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想知道關於銅鏡的歷史

想知道關於銅鏡的歷史

古代的銅鏡,是用來映照的。鏡背面的紋樣具有個性身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有人稱之為“翻過來看”的文物。 昨日上午,為期兩天的“中國紹興·銅鏡與東亞古代文明國際學術論壇”在柯橋開幕。來自中、日、韓三國銅鏡研究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銅鏡與東亞古代文明”主題,以學術報告會、專題研討等形式,就這壹地區銅鏡類別、產品分布範圍、冶煉技術、發展歷程等有關歷史文化信息開展研討與交流,也為大家揭開了壹面面鏡子背後蘊藏的豐富而又神秘的人文歷史……  古銅鏡的悠久歷史  銅鏡,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古代人們用以照面飾容的主要用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也與本地區的民族文化信仰,習俗息息相關。其功能及使命隨著玻璃鏡的出現與普及,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據了解,中國銅鏡的歷史,從現有的考古資料大約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1977年,青海省貴南縣馬臺齊家文化墓地曾出土壹枚銅鏡,直徑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光滑,背面飾不規則的七角星幾何紋圖案。此後,商周時期的青銅鏡時有發現,但銅鏡工藝尚處於初級階段。至漢代,青銅鏡制作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在早期的壹些裝飾上發生了變化外,同時在紋飾中出現了銘文,甚至出現了以銘文作為主要紋飾的品種。與此同時,壹些高浮雕工藝的裝飾,如神獸鏡、畫像鏡、龍虎鏡等品種的青銅鏡也開始出現。精美的高浮雕工藝將畫面中的人物神仙、車馬龍虎、禽獸等表現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達到了漢鏡工藝的頂峰。  紋飾和形制工藝精湛  隋唐時期的銅鏡在紋飾和形制上較前代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在紋飾上,以寫實的風格,用浮雕工藝表現的瑞獸、龍鳳、禽鳥、花卉和人物故事等內容,已成為銅鏡裝飾花紋的主要題材;在形制上,出現了菱花鏡、葵花鏡、方形鏡、亞字鏡等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鏡形。所以,唐代的銅鏡在風格上展示了大唐國富強、開放、豪邁的精神風采。其中,隋唐之際典型的瑞獸銘帶鏡、海獸葡萄鏡以及壹些特種工藝鏡,其紋飾造型之生動,工藝之精湛,整體風格之富麗堂皇,給人們以強烈的藝術震撼力。  宋、元時期的銅鏡,鏡形除沿襲前代外,新出現了長方形、桃形、鐘形、瓶形以及鏡上加柄等多種造型;裝飾題材以商標字號和纏枝花鳥居多;胎質的合金成分與漢唐相比發生了明顯變化,胎避趨向輕薄,更加註重實用。宋室南渡後,以湖州為主的兩浙鑄鏡手工業十分發達。私家作坊則以湖州發現為最多,從鏡銘中見到的主要有:石家、石小二哥、石二郎、石三、石十郎、石十三郎,直至石六十郎等石姓作坊,和李家、徐家、蔣家等所作銅鏡。此外,也有“杭州真石大叔青銅照子”、“杭州鐘家青銅照子今在越州清道橋下岸向西開張”、“越州徐家銅照子”、“越州戴宗青銅照子”等有鑄造地銘文的銅鏡出土。  會稽古銅鏡輝煌的過去  紹興的古代銅鏡在中國銅鏡發展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從現有資料考察,紹興西施山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銅鏡,是目前浙江境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實物例證。西漢中葉,以昭明鏡、日光鏡和蟠螭鏡為主流的青銅鏡不斷湧現;東漢時期,又出現了更為廣泛的尚方鏡、規矩鏡、禽獸鏡等品類。  紹興古為會稽。會稽銅鏡在東漢早期逐漸興起。漢時,北方大量民眾南遷和東漢會稽太守馬臻興築鑒湖,使紹興的農業、手工業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為會稽銅鏡的發展奠定了壹定的經濟基礎。此外,會稽壹帶豐富的銅、鉛、錫等礦藏資源,也為會稽銅鏡的興起提供了必需的條件保障。《越絕書》中即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的記載。再加上越國素有以鑄劍聞名於世的傳統冶煉鑄造技術,使會稽成為當時全國的鑄鏡中心之壹,會稽銅鏡在中國銅鏡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紹興是東漢和三國孫吳時期最重要的鑄鏡中心,以紹興為中心的會稽鏡是中國銅鏡的重要品牌和創新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獄特征。銅鏡文化是紹興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為什麽把此次論壇放在紹興舉行的原因。”許多銅鏡研究專家都表達了這壹看法。  銅鏡為何讓人如此著迷  壹面面銹跡斑斑古銅鏡,印刻著歲月的痕跡,它已無法映照出人們的面龐,卻仍有這麽多人對此著迷,這是為什麽呢?  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林華東道出了緣由:如今古銅鏡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濃縮文化,鑒證歷史。盡管鏡面昔日的光潔已失去,但其鏡背個性的紋飾、銘文卻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  有專家說,青銅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壹次重大飛躍。作為當時先進性生產力的壹個重要標誌,我國夏、商、周被稱為“燦爛的青銅器時代”。春秋戰國以後,青銅器逐漸衰落,被更先進的生產力代表鐵器所取代,但青銅鏡的制造和使用卻並沒有因青銅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因此,古銅鏡也被看作是青銅文化的延續。古銅鏡在青銅器時代初期就已經出現,直到清代水銀玻璃鏡的出現,使它退出了實用領域;然而,它本身所蘊涵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研究與收藏。歷代銅鏡的鑄造工藝、銅質、紋飾、銘文等無不反映特定的時代背景,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及風俗習慣等。  自19世紀2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現代文物考古事業的創建和發展,發掘出土的銅鏡資料不斷增加,銅鏡在考古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認識和研究古代社會背景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更成為古代墓葬考古斷代的標準器之壹,其重要的考古資料價值尤為凸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為配合“中國紹興·銅鏡與東亞古代文明國際學術論壇”在我縣的隆重舉行,縣越國文化博物館於8月28日至9月28日特別推出“浙江出土古代銅鏡展”。  此次展覽***展出了60余枚古銅鏡,是我省出土的古代銅鏡的壹次大“集結”。許多銅鏡紋飾華麗、銘文豐富、形制美觀、鑄造精良,堪稱藝術珍品。有興趣的市民,也不妨前去開開眼界。  縣文化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次“浙江出土古代銅鏡展”的成功舉辦,是在浙江省博物館的大力支持下進行的,在壹定程度上它代表了浙江省國有博物館銅鏡收藏的成果與現狀。不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各地古玩市場的逐漸開放,國家對地下文物的絕對保護形勢受到了壹定的沖擊,為數不少的出土文物流入市場,文物部門對古代銅鏡的收藏與研究的形勢更為嚴峻,通過科學發掘得到的銅鏡寥寥無幾,考古發掘資料也是流失殆盡。通過展覽,不僅能讓我們了解更多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或許還能使我們對加強文物保護,增進法制觀念,弘揚中華文明與美德有更多的反思。

  • 上一篇:防災減災詩
  • 下一篇:有沒有值得孩子看的英文電影?求個名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