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感冒的艾灸解法

感冒的艾灸解法

感冒的艾灸解法

概述

感冒,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壹種呼吸道常見病。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多發於冬春季節,起病較急,早期癥狀有咽部幹癢或灼熱感、噴嚏、鼻塞、流涕,或有低熱、頭痛,常易合並細菌感染。醫學稱之為“傷風”。

由感受風邪所致的流行性感冒,系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易發於春季,其主要特征為突然發病,畏寒、高熱、頭痛、周身酸痛等全身癥狀,上呼吸道癥狀較輕。中醫稱“時行感冒”,是感受時邪而得。

癥狀

病邪有兼夾,病情有輕重。根據臨床表現,凡外感以風邪為主的,稱為傷風,癥見頭痛、鼻塞、流涕、怕風、其證較輕;夾寒邪的為風寒感冒,癥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節酸痛、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稀白、脈浮緊,舌苔薄白而潤為主,夾熱邪的為風熱感冒,癥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頭脹、咽喉腫痛、微渴欲飲、咳嗽、痰黃稠、汗出而不暢、脈浮數、舌苔薄黃為主;若兼夾時疫之邪,且發病急,病情比風熱感冒嚴重,並有傳染性,易引起暴發或大流行,故稱為流行性感冒,即古稱時行感冒。

普通艾灸調理方案:

取穴:大椎、印堂

可以按這個艾灸取穴來灸。前3天壹天壹次,後面建議2~3天做壹次艾灸。壹次控制在10-15分鐘左右。(艾灸最佳時間是在上午9點左右,下午3點左右,晚上8點以後禁止艾灸)

強化艾灸調理方案

第壹天,肺俞,陽陵泉,神闕

第二天,大椎,合谷,天突,神闕

第三天,風府,懸鐘,神闕

?

艾灸前註意:

1我們使用艾灸治病時艾灸師會給我們配幾個穴,那麽這些穴位灸的時候是有固定順序的。順序是先陽後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先上後下,先左後右。這樣可以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氣血順暢的效果,否則會容易串氣,導致氣機紊亂。

我們艾灸的時候第壹個穴位壹定是命門,因為命門是生命的門戶,是艾灸調理的起始穴,相當於壹把鑰匙,把人體的大門打開哦。

2艾灸過程中及艾灸後不能受風寒。尤其註意頸部、腰部、腹部、腳部的保暖。因為我們在艾灸過程中熱度會促使身體毛孔打開,這時候如果不註意保暖很容易受寒氣、邪氣入侵。

3艾灸的調理過程最好在白天進行。如果白天上班,只有晚上有空,最好是在晚上8點前結束,這樣效果才更好。每天只能調理壹次。艾灸時間長的不能上午調完下午再調。這樣並不恰當。

4艾灸後2個小時內不要洗澡,不用冷水洗手,不喝冷飲,不吃冷的東西,包括水果。

5艾灸前、艾灸後喝200-300ml的溫開水。施灸期間不吃、少吃寒涼食物(西瓜、香蕉、螃蟹、冷飲、涼茶等),施灸期間如果感覺餓,吃點易消化的食物填壹下即可,不要吃得太飽。

6艾灸時不能空腹,也不能過飽。飯後半小時以後最好。因為空腹時身體能量不夠充足,沒有能力接收外部能量,很可能出現暈灸的現象,所以空腹不能艾灸

8無特殊情況女性月經期間不要艾灸。除非痛經、月經下不來、量少,可以咨詢老師配穴再灸;如果平時經量比較大,應避免經期艾灸,避免使經量過大、經期延長;如果平時經量較少或因寒濕引起的痛經、月經下不來這樣可以灸。

