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反映群眾生活才能有群眾基礎
劉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認為,戲劇小品的優勢在於,第壹,戲劇小品具有群眾性、社會性和廣泛性,它反映問題非常及時。以話劇這種藝術形式來說,我們可以欣賞,可以批評,但缺乏表演基礎的廣大群眾很難參與演出,而戲劇小品則不同,它的創作往往直接來源於普通百姓的生活,妳有激情,妳就可以創作,妳也可以參與演出。這不像壹個“大戲”需要非常專業的演出團隊;另壹方面,戲劇小品反映的生活特別鮮活,作為壹個戲劇研究者,我常常覺得很多“大戲”都沒有戲劇小品如此生動,打動人心。以這次展演的作品來說,壹個小品大約15分鐘至20分鐘,雖然時間很短,但很多作品在壹些細節處理上都讓我感動。
第二,小作品也有深刻內涵。從全國戲劇小品作品來看,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用文藝反映生活、塑造形象,來提高人們素質。雖然短小,但是對人心的啟迪和品格的影響有著獨特的作用。
第三,壹個作品有沒有水準,要看創作是不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能否把生活打造成壹個藝術品,這是壹個主要的標準。戲劇小品體現了創作者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從這次比賽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選取的多是親身經歷的,打動作者心靈的題材。參加這次展演的作品《討債》,反映了當下“救人怕被誣陷”的社會問題。由於個別案例的侵擾,在“救與不救”面前,人們常常變得猶豫、躊躇。可生命不待我們思考,人性終會煥發光芒。討薪過年的農民工,危難時刻不顧個人利益,毅然伸手救人。讓人深切感到人性本善、大愛無疆的人間真情,弘揚了見義勇為的高尚道德情操。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樣的故事放在話劇舞臺上可能會顯得單薄,張力不夠,但是通過戲劇小品這種形式卻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來。
“天穆杯”小品比賽堅持了23年,這期間,於2008年發展為全國性展演活動,不僅為全國小品創作表演人才提供了壹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對打造天津文化品牌,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這種發展勢頭非常好,形成了良好的創作和演出氛圍。參加演出的有專業院團離退休的老演員,各行各業的群眾業余演員以及少年兒童。大家參加演出的積極性非常高,我相信,只要這樣健康發展,就會有更多好作品出現,小品才有更廣闊的市場。
陳敬福(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國家壹級演員)也談到,“天穆杯”提供了壹個良好的平臺。盡管現在藝術形式多樣化,但是戲劇小品的藝術價值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它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能深入人心。從這次展演現場觀眾反應來看,大家都非常投入,甚至和演員的互動也是我們沒有想到的。這說明大家對小品這種藝術形式的歡迎程度。
邁過“過度搞笑”和“名人效應”這道坎
當今時代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變化節奏快。小品能夠迅速、及時反映社會生活中的新事物、新問題,更貼近時代,更貼近人們生活的脈搏。戲劇小品舞臺演出直接體現了臺上臺下的融合和互動。高長德(評委會主任、天津市戲劇家協會主席、戲劇評論家)認為,雖然小品近年來的發展有目***睹,但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也值得大家註意。小品創作缺乏理論支撐,缺乏經驗總結,缺乏更加持久、深入的思考。
從我國的小品藝術發展歷程來看,有幾個因素壹直制約著它,首先,小品發展的初期,壹些知名演員為代表的小品是從東北二人轉生發而來,借助語言的魅力(俏皮話、順口溜等“東北嗑”),演員能侃會耍,更註重喜劇性和笑點的營造。表演者作為壹個主要的看點,借助自己多年的基層實踐經驗,以其對現實生活的關註並加以調侃和變形等方式,引導了大部分觀眾的審美取向。後來,很多演員爭相模仿,因為缺乏表演功力,出現了“東施效顰”的現象,導致作品陷入“四不像”的狀態。沒有生活的積澱、真誠的反思以及嚴謹的創作態度,光是靠語言對白的俏皮話、“抖包袱”或是耍壹下小機靈,都是撐不起作品、抓不住觀眾的;其次,很多晚會講究“名人效應”,很多出自基層小品比賽的優秀作品,登上晚會的舞臺時卻換成了知名演員,造成觀眾的目光聚集到演員本身,而忽視作品要表達的內涵。
此外,相關部門應該進壹步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增加資金的投入,在這方面投入的關註度還不夠。目前,首先需要創作隊伍;其次需要評論隊伍。理論隊伍和文藝批評對小品的文藝導向非常重要。我建議,在下屆展演活動中增設評議和研討的環節,讓大家增進交流。
這些年來也有人不斷地探索,小品出現了向戲劇主題回歸的趨向,有些小品在思想深度上,美學追求上不斷回歸,更註重情感的抒發,以情動人。如今,小品的發展站在壹個關鍵的路口,對於壹個小品比賽而言,作為評委,我非常關心從業者的冷靜思考,期望創作者從理論上總結經驗,從藝術上勇於實踐,追求自己的特色,只有這樣,小品創作才能進壹步發展。
