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 德國30-50年代的工業設計
壹、設計的規範化、標準化運動
30 年代的德國是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統治時期。自1933年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奪取國家政權後,在德國全範圍內,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在政治、經濟方面所提出的首要觀點是他們宣布的“強大民族論”,這個觀點占有絕對優勢,而在文化領域裏拓展文化的思想非常少,當時的人們壹無所知地用意大利法西斯主義來敷衍自己。而在墨索裏尼領導下的意大利法西斯主義不但容忍了當時的藝術思潮,而且還支持推進藝術思潮的發展。在設計領域,納粹政府壹方面堅決打擊包豪斯的現代主義,主張復興帝國的新古典主義;另壹方面,為了統壹和壹體化,納粹政府又大力推行標準化運動。這種標準化又正好暗合了包豪斯現代設計的理性主義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把包豪斯的理性主義理想變成了現實。由於標準化和規範化有利於大批量生產,提高國民經濟水平,有利於壹個強大的納粹帝國的建立。所以,納粹政府專門成立了新的規範產品設計標準的部門,頒布了壹系列新的標準化法規,通過壹系列的政策、措施,很快就把全德國乃至德占區的工業產品、器皿、住房、建築設計都統統規範化和標準化了。通過規範化和標準化,提高了德國的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促進了以工業設計為代表的現代設計的發展,特別是這種嚴格的政府行為的規範化和標準化運動,與德意誌民族的嚴謹、理性、長於思辯的精神相吻合,使德國30年代的設計表現出慣有的冷漠、理性、科學的特征,這主要體現在交通工具及家用電器產品的設計上。
二、納粹時期的設計
納粹時期比較重要的設計是由斐迪南·波什(Ferdinand Porsche)於1934年開始著手設計的“大眾汽車 ”,這是大眾汽車公司最早的汽車之壹。波什在設計時,盡量壓縮車體的外形,采取簡單的流線型風格,好像甲蟲壹樣,因此被稱為“大眾甲蟲”(VWBeetle )。該設計使車體布局緊湊合理,加工工藝簡單,結實耐用、有利於批量化生產。由於該車設計註重細節和整體的統壹,獨具匠心,所以其原型車壹推出就受到廣泛的歡迎(圖 7-1)。可惜的是由於戰爭的原因,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這種“大眾甲殼”才投入批量生產, 成為歐洲最實用,最受歡迎的小汽車之壹,也成為德國理性主義設計的典範之壹。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佩斯在30年代設計的“阿德勒”車,也成為30年代德國最著名的車型之壹,該設計壹方面建立在德國理性主義設計的基礎之上,另壹方面又明顯受美國流線型風格的影響(圖 7-2)。
除了汽車設計以外,30年代,由於德國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絡,公路、鐵路和航線迅速發展,與此相關的列車等設計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受美國流線型運動影響,鐵路公司設計開發了具有德國風格的流線型機車和空調列車便是最明顯的例證。
在家用電器設計方面,德國在30年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設計生產的許多家用電器產品確立了後來此類產品的基本特征,並壹直保持至今。如德律風根公司設計推出的“威肯 125WZ ”收音機,就極大地影響了20世紀真空管收音機的造型。又如德國西門子公司設計生產的鍍鉻電吹風,基本上構成了現今電吹風的基本造型特征(圖 7-3)。
三、烏爾姆學院和德國設計風格的形成
納粹在 1933 年對包豪斯的封殺所導致的大量設計人員的逃移德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對德國的毀滅性打擊,使德國的設計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倒退。壹時間,由於工業生產的雕敝,使設計處於壹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地步。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設計經歷了壹個艱難的恢復過程。但是包豪斯設計和教學實踐活動對德國設計的深遠影響,以及德意誌民族長於思辯的理性主義設計性格,使戰後德國的設計不僅恢復很快,而且恢復過程有聲有色,很快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這中間雖經歷了追求“有機形態” 和“自然材料”的設計風格探索,以及出現了極力主張技術美學的設計理論。而最終將理性設計、技術美學思想變成現實並形成體系的是烏爾姆學院及其與布勞恩公司的合作,這成為德國現代設計史上的重要裏程碑。
