回分解”壹句。第二十二回缺文,止於惜春謎。第七十九回和八十回未分開,渾然為壹整回,只稱作“石頭記卷七十九回,只有壹個回目。 此本有六十四及六十七兩回。其中六十四回回目之後,正文之前有壹首五言題詩,為別本所無,回末有壹聯對句,是早期鈔本的形像;又推究題詩的內容,此回應是曹雪芹手筆。六十七回文字與程本迥異,近甲辰、戚本壹系。
此本***計批語300余條。其中有三條為列藏本所特有,其余則跟庚辰本的批語相同。有眉批111條,側批83條,與其它脂本完全不同。疑多為後人所批。在前四回集中了3/5。另有雙行夾批88條,幾乎全部與庚辰本相同,其中第十九回占了42條。 此本另有壹種特殊批語是接著正文寫的,字體也相同,在起訖處加方括號,並於開頭右側空行小字寫有“註”字。出現於第十六、六十三、七十五回。當是過錄時誤將批語抄作正文,後校對時發現,加以標明。
列藏本為道光12年(1832)由隨第11屆舊俄傳教使團來華的大學生Л·庫爾梁德采夫所得,傳入俄京,書首有其墨水簽名及兩個筆畫拙劣的漢字“洪”字,當是他的中文姓氏。原存外交部圖書館。1962年蘇聯漢學家Ъ·Л·裏弗京(漢名李福清)於蘇聯亞洲人民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收藏中重新發現此本,1964年撰文介紹,始為人所知。現藏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東方學)圖書館。
此鈔本的影印出版情況是:
1,《蘇聯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影印出版,平裝本,壹套6冊。定價34元。後曾重印3次,書名只題《石頭記》,售價也改為260元及2004年第4次印刷的430元。
2,《石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9月影印出版,線裝本,16開本,二函20冊。影印330部,定價340元壹套。
3,《列寧格勒原藏鈔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