既要多元化又要回歸戲劇屬性
王磊(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國家壹級導演)提出,小品應回歸到戲劇中來。什麽是回歸戲劇呢?我們並不是讓小品這種群眾文化形式完全靠近專業和正統,而是希望其能夠更真實地反映人生中遇到的問題。而作為從戲劇脫胎而來的戲劇小品除遵循戲劇創作的壹般規律外,還有自己鮮明的特征和屬性。擇其精要,我認為在創作過程中應自覺回歸戲劇屬性。
對於小品回歸戲劇這個問題,萬鏡明(天津市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秘書長)說,最初小品是戲劇學院學生練習的壹種演出形式,其作為公開的壹種表演形式源於上世紀80年代初,從其30多年的發展歷史來看,它在不斷地轉型和變化,比如它出現了相聲化、通俗化。現在看來小品是向本體回歸。從戲劇小品的定義上來看,首先作品是戲劇,它必須有起承轉合、有懸念、有人物。而作為小品,則體現在短小精悍,可以品味。我個人並不贊成小品體現大主題、大形勢,它就是壹種生活化的特點,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突出生活情趣性和幽默感,突出作品的幽默感。從“小”中可以折射出人性百態,看完小品後收獲輕松快樂的感覺,同時能夠收獲壹種人生的體驗,讓妳回味無窮。小品之小,更要在技巧上做大文章,更要在每個細節上體現出編、導、演的大智慧。戲劇小品塑造人物、揭示生活的哲理,需要尋找另外的途徑,形成自己的魅力;要求對素材進行精心的篩選,善於從凡人、小事的壹瞥中開掘出深刻的生活內涵和詩意;要求對人物形象、人物關系作速寫、素描式的簡練、準確而傳神的勾勒;要求有極其嚴謹的藝術結構;要求個性化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語言;要求更多的情趣和意境;要求誘發觀眾豐富的藝術聯想,處處可以讓人欣賞到機智、美麗的藝術構思,因此令人感到創造的美。
好作品的特點在於“小”中見“大”
唐文光(空政文工團壹級演員)認為,小品還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我覺得小品發展還需要引導。壹方面,我們要從理論上加以引導;另壹方面,要以好作品加以引導。從現在創作的角度來看,很多創作者不願意深入基層百姓的生活,寫出的東西空洞乏味。從此次展演的作品來看,好作品固然多,但也有壹些流於平庸的作品。好作品的特點在於“小”中見“大”。好的小品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壹。比如,小品《小翠》講的是電視臺幫助壹位母親尋找到了救命恩人小翠。在采訪現場,小翠壹言不發,而隨小翠來的哥哥柱子卻大談救人的感受。被救孩子的母親拿出壹萬元感謝小翠,小翠堅決不收。就在主持人和母親都為小翠的美德和高尚贊嘆的時候,小翠說出了自己心底的秘密。原來,小翠是壹個小保姆,她以為當天落水的是主人家的孩子,所以才跳水救人。小品呼喚人與人之間的坦誠和單純,呼喚簡單快樂的生活,體現了很多我們生活中的細節,這些細節是難以編造的。
又如《情人節的玫瑰》,情人節的晚上,在壹處鬧市的街頭,玫瑰花引出了壹段段故事,有的可笑,有的可悲,也有的不失詼諧和幽默,形形色色的人物與默默掃地的清潔工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年輕的清潔工夫妻的純情浪漫讓人覺得真實可愛,同時給人留下許多遐想……作品選取的角度非常獨特,立意相當深遠。為了寫好劇本,作者天穆鎮文化站站長於振坤多次深入建築工地,與工人聊天交流,廣泛搜集素材,尋找創作靈感。今年夏天的壹個晚上,於振坤專門來到壹家工地附近的面館,邀請幾位河南農民工兄弟壹起吃飯,大家邊吃邊聊,敞開心扉說了許多話。這次與農民工的交流,讓於振坤產生了創作靈感,這樣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蘊。
滿足觀眾期待,小品才有市場
從事小品藝術的人應有危機意識,有壹種觀點“小品沒有市場”,其實不是“小品沒有市場”,而是公眾內心所期待的小品沒有出現。如果不能滿足觀眾的期待,小品當然沒有市場,這是壹個不容回避的事實。
談到小品如何走向市場,高長德表示,如果在市場上形成很多專業小品團體,就目前來看,這並不現實,其很難成為劇團的支撐。其中阻礙很多,比如市場秩序不規範,電視媒體、網絡媒體介入將作品迅速曝光,勢必會影響觀眾群。就商業價值而言,小品這個藝術品種的市場還需要培育,需要大家***同支持。萬鏡明談到,目前,小品主要是以晚會保留節目的形式推向市場,質量上乘的小品仍然會受到各大晚會的關註。但是,整臺小品晚會這種演出形式是很少的,小品很難走規模化的組臺演出道路。小品演員職業化目前也很難實現。王磊則認為,像“天穆杯”這樣的小品展演為來自於群眾的優秀小品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對於發掘作品、凝聚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以此為階梯,會有更多優秀作品和優秀人才湧現出來,走向更為廣闊的舞臺。小品作為壹種戲劇藝術形式,具有豐富的藝術元素,其創作和表演能否被觀眾接受,關鍵取決於藝術水準,推出壹個優秀的小品,其難度還是很大的,不僅需要創作和表演者的努力,也需要有關部門以及社會的支持。如今,小品仍面臨著創作和表演“青黃不接”,特別是創作的浮躁等問題,如何打破這個瓶頸,需要認真思考和努力實踐。當初,在晚會舞臺上風光無限的小品,其成功得益於抓住了機遇、壹批厚積薄發的作者以及已經在舞臺上“準備”了多年的表演者們,機遇、創作與表演的珠聯璧合,曾經使小品走向了輝煌,今後,小品的發展仍然需要這樣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