1949 年平面設計師奧托·艾舍(Otl Aicher,1922~)提出建立德國戰後的新設計教育中心的建議,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後來在壹些重要人物的支持下,1950年由愛歇壹舒爾(Inge Aicher-scholl)創立了烏爾姆設計學院,院址設在德國的烏爾姆。1953年,學院開始設計藝術教學,來自包豪斯的阿爾伯斯、伊頓和米斯、凡·德·羅等都在這裏擔任客座教授。1955年由包豪斯畢業生、瑞士知名的雕塑家、建築師和知名平面設計大師馬克斯·比爾(Max Bill,1908~) 擔任院長,學院作為壹官方機構開展了壹系列教學工作。比爾決心把學院辦成當時西德最傑出的設計教育中心,在辦學思想上,他主張通過設計使個人創造性和美學價值與現代工業達成某種平衡。在他的觀念中,藝術與設計都基於理性的原則之上,邏輯思維和藝術家式的工作是馬克斯·比爾所代表的理論支柱,在他的這種思想影響下,烏爾姆學院的教學實質成為包豪斯的繼續,教學中註重探討產品的形式與功能、技術之間的和諧關系;設計中強調形式服從功能,要求產品設計要有真實性,提倡功能的同時,提倡產品設計形式的簡約化。顯然,烏爾姆學院在為藝術與設計的結合方面,較包豪斯又大大推進了壹步。
然而,真正使烏爾姆設計學院發展到壹個新的高度,並形成嚴格的教學體系,是在1956 年,由托馬斯·馬爾多那多(Thomas Maldonaldo,1922~)任第二任院長以後。出身於建築家的馬爾多那多,認為設計應該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學的、技術的,學院應完全立足於科學的基礎之上,要培養出科學型的設計師,為德國工業發展服務。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使烏爾姆的教學由單純的註重形式教學轉向與設計學相關的人文及科學技術領域,在教學中增加了社會科學、數學及符號學等內容。在基本拋棄純藝術課程的同時,基礎課程也著重學生的理性視覺思維培養,對於個性非常壓抑,而強調設計的企業性格、工業性格和批量生產的特點,馬爾多那多要求學生必須接受科學技術、工業生產、社會政治三個大方面的訓練,成為企業中的壹個重要部分。除此之外,馬爾多那多還特別註重新技術在設計發展中的作用。強調實證主義為準則的科學基礎,從而發展了壹種嚴格系統化的設計體系,並建立了高度理性的設計方法體系,即系統設計。在此基礎上,學院依然遵循功能主義的美學原則,強調美產生於邏輯結構,而結構又是明晰地反映著功能關系的。於是,形成了冷峻、簡潔、富有條理的設計風格,成為烏爾姆設計學院的鮮明特色。
烏爾姆設計學院將工業設計完全建立於科學技術的基礎之上,成為設計發展史上壹個很大的觀念上的轉折,開創了對現代設計理性、科學研究的開端,導致了設計系統化、模數化、多學科交叉化的發展,對以德國為代表的設計理性化風格的形成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在教學改革中發展起來的包括字體、圖形、色彩計劃、圖表、電子顯示終端等全新視覺系統,成為世界各國仿效的模式。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烏爾姆設計學院所倡導的設計原則,當工業經濟發展到壹定階段時會使設計進入壹個單壹化的胡同,許多產品由於功能的限制使設計受到壓抑。特別表現在產品造型設計方面,由於功能因素過分突出而阻礙了設計藝術理論,即遵循人性與感性的自由設計思想,摒棄功能主義的設計藝術理論。
1968年,由於財政問題,烏爾姆學院被迫關閉。盡管這所設計學院只存在區區十多年,但是它對德國和世界工業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形成的教育體系、教育思想和設計觀念至今仍是德國設計理論教學和設計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它奠定了德國理性主義設計風格的基礎,對20世紀後期工業設計的發展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第二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美國的設計
從第五章所述,我們知道,盡管在現代主義設計運動中,美國的設計迅猛發展,出現了工業設計的職業化和設計師的產生,形成了樣式主義設計與流線型風潮,以及號稱“工業設計四元老”的壹系列設計響譽世界,但是,隨著1941年珍珠港事件,美國被卷入戰爭以後,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逐步形成為壹個超級大國。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不僅在戰爭期間,試圖通過設計來鼓舞其盟國打敗法西斯和軍國主義,而且竭力將現代主義設計發展成國際主義風格,並推向全世界。
壹、歐洲設計師的大量移居和戰爭年間的設計
由於德國納粹政府在歐洲的橫行,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產生了歷史上最大跨國的智力和創造才能的遷移。歐洲的科學家、作家、建築師、藝術家和設計師,紛紛從歐洲來到美國。其中藝術家裏包括歐內斯特(Max Ernst)、杜香(Marcel Duchamp)和蒙德裏安(Piet Mondrain)等人。上章提到,納粹於1933年關閉包豪斯以後,格羅佩斯、溫德羅 (Miesvan De Rohe)和勃羅耶(Marcec Brger)把功能主義的建築運動移植到美國海岸。貝耶和莫霍萊·納吉把他們創新的處理帶到視覺傳達設計。其他來到美國,並在這個國家對設計作出重
要貢獻的還有視覺傳達設計師麥特(Herbert Matler)、卡洛(Jean Carlu )、薩特納(Ladislav Sutnar)和伯丁(Will Burtin)等人.