如果艾灸壹段時間後發現月經有先後不定期,提前或推後,量大或量小,是正常調整,壹般1-2個月後會自動調整到正常狀態。

9孕婦艾灸,必要的情況下,如胎位不正,或針對容易流產的孕婦可以做懸灸,但壹定是在老師的嚴格指導下才可以做。

10剛做完手術的人群,看手術的性質而定。大手術後暫時不宜艾灸,即使是做,也壹定要循序漸進。因為身體本來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灸量壹定要小。通常大手術後2個月後可以艾灸,通過艾灸可以幫助病人恢復元氣;門診小手術不傷大元氣,壹般2周後就可以艾灸了。

11艾灸調理過程最好壹個穴位壹個穴位的灸。有的人可以接受2個穴位或2個以上穴位壹次性灸。如果在這樣的灸法當中出現不適的感覺,應馬上停止。

建議二: 艾灸反應及排毒渠道

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時候,感覺出汗,灸後出汗,這種現象有可能會持續幾天或更久。

2、當有的人出汗壹個階段後,開始起紅疹,硬疙瘩,這也是排毒的壹種表現。壹般繼續艾灸,紅疹慢慢會下去,硬疙瘩,可以邊艾灸,邊按摩,也會慢慢消失,這屬於皮膚排毒的壹種現象。

3、排尿特別多:這也是從尿道排出毒素的壹種表現,此時應該多喝水,沒有關系這些反應慢慢都會消失的。壹般灸後尿頻的,多提示腎臟和泌尿系統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婦科會有問題。

4、出現拉稀:頻繁拉稀,而且便便極臭,這也是壹種排病氣的反應。有這種反應的,壹般胃腸問題居多,或有腫瘤發生。

5、有的人會有咽喉腫痛,牙痛等,此時多喝水,或煮壹點綠豆粥來喝,嚴重的可以停灸,等這些癥狀過去後,繼續艾灸,可能還會有上述癥狀發生,壹般反復幾次後,就沒有了上火的癥狀。

6、初次艾灸的,有人可能會有發燒的癥狀,沒有關系,多喝水,可以再督脈和膀胱經刮痧或拔走罐都會退熱,而且降火氣。

7、治療疾病,壹定要給疾病壹個出路,當艾灸後,元氣聚集到臟腑的時候,病邪往往會自己找出路,這些出路不壹定是我們設計好的,而是病邪自己習慣的路徑。壹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徑是我們理想的路徑。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們意誌為轉移的。他會自己尋找出路。

8、有的會出現頭暈耳鳴,眩暈的,遇到這樣的反應,可以停下來,休息幾日。如果這種反應遲遲不過,在大椎點刺放血或刮痧,這種反應會慢慢消失,有的人會重復這種反應2-3次後,慢慢適應。

9、艾灸的走串,遇到這樣的很正常,也不要大驚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沒有要好,經絡的通串,提示經絡疏通的是否通暢。

10、婦科疾病在艾灸的時候會有分泌物:有的會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會有水樣的,有的會有膿樣的分泌物,這些都是艾灸在幫助調整和消炎,壹般過壹個階段,這些分泌物會逐漸減少。

如果有肌瘤,積液,囊腫等婦科疾病,在經期的時候,會有爛肉,血塊,血水等排出,應該是肌瘤,積液,囊腫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議經期艾灸,給疾病以出路,月經期就應該是排出的路徑。

11、經過幾次艾灸,或壹段時間的艾灸後,有的人會表現出肢體冰涼,這是寒氣用艾灸後在體表的反應,有的是臟腑內的寒氣表現在體表,這種反應在冬天和春天的季節更加嚴重,有這種反應的,說明身體陽虛的厲害。需要繼續艾灸,同時配合患處的刮痧,或按摩等輔助治療的方式,使寒邪盡快排出。壹般到了夏季伏天的時候,這種反應可以消失。

如果體內寒邪沒有排盡,這種反應在其他季節還會有,所以堅持艾灸很重要。也許真的應了那句話“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對於寒邪較重的病人妳需要斷斷續續艾灸三年甚至更久,所以艾灸是壹個慢功夫。

