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他們的祖先四處跋涉,終於找到了這座“東方聖城”。時至今日,這個猶太家族的後裔仍有七八百人。近日,筆者前往上海猶太人檔案館,走進古城開封的猶太人之家,匆匆翻閱了壹部中國猶太人的“千年史”—
找到“東方聖城”
猶太人是壹個結合了宗教信仰和民族遷徙特征的群體。所以猶太人的生活壹直飄忽不定,很少務農,主要從事自由流動的商人或貨幣兌換生意,習慣帶著黃金四處旅行。
大約1000年前,大量受迫害的猶太人離開家園,尋找定居的地方。其中壹位,經過長途跋涉,終於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東方聖城”——中國北宋都城(今開封),並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當這些猶太人到達熙熙攘攘的汴梁時,當時的大宋皇帝(據考是在北宋真宗-惠宗時期,即公元998 -1125年)熱情歡迎他們,並說:“再來我仲夏,觀祖風,離汴梁。”政府允許他們像漢族壹樣,有居住、遷徙、就業、上學和購買土地的自由,他們可以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習俗。這些流浪的猶太人覺得宋朝的首都才是他們的理想家園!
關於東移有各種各樣的理論。
對於古代猶太人進入宋朝都城的方式,學者們壹直有三種看法。他們從波斯向東,經過中亞的絲綢之路,越過青脊進入中國,再經新疆、甘肅到達中原。另壹方面,它是經由印度,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穿過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和南海,在中國沿海登陸,然後轉向開封。然後是“袁爽”,他認為兩種方法都有。
猶太人非常善於適應環境,平衡文化差異。當他們找到了自己認為美好的地方,就會生根發芽,頑強發展。由於遷徙和流浪的特點,猶太人非常團結,每個人都有三個明確的義務:壹是對子女的義務;二是對猶太民族的義務;第三是對他人的義務。猶太人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強烈的自我保護本能,同胞互幫互助,頑強地守護著自己的宗教和文化根基。
聖城繁榮“樂業縣教育”
信仰古猶太教是成為猶太人的唯壹途徑。這群猶太人在宋都生活的初期,以希伯來文化保持民族獨立,說希伯來語,以希伯來語命名。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意識,他們長年背誦摩西五經。他們用自己的經濟財富,在開封市中心修建了壹座宏偉的“伊蓋勒教育清真寺”,看起來像公園裏的壹座塔。
伊蓋勒耶是猶太教的壹個分支,是中國古猶太人特有的民族宗教。他們不向其他民族傳教,也不吸收其他民族入教。有了清真寺,猶太人的活動進入了全盛時期。當時教眾有5000多人,從初來汴梁時的7個姓氏增加到8個,73年也倍增到500多個姓氏。
猶太律法壹直倡導多元主義和民主,這在《猶太聖律傳》中有所體現。這部經典明確規定要保護少數。假設三個人討論壹個問題,兩個人同意,第三個人不同意。最後,兩種意見都要寫。可見,尊重民意是猶太民族與生俱來的特點,也是他們在異國生存發展的民族優勢。
自然融入中國家庭。
按照猶太人的習俗,只要妳的母親是猶太人,妳就是這個民族的壹員。但是,幾千人對於中國來說實在是太小了,更何況他們還以為自己生活在“東方聖城”呢!