歐洲的上述設計師到了美國以後,壹方面試圖建立類似德國包豪斯壹類的設計學院,另壹方面,結合美國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進行壹系列設計活動。以前者來說,莫霍萊·納吉於1937年到達芝加哥以後,就壹度建立了新的包豪斯。但它由於財政的支持不足,於壹年後就停辦了。1939年,莫霍萊·納吉又設法開辦了設計學院。這個設計學院與其說它在經濟資源上獲得了壹定的支持,倒不如說是想象力和精神上得到了支持。因為學院的主要經濟資源來自莫霍菜·納吉和其他成員,他們中很多人同意,如果需要的話,教學不要報酬。這個學院後歸入伊利諾理工學院,改名為設計學院。學院完全貫徹了包豪斯教學體系,改變了芝加哥地區以往的藝術教育模式。
除了像莫霍萊·納吉那樣致力於創辦設計學院以外,大多數的外來設計師適應美國社會,從事設計創作,逐步探索出了具有美國本土文化特色和適應時代的設計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在戰爭年代的平面設計中表現十分突出。
如果說第壹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在離城市人口的壕溝裏打仗的話,那麽,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則是用機械化部隊閃電式進攻,從空中轟炸工業和城市。因此,這次戰爭的損傷中斷了許多政府創作視覺傳達宣傳的能力。以美國為例,畫家、插圖畫家和設計師組成的各式各樣集體小組為了彌補政府創作視覺傳達宣傳能力被中斷以後的缺陷,而被大量地接受美國戰事新聞處(U.S.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的任務,從事各種為戰爭服務的視覺傳達設計。
1941 年,美國開始巨大的防衛集結時,聯邦政府舉行了壹次以生產為主題的招貼競賽。從法國移居美國,被譽為20世紀40年代平面設計“三個火槍手”(另外二位分別是卡桑德爾、查理斯·盧波)之壹的卡洛(Jean Carlu)設計了“促進生產力”的招貼,畫面上壹只戴著勞動手套的手有力地握著扳手,正在轉動著壹個“0”形螺絲——“生產”(Production)的第壹個元音字母。視覺和文字元素不可分地連結成壹個強烈的普遍工作標誌(圖7-6)。該招貼印制了十萬多張,分散到全國。卡洛被授予紐約藝術指導俱樂部展覽的最高獎而知名。
對希特勒、對珍珠港和對戰爭的強烈情感,似乎從戰事新聞處所委托創作招貼畫的視覺傳達設計師、插圖畫家和畫家們那裏產生了有強大傳達力的作品。插圖畫家阿塞頓(John Atherton)在1943 年設計的招貼,用兩行標題的安排暗示空間內的壹個長方形。長方形內壹個對稱偏向左面的白色十字架,其創意是對不謹慎的談話、聊天和討論部隊行動會是敵人情報的來源,深入到了問題的實質(圖7 -7 )。朋德於1941年為美國陸軍航空隊設計的招貼,近鏡頭飛機翼和飛機隊形之間的比例變化,達到了大深度的象征啟示(圖 7 –8)。 考弗(Mcknight Kauffer)受委托設計了極好的簡潔招貼去鼓起被占領地同盟軍的士氣。1940年他在為希臘設計的招貼中,設法結合兩個不同象征造型,壹面旗和壹個古典頭像, 成為壹個統壹的整體。註有希臘文標題,解釋為“我們為人人的自由而戰”。古典希臘頭像和美國國旗結合,成為壹個有力的視覺傳達標題( 圖 7-9 )。
如果說諾爾集團的設計師在家具設計方面特別註重新材料與造型的處理的話,那麽米勒公司的設計,則更多地表現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設計理念。大致說來,其設計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壹,設計是企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或缺。
第二,設計應在市場競爭中經受考驗,要符合經濟法則。
第三,產品必須誠實,反對抄襲、模仿他人和古人的作品。
第四,由設計師自己決定自己設計什麽,充分尊重設計師的主動權是米勒公司的最大特色。
第五,相信好的產品必然會有市場,支持設計師不為暫時的“時尚”所左右。
戰後美國家具設計的壹系列成就幾乎都與諾爾集團和米勒公司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在現代家具設計的材料運用、批量生產、家具與生活密切結合等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此外,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對美國現代家具設計的宣傳和推廣起了很大的作用,博物館舉辦的壹系列現代家具設計展覽及設計藝術競賽成為消費者了解現代家具的重要途徑,使壹些設計師因此脫穎而出。如果把雷蒙德·羅威等人稱為美國第壹代設計師,那麽以查爾斯·依姆斯、艾洛·薩裏寧為代表的則是美國本土培養出來的第二代設計師。