艾灸需註意什麽

1、註意寒冷,註意保暖,註意在艾灸的時候,尤其是冬季不要碰冷水。

2、艾灸期間不要生氣,如果生氣,氣賭經絡,艾灸就不會起作用,反之會加重氣血的瘀阻。

3、大饑大飽不宜艾灸,饑餓艾灸容易暈灸,太飽艾灸氣血運行慢,容易發生腹脹。

4、患有胃腸疾病的,艾灸期間不要吃食物,灸後半小時才可以吃飯。

5、艾灸前最好喝溫開水200-250毫升,艾灸後要喝溫熱水200-250毫升,甚至更多壹點。

6、艾灸前可以洗溫水澡,艾灸後半小時,可以洗熱水澡,稍稍燙壹點皮膚的溫度。

7、有些人艾灸的時候,想泡腳,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妳可以泡熱水腳,水溫要高於50度。

8、初次艾灸的人,壹定要學會循序漸進逐漸適應熱度,逐漸增添灸具,不要壹下子上的太多,身體會吃不消,顯得太燥。

9、皮膚起泡,小的泡自己可以吸收,大的水泡,壹定要挑破後在這裏拔罐,使裏面的病水盡量拔出。然後溫和灸,如果泡在關節活動部位,要的等待結痂後在灸,關節部位不容易愈合。

按語

感冒因其常見而又往往可自愈,故許多人不予重視,總喜歡扛壹扛,實在不行了才去就醫。其實,感冒的治療並非小事。臨床上常見五臟六腑的許多病證多由感冒而誘發,而各種慢性病多因感冒而致使病情反復、加重。艾灸治感冒效果好。但要越早灸效果越好,若初覺身體不適便施灸,往往壹灸便愈。如感冒兼便秘,單灸感冒而大便不下,癥狀會有反復,所以應在灸感冒穴後隨即加灸左大橫、承山各10~15分鐘以通便。

案例

孫X X,女性,34歲。

病史及癥狀:10天前患流感,發熱,經藥物治療未效。現體溫39℃,頭痛、身痛、腹痛、咽不利,納呆,大便7日未下,小便黃,面赤,倦怠欲臥。

調理:用三年陳艾貼施灸。當天晚上先灸風門、陽陵泉,神闕,左大橫、承山。灸後汗出安睡,次日大便下,體溫已正常,痊愈。

穴位位置圖及說明:

取穴位置

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跟肚臍在同壹水平高度,可以沿著肚臍向後找,到了背後正中的棘突下面的凹陷就是此穴。)

解剖位置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功能主治

虛損腰痛,遺尿,泄瀉,遺精,陽痿,早泄,赤白帶下,月經不調,胎屢墜,汗不出等。

養生保健

命門穴在腰部,可以壯腰補虛、溫補脾腎,可以治療虛損腰痛、脊強反折、遺樂、尿頻、泄瀉、遺精、白濁、陽痿、早泄、赤白帶下、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痼、驚恐,手足逆冷。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經常搓擦命門可強腎固本、濕腎壯陽、延緩衰老。

位置,主治,快速取穴

大椎,督脈腧穴。大,多也。椎,錘擊之器也,此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實而非虛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本穴物質壹為督脈陶道穴傳來的充足陽氣,二是手足三陽經外散於背部陽面的陽氣,穴內的陽氣充足滿盛如椎般堅實,故名。

取穴位置

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即在低頭時,頸後最明顯的那個突起下方的凹陷中。

解剖位置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頸橫動脈分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內側支。

功能主治

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穴位配伍

配肺俞,治虛損、盜汗、勞熱;(附:肺俞穴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配間使、乳根,治脾虛發瘧;

配四花穴,治百日咳;(附:四花穴:雙膈俞、雙膽俞。)

配曲池,預防流腦;

配合谷,治白血球減少;

配足三裏、命門,提高機體免疫力;

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

配曲池、合谷,瀉熱;(附:溫和灸10-20分鐘,可以泄熱,補陽。)