自北宋以來,中國本土文化就以其獨特的魅力對這些“客人”友好相待。從說漢語到用漢族名字,他們逐漸適應了漢族、回族、滿族的民俗。尤其是隨著儒家文化的滲透,科舉制度也給了他們平等的機會,讓壹批仁人誌士不僅改變了價值觀,還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思想、利益、倫理融入中國文化。
正是這些人,更早地成為中國古代猶太人中的“書香門第”和“官宦輩出”,成為猶太民族與漢民族天然融合的推動者和領導者。他們率先突破“族內通婚”的藩籬,娶中國女人為妻。婚姻的結果不僅僅是血緣關系的融合和制度特征的變異,更重要的是在父系母系的影響下,原有的觀念、風俗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各行各業的領袖
翻開開封的歷史,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士,很多都是猶太人的後代。這種現象在明清時期尤為興盛,且多為企業經營者。
傳說康熙有壹次夜遊開封,走進猶太人後裔史開的綿綢店,看了半天,連連稱贊:“好綿綢!好屌絲!”從此,的扁絲成為皇室的貢品,並遠銷外地。石微羽的萬福樓黃金首飾也享譽世界。他做的鳳冠鳳冠壹度讓慈禧著迷。趙應城是第壹個進入統治階級的中國猶太知識分子。趙應城多才多藝,精通希伯來語,對儒學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了30卷聖經,30卷災難地圖,240卷四竹小教堂。
有人說猶太人聰明,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聰明人和蠢人沒有區別。根本原因還是猶太人居無定所,要學會適應各種環境。這促使他們努力學習,他們的大腦是他們最好的資本。另外,他們之所以聰明,有獨創性,並不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基因,而是因為猶太人的傳統觀念就是教人不要墨守成規。所以,現代猶太人中有很多偉大的科學家。
幾千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
生活在開封的猶太人長期以來不為西方所知。直到公元1605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到中國,發現那裏的猶太人約有2000人。但由於與外界隔絕,他逐漸漢化,幾乎忘記了自己原有的傳統文化,外表與漢人無異。他在傳記中寫道:“當時,這些猶太人還建造了壹座形似塔樓的猶太教堂,許多人只吃按照猶太人的規定烹制的食物。”他們認為利瑪竇和他們是同壹種族,所以邀請他做牧師。
壹座依萊耶清真寺,經歷了千年的繁榮與廢立。清朝鹹豐年間,壹場黃河洪水吞噬了開封,也吞噬了壹座凝聚了中國猶太人民族感情的伊樂耶清真寺。大災之前,開封曾數次遭受洪水襲擊,但每次大災之後,猶太人都像當地人壹樣回到自己的家園修路建房。伊格勒教派的清真寺也數次沈入淤泥之下,但壹次又壹次的重建修復。最後壹次整修是順治十年(公元1653)。然而,這次翻新暴露了猶太人財力的枯竭。
在清嘉慶道光年間,給予樂業縣教信仰的清真寺最終被摧毀,大量宗教文物和器物流失。不久,隨著最後壹個懂希伯來語的牧師的去世,這個民族失去了其主要文化的支柱。
現在開封府的教經胡同(樂業縣清真寺舊址)曾經是中國古猶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現在只有趙平玉先生是這裏的猶太人後裔。趙先生已經去世,老伴崔淑萍75歲。她壹個人住在這裏,他們的五個女兒在這個城市或者其他地方工作。當妳走進趙的房子,妳可以看到壹個伊給清真寺的模型,這是趙先生生前精心制作的木材。雖然它已被漂浮的灰燼覆蓋,但它表明了老人在去世前修復寺廟並建立“伊給樂業縣博物館”的願望。
第壹任大使感慨萬千。
今天,在開封生活著七八百個猶太人的後裔,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回、漢幾乎壹樣。在談到有猶太後裔的祖先時,他們都說“我們的祖先要求我們記住,‘我們的祖先是猶太人’”。但說實話,我們對民族、信仰、文化的認同往往是雙重的。”現在在開封汴京飯店工作的猶太人後裔李文俊先生說:“我們熱愛猶太民族,因為我們的血管裏流淌著猶太民族的血液;我們也熱愛中華民族,因為我們的血管裏也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千百年來,族群間的血肉融合,讓這些猶太人和中國人有了真正的血緣關系。
中以建交後,以色列首任駐華大使蘇富特先生到訪開封,漫步古城街頭,看看同胞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大使感慨萬千。他說:“中華民族歷來與人為善。1,000年前,壹個猶太人定居開封。與在世界其他地方流浪的猶太人相比,這些同胞真的是安居樂業。”
據信有許多猶太人後裔散布在中國各地。20世紀30年代,中國吸引了新壹批猶太移民。約65,438+05,000名德奧猶太人為躲避希特勒和納粹的殘酷迫害,移居上海。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移居到美國、以色列和澳大利亞。不久前,來自中國、以色列和美國的50多位歷史學家在哈佛大學舉辦了中國猶太人國際研究會,正式提出了這個有趣的課題——猶太人在中國的生活。(摘自《國內外》2005年第2期)□文/沈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