3 、波音707飛機設計與人機工程學的運用
人機工程(Ergonomic) 原理在工業設計上的運用及生產積極效果,堪稱50年代美國工業設計發展的壹大特點。前揭美國著名設計師德萊福斯為人機工程學的形成及理論宣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50年代美國波音707飛機的設計成功,則成為人機工程學運用於大型工業設計項目而大獲成功的範例,是50年代美國工業設計的重大成就。
1955年波音公司請著名設計家蒂格主持設計波音707飛機的內 艙,在德萊福斯等設計師的***同參與下,設計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舒適、安全的民用客機,他們在設計中大量運用人機工程學數據,使用中塑性鑲板,凹進的隱蔽燈、高靠背、有輪廓邊的寬大舒適的座位,以及與乘客服務相聯系的系統和寧靜的色彩,對客艙內部的布局、儲存空間及安全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周密的設計,既節省了空間,又便於乘客的活動。為乘客和工作人員提供了壹個寧靜、舒適而方便的環境。該設計不僅創造了大企業與大設計師成功合作的典範,而且也是人機工程學在工業設計中廣泛運用的代表性設計。其意義不只是在為波音公司日後的波音737、波音747、波音767以及雙引擎波音777的設計提供了基礎,更在於推動了人機工程學原理在其他工業設計領域的廣泛運用,使人機工程學成為了工業設計,尤其是產品設計必須遵循的專門學科,使“為人設計”的思想深入人心。
迅速發展的戰後美國設計藝術教育體系,到60年代,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體系,在課程設置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塊:
1、設計基礎:平面與立體分析、設計素描、色彩、字體、材料和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等。
2、設計理論:設計史與設計理論、材料學、工程基礎、電工學、人體工程學、市場學、心理學、社會學、設計美學、藝術史等。
3、專題設計。
在上述設計課題中,壹些專業涉及到非常多的理工科內容,如家具設計中包括汽車內座椅的設計,與汽車設計密切相關。
在眾多的設計院校中,伊利諾理工學院可以說代表了美國式設計藝術教育的模式。其課程***分三大類:
第壹類,視覺傳達:是對包豪斯教學體系的繼承,包括藝術和設計方面的基礎課,以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為主體。
第二類,產品設計相關學科:包括產品機械性能研究、人體工程學、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對產品設計進行綜合研究的課程。
第三類,系統設計:該項內容是在結合社會現實需要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系統、綜合訓練的課程。在教學中,根據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因素和要求,如環境、交通、通訊、食物、特殊群體需要(如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提出壹定的課題,讓學生進行綜合性的、系列化的系統研究與設計。
美國設計藝術教育體系中,院校與企業結合比較成功的是加州設計藝術學院。該校作為美國戰後最重要的設計藝術學院,1930年由廣告人亞當斯(Edward. A. Tink Adams)創辦,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沙迪那(Pasadena)。在教學中,該校把“面向工業的藝術”(Art to Industry)作為追求的目標,壹方面,理工科的課程在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另壹方面,學校與福特汽車公司、寶馬汽車公司、柯達公司、通用汽車公司、本田、豐田等大公司有著密切的協作關系,這些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場所或設備,學校為企業提供專業人才。如通用汽車公司在該校建有11000平方米的計算機輔助汽車繪圖實驗室,配有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洛杉磯時報》多媒體中心也建在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