配腰奇、間使,治癲癇。

養生保健

按摩:壹手食指指尖垂直按壓在大椎穴上,逐漸用力深按,按而留之,每次按壓30秒。然後沿穴位作旋轉式按揉,力度由輕漸重,方向先順時針,後逆時針,各30圈,防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多用於補虛)。

按摩治頸椎病

第壹招:用拇、食、中三指揉拿對側頸肌3~5分鐘;

第二招:用雙拇指側緣由上至下交替推摩頸後部2~3分鐘,再用雙手拇指揉按風池穴1分鐘;

第三招:用兩手食、中指按壓頸椎棘突兩側,同時配合頭部的前屈後伸動作,約5分鐘;

第四招:用食中二指按揉大椎穴、肩井穴,再點按曲池、合谷、內關等穴,每穴1分鐘

印堂,是督脈腧穴。印,泛指圖章;堂,庭堂。古代指額部兩眉頭之間為“闕”,星相家稱印堂,因穴位於此處,故名。

取穴位置

在人體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解剖位置

皮膚壹皮下組織壹降眉間肌壹皺眉肌壹額骨骨膜。淺層皮膚由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分布。肌肉由面神經的顳支支配,血液供應來自滑車上動脈和眶上動脈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靜脈。

功能主治

功能:明目通鼻,疏風清熱,寧心安神。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結膜炎,瞼緣炎,鼻炎,額竇炎,鼻出血,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子癇,高血壓、小兒驚風等。

穴位配伍

配攢竹、絲竹空、四白、太陽,治目痛;

配迎香、合谷、風府、魚際,治鼻塞;

配上星、曲差、風門、合谷,治鼻淵;

配太陽、風池,治頭痛;

配攢竹,治頭重;

配絲竹空、頭維,治眩暈;

配中沖、百會、大敦、合谷,治中風不省人事;

養生保健

經常按摩印堂穴,可增強鼻黏膜上皮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能刺激嗅覺細胞,使嗅覺靈敏;還能預防感冒和呼吸系統疾病。

肺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肺,指肺臟。俞,輸也。肺俞名意指肺臟的濕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取穴位置

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位置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三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功能主治

咳嗽,氣喘,吐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

穴位配伍

配風門,治咳嗽、咳喘;

配合谷、迎香,治鼻疾。

取穴位置

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解剖位置

當腓骨長、短肌之中;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返動、靜脈,膝下外側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和腓總神經分支。

功能主治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臏腫痛,腳氣,脅肋痛, 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現多用於坐骨神經痛,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癥,膝關節炎,小兒舞蹈病等。

穴位配伍

配曲池,治半身不遂;

配日月、期門、膽俞、至陽,治黃疸、膽囊炎、膽結石;

配足三裏、上廉,治胸脅痛;

配環跳、風市、委中、懸鐘,有活血通絡,疏調經脈的作用, 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配陰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脅肋痛;

配人中、中沖、太沖,有祛風鎮靜解痙的作用,主治小兒驚風。

取穴位置

在腹中部,臍中央。

解剖位置

在臍窩正中,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能主治

中風虛脫,四肢厥冷,屍厥,風癇,形憊體乏,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脫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婦女不孕。

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治五淋;

配公孫、水分、天樞、足三裏,治泄痢便秘、繞臍腹痛(脾腎不和);

配長強、氣海、關元,治脫肛、小便不禁、腎虛不孕癥;

配關元、氣海,治中風脫癥。

取穴位置

在第1、2掌骨之間,當第2掌骨橈側之中點處;或拇、食兩指張開,以另壹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當虎口與第1、2掌骨結合部連線的中點;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即是。

解剖位置

此腧穴在第1、2掌骨之間,第1骨間背側肌中,深層有拇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腧穴近側正當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布有橈神經淺支的掌背側神經,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功能主治

