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我們都是過客

我們都是過客

1

這是最近看到的壹句讓我頗為動容的話,語出張伯駒。聞其言、觀其行,便愈加覺得可欽可佩。

說起張伯駒,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但若提起和他同為民國四公子的其他三位,那都是如雷貫耳的人物——東北少帥張學良,皇室後裔愛新覺羅溥侗,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可能相比之下名聲不如其他三位響亮,但張伯駒同樣出身官宦世家,還是袁世凱哥哥的表侄。

這四位民國貴公子,他們的***同點除了出身豪門、風流瀟灑之外,還有壹點就是都愛好收藏,且壹擲千金,所藏頗豐,其中更是不乏世界級的國寶。

2

張伯駒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壹座難以逾越的高峰。而其高尚、偉大,並不因為收藏了多少文物,擁有多少價值連城的國寶,而是因其開闊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懷。

紅學大師周汝昌曾這樣評價張伯駒:“我所平生見到的,文化高人很多,這樣人也少少的。”

張伯駒先生壹生致力於收藏古代字畫名跡,經他手蓄藏的中國歷代頂級書畫名跡見諸名錄者便有118件之多。其收藏的陸機的《平復帖》、展子虔的《遊春圖》、杜牧的《張好好詩》等古代書畫極品現在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可能對於不懂書畫的人,這些佳作不過是壹個名字,但它們在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卻不可估量。

陸機的《平復帖》是中國傳世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壹件名人手跡,比王羲之的手跡還要早上幾十年,是現今傳世墨跡中的“開篇鼻祖”,上面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壹帖”。

展子虔的《遊春圖》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壹幅畫作,距今1400多年,歷代書畫界都將其奉為絕無僅有的極品,有人稱它是“國寶中的國寶”,素有“天下第壹畫卷”的美稱。

為了買下這些國寶,張伯駒可謂歷盡艱辛,幾乎傾家蕩產甚至性命不保。千萬不要以為名門之後、貴族公子,買個國寶就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了。

張伯駒自己曾說:“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壹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也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他們不是為了錢,是怕他們流入國外。”為了將國寶留在國門之內,其中艱辛,真的難為外人道哉。

為了買《遊春圖》,張伯駒是賣掉了自己的豪宅再加上變賣妻子的首飾才湊足錢的,而他賣掉的那座占地15畝的豪宅,正是李蓮英的舊宅。買《遊春圖》張伯駒花了240兩黃金,240兩黃金是什麽概念?今天習慣以克來計量黃金的人可能壹下子想象不到,以當年的物價水平,壹兩黃金就可以買下壹座院子!

1941年張伯駒被綁架,此案在上海曾轟動壹時。最初綁匪開價800萬,但張伯駒寧可冒著隨時被“撕票”的危險,卻始終不肯答應變賣壹件藏品,尤其是《平復帖》,反復叮囑家人就算是他死了都不能賣!就這樣僵持了八個月之久,直到贖金降到40萬才得以獲救。

這樣傾家蕩產甚至陪上性命的收藏到底值不值得?張伯駒自己給出過答案:“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後嗜書畫成癖,見名跡巨制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不悔”二字,讀之熱淚盈眶。

千金易得,國寶難求。如果不是張伯駒先生,可能今天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國寶沈睡在國外的各大博物館裏,僅能通過照片來緬懷先人的遺產。

想想圓明園難以團圓的的十二生肖獸首,想想唐太宗陵墓裏支離破碎的昭陵六駿。至今研究敦煌壁畫的中國學者要遠渡重洋才能觀摩到真品,致使學術界流傳著“敦煌者,我國學術之傷心史也”的無奈嗟嘆。

3

諸如此類遺失海外的國寶還有很多,每每見到都不禁唏噓壹番。所幸的是,有許多如張伯駒壹樣的仁人誌士,不僅憑壹己之力將國寶留在了國門之內,更是將畢生所藏都捐給了國家。

張伯駒晚年將30余年間收藏的文物盡數捐給了國家,其中就包括《平復帖》和《遊春圖》。此外,還有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孫瀛洲,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了3000余件文物;玉器、硯石收藏大家徐世璋也將耗盡壹生心血收藏的近3000件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

正是因為有了張伯駒們的不屑努力,才有了今天不出國門便可以欣賞的諸多傳世之寶。他們留住的不僅僅是文物和財富,更是文化的銘記與傳承。

在歷史長河中,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而文物卻可以流傳千年,隔著遙遠的時光,向我們訴說曾經的故事。

古人雲:“水浮萬物,玉石留止。”水是時間,人浮其上,逝者如斯,不曾停留;玉石是文物,沈澱著人類的氣息,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著永恒的光澤。

4

亂世黃金,盛世古董。物質生活極大富足的今天,掀起了壹股新的收藏熱潮。同樣是收藏,境界卻大不相同。有人是為了賺錢,有人是為了喜好,有人是為了情懷。

態度決定高度,高度決定境界。如張伯駒先生之家國情懷,高山仰止,今人難以匹及。

收藏,除了對物品和價值的擁有,更多的應該是對美的欣賞和對文化的感受,而不是兩只眼睛死盯著價格,那樣最終會為物所役,失去本心。

很喜歡看馬未都老師的節目,他做節目有壹個態度,從來不談文物的價值。我覺得非常好,這樣可以起到壹種引領的示範效果,同時也讓人們更加專註於文物本身與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文物經過壹代又壹代的傳承,將古人的信息帶給我們,再經我們的手傳給後人。如馬未都先生所說, “物是人非,人亡物在,在文物面前我們都是匆匆過客。”

也不必過於傷懷,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文物的意義還需要通過人來詮釋與傳遞。我們是過客,也同樣是主人。

通過文物,我們可以認知古人的生活,感受那些曾經鮮活的過往,去體驗那穿越千百年歲月而來的幽幽古意,品味文化的瑰麗與厚重,並將其發揚光大,使之流傳有緒。如此,方不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

無戒365挑戰營第15天

  • 上一篇:如何采集花粉
  • 下一篇:所有的健身動作,無非就是這23種關節運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