功能: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

主治:身熱、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衄鼻淵、咽喉腫痛、齒痛面腫、耳聾、失音、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痄腮;發熱、惡寒、咳嗽、無汗或多汗、瘧疾;脘腹疼痛、嘔吐、便秘、痢疾;小兒驚風、抽搐、癲狂、癲癇;痛經、閉經、滯產;癮疹、皮膚瘙癢、疔瘡、丹毒;肩臂疼痛、手指腫痛、麻木、半身不遂。

穴位配伍

配照海、大敦,治便秘;

配足三裏、大腸俞、小腸俞,治痢疾;

配外關、人中、太溪,治齒痛;

配魚際、間使、神門、然谷、肺俞、腎俞,治失音;

配商陽、陽谷、俠溪、厲兌、勞宮、腕骨,治熱病汗不出;

配肩髃、曲池、手三裏、環跳,治癮疹;

配人中、內關、足三裏,治中暑。

養生保健

按摩: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掐法等。

因手陽明大腸經經過下牙齦,因此下牙疼痛時按合谷5分鐘,疼痛會減輕。如果患牙齦炎,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反復發作,經常按壓合谷也有效果。

合谷還是壹個急救穴。如因中暑、中風、虛脫等導致暈厥時,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持續2~3分鐘,暈厥壹般可緩解。如果同時用指尖掐按人中,醒腦回蘇的效果更好。

痔瘡發作或便血時,可以按摩或搓揉合谷,也可用指尖、筆芯刺激,以有酸脹感為佳。

取穴位置

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穴位解剖

在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左右為胸骨舌骨甲狀肌;布有皮下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深層為氣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後方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功能主治

功能:寬胸理氣、通利氣道、降痰宣肺。

主治:氣喘、咳嗽、暴喑、咽喉腫痛、嘔逆、癭瘤、梅核氣;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咽喉炎、甲狀腺腫大、食道炎、癔病等。

穴位配伍

配定喘、膻中、豐隆,宣肺降氣化痰,治哮喘;

配內關、中脘,理氣降逆和胃,治呃逆;

配湧泉、內關,降氣通絡,治失語。

取穴位置

位於人體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解剖位置

在項韌帶、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3頸神經及枕大神經支。

功能主治

功能:散風熄風、通關開竅。

主治:頭痛,項強,眩暈,咽喉腫痛,失音,癲狂,中風。

穴位配伍

配昆侖、束骨,治狂癥多言不休;

配肺俞,治狂走欲自殺;

配腰俞,治足不仁;

養生保健

1、按摩:大拇指指尖相互疊加向下,用指腹(或指尖)揉按穴位,有酸痛、脹麻的感覺。每次揉按1~3分鐘。

2、艾灸:艾條溫和灸,灸15~20分鐘,每日1次。

3、瑜伽:每天堅持練習貓式。

取穴位置

位於外踝尖上3寸,當腓骨後緣與腓骨長、短肌腱之間凹陷處。

解剖位置

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部;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腓深神經的分支。如穿透小腿骨間膜可刺中腓動、靜脈。

功能主治

功能:舒筋活絡、清熱生氣、舒肝益腎。

主治:頸項強急、半身不遂、腰腿疼痛、下肢癱瘓、及坐骨神經痛,偏頭痛、落枕,癡呆,中風,胸腹脹滿,腳氣等,腦血管病、高血壓、高脂血癥、頸椎病、小兒舞蹈病等。

穴位配伍

配風池,主要緩解治療眩暈、耳鳴;

配內庭,緩解治療心腹脹滿;

配後溪、天柱,主要緩解治療頸項強痛;

配昆侖、合谷、曲池、肩髃、足三裏,緩解治療中風、半身不遂;

配豐隆,主要緩解治療高脂血癥;

配後溪、列缺,緩解治療項強、落枕。

  • 上一篇:肖鑫收藏
  • 下一篇:原文及分析三十六郡,第十郡,笑語中藏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